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34

第34章 隋唐至明清时期道教与儒释的关系(3)

这一时期,与道教融合儒、释同时,儒、释也融合道教,尤以佛教天台宗、密宗最为突出。天台宗创始人智及天台宗唐代中兴人物湛然在讲止观禅法时,汲取了道教气法及外丹、内丹。智说:“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著,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用止治者,温师云:系心在脐中如豆大……后闭目合口齿,举舌向腭,令气调恂。……所以系心在脐者,息从脐出,还入至脐,出入以脐为限。……正用治病者,丹田是气海,能锁吞万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摩诃止观》卷八)又说:“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所治。”“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稲。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认为:“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止观》卷八讲“方术治”时,亦谈咒术。以上这些,虽难说全部来于道教,至少有一部分是取于道教的。湛然所著《止观辅行传弘诀》亦有类似叙述。他称调身、调息、调心“是三学之由”,谓“凡夫三法为始,初修圆观,名为圣胎,至初住位,名出圣胎,至妙觉位,名身成就,此即合调之位也”( 《止观辅行传弘诀》卷四。)该书卷八讲治病时,也讲咒术:“如治齿法者,第一本云,向北斗咒云,齿牙痛,北斗治之,痛差(瘥)自知,痛即差也。又以狗牙从阴地向阳地咒云:令人牙痛差,不差暴汝,差还本,痛即差也。如捻大指治肝等者,五指主五藏,故大指主肝……”该书卷十又讲道教外丹及五石、草木药等,说“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食可长生。太阴之精名曰钩吻,入口则死。钩吻者,野葛也。若不信黄精之益寿,亦何信钩吻之杀人?金丹者,圆法也,初发心时,成佛大仙,准龙树法,飞金为丹,故曰金丹”。以上这些,皆可为天台宗受道教影响之证。

唐玄宗时开始兴盛的佛教密宗,在修行法方面与道教相似又相融。其“即身成佛”与道教“即身成仙”很相似。其经中所载的北斗、玄武、司命,司禄及四方之神,则是汲取于道教。

儒家也有调和道教的。唐德宗时的太子校书郎李观作《通儒道说》,认为儒、道同源,在儒为仁、信、礼、义,在道为道、德,“故二(指道与德)为儒之臂,四(指仁、信、礼、义)为德之指,若忘源决派,?茎而掩其本树,难矣”( 《全唐文》卷五三五。)

总上可见,隋唐五代的“三教”斗争虽很激烈,而融合也有较大发展。其中道教之融合佛教最为突出,几乎对佛教各宗派的思想都有所融摄(佛教宗派的涌现也与融合儒、道有关,此处未论),且其融佛已越过囫囵吞枣水平,而进入融会贯通阶段。这些都反映出此时期三教关系的特点。

二、宋元道教与儒、释

宋元时期“三教”斗争趋向缓和,融合呈现深入发展的局面。其主要标志,一是“三教一家”、“万善归一”的论调,在三家中长唱不衰;二是儒学在北宋出现了以融合释、道为特点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道教在南宋至元初相继出现了几个融合儒、释的新道派。

“三教一家”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而形成三家同唱,蔚然成为一代社会风气,则始于北宋。北宋儒家中,虽不乏坚决排斥佛、道者,如孙、孙复、欧阳修、李觏等人,但大多数理学家则明反佛、道而暗融佛、道,且出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公开主张融合佛、道的蜀学派。至于佛、道两教中,倡言“三教一家、万善归一”者,可谓比比皆是。正是在这种“三教一家”的大合唱中,相继在儒家中出现了融合释、道的新儒学,在道教中出现了融合儒、释的新宗派,而且随着这一思潮的继续发展,这种融合在各家中不断深化。

