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37

第37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2)

小乘佛教为了追求人生的道德圆满和最终解脱,着重应用因果律分析人的构成因素,提出五蕴说。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构成的,一方面包括了肉体的物质因素,一方面包括了感情、意志、思维、认识即精神的因素。这些因素各有善与恶、染与净的不同道德内容,并按照因果法则不断地流动。人们应当了解这些因素活动的情况,认识到人并没有永恒的绝对的实体,以便控制、减少和停止活动,达到寂静状态,进入涅槃境界。小乘佛教还从五蕴说进一步扩展为十二处、十八界的学说,体现了以人的认识为基点而展开的对人与其他事物的分析。在这种分析中涉及人的认识与人体官能以及外界事物的关系,成为极富认识论色彩的学说。由认识器官攀缘、接触外境而产生认识,即“依根缘境生识”说,是小乘佛教典型的认识论内容。

一、认识的成立小乘佛教认为,人们一般认识的产生在于客观境象对感官的刺激。《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说:

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

没有正常的感官和感官感觉的对象,就不能产生认识。佛教的宇宙观是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人的认识也是缘起的,由几种因素形成关系而成立,没有形成关系,或关系离散,认识就不能生起。认识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感官(根)、客观的境象(境)和主观的认识(识)。

如前所述小乘佛教把认识分别为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种识是分别依不同的根缘不同的境而后产生的,由此又有六根和六境,合称为“十二处”,十二处和六识又合称为“十八界”。“处”是生长的意思,生长即指生长识而言。十二处是认识力的十二个根据。《杂阿含经》卷八:“二有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虽然小乘佛教对意根和六境的解说有其特殊的含义,但是它强调由根、境二因缘而产生识,是和朴素唯物主义认识发生论原则相吻合的。

后来大乘佛教唯识学者进一步提出,和出世间认识不同,世间认识由三个因素构成,即能认识的“分别”、所分别的“相”以及对所认识的相加之以诠表的“名”。其具体含义是:

“分别”,区别,辨别,指能认识的心。能认识的心之所以称为“分别”,是因为心就是种种认识,而认识不过是种种分别。分别是能认识的心,心有分别认识的作用而无实体,也就是没有永恒不变、常存不灭的心灵实体。

“相”,形相,相状,指所认识的境。为什么把所认识的境称为“相”?佛教认为,我们的认识活动直接接触的只是事物的各种相,如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只是见这些事物的形色相状,和这些事物的本体并没有接触,更不能见到。也就是说,事物没有永恒不变、常存不灭的物质实体,只有形相。

“名”,也称“名想”、“名言”,是对相的称谓,即概念、观念。名是分别借以用来表示相的工具,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形相有了分别,就要对相是什么有所表示、有所称呼,佛教也称之为“诠表”。唯识学者认为,名和相同是心的所变境,而名是相的能诠,相是名的所诠。名在认识中的作用,既在于便于记忆把握,也在于便于与人交流思想,但名不同于所名的物,把名和所名的物等同起来是不对的。

大乘佛教的世间认识三因素说,是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基础上立说的,是为了强调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再者,与小乘佛教以根、境、识为认识三条件相比较,“境”称为“相”,又提出“名”,相与名合称为“所变境”,又以了别为“能变心”,原来“根”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降低了。虽然唯识学者阐发“名”即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是有意义的,但是忽视感觉器官的作用,把名和相都看作心的所变境,却是一种理论上的逆转。

