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7

第7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7)

本来,“百姓日用即道”与阳明的良知学说是有渊源关系的。阳明曾说:“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心斋亦云:“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显然两种说法的意思是一致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阳明是从良知本体论上立论,亦即良知存在“无间于圣愚”,“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之意,强调的是良知本体的遍在性、先天性之特征,也就是良知现成的理论表述。但是阳明并没有根据“圣愚无间”而得出“日用即道”的结论。原因在于阳明认为圣愚之间虽有着先天的同一性,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具有现实的同一性,就现实层面而言,圣愚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故阳明又强调指出:“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不同处也。”这一不同虽非本质之不同,但却是非常现实的,这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另一种表述方法而已。心斋说“圣人知,便不失”,也就是阳明的“惟圣人能致其良知”的意思;心斋说“百姓不知,便会失”,亦即阳明的“愚夫愚妇不能致”的意思。可见,“日用即道”其实是立足于心学的现成良知理论而发,只是心斋根据阳明的“愚夫愚妇不能致”的观点,并援用《易传》“百姓日用而不知”之说,突出强调了一个观点:在本来意义上,百姓日用而知,但在现实状态下,百姓日用却不知;就本体论层面而言,由于良知遍在于百姓日用之中,故可说“日用即道”;然从工夫论层面而言,由于“愚夫愚妇不能致”,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至此可以明了,“日用即道”与“日用不知”,在心斋思想体系中并不构成矛盾冲突,两者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四 余论

日本学者荒木见悟曾以“本来性”与“现实性”这一问题设定,作为理解宋明理学之义理架构的一个主要分析视角,认为如何消解“本来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理论紧张乃是宋明儒者共同的一个主要问题意识。笔者以为,这一问题设定完全可以用来分析上述阳明和心斋在“圣愚无间”与“圣愚不同”、“日用即道”与“日用不知”这一看似两难的命题之间所存在的理论紧张。在笔者看来,“本来性”如何在现实中得以落实、展开和呈现,以及如何解决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这是阳明学及其后学所关注的主题之一。由此以观,上述看似两难的命题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构成思想体系内的自我矛盾冲突,只要对阳明以及心斋对问题的论述角度有所把握,则是不难理解的。重要的是,阳明所说的“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心斋所说的“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为人们如何在现实中把握“本来性”指明了一个方向,揭示了有行为参与的事物本身对于成就人格、实现良知的重要性。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高喊“圣愚无间”、“日用即道”、“良知见在”、“当下即是”等思想口号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既可以为行动提供信念的支撑,同时也是阳明学及泰州学为何具有长久的思想魅力并引起广泛的理论效应、社会效应的原因之所在,若非如此,则阳明学及心斋学便毫无理论特色可言。当然,如何从思想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出相应的思想分析和历史评价,则只有深入其思想内部才有可能。

表面上看,一方面说“日用即道”,另一方面又说“日用不知”;一方面说“圣愚无间”,另一方面又说“圣愚不同”,未免给人以一种印象:无法在理论上自我圆说。事实上,“日用即道”如同“满街圣人”一样,是建立在“良知天性,人人具足”这一良知现成观念之基础上的一个必然推论,对于这一观念的强调和揭示,可以鼓舞人心,使人树立起圣人必定可以成就的信心;另一方面,心斋之所以强调“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是为了让人更为清醒地意识到若没有工夫层面的不断努力,则不可能最终实现理想人格,成为“圣人”。

由此可见,“日用即道”与“日用不知”绝不是互不相融的两个背反命题,而应当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在心斋的思想体系中,这两个命题可以获得有机的联系。

问题是,就“百姓日用即道”以及“见满街人都是圣人”、“捧茶童子却是道”等命题的形式来看,的确容易被理解为符合同一律的逻辑命题,将“百姓日用”与“道”、“满街人”与“圣人”、“捧茶童子”与“道”理解为无差别的直接同一,甚至有可能把一切感性的、经验的生活行为之本身视为合伦理性行为。如此一来,就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未对心学的那套思想言说的内在脉络作出清晰冷静的分析梳理之前,便武断地批评“日用即道”必然导致“凡是日常行为便是符合‘道’的行为”的结论,“现成良知”也必然导致“凡是现成的便是良知”的结论,甚至可以说“满街圣人”无疑是在宣称“圣人都是现成的”。这些批评所指称的现象是否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抑或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推论和假设?

这是两个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问题,一是属于历史的考察,一是属于义理的分析。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对于这两个问题是必须严加区分的,万万不可混为一谈。然而在儒学史上,特别是自宋明儒学以来,对思想的义理分析往往与对思想的历史评价混为一谈,对某种思想言论可能产生的理论效应的推断和评估往往被视作历史的真实。于是,阳明后学中的一些学者针对现成良知说所提出的“以见在为具足”、“以情识为良知”、“以知觉为本体”的理论批评,到了后来(譬如在东林学派那里)便被人认作导致人心不古、社会失序、人伦失常、风俗败坏等社会现象的历史原因。当人们用这种历史因果论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和评估泰州学派的种种思想言论时,往往很容易地就得出结论说:泰州学派的那些“日用即道”、“满街圣人”、“当下即是”的思想主张便是导致真实地发生过上述种种社会现象的罪魁祸首。然而这些批评或担忧,究竟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观念的想象,对此却缺乏深入的追究和冷静的思考。关于这一问题,由于涉及面颇广,本书最后再来详谈。这里只提示一句:思想对社会、现实、制度等层面虽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是绝不能夸大这种影响,毋宁说这种影响在整个帝制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是微不足道的、极其有限的,晚期帝国的明代亦概莫能外。

