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8

第8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8)

我们注意到,赵大洲关于正德十五年的记述非常简略,这也许是由于《墓志铭》的性质所限,然而唯独“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是天以某与王公也”这段文字全部照录,一字不差。那么是否有可能张峰《年谱》抄录了赵大洲的《墓志铭》而不是相反,应该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张本记述详而赵本记述略,略者抄录详者的可能性远比相反的情况要大。另一个理由是,张峰为心斋入室弟子,于心斋之行实多少有所耳闻,而且事实上他撰写《年谱》以及编刻《语录》,有心斋子弟的有力帮助,这是赵大洲所不具备的客观条件。再者,张峰初刻《心斋遗录》是在1545年左右,这也为赵大洲目睹该书提供了条件。因此我认为,赵大洲的记录当有所本,张峰的《心斋年谱》便有可能是其中之一。至于其他的可能性是否存在,这里就不宜也不必进一步揣测了。

现在我要提供一条重要的线索,可以很好地解答上述问题。据笔者目前所知,这条线索尚未被人所注意。原因之一也许是这条资料的记述方式非常隐讳且简略。据万历本《王心斋先生全集》卷二《世系》所录心斋曾孙王之垣撰《世系详注截略图》,有一条关于心斋长子王衣的记载:

衣,心斋第一子,字宗乾,号东堧,生于正德三年(1508)十二月二十八日,卒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十五日,寿五十五岁。业儒。秉性刚直,内外咸服。会物有本末之旨,启父格物之学。后虎墩北洋崔公挽云:“格物曾问,启至聪。”翰墨酷肖阳明公体。蚤年督理家业,瞻父游学之需,中年率弟襞游学江浙。立宗会,光大家学。配享崇儒祠。令人注目的是,说王衣“会物有本末之旨,启父格物之学”,“会”即领会,“启”即启发。意思是说,王衣对于《大学》“物有本末”有所领悟,启发了心斋的格物之学。在上面第一节“学凡三变”中,我曾说过,有关《大学》经文“物有本末”一句的新解———释“本”为“身”,释“末”为“家国天下”,乃是淮南格物说的一个标志。

换言之,“物有本末”之问题的解决,是淮南格物说得以成立的关键。现在我们却突然发现,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是心斋长子王衣。

那么,这一记载有否旁证可以支持呢?除了上述记载中引用的“崔公”挽联之说以外,这里还有一条现存的资料,可作为旁证,在卷五《门人列传》“王衣”条,有这样的记载:

王衣,字宗乾,先生长子,以师事父。天性刚方,存心仁厚,幼奉庭训,悟物有本末之物,启先公之首肯。长游越中,

会知必良,知为良动。阳明之契重,不阿谄,绝外诱,甘恬退,励清修。君子路上人也。先公殁,率诸弟群聚讲学,会友四方,不堕家声。精楷书,法帖阳明。督耕煎,裕家计,供父游之需。

目之曰:“宗乾,心斋一个孝子;宗顺,心斋一个肖子。”不虚云。先公做物有本末之学,无宗乾是不治生,而冻馁其身者有之矣。年五十有五。弟宗顺为之志铭:格物一窍,宗乾启聪。