二、五根与意根小乘佛教对五根和意根有着独特的分析和认识,对五根和意根的关系也作了细密的剖析和揭示。

小乘佛教讲的五根,相当于五种感觉器官,但严格地讲是指感官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微物质,即分别散布在五官上面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因素,如眼根不是指眼球,而是指散布在眼球各处具有视功能的因素,相当于视神经,鼻根也不是指鼻子,而是指散布在鼻孔里面具有嗅功能的因素,相当于嗅神经,其他三种感觉器官也是这样。佛教又把根分为正根和助根,称真正具有见、闻、嗅、尝(味)、触五种功能的内在的五官为正根,称外面的五官(如肉眼等)为助根。佛教还把五根分为两类,即以眼和耳为一类,鼻、舌和身为另一类,认为前一类能远取各种外境,后一类则只能摄受与其直接接触的外境,也有的认为前一类能摄受外境无量的细微质点,后一类则只能摄受外境一定量的细微质点。佛教讲的五境是可以感觉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由若干质点、因素所构成,这些质点、因素的性质是不同的,它们分别影响、作用于五官,如作用于眼的不作用于耳,作用于鼻的不作用于舌,同样,眼根只能看事物的某些质点、因素而不能看别的质点、因素,鼻根也只能嗅事物的某些质点、因素而不能嗅其他的质点、因素,其他感官也都如此。佛教认为,五官所感觉经验的并不是外部的物体和内含的各种性质,而是客观事物的某类因素,如看见黄色的事物,是因为有众多的分立的黄因素刺激眼根的结果,这种黄因素存在于黄色的事物之中,然而又是相对独立于黄色的事物的,人们看到黄色是主观综合黄因素的结果。虽然佛教看到事物的因素如颜色与事物的区别,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它把事物的因素看作是独立于事物之外的,这为导向唯心论埋下了契机。

意根,前面已提到,小乘佛教上座部指肉心,即心脏,小乘佛教其他部派则以前念意识为意根,按照这种说法,意根是精神性的、心理性的,五根是物质性的、生理性的。

关于五根与意根的关系,《中阿含经》卷五十八《大拘罗经》说:“意为彼依。”“彼”,指五根。

意根为五根的依止,五根须依赖意根的执持,才能发生作用。也就是说,物质的生理器官要依心理活动而起作用,如果心理活动停止,五官也就失去取境生识的作用。同时,小乘佛教又认为,没有五根,也就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感觉,也就不能显示出意根的存在。

虽然,五根与五境不相接触,没有形成五识时,意根也能生起意识的作用,但是,如果五根变坏腐烂,意根也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意根也不能离开五根而活动,意根和五根是相依而存在的。此外,意根还和五根不同,具有广泛的摄受作用,“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大正藏》,第1卷,791页。

。五根分别受取各自的境界,意根则既以“法处”为境界,又以五根所取境界为境界,意根不仅和五根相感交通,而且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意根不仅产生意识,而且还能产生前五识,当五根和五境相接触时,内在的意根就发生作用,引发为五识,产生认识。也就是说,不仅第六识要依止于意根,而且五识也要依止于意根,这样才能产生明确的认识。小乘佛教强调了意根在整个认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视它为一切认识作用的源泉,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三、前五识与意识小乘佛教认为,六识中的前五识各有自身固定的活动区域,即前五种感官只能了知直接在自身面前的与自身相应的对象,并不能涉及其他识的地盘,即只有分摄受性。第六识却不同,它能一概了知全部六种认识的对象,即具有总摄受性。也就是说,前五根因器官不同,所生的识也就只有专属的作用,仅能作用于自己的相应范围之内,其认识的范围是固定的,而意识则没有有形的器官的限定,认识范围很广,不仅对前五根的范围能起作用,即使是超出五根的范围,如过去、未来的事,也都能认识。小乘佛教又把认识分为三种:一是外界对象呈现于面前时的感性认识;二是由现时感性认识而联想过去形成的相同或不相同的感性认识;三是基于感性认识的构思和推理。前五种识只有第一种认识功能和结果,第六识则具有全部三种认识功能和结果。

意识依止意根而产生,前五识也要依止意根才能产生明确的认识,由意根产生的意识也能认识前五识,这样就有一个前五识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两者究竟是本质的不同,还是作用的不同?