(一)道教南宗的融合儒、释

道教南宗形成于南宋,而追尊北宋张伯端为始祖。张伯端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著《悟真篇》,打出了鲜明的“三教合一”旗帜。该书序言说:“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若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又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因此,他在内丹理论中,力图使儒、释、道三家理论互相结合。他吸收儒家性命之说,主张性、命双修,吸收佛教禅法,充实修性内容。修命、修性两者缺一不可,步骤是先修命,后修性。但如只修命,不修性,就不能“回超三界”,“顿超彼岸”,“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为了使人们重视修性,张伯端还写了禅宗气味很浓的诗歌词曲32首,作为《悟真篇》的外篇。其《三界唯心》诗说:“三界唯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即心是佛颂》说:“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亦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采珠歌》说:“不断妄,不断真,真妄之心总属尘。从来万物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由此可见,张伯端思想中的禅学成分是很多的。以此思想指导内丹修炼,自然将使佛、道融为一体。

张伯端“三教合一”的思想,与性命双修的内丹理论,为其后南宗四祖及其弟子们所共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融儒、释思想不断被增益。南宗五祖白玉蟾继续高唱“三教合一”;“道释儒门,三教归一,算来平等肩齐”( 《鸣鹤余音》)“三教异门,源同一也。”(《道德会元》卷一《道法九要序》。)在与弟子们讨论心性修炼时说:“法法从心生,心外无别法。”(《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说:“吾今则而象之,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知心无心,知形无形,知物无物。超出万幻,确然一灵。……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海琼问道集·玄关显秘论》)中显然融进了佛教大乘空宗及天台宗止观思想。

南宗至元代后期合并入全真道,其门徒以全真道士身份继续融合儒、释。

(二)全真道的融合儒、释

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等三个新道派,皆以“三教合一”为特征,尤以全真道最突出。

全真道由金初道士王?(号重阳子)所创(他的七个弟子也参与了创教)。创教时,即以读《道德经》、《般若心经》和《孝经》相号召,并组织了五个以“三教”两字冠首的教会以吸收道徒,一开始就表现出“三教合一”特色。它所融摄的佛教思想比南宗更显著。首先,在成仙信仰上,全真道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重阳说:“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重阳全真集》卷一)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说:“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重阳立教十五论》)处玄也说:“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说:“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也认为养身为假道,不值得追求,只应追求养性之真道。旧道教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这是道教区别于佛教的根本点。现在全真道放弃了肉体不死的追求,表现了它与旧道教的区别,而与佛教追求的精神解脱(涅?)则大为靠近了。为了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遂大肆破斥肉体,否定人生。丘处机斥肉体为“臭皮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銵溪集》卷五)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气,使作还同傀儡。”(《銵溪集》卷六)端认为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 《水云集》卷上)王重阳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 《重阳全真集》卷一)谭处端说:“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水云集》卷上)处机说:“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銵溪集》卷六)真道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王重阳说:“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如勿结前头苦。”(《重阳全真集》卷一)处端说:“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世冤仇。”(《水云集》卷中)似诗词,不胜枚举。可见放弃肉体长生,只求阳神解脱,其结果只能走上佛教所走的那条厌弃人生和凡尘的道路。

其次,在修炼理论上,与南宗先命后性,以修命为主相反,全真通主张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重阳说:“宾者是命,主者是性。”(《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处机说:“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修命)其次也。”(《长春祖师语录》)牧常晁将这两种不同的丹法分别称为渐法和顿法,谓“渐法从命入手,顿法从性入手”。称从性入手的全真丹法为“释氏金仙之道”(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点破了全真丹法最接近佛教的特点。从性入手的全真丹法,以明心见性为首务和重点,认为真性不离生,只为种种妄念所遮蔽而不能发明。故修丹的根本要求是打扫心地,清除妄念,要“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做到“心如泰山,不动不摇”。在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中,没有“丝毫动静思念”( 《重阳立教十五论》)一句话,要做到心地常清静。至此,“真性不动,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尹志平说:“物欲净尽,一性空寂,吾教谓之清静。”但仅达这一步,尚未入真道,必须再进一步达到“寂无所寂”、“玄之又玄”的境界,性功才算完成(《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三)以上这些都可看出融合禅宗的痕迹。

