登陆注册
1437500000037

第37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2)

小乘佛教为了追求人生的道德圆满和最终解脱,着重应用因果律分析人的构成因素,提出五蕴说。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构成的,一方面包括了肉体的物质因素,一方面包括了感情、意志、思维、认识即精神的因素。这些因素各有善与恶、染与净的不同道德内容,并按照因果法则不断地流动。人们应当了解这些因素活动的情况,认识到人并没有永恒的绝对的实体,以便控制、减少和停止活动,达到寂静状态,进入涅槃境界。小乘佛教还从五蕴说进一步扩展为十二处、十八界的学说,体现了以人的认识为基点而展开的对人与其他事物的分析。在这种分析中涉及人的认识与人体官能以及外界事物的关系,成为极富认识论色彩的学说。由认识器官攀缘、接触外境而产生认识,即“依根缘境生识”说,是小乘佛教典型的认识论内容。

一、认识的成立小乘佛教认为,人们一般认识的产生在于客观境象对感官的刺激。《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说:

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

没有正常的感官和感官感觉的对象,就不能产生认识。佛教的宇宙观是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人的认识也是缘起的,由几种因素形成关系而成立,没有形成关系,或关系离散,认识就不能生起。认识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感官(根)、客观的境象(境)和主观的认识(识)。

如前所述小乘佛教把认识分别为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种识是分别依不同的根缘不同的境而后产生的,由此又有六根和六境,合称为“十二处”,十二处和六识又合称为“十八界”。“处”是生长的意思,生长即指生长识而言。十二处是认识力的十二个根据。《杂阿含经》卷八:“二有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虽然小乘佛教对意根和六境的解说有其特殊的含义,但是它强调由根、境二因缘而产生识,是和朴素唯物主义认识发生论原则相吻合的。

后来大乘佛教唯识学者进一步提出,和出世间认识不同,世间认识由三个因素构成,即能认识的“分别”、所分别的“相”以及对所认识的相加之以诠表的“名”。其具体含义是:

“分别”,区别,辨别,指能认识的心。能认识的心之所以称为“分别”,是因为心就是种种认识,而认识不过是种种分别。分别是能认识的心,心有分别认识的作用而无实体,也就是没有永恒不变、常存不灭的心灵实体。

“相”,形相,相状,指所认识的境。为什么把所认识的境称为“相”?佛教认为,我们的认识活动直接接触的只是事物的各种相,如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只是见这些事物的形色相状,和这些事物的本体并没有接触,更不能见到。也就是说,事物没有永恒不变、常存不灭的物质实体,只有形相。

“名”,也称“名想”、“名言”,是对相的称谓,即概念、观念。名是分别借以用来表示相的工具,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形相有了分别,就要对相是什么有所表示、有所称呼,佛教也称之为“诠表”。唯识学者认为,名和相同是心的所变境,而名是相的能诠,相是名的所诠。名在认识中的作用,既在于便于记忆把握,也在于便于与人交流思想,但名不同于所名的物,把名和所名的物等同起来是不对的。

大乘佛教的世间认识三因素说,是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基础上立说的,是为了强调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再者,与小乘佛教以根、境、识为认识三条件相比较,“境”称为“相”,又提出“名”,相与名合称为“所变境”,又以了别为“能变心”,原来“根”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降低了。虽然唯识学者阐发“名”即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是有意义的,但是忽视感觉器官的作用,把名和相都看作心的所变境,却是一种理论上的逆转。

二、五根与意根小乘佛教对五根和意根有着独特的分析和认识,对五根和意根的关系也作了细密的剖析和揭示。

小乘佛教讲的五根,相当于五种感觉器官,但严格地讲是指感官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微物质,即分别散布在五官上面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因素,如眼根不是指眼球,而是指散布在眼球各处具有视功能的因素,相当于视神经,鼻根也不是指鼻子,而是指散布在鼻孔里面具有嗅功能的因素,相当于嗅神经,其他三种感觉器官也是这样。佛教又把根分为正根和助根,称真正具有见、闻、嗅、尝(味)、触五种功能的内在的五官为正根,称外面的五官(如肉眼等)为助根。佛教还把五根分为两类,即以眼和耳为一类,鼻、舌和身为另一类,认为前一类能远取各种外境,后一类则只能摄受与其直接接触的外境,也有的认为前一类能摄受外境无量的细微质点,后一类则只能摄受外境一定量的细微质点。佛教讲的五境是可以感觉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由若干质点、因素所构成,这些质点、因素的性质是不同的,它们分别影响、作用于五官,如作用于眼的不作用于耳,作用于鼻的不作用于舌,同样,眼根只能看事物的某些质点、因素而不能看别的质点、因素,鼻根也只能嗅事物的某些质点、因素而不能嗅其他的质点、因素,其他感官也都如此。佛教认为,五官所感觉经验的并不是外部的物体和内含的各种性质,而是客观事物的某类因素,如看见黄色的事物,是因为有众多的分立的黄因素刺激眼根的结果,这种黄因素存在于黄色的事物之中,然而又是相对独立于黄色的事物的,人们看到黄色是主观综合黄因素的结果。虽然佛教看到事物的因素如颜色与事物的区别,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它把事物的因素看作是独立于事物之外的,这为导向唯心论埋下了契机。

