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14

第14章 道之本体论(6)

一者自然道意,谓初发自然之心,上求道果,下化众生之大愿也。但自然之名义可两属,一者当因即是自然,谓任素自然非他使也;二者果名自然,谓自然正道,以化济为意,能废此愿,与果相扶,因受果名言自然也。二者研习道意。谓研习以解伏诸烦惑。八素经云:渐进修习,转得胜明。三者知真道意。谓习行真智,能鉴真理。四者出离道意。谓出离三界到于道场。五者无上道意。谓诸智莫过,更无胜通,名道意者,谓是正道之心,亦是行前四心,得后道果,因合名称为意,又无上道心,大慈为本,普济群品,咸使归真,今上求道果,即是归真,下化众生,即为济物,常运此愿,与道心同,四意皆用此心,是故名道意也。《道藏》第24册,第821页。

其中,"解伏"是解除降伏诸多烦恼迷惑的意思。通过"解伏""诸烦惑",渐进"修习"而达到"胜明"之目的;"知真道意"是通过"解伏"而实现对于道之本体本性的"真智"、"真理"的了解,是对于道之认识的关键和重要环节;"出离道意"则是道教对于道之本体本性在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而达到"出离三界",实现"到于道场"之目的;"无上道意"则体现了道教对于"道"所具的"更无胜通"之"理"的基本理解,它具有"诸智"不能比之"通"性,是道教对于道之"意"、"真"、"本"、"正"等自然本质的基本认识,是道所具有的"正道之心",故名道意。

五"即道是心,即心是道"

——道之本性"本心"说

道教道之本体论虽然含有许多"唯物"与"辩证"因素,但毕竟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道教对道之本体本性认识论思想体现其宗教化、唯心化的方面则是以"本心"说为代表的本体本性认识论。"宇宙演化之大历程是由物质(一般物质),而生物(有生命的物质),而有心物(有心知的有生物质)。物为基本,生命心知为物质演化而有之较高级形态。"张岱年《宇宙与人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但是,佛教将"菩提心"、"平常心"、"无心"、"真如之心"作为道之本体,认为"本自天然之心",这就是"佛心","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中晚唐道教重玄学家在心与道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心与道的合一性,认为"即道是心,即心是道"。晚期全真道关于"本心"问题的基本命题"本心即道"是道教道之本体本性认识论"本心"说的基本体现。

第一,"道外无心,心外无道"。道教的道之本体论思想是在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之上产生和演化的。""道论"本是从道家理论延续而来,以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处在神学的道;抽象玄学化与等级政治化了的道;指向个人内心的道。"郭树森等编著《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虽然道教道之本体"本心"论思想偏离了道家最初的观点,但由于道教主张以道为本,道法自然,使道教道之本体论的各种学说都仍然带有道家以"道"为本体的思想痕迹。体现在其"本心"说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即道是心,即心是道"。心与道之间"一性而然,无然无不然"。使心与道一样具有本体本性意义。隋唐时期王玄览《玄珠录》在心与镜、心与法的关系上主张主观决定客观,心为主宰,心的生灭决定外物现象的生灭:"心之与镜,常以心为主"同上,第627页。"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道藏》第23册,第623页。《大道论》则以"重玄"为宗旨,认为大道虚无自然,通于万物,乃万物之妙本。但其不过是其本心之体现,即认为:"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也。"《道藏》第22册,第899页。心与道具有统一性,二者表现为相互融合与相互包含,体现了道教在认识心之本体时赋予其与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道教对于心的重视程度和心的本然性,并认为心是产生与演化万物之源,具有"创世"之功能。一切世法皆因心而生灭,灭心则契道,纵心则危身。故修道即修心。

第二,"心等于道,道等于心"。晚唐时期道教典籍《三论元旨》认为:"心等于道,道等于心。即道是心,即心是道,心之于道,一性而然,无然无不然,故妙矣。"同上,第909页。这里道教所表达的心道之"全等"性,体现了道教心道观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道教认为心道具有共同的运动与存在形式,这种共同性反映了道教对于"心"、"道"本质本性及内在规律的基本认识,是道教在认识宇宙运动演化中将"道"之神秘性与心之包容性结合的产物;二是道教心道观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心道本质本性自然所具有的"无然无不然"之妙,是道教将心本之妙归结于道本之妙的重要体现,即"心之"在于"道一性",是道教在认识心之本然时所具有的"自然而然"之状态;三是道教认为道之本体本性"本心"说具有"妙"之特性,这种"妙"一方面代表了"道本"、"心本"之妙,另一方面体现了道教心道观所具有的对于"道心"本然本性之内涵的"巧妙"认识。

第三,"心心自妙,观观自化"。为更好地理解这种"心"之巧妙,唐宋年间由陈象古注《太上元宝金庭无为妙经》中对于心之"妙"作了如下论述:

以一心而观天下,天下惟一心耳;以众心而观天下,天下惟众心也。盖心以观民心,民心以息心保心以己心,天下皆己心也。心心自妙,观观自化。治天下以无乱,治四体以图安,后世行之,孰不安归天下也。《道藏》第34册,第275页。