应该指出,王重阳及其七弟子所创立的全真教的教义和内丹修炼理论,主要特点是融佛,儒家思想融入尚少。而在他们逝世后,其再传弟子们则不仅继续融佛,而且又大量融儒(主要是融合宋明理学)。如郝大通弟子王志谨继续融佛。他说:“修行人外缘虽假,不可不应。应而无我,心体虚空,事来无碍,则虚空不碍万事,万事不碍虚空。”“不著空,不著有,不执法相,不执我见……久久相资,融通表里,便是圣贤。”“起心无著,便是有著,有心无染,亦著无染,才欲静定,已堕意根,纵任依他,亦成邪见。无染无著,等是医药,无病药除,病去药存,终成药病。言思路绝,方始到家,罢问程途矣。”(《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由南宗转入全真的元初道士李道纯,则不仅继续融佛,也大量融儒。他教人用禅宗清除念虑、幻缘的方法以修仙,说:“一切念虑都属阴趋,一切幻缘都属魔境。若于平常间打并得洁净,末后不被他惑乱。念虑当以理遣,幻缘当以志断。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阳所以生也。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仙也。”又说:“汝若不著一切相,则一切相亦不著汝,汝若不染一切法,则一切法亦不执汝。……至于五蕴六识,亦复如是。六尘不入,六根清静,五蕴皆空,五眼圆明。到这里,六根互用,通身是眼,群阴消尽,遍体纯阳,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中和集》卷四)采用禅宗“机锋”、“棒喝”的方法来讲道,《清庵莹蟾子语录》前四卷皆为这方面的记录。现仅举一例。他的一位弟子记曰:“师曰:‘井底泥蛇舞柘枝,窗间明月照梅梨。’作么生会?予拟议良久,曰:‘吹出窍中一曲,烁破眼里空花。’师曰:‘不是。’予又曰:‘脑盖撞开,惟有我眼睛突出,更无他。’师曰:‘较些子。’”(《清庵莹蟾子语录》卷一。)与禅宗后学一样,不用正常思维方式表现思想,偏用违反理性的东西去说道,由此可见其受禅学影响之深。另一方面,李道纯所受理学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他说:“古云‘常灭动心,不灭照心’,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照心即道心也,妄心即人心也。‘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虽人心亦有道心,虽道心亦有人心,系乎动静之间尔。惟‘允执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危者安平,微者昭著。到此,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中和集》卷一)是用宋儒的“十六字心传”会合道教的心性修炼,其对十六字的解释和“危者安平,微者昭著”等语,亦全同于朱熹的《中庸章句序》。人谓:“儒学不能断生死。”李通纯回答说:“达理者,奚患生死耶?且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原始返终,知周万物,则知生死之说。所以性命之学,实儒家正传。穷得理彻,了然自知,岂可不能断生死轮回乎!”(《中和集》卷三。)是将宋儒的“性理”之学等同于道教的性命修炼,其结果只能混淆两者不同的本质。李道纯又说:“(孔)夫子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夫子所乐者天,所知者命。故乐天知命而不忧,虽匡人所逼,犹且弦歌自娱”。他认为,这是夫子深得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的结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金丹之妙也”( 《中和集》卷三)可见李道纯确是集三教于一身的人物。故他多方会通三教,使三教融为一体。他说:“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中和集》卷六)们皆尚“静”,通“理”,主“中”,崇“虚”,在很多方面都能融通一贯。