内顾弗廑,熟虑以从。不有克孝,克肖将庸。卓哉宗乾,孝友兼隆!所谓“悟物有本末之物,启先公之首肯”,与上述“会物有本末之旨,启父格物之学”的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多了“首肯”一词,意谓王衣的领悟得到了心斋的肯定。“格物一窍,宗乾启聪”,则是王东厓《铭文》中语。由此可见,关于王衣的格物之悟,并不是王衣之孙王元鼎的臆造之说,而是王东厓业已肯定的一个事实。应当说,这两条记载加上上述的一条记录,对于心斋格物说形成于何时的问题之解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依王衣生年推算,正德十五年心斋拜师阳明那年,他年仅13岁。如果说在这样年龄已经“会物有本末之旨”,实在是过于年轻了,基本上可以否定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由此也就可以说,当年心斋拜师阳明之际,居然信誓旦旦地说“某谈格物”,而且还“间出格物论”,欲与阳明相质,这就非常值得怀疑,如果说有关王衣格物之悟的记载为真实可信,那么正德十五年之际,心斋所谓的“某谈格物”便是绝不可能之事。排除了这一可能,那么董燧本《年谱》心斋55岁条的记录便极有可能是唯一正确的记录。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第一,心斋的格物说受到了其子王衣格物之悟(主要内容为“悟物有本末之物”)的启发;第二,正德十五年,心斋拜师阳明之前,不可能已经形成了淮南格物说(该说的一个标志是对“物有本末”之问题的解决);第三,赵大洲《墓志铭》、张峰《年谱》有关拜师阳明的一段记载不可信,董燧《年谱》的相关记录当为信史;第四,淮南格物说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确立于心斋55岁那年,作《格物要旨》;第五,以为心斋在拜见阳明前已有独自的格物论,由此推断心斋所创的泰州学派是独立于阳明学派的,这一论点难以成立。二 道学与格物自11世纪北宋初儒学复兴以来,随之而起的是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运动。自《礼记》中抽出《大学》一篇,并《中庸》而与《论语》、《孟子》列为《四书》,实倡始于二程而集大成于朱子。朱子定《大学》为四书之首,以为学者入德之门,且以为《大学》一书之要在于“格物”二字,故朱子的格物论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然而朱子格物论是建立在重新确定《大学》章句之基础上的,这是因为自二程以来(此前还有司马光),学者大多认为《大学》文本存在着错简、阙传等问题,而《大学》文本问题又牵涉到《大学》义理如何疏通、如何解读的问题。事实上,如何正确解读《大学》义理之问题,乃是重新整理《大学》章句的前提和目的。朱子的《大学》改本主要做了四点改动:移动次序者三,改字一(改“亲民”为“新民”),删字四(即两处“此谓知本”之一处),以上是程子既已开始的工作,朱子所作的重要改动其实就是“格物补传”(共134字)。这篇文字既反映了朱子格物论的中心思想,同时也由此引发了诸多质疑和批评,特别是到了明代以后,引起了后儒的纷纷争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格物”问题不仅是一个文本的改订问题或考证问题,而是贯穿于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大义理问题。因为在文本改动的背后,有着义理的支撑。从表面上看,阳明必欲复古本《大学》乃是针对朱子新本而来,其实阳明此行为的背后,亦贯穿着一种思想的判断。质言之,朱王有关《大学》问题的思想分歧就集中在“格物”问题这一点上。

我们知道,朱子的格物解释若以一言而蔽之,则可以四字当之:

“即物穷理”。然而欲了解阳明格物之义,却须从朱子的格物解释之义理进程说起。要之,朱子之释“格”为“至”,谓“物”为“犹事”之义,就此而言,“格物”二字便成了即事或即物之意,说白了,所谓“格物”无非就是到事物上来或与事物相接触,如此而已。

换言之,“格物”二字是不能自我解说的,因为与事物接触以后又会如何,“格物”二字却无法对此作出有效的解释。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文本只是说了“致知在格物”,又说“物格而后知至”,却没有立“传”,对“格物”问题作出专门的解释。所以朱子认为有必要为“格物”章补传。他在“补传”中为格物致知提出了两个前提设定:“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在这两个基本设定之下,格物致知之义是:以人心之灵即凡天下之物而穷其理,此谓格物;又以推广扩充人心之知识而“至乎其极”,此谓致知。然而朱子此释,语若两分,其义则一。格物就是即凡天下之物以扩充吾心之知识,亦即格物就是致知的工夫。虽然,朱子以为如此解释,庶几合乎《大学》“致知在格物”之本义,然而其实反过来说亦可:格物在致知。格物只是为致知提供了一个手段而已。

在事物上穷其事物之理,既可指格物,又可指致知。要之,格物与致知不可分,须以即凡天下之物为前提,故而格物致知就是一种求理于物的外向工夫而已。阳明据此而批评朱子格物论是求理于外、舍本求末、遗内逐外的义外之学,语虽苛刻,义或不谬。对阳明而言,不如此说则不足以直捣朱子格物论之巢穴而与朱子新本之说相抗衡。

在阳明看来,《大学》之要不在格物而在于诚意。阳明在1518年(在提出“致良知”之前)《大学古本》的《原序》中既已指出: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关于后一句,其意不是说“诚意在格物”,而是说诚意就是格物的工夫,换言之,格物工夫可由诚意所涵摄。因此,同样反映了阳明复《大学古本》时期之思想的《传习录》上卷(徐爱所录的开首十四条),就有“格物是诚意的工夫”之说,意谓诚意工夫可以统领格物,或者格物须由诚意工夫来贯彻。正是在此意义上,故曰:“《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这句话乃是阳明解释《大学》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是针对朱子的《大学》解释而发。因为在阳明看来,朱子只关心“致知在格物”之问题,却未能将格物致知与诚意工夫扣紧说,未能顾及“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这层义理问题,故而在朱子的解释系统中,物与心、意、知遂层层脱节,以至格物与诚意、正心不相连贯。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哲学立场有误,二是错解了“格物”。