意根,前面已提到,小乘佛教上座部指肉心,即心脏,小乘佛教其他部派则以前念意识为意根,按照这种说法,意根是精神性的、心理性的,五根是物质性的、生理性的。

关于五根与意根的关系,《中阿含经》卷五十八《大拘罗经》说:“意为彼依。”“彼”,指五根。

意根为五根的依止,五根须依赖意根的执持,才能发生作用。也就是说,物质的生理器官要依心理活动而起作用,如果心理活动停止,五官也就失去取境生识的作用。同时,小乘佛教又认为,没有五根,也就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感觉,也就不能显示出意根的存在。

虽然,五根与五境不相接触,没有形成五识时,意根也能生起意识的作用,但是,如果五根变坏腐烂,意根也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意根也不能离开五根而活动,意根和五根是相依而存在的。此外,意根还和五根不同,具有广泛的摄受作用,“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大正藏》,第1卷,791页。

。五根分别受取各自的境界,意根则既以“法处”为境界,又以五根所取境界为境界,意根不仅和五根相感交通,而且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意根不仅产生意识,而且还能产生前五识,当五根和五境相接触时,内在的意根就发生作用,引发为五识,产生认识。也就是说,不仅第六识要依止于意根,而且五识也要依止于意根,这样才能产生明确的认识。小乘佛教强调了意根在整个认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视它为一切认识作用的源泉,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三、前五识与意识小乘佛教认为,六识中的前五识各有自身固定的活动区域,即前五种感官只能了知直接在自身面前的与自身相应的对象,并不能涉及其他识的地盘,即只有分摄受性。第六识却不同,它能一概了知全部六种认识的对象,即具有总摄受性。也就是说,前五根因器官不同,所生的识也就只有专属的作用,仅能作用于自己的相应范围之内,其认识的范围是固定的,而意识则没有有形的器官的限定,认识范围很广,不仅对前五根的范围能起作用,即使是超出五根的范围,如过去、未来的事,也都能认识。小乘佛教又把认识分为三种:一是外界对象呈现于面前时的感性认识;二是由现时感性认识而联想过去形成的相同或不相同的感性认识;三是基于感性认识的构思和推理。前五种识只有第一种认识功能和结果,第六识则具有全部三种认识功能和结果。

意识依止意根而产生,前五识也要依止意根才能产生明确的认识,由意根产生的意识也能认识前五识,这样就有一个前五识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两者究竟是本质的不同,还是作用的不同?

也就是识是一,还是多?这个问题在部派佛教时代有过热烈的争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一种是从认识活动的复合性出发立论,认为由于所依根和所缘境的不同,识有多种。如眼只能对色,不能对声,耳只能对声,不能对色,六根各自认识不同对象的自相,彼此认识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多识的主张。

一种是从心识的统摄作用出发立论,认为六识是一心(第六识)向多方面的开展,如眼识是心识住于眼根而发生的认识色的作用,耳识是心识住于耳根而发生的听声音的作用,鼻识、舌识和身识也都是心识住于相关的根而发生的作用,这是主张一识的观点。

前五识各有不同的根,但又依于意根而生起,意识也依于意根而生起,也就是说,六识都依于意根而生起,那么,各个识的生起是同时的,还是有先后的?这又是一个引起分歧的争论问题,主要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俱时起说,认为各种认识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认识,没有先后次第之分,不必等待一种认识产生之后,另一种认识才产生。认识的产生,不但二识可以同时,三识、四识、五识乃至六识都可以同时产生。如人在同一时间里,既能看画,又听音乐,还闻花香,口含甜糖,摇扇凉身,思索画意乐曲,并没有先后之别。

一种是异时起说,认为认识是次第产生的,只有前一念的认识过去,后一念的认识才能产生,虽然前念后念相隔时间是极为短暂的。

后来大乘佛教又认为既有俱时起又有异时起,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说:

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这是强调前五识中某一识或各种识的生起,必定有第六意识与之俱起,而第六识生起时,不一定有前五识与之同时生起。