这里的心本之妙体现于"心心自妙"而达到"观观自化"。由于"天下惟一心耳",无论是"众心"、"民心",还是"息心"、"保心",皆己心也。所以,"心心自妙"、"观观自化"可以达到"治天下无以乱"的目的,难道有谁不安归天下吗?由于心所具有的"妙"而使"治天下以无乱,治四体以图安",从而使"心妙"包含有巨大的功能与作用,这种作用将延续和应用于"后世"而行之,表现了道教对于心之本体性的重视程度。

第四,"道由心生,心由道有"。宋代郑德安在《金液大丹口诀》中强调"道由心生,心由道有",使心与道成为相生相有关系:

道即心也,心即道也。道由心生,心由道有。因心明道,因道悟心。心生为性,性从心有,此性者真性也。无生无减,无去无来,不增不减,如如自然。《道藏》第4册,第972页。

"心道互生"思想使道之本体本性乃"性从心生"演化为道教的"因心而明道",进而达到"心生为性",其"性"道教则认为乃"真性"即道之本体所具有的本性,这种本性表现为"如如自然"。这里道与心具有四层关系:一是包融关系,"道即心也,心即道也",强调心与道互相拥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互生关系,"道由心生,心由道生",强调心与道互生互有,彼此难舍难分;三是明悟关系,"因心明道,因道悟心",强调心与道的相互明悟,相互作用;四是心性关系,强调道之本体本性乃为"心生为性,性从心有",并进一步认为道之"真性""无生无减,无去无来,不增不减"等乃生于心,从而使道教"本心"说的道之本体本性认识论自然观有了比较系统的表述。宋代陈显微在《文始真经言外旨》中则进一步强调"心与道可一",认为心与道、心与物是相同的,"物可与道、与心一乎",二者是一个统一体,见到一个就等于见到另一个: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见心便见道,无心道不现。……汝以为道与心,一乎二乎?曰:心与道可一矣。物可与道、与心一乎?曰:汝欲以不一者害一乎!或者唯唯而退。《道藏》第14册,第695页。

道教"心本"说,表达了道教道之本体本性认识论"心道互生"的思想,其宗旨则强调"本心"在"道"之本性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道教所强调的心道的合一性,通过"心"可以深入认识道之本体本性及宇宙万物之根本。故使心与神、与道异名而同义。

总之,"道教的根本信仰为"道",它既是道教最高、最根本的信仰,也是其教义的思想中心。一切理论、修养、规范、科仪皆是围绕这个思想中心运作,即阐发、延伸、融摄。一切道经道书,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论证"道"的永恒常在与创造、支配宇宙一切的无限权威和力量。一切运作、行持,皆以尊道、循道、法道、证道、与道合一为圭旨。"李养正主编《当代道教》,第189页。道之本体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二是道之存在本性认识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古人的自然观》中引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卷第3章认为:"一切现存赖以存在者,一切现存由之产生的最初根源,一切现存又复归于其中的最后归宿,乃是始终如一的本体,它只在它的各种规定中变化;这便是元素,这便是一切现存的本原。"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是道教本体认识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道教从认识论方面对"道"之本体存在的理解和把握。并表现为道之本体的"自然"、"应物"、"老君"、"三一"、"无为"说。其中心思想是围绕"自然者,道之根本也"的论题而展开的,体现了道之本体存在所具有的根本特性。道之本体本性认识论,是道教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的深化和发展。道之本体本性是指隐藏在宇宙万物和生命中的潜在规定性,亦即万物禀赋于道并与道同的先天本性,又称之为道之"本然"属性,具体包括道之本性"空玄"、"因缘"、"本然"、"至理"、"本心"说。"道的王国成员具有精神体,可以去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他们体验着绝对的幸福和安宁,他们的存在与道和宇宙统一无间。"(美)张绪通著、李刚、李勇、杨莉、杨铭、郭武、戚挺译《大道》,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2页。正如葛兆光所指出的那样:"作为宇宙本原的"道",这是一个缺乏实证与无法观测的东西,在人们的感觉与经验中无法得到证实,然而,作为一种抽象的、冥想的产物,它又是不可证伪的。你虽然不能看到摸到听到嗅到这个既非物质又非精神的"道",但你同样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道之本体论是道教对于道之本体存在与本质本性的基本认识,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出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其内容不但丰富了道教哲学思想的内容,而且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类推荐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热门推荐
  • 绮罗凤动凡尘乱:飞鸾戏凤

    绮罗凤动凡尘乱:飞鸾戏凤

    一个色遍众仙友而不自省、罪行多到罄竹难书的百花仙子凤潇潇,因“误”食哮天犬,辱没同僚,被贬下界,然美男坐怀,她一忍再忍,无奈色心起,良心灭,骗身骗心,正当人家要她负责之际,她正气凛然,严词悲愤,高呼女可杀,不可破天命,回首间却是愁肠已断,酒未到,先成泪!心碎时,泪已入天河....
  • 伪装残心公主