元代另一全真道士牧常晁亦继续融合儒、释。他著《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以论三教义理不殊,谓“夫三家者,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于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也”。三家皆以“太极之道”化天下,“释氏用之以化天下,复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儒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命”。他认为:“儒氏养之以太极,用之以治天下;老氏养之以太极,用之以存形神;释氏养之以太极,用之以齐生死。”这是以儒家“太极”统三教,又以“三心”会三教。他说:“儒曰正心,佛曰明心,老曰虚心……设曰三心,实一理也。”他又以“中庸、真常、常住”通三教,说:“夫中庸,儒者之极道也;常住,释氏之极道也;真常,太上之极道也。因时有古今,道有升降,故体同用异也,非圣人命理之所以殊焉。”故他的结论是:“释即道也,道即儒也。……圣人之理一而已矣,非有浅深之间哉。”牧常晁依据“三教合一”思想,援佛入道,又提出:“戒定慧即精气神也。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养神。”“吾自仙道而正性命,学佛道以广智慧。仙道不死,释道不生,不死不生,是为泥丸。”这里他把仙道等同于释、道的“泥丸”(涅?)。与此同时,他又引儒入道,即以儒家的性、命、理等概念解说道教的神?修炼。他说:“道在太极前谓性,性在天地间谓理,理之妙觉之谓神,神之虚灵合乎?,?之付物之谓命。《易》曰‘寂然不动’者,性之体也,‘感而遂通’者,神之用也。性于物无所不至,理于物无所不公,神于物无所不应,?于物无所不成。……本乎性,顺乎理,存乎神,?以生者命也。”(以上皆见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三)净明道的融合儒学

净明道是在东晋道士许逊“孝道”信仰的基础上,经长期宗教衍变而于南宋时候形成的一个道派。元初的刘玉及其弟子黄元吉对它的教理教义又进行了一些更新和发展。

同类推荐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命定

    命定

    《命定》描写的是藏族军人参加远征军,与汉族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充满浓郁的康巴风情和藏传佛教习俗的背景之下,两个康巴汉子在命运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了抗战前线。这两个令人赞叹的康巴汉子,用自己朴实平凡的行为,告知了世人关于信仰、生命、爱情、友情、亲情的真谛所在。
  • 是妃之地:王爷,慎入!

    是妃之地:王爷,慎入!

    ◇◆◇传闻,他睚眦必报,左手翻云、右手覆雨;传闻,他一抹柔肠,独独只对那个曾是宫女出身的女子。*她本是现代的一名杀手,一朝穿越,成了亡国的公主。他抓住她的皓腕,邪魅一笑:“割腕?你割得太没创意了,本王教教你,像你这种人理应哪般割?”手起、刀落。*他有仇深万丈,使出天下最卑劣的手段,只为了提醒她前世的记忆。她有万般委屈,用尽世上最伤最痛最苦的方法,不过只想告诉他自己是缕异世孤魂。*“本王食了雄蛊,你食了雌蛊,这辈子,你能逃出的安全距离是一千丈,超过一千的一分一毫,你都会生不如死!”再次相见,她站在亡国的城楼上,一身霓裳、铿锵起舞,气度高洁,绝艳倾城。他一身戎装,脚尖点地,飞身跃出,踩着万千士兵的头盔,翩然落在她的身后,“怎么是你?”女子回头,巧笑倩兮:“只要心中无蛊!身子吃蛊,又有何惧?”
  • 责任第一:优秀员工必备的行为准则

    责任第一:优秀员工必备的行为准则

    本书将告诉你,责任在你的工作中所占的地位是无比重要的,可以说,责任比能力等等各方面因素都要重要,只有你负起责任,你才会全力以赴地从事你的工作,这样你才可以把工作做好。如果你缺乏责任,那么就是你再有才能,你也将是一事无成。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焰火刀皇

    焰火刀皇

    焰火大陆上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着一种能力,根据能力不同,可以分为十八个职业,但其中以“刀师”最为普遍,其他的职业极其罕见,其佼佼者更是少之又少。刀尊李子浩跟朋友胡万丈去他国寻找传说中的三大神器之一——之歌,归途中却遭遇他人埋伏,胡万丈豁出了性命,才让李子浩得以逃脱。然而,李子浩回到家中却遭遇管家背叛,引狼入室,李子浩夫妇被人杀害,不幸中的万幸,二人的孩子被宅院的杂工用性命保护下来。飞龙将军收养了李子浩的儿子,并取名李柏毅,小名泽瑞。之后龙火国被灭,飞龙将军为了抚养泽瑞忍辱逃生,逃到了上品国的一个安静的村庄。故事由此开始了……
  • 恋上古代帅公子