前者表现为朱子“析心与理为二”这一原则立场的重大失误,依阳明之见:“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这一原则立场有误,是导致朱熹哲学所有错误的根本原因,朱子误解格物之缘由亦在于此。

也正由此,朱子将“格物”错解成了“即物穷理”。

若依阳明之见,格物之基本要义有二:一曰,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义也;二曰, “物”者,“意之用”,“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或“意之所在便是物”)。当然就格物之义而言,以上二义便可尽之,若就此说的义理根据而言,则当说这是阳明的“心即理”这一基本立场所使然。也就是说,阳明对格物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针对朱子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以及程伊川的“在物为理”这两个基本命题作出重要的修正乃至推翻,亦即以“心外无理”来推翻“定理”说,又以“此心在物为理”来修正“在物为理”。在阳明看来,由“心即理”这一立场出发,始能从根本上否定“即物穷理”说得以成立的依据。然就上述两个“格物”的基本要义而言,格物就变成了“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正心、诚意、致知便与格物连贯为一。另一方面,阳明又说:“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此说则可与“四句教”中的“为善去恶是格物”一说相印证。合而言之,格物不再是“即物穷理”之意,更不是“扩充知识”之谓,而是指祛除物欲、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然而问题是,“格其意之物”以及“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工夫得以成立的依据何在?换种问法:由谁来保证“格其意之物”、“正其不正”得到正确的实施? 阳明的答案是“良知”。良知是“主人翁”、“大头脑”,良知才能保证格物(阳明所说的格物)无误。所以,在上述两个有关格物的基本要义之外,还必须补充一条:“知者意之体”。阳明晚年提出致良知之教以后,对心意知物的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并对《大学古本旁释》提出的“知者意之体”作了补充说明: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亦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显然,这是用“良知”来定义“知”,作为“意之体”的知,就是良知。由于良知是心之本体,所以“心体”的应感而动,也就是良知本体的应感而动,“意”是良知本体应感而动所展现出来的。所以说“有知而后有意”,在此意义上可谓良知是“意之体”,人的意识活动中的是非善恶,都由良知来掌控、监督,从而确保了为善去恶的可能,同时也就确保了格物的可能。以良知为意之体的这一界定非常重要,明确了良知在人的意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此相应,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也作了相应的重新诠释,以致良知来解释格物及致知: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所谓“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是阳明晚年对格物致知的一个经典阐释,也是他的晚年定论。但是吾人亦不得不说,这是阳明的致良知之教,而未必符合《大学》格物之原义,格物问题最终被化解成了致良知的问题。

虽说致良知未必是格物之本义,然而若就《大学》一文之精神而言,则阳明的良知说未必能出乎其外。唐君毅先生则指出,《大学》所言“明德”乃指内在于人心的光明之德,义同孟子的能知善知恶的道德良知,亦与阳明所谓心体良知无以异也;《大学》又言“明明德”,则是明德之自明,而非另有所以明德之人心以明之,此亦正同于阳明之良知本体能自致而呈现,“故通《大学》全文之精神而观,则见阳明之言致良知,实无大异于《大学》之言明明德”,“阳明良知之知,固亦通于《大学》之所谓‘知止’之知矣”。因此,阳明良知之教有进于《大学》格物之说,并能相契于《大学》之精神。唐先生此说极有参考之意义。当然此说并不意蕴阳明的格物解释便在义理上高于朱子,朱子之说实亦有合于《大学》之旨意者。个中缘由,非此处所能尽言。

要而言之,阳明以“正”释“格”,以“意之所在”释“物”,以良知释“意之体”,于是,格物便成了“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或曰“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到了后阳明时代,王门弟子中除个别人物提出了独自见解以外,基本上能坚守阳明此说,而不同于在良知问题上呈纷争不息之现象。如龙溪曾说:

“良知是天然之则,物是伦物感应之实事。……伦物感应实事上,循其天则之自然,则物得其理矣,是之谓格物。”“‘意之所用为物’,是吃紧要语。物之善恶无定形,意善则物善,意恶则物恶。”另一位阳明再传弟子王时槐亦指出:“阳明以‘意之所在为物’,此义最精。……故意之所在为物,此物非内非外,是本心之影也。”然而心斋的格物说则大不同于阳明,他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大学》第一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一句的“物”字上,而不同于阳明关注于“知所先后”一句的“知”字上,又合“身家国天下”为一物,以“身”为物之本,以“天下国家”为物之末,进而提出了格物即安身、反身、修身之义的见解,开创了一套独特的淮南格物说。

三 格物安身

如上所述,在格物问题上,朱子“以至训格”,强调“即物穷理”;阳明“以正训格”,强调“正念头”。淮南格物与此两说均不同,强调了“安身立本”之义。

心斋的格物解释首先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 “格”是“絜度”或“絜矩”之谓;其二, “物”即《大学》经文“物有本末”之谓,“身与天下国家”为“一物”,其中“身”为“物之本”,“天下国家”为“物之末”。以此为据,所谓“格物”,就可作这样的解释:

絜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格物也。

物格,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以上便是淮南格物说的基本旨意。其主要特色在于:第一,释“格” 为“絜矩”、“格式”之义;

同类推荐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就是涩泽荣一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系涩泽荣一讲演与言论集,汇集了其一生学习《论语》的体会与经营企业的经验,集中表达了儒家的经营理念与儒商的处世之道。书中作者倡导的“《论语》加算盘”,伦理道德与工商经济的统一的经营模式,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对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热门推荐
  • 难逃深宫

    难逃深宫

    神算子说她的命运贵不可言,将来会母仪天下,她笑:也许人定胜天呢?自己只想和爱人一起畅游江湖,自由自在。可是,她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命运:成为皇后,生下太子,君王的宠爱就要将她淹没。可她忽然发现原来她的丈夫竟是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的人,带着孩子,毅然离开。等待她的,是邻国那个不顾世俗,对她一往情深的国君。难道,逃离了此地痛苦,却又到了别处深宫吗?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南境诡事

    南境诡事

    揭开掩盖在南境迷雾下那神秘的古彝文化,身边人接二连三的发生诡异事件……我只是一个爱听鬼故事的普通大学生,我竟在其中发现了一连串的阴谋……,玩笔仙莫名晕倒。确未想过自己也会置身其中,夜半被鬼压身,离奇的经历竟然是有高人暗中操纵
  • 英文爱藏:我在回忆里等你

    英文爱藏:我在回忆里等你

    杨一兰编著的《我在回忆里等你》是英文爱藏丛书之一,为中英双语 对照版,《我在回忆里等你》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 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和凝 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再配 合文章后附加的多功能、全方位巩固题型,更有助于理解并学习英……
  • 爬墙小王妃

