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41

第41章 生活观(5)

第一,"重神爱气,轻物贱名"。道教关于"淡泊名利"的思想首先体现在"重神爱气"、"轻物贱名"等方面,道教认为通过"道德"之修养,可以达到"治于身"、"治于家"、"合于道"之效果。《老子想尔注》认为:"贪荣宠,劳精思以求财,美食以恣身,此为爱身者也,不合于道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17页。"贪荣宠"、"劳精思"、"美食"等违反了"轻物贱名"、"淡泊名利"之原则,所以"不合于道"。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说:

夫道德治之于身,则心达志通,重神爱气,轻物贱名,思虑不惑,血气和平,肌肤润泽,面有光莹,精神专固,身体轻强,虚实相成,鬓发润光,佼好难终。治之于家,则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宜弟顺,九族和亲,耕桑时得,福实积殷,六畜繁广,事业修治,常有余矣。《道藏》第25册,第141页。

道教"淡泊名利"思想通过"重神爱气,轻物贱名"之修养,表达了可以治于身,使身体达到"思虑不惑,血气和平,肌肤润泽,面有光莹,精神专固,身体轻强,虚实相成,鬓发润光,佼好难终";治于家,使"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宜弟顺,九族和亲,耕桑时得,福实积殷,六畜繁广",并产生"事业修治,常有余矣"之效果的思想,是道教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所具有的必然态度。隋唐道书《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说:"凡人为道,当以自然成其名,以无为养其形,以虚无而养其神,以淡泊而存其志,以静默而养其身,以清静而平其心,以精诚而守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矣。"《道藏》第28册,第383页。这里明确规定了人们对待功名利禄所具有的态度,这种态度包括以"无为"、"虚无"、"淡泊"、"静默"、"清静"、"精诚"、"中和"等而"养"其"形","神","身"、"存"其"志"、"神"、"平"其"心"、"理"。只要做到这一点则生活之真谛可知也。

第二,"有名无为,本来虚净"。道教生活观提出要使人们实现生活自然之本质,应该在生活中"淡泊名利",并做到远离"六尘",因为"六尘为外事,须远离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更不染著,名为都绝。境不来忤,心即无恼,心不起染,境则无烦。心境两忘,即无烦恼,故名无与忤心"《云笈七签》第409页。这里的"忤"乃为"不顺从"、"不和谐"之意,人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远离六尘"则可以"心境两忘"、"即无烦恼",并可顺从人心,实现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本然之属性。北宋宋鸾《道德经篇章玄颂》说:"功名不伐归淳素,嗜欲皆销合自然。不争功名返自然,除嗜欲,去烦乱。"《道藏》第822页。对于功名的态度道教认为应该"不争"、"返自然"。如何做到功名不争,道教认为应该"除嗜欲,去烦乱"在人们生活欲望上正确对待这种功名利禄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有名无为,本来虚净"。《云笈七签》指出:"人所以流浪恶道,沉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著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识从何而起?从心识起。心从我起,我从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有名无为,本来虚净,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缠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云笈七签》第406页。人之所以不能实现"淡泊名利",是因为"人流浪恶道,沉沦滓秽,缘六情起妄",并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邪见"而"染著烦恼,与道长隔",使人"尽是烦恼,展转缠缚",不能体现生活之自然。人要避免"流浪生死,永失于道"就必须通过"淡泊名利"而实现生活"有名无为,本来虚净"之自然。

第三,"恬淡自然,逍遥无碍"。道教淡泊名利生活观还体现在"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与"逍遥无碍"的生活追求,这种生活态度与生活追求是道教在对待"名利"、"奢华"、"贫贱"、"尘累"、"爱河"时的基本体现。南宋禇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认为:"名利皆非真实道理也。无约喻自然,能循自然则无君子小人曲直之分,相而视之皆自然至极之理。四方应四时,往来皆一气也。"《道藏》第15册,第638页。名利不是生活所具有的本来意义,如果能按照生活所具有的本来要求行事,则无所谓"名利"、"君子"、"小人"之分。金朝高守元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说:"任自然而覆载,则名利之饰皆为弃物。"同上,第45页。由于"名利之饰皆为弃物",生活自然本质乃为"自然",人们只有将名利视为"弃物",并在生活方面体现出"任自然"之特点,才能体现出生活所具有的自然"覆载"之特征,为此,道教认为应该通过"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来"淡化"人们对于功名利益的追求与嗜好,使人们生活具有"逍遥无碍,尘世和同"之特征。并在具体的行为生活中实现"洞明心地"之效果,是道教对于"生活"自然本质的基本认识。元末明初《道法会元》认为:"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于尘累之乡,不漂于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先当行符,治病济物。"《道藏》第28册,第679页。要实现"恬淡自然,逍遥无碍"之生活态度,就必须"不乐奢华,不嫌贫贱",在对待"功名"方面只要能做到"不著于尘累之乡,不漂于爱河之内",就可以实现平凡生活所具有的"尘世和同,治病济物"之必然。