从上述小乘佛教对于人的认识形成的根源、过程、类别等学说来看,是作出了有益的理论贡献的,其中包含了若干合理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主动进行加工的产物,在感性认识阶段存在着理性因素的作用,如主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对感性认识发生不同的作用。佛教关于第六识对前五识的关系的学说,关于前念意识在思维活动中作用的看法,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至于佛教忽视乃至无视思维器官的作用,笼统地把前念意识说成是意根,并由此引出各种唯心的观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颇。

§§§第四节般若中观论

随着大乘佛教的产生,般若学越来越成为佛教的主导思想。般若,被认为能断惑证真,度化众生,而称为“佛母”,是佛教所谓的高级智慧——一种指导观察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判别是非善恶的基本方法,也是佛教所证悟的最高理想境界。从认识论和思维科学的角度来说,般若是一种特殊的体证方法和体验境界。

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是般若思想的发掘者和弘扬者。他依据般若思想,进一步超越单纯的空观,主张离去“空观”和“实有”二边,以合乎中道,把握一切事物的实相,这就是“中道正观”,即“中观”。大乘中观学派认为,中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为了论证中观学说,龙树还提出“二谛”说,作出了真理论的论证。又为彻底贯彻二谛说,还着重破除各种“偏见”,以否定世俗的认识,提倡“现观”即神秘的直观,作为悟解人生宇宙的实相和证入涅槃的方法。

一、般若大乘佛教继承小乘佛教禅观的运思路数,同时又针对小乘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主张佛说的法都有自性的观点,强调法无自性,对佛所说法不可执著,由此出现了般若类经典。此类经典影响深远,后来的《宝积经》、《华严经》、《法华经》和《维摩经》等,都是依据《般若经》的般若思想撰成的。可以说,般若思想实际上已成为大乘经典的中心思想,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新思维。

般若是梵文Praj的音译,也译作“波若”、“钵罗若”等,意译为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指普通经验的知识,也不是世俗人所能具有的一般智慧,它是包含各种神通的超越能力在内的、超越知识、超越经验的灵智,是洞照性空,超情启知,达到成佛境界的宗教智慧,是一种宗教的神秘直观,一种成佛的特殊认识、手段。般若,汉语意译作智慧,并不完全符合般若的原意,有的佛教学者用“圣智”来表示般若,而唐玄奘则主张保持梵文音译“般若”。用我们的话来说,般若实质上就是体悟万物性空的直观、直觉。

般若,作为一种特殊的智慧,一方面,只有通过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获得,是排斥世俗认识的。另一方面,般若智慧如果不采用世俗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手段,又无法宣传、影响群众,为群众所接受。因此,为了方便,又承认运用世俗认识的形式、方法作为通达般若智慧的工具、桥梁。这样,通常般若又分为三种:一是“实相般若”,指般若的理体、实性,即是离开虚妄分别相的空性,是体证的境界;二是“观照般若”,指观照实相(性空)的真实智慧;三是“文字般若”,即般若经论表述般若思想的言教,是一种言传的方便。这就是说,般若是以特殊智慧为内核的包含了实性、功能和形式的内容丰富的概念。

从宗教思想方面来看,般若思想的中心内容是阐发一切现象“性空幻有”或“真空妙有”的道理。依据缘起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就是没有自性的,是空的,是性空、真空;虽然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没有自性,但是假有的现象是存在的,幻有、妙有是有的。由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是幻有,但不是无,不是虚无。空不是假空,而是真空;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般若思想要求对一切现象同时看到性空和幻有两个方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同时般若学还认为,佛经上所说的般若言教也是佛为了教化众生的需要而作的假设、方便:“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波罗蜜”,是到达彼岸的意思,也就是指到达彼岸的途径、方法。这是说佛说的般若也是概念的假设,是“文字般若”,佛说法也是幻有。般若思想就是要求在认识和行为上不滞于现象,排斥对于现象的执著,也就是超越“偏空”和“偏有”的偏见,以把握现象的实相。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御赐痞妃:邪魅王爷太勾人

    御赐痞妃:邪魅王爷太勾人

    “夫君,一夜夫妻百日恩,你忘记妾身了吗?”某男眉头一挑,她本是异世亡魂,再然后……“母妃,机缘巧合之后遇见了他,父王他又失踪了……”某个小宝贝佯装着急的说道。此后便死皮赖脸的粘上了他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 帝女重生

    帝女重生

    女主篇:富国公主美娇娘,误爱敌国渣军将,奈何穿越横空降,霍乱山河,命也丧!重生公主复仇将,终是相中俏浣娘,踩死渣男穿越女,稳操胜券,幸福长!男主篇:男扮女装进军营,真身却乃俏郎君。奈何公主未识破,硬是拖去当婢女!又忙前来又忙后,扮完夫妻上战场,某男暗暗直叫苦,公主乐得心花放!情节一:某女顺手牵住上官浅落的大手,挽手朝天道:“我愿与浅落生不能同裘,死却要同穴!”某公主豪言壮语一出,军营里众将士纷纷呕血哀叹:“这女人总护着女人,要他们这些男人还怎么充当英雄?!”
  • 天使只在夜里哭