    伪装残心公主

    原本是快乐的生日,却成了妈咪的忌日。是她夺去了妈咪的生命。是她夺去了妈咪的爱情。如果不是她。我就不会被爸爸赶出家门。如果不是她。我就不会变成孤儿。我要变得更强。我要报仇。一个人独自踏上异国他乡。一个人独自来到死亡之谷。一个人……从始到终都是一个人。她坚强,其实她脆弱。她微笑,其实她哭泣。她一直在伪装着。一直在欺骗着。十年后,她回国,去到了月光梦学院。遇到了王子们,遇到了她的女儿。一切的爱恨纠葛,一切的恩怨情仇。就在这个月光梦里面解决吧。
  • 逆天修罗魔医

    逆天修罗魔医

    契生死,逆乾坤,覆手翻青天;踏苍穹,变阴阳,傲然立世间!从死亡营中爬出来的女将军没有死在敌人手下,却防不住背后来的伤害,惨遭亲友迫害的她一朝换魂,重活于异世。此后我命由我不由天!重获新生!——她谈笑间逆天改命,重掌自己的命运。注定不凡!——她挥手中风云变幻,掀开惊天的篇章。★★★○○○●●●将军府嫡女,看似身份高贵,却被人践踏,既然换成了她,这一切必然转变。谁设计毁我清白——我就让你们永蒙众口铄金之苦,清白尽失,声誉尽丧!谁敢下毒残害我——我就让你们永受残心蚀骨之毒,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谁要无理耍威风——我就让你们永为下贱卑劣之身,万人之下,人人可踩!谁在给脸不要脸——我就让你们永获世间最丑之脸,人见人厌,鬼见鬼憎!★★★○○○●●●神仙般师兄,看似谪仙一枚,却让她苦不堪言,神秘身世揭露,引得惊天动地,二人联手,神挡杀神,佛挡灭佛!强大型师父,看似有了依靠,却没有想到变成了负担,魔人现、尸人出,一桩桩血案,一件件神秘之事,接踵而至,她一一破之!染毒之体,毒医之尊,魔女之称,她,便是异世之魂的紫夜,炼神丹修神器,驭百兽统万人,绝世之姿傲然于世!凡人之身,魔神之尊,妖孽之称,他,便是她命定之人,滚滚红尘之中,与子携手,登顶之峰,俯瞰天下!PS:一生一世一双人,男强女强,强强联手!
  • 邪魅宝宝火辣妈

    邪魅宝宝火辣妈

    李喵,酷爱音乐,痴迷DJ。她鄙视爱情,只因上一代父母的爱情在金钱的冲击下被瓦解得彻底。她刁蛮泼辣又叛逆嚣张。挑战世俗,不守礼仪规矩。她甘愿为一只流浪猫,去抓老鼠……她甘愿为一个流浪宝宝,顶上未婚妈妈的名号……肖凯,黑帮老大的继承人……他崇尚自由,鄙视爱情。身边美女如云,却无一人能爬上他的床畔……他风流潇洒,为自由甘愿放弃巨额财产。他情感专一,因为爱李喵,甘愿忍受她所有的恶作剧!!据说他老爸肖一的财产,如果可以参与排名,可能会角逐世界首富……色宝宝,金发碧眼,年纪虽小,却带着一副高贵的气质。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他只是李喵在街头捡来的流浪孩子。色宝宝喜欢辣妈妈的嚣张跋扈,在李喵和肖凯之间,兼任第三者,这不禁让肖凯又气又爱……****************苦情儿:《妖娆太子妃》雪落暄:《魁首猎爱》明千晓:《流氓皇后》胡妍:《娘子进错房》美娃:《混血小天使》夏草青青:《腹黑傻相公》倾城殇:《残酷总裁无心妻》《调皮宝宝迷糊妻》链接:《嚣张宝宝总裁妈》链接:***********************
  • 欲望的悸动:求婚大作战

    欲望的悸动:求婚大作战

    今天教堂又将迎接一堆新人的婚礼,正在看书的萧域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悸动。这种感觉在5年前也出现过,没错了。又一个值得自己出手帮助的人出现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九重凤阁:皇后不愁嫁

    九重凤阁:皇后不愁嫁

    江家呆呆小姐进了宫做炮灰皇后,先占个皇后的好位置,等二年好被废顺利转给自家亲妹妹后位。皇上心狠手辣,要让她死得安安静静好让他的心上人上位,这小可怜啊忽然摇身一变,聪明又可爱,装傻扮鬼最厉害,惹得个个出色的男子为她着迷,被废又如何,她这个皇后不愁嫁,九重凤宫关不住红杏出墙来。
  • 婚宠,娇妻来袭

    婚宠,娇妻来袭

    她,襁褓之间突遭家庭变故,跟随母亲离开故里;他,才华横溢,却在家长的逼迫下娶了一个母夜叉为妻。在时间的流逝中,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们相遇在一起。当她突然发热,隔离治疗的时候,是他,不惧生死,依然守护在她的身边;当他心情低落,颓废丧志的时候,是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热情让他重新拾起活下去的希望。就是这样,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共同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但就当这一切都向着美好憧憬发展的时候,一张无形的黑手再次向他们缓缓伸来……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