三"君臣民当应天法"

——家国安泰

道教的政治生活观体现的是"君臣民""三合相通""天地自然之数","君臣民当应天法","其法皆以自然应和之也"。其所追求的政治生活理想则为"家国安泰"、"国富民实",天地人"三才"和谐等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生活是人们能够主动参与规划他们自己社会面貌的生活。"(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张晓林译《亚里士多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8页。"一种美好的生活即使其中丝毫不包含宗教与真正虔诚的成分,也是与公民政府息息相关,而且人们的灵魂拯救和国家的安全两者都寓于其中。"(英)洛克著,吴云贵译《论宗教的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道教的政治生活观是道教"天人同德"、"道法自然"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反映了道教"君臣民当应天法"顺天地自然而为之的治政理念。

第一,"三合相通,并力同心"。道教的政治生活观是政治生活自然本质的反映和要求,是"自然法则"决定"人为政治"的重要体现。"《太平经》的宇宙观与方法论的重要特征,则为"三合相通"说。此说认为,作为宇宙本源的元气有三,即太阳、太阴、中和。天本阳、地本阴、人本中和,此三者相合相通,共同生养万物。万物也各自以"三合"的形式出现,相互依存。"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道教政治生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君臣民"三合相通,并在实现国家的和谐、繁荣与发展方面"并力同心"。《太平经》认为:

故君臣民当应天法,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为一家也。比若夫妇子共为一家也,不可以相无,是天要道也。此犹若人有头足腹,乃成一身,无可去者也;去之即不足,不成人也。是天地自然之数也。《太平经合校》第150页。

这里体现了道教政治生活的三个主要思想:一是政治生活观主要体现在"君臣民"三者之间"应天法"的内在关系上;二是政治生活观的要求和目的是实现"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为一家";三是政治观的本质是"天要道",乃为天地"自然"之数:说明政治生活所体现的乃是"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具有"若夫妇子共为一家""犹若人有头足腹,乃成一身"紧密之特征,是道教"天人合一""三才相安"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体现了道教作为"现实"宗教对于政治生活自然本质与运动规律的关注与把握。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并使之"应天法"符合天地运动变化之数,是道教政治生活观始终关注与重视的重要内容。其主体思想表现了"宗教和谐"思想的现实化、理想化与自然化,其追求与探索的理想目标是"政治和谐"的社会化与人为化。道教"宗教理想化"的政治生活之"和谐"表现为"凡事相应和者,悉天使之也","故其法皆以自然应和之也"《太平经合校》第155页。等方面。道教政治生活自然本质的内在要求,体现的是"天治"之本然非人为政治。政治生活的准则乃为"自然应和",其背后所表现的乃为"道"之本体思想在政治思想中的反映,并成为道教政治生活观的客观基础。

第二,"共成共兴,天地常行"。道教认为家国安泰的"自然法"之基础在于"正天地之明证也","天地之常行也",其思想体现了天地万物与人并力同心、共成共兴之特点。《太平经》认为:"故古者圣人独深思虑,观天地阴阳所为,以为法师,知其大□□万不失一,故不敢犯之也,是正天地之明证也,可不详计乎?可不慎哉?自然法也,不以故人也,是天地之常行也,今悉以告子矣。"同上,第111页。"古者圣人"之行为"知其大□□万不失一,故不敢犯之"的重要标准乃为"观天地阴阳之所为,以为法师"。这种生活之行为的本质具有"自然法"、"不以故人"为特征,要求人们政治生活之行为应当"详计"、"谨慎",使天地与自然、与中和、与三光、与五行刚柔、与四时气阴阳相通,实现"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太平经》说:

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怳怳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共万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太平经合校》第149页。

这里反映道教"家国安泰"政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共成",二是"共兴"。所谓的"共成"指政治生活是建立在"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共万物"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共成共万物,政治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谓的"共兴"指政治生活如何决定于"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和合则兴利万物,不合则万物不兴,其政治生活也将失去繁荣和兴旺的时机和条件。由于存在着政治生活的两个基础条件,将会或多或少影响和改变政治生活的相应结果。

第三,"天地爱之,风雨顺调"。道教认为"家国安泰"主要体现在"宗奉正道,崇事神明"、"衣食之养,俭己约身"等方面。这种具有"平国"之特点的"家国安泰"是"道以毕就"的重要体现,是道教政治思想中"大人"、"中士"、"小人"得以"平国"、"成良臣"、"脱身"的组成部分。《太平经》认为:"道以毕就,便成自然,有禄自到,无敢辞焉。大人得之以平国,中士得之为良臣,小人得之以脱身。"《太平经合校》第211页。这里的政治生活所表现的"平国"、"良臣"、"脱身"之"家国安泰"结果,乃为"天使之",道之"自然"在政治生活中的反映,是道教政治生活必然性的体现。关于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目标,道教认为则取决于"与天为常"的状况。在政治生活中要使"天地之常行"不以人故,则要以自然为法。《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五《传·王法进》认为:

惜五谷百果,知大道之养人,厚地之育物,宗奉正道,崇事神明。……衣食之养,俭己约身,皆能行此明戒,天地爱之,神明护之,风雨顺调,家国安泰,此乃增益汝之阴功也。《云笈七签》第2548页。

"家国安泰"既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又包括人们的政治生活。而这些生活的前提是"天地爱之,神明护之",这是道教作为宗教化的治政思想所具有的必然之准则,是"宗奉正道"、"风雨顺调"、"家国安泰"的宇宙运动变化之客观基础,体现了"惜五谷百果"、"厚地之育物"等所具有的"自然"基础。离开了"大道之养人",天地将失常,人们"家国安泰"各种生活的基础都将不复存在。

第四,"百官皆乐,万事自然"。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自由思想家约翰·托兰德在《泛神论要义》中认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没有他人帮助和协作,不可能过很好的、幸福的生活,而且根本不可能生活;因此,就有许多的团体乃至无数的团体由于事物的本性而必然产生出来。"(英)约翰托兰德《泛神论要义》,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道教认为政治生活所体现的"家国安泰"具有"主明臣忠"、"和睦顺从"、"国富民实"、"百官皆乐"之表现。南北朝时期道教类书《无上秘要》认为:

治之于国则主明臣忠,朝不阴贤,士不妒功,邪不蔽正,谗不害公,和睦顺从。上下无怨,百官皆乐,万事自然,远人怀慕,天下向风,国富民实,不伐而强,宗庙尊显,社稷永康,阴阳和合,祸乱不生,万物丰熟,界内大宁,邻家托命,后世繁昌,道德有余,与天为常。《道藏》第25册,第141-142页。

道教认为只有实现政治生活之"朝不阴贤,士不妬功,邪不蔽正,谗不害公",社会生活之"上下无怨,百官皆乐,万事自然",物质生活之"国富民实,万物丰熟",道德生活之"阴阳和合,祸乱不生"等方面,才能实现政治之"和睦"、社会之"永康"、生活之"丰熟"、后世之"繁昌"、道德之"有余",才能最终达到道教所追求的"家国安泰"的政治生活目标,这是道教政治生活所具有的"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没有他人帮助和协作,不可能过很好的、幸福的生活"的重要体现和反映。

四"至诚感天,无有恶意"

——善恶吉凶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成就孩子一生的66种好习惯

    成就孩子一生的66种好习惯

    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资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谨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父母和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本书正是对传统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总结。
  • 律师刑事辩护典型案例评析

    律师刑事辩护典型案例评析

    对于刑事辩护典型案例的深入评析,无论是对于司法实务操作还是对于刑法理论研究,乃至对于推动立法改革而言,目前都具有重大意义。
  •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别惹鬼之上山描碑

    别惹鬼之上山描碑

    鬼来了,鬼来了。鬼带着鬼火来了,小孩要乖乖的,不听话的小孩要被吃掉。鬼来了,鬼来了。鬼带着鬼火来了,恋人要相爱哦,否则会被吃掉。鬼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诗魄

    诗魄

    诗魄、天罡、月魂、地煞四种灵体化身天宝年间,乱世争锋,谁主沉浮……红颜薄命,那如江南烟雨一般的荡气回肠;恩怨阴谋,那旷世不绝的战斗……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孩小病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孩小病一扫光

    偏方来源:传统经典医药典籍,经过民间千年验证和作者多年医疗实践。撰写原则: 既见效,又安全,既管用,又省钱。
  • 天仙路

    天仙路

    天仙者,举形升虚,久住长生,与造物同参,经万古而不朽。世人畏枯朽,惧瞑目,千方百计,欲寻长生之途,谋求天仙之路。殊不知大道千般劫难,万般险阻,陨落者无数。唯心志、悟性、机缘诸般不缺者,方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简单地说,这就是一个前生误入邪道的女修,今生重归正途,追求无上大道的故事。PS:新文《覆长生》求支持!(づ ̄3 ̄)づ
  • 深度罪恶

    深度罪恶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一段仇恨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105米,是人类徒手潜水的深度极限。然而在内心深处,罪恶的深度,又该如何测量?侦情档案三之深度罪恶,全力奉上!————————————————————小莫的V群:200144356欢迎任意书中主配角名+读者ID+粉丝值来敲门
  •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