也就是识是一,还是多?这个问题在部派佛教时代有过热烈的争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一种是从认识活动的复合性出发立论,认为由于所依根和所缘境的不同,识有多种。如眼只能对色,不能对声,耳只能对声,不能对色,六根各自认识不同对象的自相,彼此认识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多识的主张。

一种是从心识的统摄作用出发立论,认为六识是一心(第六识)向多方面的开展,如眼识是心识住于眼根而发生的认识色的作用,耳识是心识住于耳根而发生的听声音的作用,鼻识、舌识和身识也都是心识住于相关的根而发生的作用,这是主张一识的观点。

前五识各有不同的根,但又依于意根而生起,意识也依于意根而生起,也就是说,六识都依于意根而生起,那么,各个识的生起是同时的,还是有先后的?这又是一个引起分歧的争论问题,主要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俱时起说,认为各种认识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认识,没有先后次第之分,不必等待一种认识产生之后,另一种认识才产生。认识的产生,不但二识可以同时,三识、四识、五识乃至六识都可以同时产生。如人在同一时间里,既能看画,又听音乐,还闻花香,口含甜糖,摇扇凉身,思索画意乐曲,并没有先后之别。

一种是异时起说,认为认识是次第产生的,只有前一念的认识过去,后一念的认识才能产生,虽然前念后念相隔时间是极为短暂的。

后来大乘佛教又认为既有俱时起又有异时起,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说:

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这是强调前五识中某一识或各种识的生起,必定有第六意识与之俱起,而第六识生起时,不一定有前五识与之同时生起。

从上述小乘佛教对于人的认识形成的根源、过程、类别等学说来看,是作出了有益的理论贡献的,其中包含了若干合理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主动进行加工的产物,在感性认识阶段存在着理性因素的作用,如主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对感性认识发生不同的作用。佛教关于第六识对前五识的关系的学说,关于前念意识在思维活动中作用的看法,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至于佛教忽视乃至无视思维器官的作用,笼统地把前念意识说成是意根,并由此引出各种唯心的观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颇。

§§§第四节般若中观论

随着大乘佛教的产生,般若学越来越成为佛教的主导思想。般若,被认为能断惑证真,度化众生,而称为“佛母”,是佛教所谓的高级智慧——一种指导观察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判别是非善恶的基本方法,也是佛教所证悟的最高理想境界。从认识论和思维科学的角度来说,般若是一种特殊的体证方法和体验境界。

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是般若思想的发掘者和弘扬者。他依据般若思想,进一步超越单纯的空观,主张离去“空观”和“实有”二边,以合乎中道,把握一切事物的实相,这就是“中道正观”,即“中观”。大乘中观学派认为,中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为了论证中观学说,龙树还提出“二谛”说,作出了真理论的论证。又为彻底贯彻二谛说,还着重破除各种“偏见”,以否定世俗的认识,提倡“现观”即神秘的直观,作为悟解人生宇宙的实相和证入涅槃的方法。

一、般若大乘佛教继承小乘佛教禅观的运思路数,同时又针对小乘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主张佛说的法都有自性的观点,强调法无自性,对佛所说法不可执著,由此出现了般若类经典。此类经典影响深远,后来的《宝积经》、《华严经》、《法华经》和《维摩经》等,都是依据《般若经》的般若思想撰成的。可以说,般若思想实际上已成为大乘经典的中心思想,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新思维。

般若是梵文Praj的音译,也译作“波若”、“钵罗若”等,意译为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指普通经验的知识,也不是世俗人所能具有的一般智慧,它是包含各种神通的超越能力在内的、超越知识、超越经验的灵智,是洞照性空,超情启知,达到成佛境界的宗教智慧,是一种宗教的神秘直观,一种成佛的特殊认识、手段。般若,汉语意译作智慧,并不完全符合般若的原意,有的佛教学者用“圣智”来表示般若,而唐玄奘则主张保持梵文音译“般若”。用我们的话来说,般若实质上就是体悟万物性空的直观、直觉。

般若,作为一种特殊的智慧,一方面,只有通过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获得,是排斥世俗认识的。另一方面,般若智慧如果不采用世俗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手段,又无法宣传、影响群众,为群众所接受。因此,为了方便,又承认运用世俗认识的形式、方法作为通达般若智慧的工具、桥梁。这样,通常般若又分为三种:一是“实相般若”,指般若的理体、实性,即是离开虚妄分别相的空性,是体证的境界;二是“观照般若”,指观照实相(性空)的真实智慧;三是“文字般若”,即般若经论表述般若思想的言教,是一种言传的方便。这就是说,般若是以特殊智慧为内核的包含了实性、功能和形式的内容丰富的概念。