    天使只在夜里哭

    只有生长在教堂墓地里的蕁麻,才可以救你的乔德安森,你得采集他们,它们会把你的手烧得起泡,你得用赤裸的双脚把这些蕁麻踩碎,于是你可以得出麻来,你可以把他们搓成线,织出长袖的盔甲,披到野天鹅身上,他身上的魔力就可以解除。从你开始那个工作开始一直到你完成的时候,即使这全部的工作需要一年的时间,你也不可以说一句话,你说出一个字,就会像一把锋利的短箭刺进他的心里,所有你做的一切,都会前功尽弃。他的生命是悬在你舌尖上的。
  • 无声的惊雷(原创经典作品)

    无声的惊雷(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嫡女不得宠:美人缠心

    嫡女不得宠:美人缠心

    尹天夕,尹家嫡女,胆小懦弱,嫡女之身却保不了她的安稳日子。再次睁眼,怯弱的眼神里多了一丝清明,宅女的性子里多了一份从容。姨娘设计陷害,姐妹勾心斗角、争宠夺爱。不好意思,我尹天夕不是软杮子,你有过墙梯,我有张良计。什么牛鬼蛇神、阎王小鬼,她通通不怕。让这些古代女人好好见识一下,现代宅女高深莫测的七窍玲珑心!◆◆片段一:◆◆一位中年美艳妇人,踩着细碎的步子,‘砰’的一声她身边的人推开大门:尹天夕,看你做的好事。尹天夕微微一笑:姨娘说的是哪一件事情?我好事做太多,记不清是哪一件了。姨娘二字提醒中年美妇自己的身份。被唤作姨娘身边的嬷嬷冷冷一笑:四小姐好差的记性,竟然敢跟夫人撒谎。说完大手一挥想要擒住尹天夕,一声惨叫,只见手心里满是针眼,滴滴红血似泪而下。尹天夕玩味:哟,还没拆了我。自己就先变成刺猬了?你说是吧,‘夫人’。◆◆片段二:◆◆尹天夕的画眉淡淡的皱拢在一起,脸上有着十足的困惑。好吧,她嫁了一个嫡子,一个久病缠身、命不长久的病秧子,空有嫡子之名,跟她这个嫡女真算是半斤八两,只是。。。“娘子。。。你要对我负责啊。。。”气若游丝的一抹声音传了过来。尹天夕一下子就僵住了,零乱的床铺,糜烂的气息,还有身上的异样,她似乎把病秧子相公给爆了?殊不知,世上扮猪吃老虎的人是何其多啊,谁把谁给爆了,有待考证。此文种田+家斗,女主宅性十足,轻松小白风,一对一。糖糖的新文:《丑颜皇后要休夫》苏瑾洛:十足小人,睚眦必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害我分毫,我追人千里,仇从来没有隔夜的道理。强势不容欺的女人穿越成为一个丑颜任人笑的弱女子,自此翻天覆地。◆◆推荐糖糖自己的文◆◆《相公你真坏》世界上最杯具的事有两种,一则没有男人,二则男人太多。很显然的,莫芊涵就属于第二种。她本是21世纪几乎刀不离手的外科医生,怎料一觉醒来,竟成一个人见人厌,狗见狗咬,神见神都要唾弃三声的超级花痴女?!好吧,既然没得选择,那就努力挽回自己的形象。于是,花痴女成了女神捕,二手货成了抢手妻,看着自己身边越来越多的男人,某女终于望天无语。◆◆推荐好友的文◆◆《上—邪》狂想曲《狂诱御龙》狂想曲《妻上夫下》狂想曲《极品男奴》狂想曲《宁做丑女不做后》狂想曲《十七妾》舒歌《大牌淑女》风间名香《鬼医傻后》吴笑笑《绝色太监》一叶心香《嫁错》南宫飘飘
  • 我们的冬天哪去了(别让地球抛弃我们)

    我们的冬天哪去了(别让地球抛弃我们)

    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在发烧!海水在愤怒,冰川的消融和上涨的海水在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类的繁荣已激怒了大自然,大自然在惩戒人类,地震、海啸,鱼类的减少以及越来越多的细菌病毒和即将消失的冬天必将改变着人类,改变着人类生存的家园!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加注意,那么,若干年以后,地球将成为太阳系中又一个火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人类将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倡导文明城市,只要我们不污染地球环境,不浪费地球的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倡导低碳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就能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绿色、更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