    恋上古代帅公子

    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跆拳道女教练。却因过生日,一朋友送的‘生日礼物’而带她穿越到了几千年前的古代。懵懵懂懂中,却遇见了三个愿意为她舍去生命的男人,最后在古代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她中了天下之奇毒,无人能救无人能解,要想救治她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寒冰山上的寒冰草,可此草长在千年寒冰之悬崖,无人可摘取,即使摘取到那也必死无疑。最后她是否能度过难关了呢?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她又是否会再次回到现代呢?一起期待吧!
  • 宝宝很妖孽

    宝宝很妖孽

    她曾是A市的天才学生、泰拳界的骄傲,却意外死亡。当她再度睁眼,居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成为被家族抛弃,顶着废物名头被殴打致死的杨家“公子”时,昔日的废材便成了万世不出的天才,令整个异界为之颠覆。父母为隐藏她身上邪魔的秘密不惜和家族决裂,自此,她不要再做拖累他们的废物,定要成为他们的骄傲!不被家族承认?那便成为被各大家族争夺的习武天才,让杨家挫胸顿足,后悔不跌!尊严遭受践踏?那便狠狠还上一拳,再跺上三脚,让世人知道何谓犯我者,必诛之!后悔了?求饶了?对不住,小爷便生了这么个贱性,敬我者十倍还之,恶我者吾恒恶之!内力修炼,精神控制、召唤、炼药,这一切对她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在这个充满阴谋和压迫,诡计与争斗的大陆,她努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她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会把世界踩在脚下,君临天下,舍我其谁。当武者为了修炼内力散尽家财购买灵丹仙药却依然修为难进,而她却凭借着变异的元丹肆无忌惮的猛窜越级。更变态的是,她还是一个出色的炼药师。当召唤师为了契约一头魔兽费尽千万苦时,却有无数圣兽跑来向她大献殷勤:我是最强壮的圣兽,真正的战士,若你喜欢我还可以幻变成人形满足女主人的特殊要求。“滚!我已有上古神兽为坐骑。”而这该死的“小子”却不领情。当精神师拼着老命才能控制一头神兽为己所用时,而她却能翻云覆雨、搬山造物。管你什么神兽,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你还是死路一条。面对各方势力的拉拢,“臭小子”却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死不挪窝,并给出超级言论:“不喜争斗、只喜美男”。人们在恶寒这个男人的怪趣味时,谁看清了她才是倾城容颜、绝色天下。
  • 零点交锋

    零点交锋

    违法犯罪分子千方百计地寻找和利用法律上的盲点、制度上的漏洞、执法者的疏漏,进行扰乱破坏和躲避制裁。而公安、政法机关却要竭尽全力发现和堵塞一切漏洞,依法打击犯罪,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本书说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预审警官钟子忱和他的战友们排除干扰,不避凶险,与归案或尚未归案的犯罪分子所展开的错综复杂、出生入死的较量。根据一个死囚临刑前夜的交代,钟子忱指挥抓捕两个重要的犯罪嫌疑人。在与之短兵相接的正面冲突中,他为自己的一个微小失误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无意中给了犯罪分子以脱出重围的可乘之机……
  • 塔罗天使

    塔罗天使

    在埃及图书馆遭遇“祝融之灾”后,唯有《塔罗》一书保存相对完整。为了防止这部神秘之书落入异族的魔手,神职人员便将它用图画的形式绘在卡片上,交付于神官之手。最后,由亚历山大带入欧洲,于中世纪左右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玩的塔罗牌,它是神秘与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