    爬墙小王妃

    一个灵魂,两世情仇。一段旅途,揭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谜一样的石窟,梦一般的痴恋,那些为她夺了江山,燃起狼烟,弃墨舞剑的男子,到头来爱着的,恨着的,守着的,等着的,究竟是她,还是她?相似的容颜,背驰的秉性,究竟是她借用了她,还是她附身于她?一分为二的灵魂,究竟会不会有破镜重圆的那一天?宫翔舞VS风千疏——“世间女子千千万万,我本不是与你有婚约的那个人,为何你迟迟不肯放过我,处处要来与我纠缠?”“世间女子千千万万,而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独独对你另眼相看。上天入地,我只衷情于你一人,只想与你抵死缠绵,至死方休!”“夫纲不振妖邪生,宠妻升天梯无垠。我说夫君,女祸足以倾国,你如此宠我,就不怕我恃宠而骄,以色败国?”“怕什么!为了你,倾尽天下又何妨?再说了,我又不是皇帝!这一笑烽烟起的戏码,自有皇兄和他的后宫佳丽们去上演,我们凑什么热闹?”风吟诀VS宫翔舞——“终有一天,你的世界会因我而倾倒。你,将会因我而迷醉。”“不要小看我,我可不是你可以吞得下的女人。”“你也别低估我,我也不是会轻言放弃的男人!”墨川VS宫翔舞——“我的心,我的命,都可以给你。”“人间七重苦,离尘早投胎,为禽为兽好过再世为人。墨少本非凡尘之人,何必为了区区一个翔舞导致多年修为尽毁?”“天机预言你是我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女人,却不是爱我的女人……”“斩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尘大火坑。墨少,迷途知返,你当得道……”宫翔舞VS姬云上——“我说云上老哥……”“叫我鱼素。只有你能叫我这个名字。”“……鱼素。”“这么听话?那叫声小相公来听听!”“丫的给我适可而止一点!战鼓震震,你当是在打马吊?!”宫翔舞,一次旅途意外的将她送到了1700年以前的玄葵国,穿入了和自己容貌相似的丞相千金姬凰舞的身体。她笑靥如花,灵动多变。不轻信爱情,可一旦认定,便画地为牢,生生世世困住彼此。即便她的热情足以焚尽一切,飞蛾扑火,不死不休!风千疏,和当今圣上情同手足的玉树临风靖王爷。从来对女人不屑一顾,却独独对她这个喜欢爬墙的小王妃例外。为了她,他甘愿被世人取笑夫纲不振;为了她,他断然拒绝世交熵煌国送来的和亲公主;为了她,即便要他承担千古骂名拭君夺位,只要一朝万人之上,再无人敢与他抢她,他甘之如饴!风吟诀,玄葵国国君,一直在寻找那个与之命运匹配、拥有九天凰女命格的女子,却不曾想到这个天机预言“主五洲大陆之沉浮,定四方海外之根本”的女子,竟会是她……墨川,两世为人,两世为魂;不人不鬼,半人半仙。只为引她奇缘,牵她姻缘,方在此凡尘流连不返。可他参了一生,念了一生,敲了一生,悟了一生,渡尽三千万菩提,却终究渡不了自己……姬云上,姬凰舞的兄长,玄葵国震远大将军。长年浴血沙场,人称冷面修罗的他,竟突然开始对自己从小形同陌路的亲妹妹感兴趣,渐渐溶化冰封的冷面,对她展露笑颜。逐渐迷失自己的真心,待他发现自己对她的感情已经超出世俗认可的范围之时,他,又该如何自处呢?本文属轻松正剧,有点搞笑有点虐。每晚一更,抽风两更~希望大家多多捧场,多给意见~票票收藏多多益善~~凝凝必当鞠躬尽瘁~~奋笔疾书~~………………………………华丽丽滴分割线………………………………凝的女儿国圈子http://m.pgsk.com书友群:94498163敲门砖就拿文中任何一人名好了~~欢迎各路朋友前来交流~~爬墙的视频——http://m.pgsk.com/programs/view/vPFs3eHOh9E/本文完结,苏苏特别为《爬墙小王妃》作词招唱的大萌歌曲《誓相偎》——http://m.pgsk.com/m.pgsk.com_id=2120327&song_id=3467003撒花小广告区域——《帝欲》苏公子《9岁小王妃》筱语依依
  • 弃妃的怒放

    弃妃的怒放

    “本王问你和那男人多久了,和那男人,你们上过几次了,现在总该明白了吧?”已经记不起多久没有关心过我的丈夫,竟然在某天抓着我的手腕狠狠地侮辱我的人格,他那双凌厉的眼睛,让我的心没由来的痛。一夜未归的妻子,他作为一个王爷,怒了,只是,那是否代表着他还在意就没有人能知道了。“多久?我也不知道有多久了,只是,我已经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开始了,只是,——好像,——已经无法挽回了!”心狠狠地撕裂着,我不知道我的身体有多无力,只是,我的声音,我自己都感觉到了吃力,我就那么直视着他,我不知道我通过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什么,只是,我就是不想离开他的眼睛。而他,似乎也震惊着,望着我这双失败感强烈的眼睛,我不知道他心里是什么滋味,只是,我看着他,心里,充满了悲哀。某天晚上,“怎么?很不情愿?可是,请你不要忘了,不管我们是怎么成亲的,不管我们是如何度过的,你,都是我康狸的女人!”再也没有了下文,他狠狠地把我按在了床上,用力的撕裂了我的衣衫,一夜的缠绵,一夜的空虚,无止境的。。。。。。只是,我,却越来越渴望自由,不想被圈养在他那个华丽的王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3)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格拉长大

    格拉长大

    羊圈里有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死气沉沉的村落。人们迅速聚集到羊圈,那个女人还在羊皮下甜甜地睡着。她的脸很脏,不,不对,不是真正让人厌恶的脏,而像戏中人往脸上画的油彩。黑的油彩,灰的油彩。那是一个雪后的早晨,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在干草堆里,在温暖的羊膻味中香甜地睡着,开降神灵般的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