从宗教思想方面来看,般若思想的中心内容是阐发一切现象“性空幻有”或“真空妙有”的道理。依据缘起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就是没有自性的,是空的,是性空、真空;虽然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没有自性,但是假有的现象是存在的,幻有、妙有是有的。由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是幻有,但不是无,不是虚无。空不是假空,而是真空;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般若思想要求对一切现象同时看到性空和幻有两个方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同时般若学还认为,佛经上所说的般若言教也是佛为了教化众生的需要而作的假设、方便:“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波罗蜜”,是到达彼岸的意思,也就是指到达彼岸的途径、方法。这是说佛说的般若也是概念的假设,是“文字般若”,佛说法也是幻有。般若思想就是要求在认识和行为上不滞于现象,排斥对于现象的执著,也就是超越“偏空”和“偏有”的偏见,以把握现象的实相。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热门推荐
  • 我在爱情里落了单

    我在爱情里落了单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爱情也如此。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儿童益智补脑食谱

    儿童益智补脑食谱

    《吃出聪明智慧丛书》针对不同年龄婴幼儿生理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成长发育期婴幼儿食谱的制作方法和营养搭配知识,科学地解决了婴幼儿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营养进食的问题。
  • 好莱坞暴君

    好莱坞暴君

    揣着三个茶叶蛋偷渡美国,易飞扬开始了自己的好莱坞之旅。从此香港少了一个欠债跑路的人,美国影坛则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娱乐暴君!郑重声明,我喜欢萝莉,不喜欢大叔!调教好莱坞,且看华人如何在美娱,飞扬跋扈!镔铁新书上传!本人已经完本《电影大亨》,《影城大亨》,《大香港1957》,《僵尸刑警》,《枭中雄》等数部作品,座右铭是:只要上架,绝不太监,绝不断更!###############新书《重生公子传说》已经上传,请大家多多支持!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宝宝的笨蛋妈咪

    宝宝的笨蛋妈咪

    那晚,蜜月旅行的他和单身的她发生一梦缠绵…“啊,你是什么人,你怎么能爬上我的床?”第二天早上,她发现自己床上多了个男人。“我也想知道你是谁,你看清楚这是我房间。”他的新娘怎么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美丽女人?“天哪,真不是我的房间,对不起,我上错了床…”呜呜,天下间还有这样的事情,她失身还要道歉。两人糊里糊涂有了一次缠绵,那么真正的新娘在哪?“道歉有什么用,你还不赶快起来去向我老婆解释。”男人的老婆进房间看到的就是这一幕,生气的跑了出去。那日,她苦苦向男人老婆解释自己的错误,但是他们依然离婚了。一对新婚夫妻就被她拆散,于事无补,她草草结束了自己的旅行。可悲的是,一个半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才不过一次她居然就?怎么办?孩子他爸可不知道孩子的存在,她也无法找到他呀?两年后,他与她再次‘重逢’,其实是他蓄意安排的一场意外再遇。自两年前的那一晚之后,他时不时的想起那夜的旖旎缠绵,终于找到了她。他对她展开强烈的追求攻势,可对爱情持怀疑态度的她断然拒绝他…再次面对这个有过一次缠绵的男人,她心里好乱,他是来和她枪宝宝的吗?“每周六和星期天来给我暖被,我就不和你抢宝宝。”他,他竟然提出这样一个可恶的条件,可她却没有拒绝的权利,只好妥协…◇筱筱作品◇〈酷总裁的偷孕妻〉〈宝宝的笨蛋妈咪〉
  •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瞬间读懂你周围的人,3秒钟看穿旁人内心。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心理预防……犯罪也有心理学。熟知犯罪心理学,对犯罪了如指掌。
  • 紫电冥雷传

    紫电冥雷传

    月日天翔向来沉没寡言,事不关心,而他却无意中得到神器"紫电",但"紫电"并不认同月日天翔的能力.他只有努力成为一名圣剑士,才有资格成为"紫电"的主人.所以,他从此就努力的朝圣剑士的道路走去,而这条路,也在渐渐改变月日天翔那冷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