最后须指出的是,从阳明到龙溪,再到心斋,有关“现成良知”的理论陈述经历了某些言说方式的变化,从阳明到龙溪,更多地带有抽象思辨之色彩,而到了心斋那里,他的言说方式显然已有了通俗化的倾向,甚至带有了某些极端化的色彩,譬如“见满街人都是圣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任何一种极端化的说法都有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理论效应,一是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心斋常以“日用见在”指点良知,这说明心斋坚信一条真理:良知就是现实的存在、当下的存在。而这一“指点”手法便带有通俗化、极端化的色彩,能够产生令听者“爽然”的理论效应,与此同时,却也会产生某些误解,以为现实当下的行为本身便是自然地合乎规矩礼节的行为,其过程本身更不必讲求伦理规范对行为的要求和约束。到了泰州后学那里,譬如颜均便提出了这样的主张:“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这是一种“率性自然”的观点主张,以为“纯任自然”的行为本身便必然是合乎“道”的行为,这是将“日用即道”的理论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纯任自然”与“放任自然”仅有一步之遥,而在这样一种实践论的口号之下,任何非自然的外在规范对于行为已失去了约束的意义而变得无足轻重。

总之,“日用即道”、“满街圣人”与“良知见在”观念有密切的理论关联,正是在良知见在的观念基础上,心斋提出了独特的“日用即道”、“满街圣人”等观点,而这些观点应当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预设,意谓道与日用相即不离,道就在日用之中,人人在本质上与圣人相等,故而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但是这些观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一切实践工夫,换言之,并不是在工夫论意义上预设日常行为自然中节合理,也不是说人人都是现成的圣人。当然也须看到,到了泰州后学那里,开始出现了轻视礼法、忽略工夫等思想倾向,甚至以“率性自然”作为工夫实践的指向,其结果则有可能“浸为小人之无忌惮”(刘宗周语)。应当说,之所以有这些负面现象的产生,其原因之一在于那些“假托现成良知者”的误导。

(第三节 淮南格物

“淮南格物”说是心斋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在晚明时代大致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则批评心斋此说“未免意见之殊耳”,以为“不必别立新奇也”;一则以为其说深得《大学》“修身为本”之旨, “后儒格物之说,当以淮南为正”。今人对此大约有三种意见:一则以为“淮南格物”是心斋思想有别于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心斋所创的泰州学派必定是“一个假的阳明学派”;一则以为心斋“对于格物的讲法,也只是一说而已,并无什么义理上的轨道”,意谓此说的学术价值值得怀疑;一则以为心斋此说之于《大学》本义“固的然而无疑”,而且“同于吾人之说”,从而对此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一种学说观点何以引起如此不同的说法,很值得深思。不管提出这些评论所依据的思想立场有何不同,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一种思想史的评论或批评,首先必须对其学说的内在义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具体到淮南格物的问题而言,唯有深入到此说的思想内核,对其内在理路有较为全面的把握之基础上,才能对其思想意义及历史意义提出中肯切实的评判。

本节的任务是,首先考察淮南格物说的形成过程,以此澄清一个流行观点———以为心斋在拜师阳明前就已形成了“淮南格物”说,而我的结论是心斋格物说的最终确立是晚年的事情;其次,则要考察道学(含理学和心学)传统中的“格物”问题,以此凸显心斋格物说的问题意识;再次,则要通过对淮南格物的深入分析,揭示出此说的内在义理及思想特质之所在;最后,将结合历史上的各种评议,提出我们对心斋格物说的历史地位、思想意义等问题的看法。

一 “形成说”再议

关于心斋何时确立“淮南格物”说的记载,错综复杂。首先从该名称说起。将心斋的格物说称为“淮南格物”,据初步考证,始见于赵贞吉《泰州王心斋墓志铭》,铭曰:“越中良知,淮南格物,如车两轮,实贯一毂。”“淮南”即指心斋,“越中”则是指阳明,这是将心斋的格物说与阳明的良知说相提并论,从一个侧面为后人提示了一个信息:心斋学说的核心便是其格物说,而且能与其师阳明的良知说分庭抗礼。赵大洲是这样记载的:

越中王先生(指阳明)自龙场谪归,与学者盛论孔门求仁,知行合一,泥者方仇争之。至十四年,王先生巡抚江西,又极论良知自性,本体内足,大江之南,学者翕然信从。而先生(指心斋)顾奉亲鹑居,皆未及闻焉。有黄塾师者,江西人也,闻先生论,诧曰:“此绝类王巡抚公之谈学问也。”先生喜曰:

“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某与王公也。”其自信如此。即日往造江西。盖越两月而先生再诣豫章城,卒称王公先觉者,退就弟子。间出格物论,王先生曰:“待君他日自明之。”……晚作《格物要旨》、《勉仁方》诸篇,或百世不可易也。如前所述,心斋拜师阳明在正德十五年(1520),时年38岁。

心斋在此之前,既已形成了格物说,而且非常自信地说道:“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某与王公也。”意思是,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略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于天下后世;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不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与我并立于天下后世。从上面第一节所述心斋拜师阳明之经过来看,此类狂言颇合心斋之性格。果然,心斋在见了阳明之后,便搬出自己的“格物论”,欲与阳明相质,却被阳明婉言拒绝。不过以著作形式固定下来则是在晚年,即“晚作《格物要旨》”。但仅从上述第二段文字来看,赵大洲并未透露自己曾目睹过《格物要旨》,也未透露当时该篇文字曾刊刻行世等信息。现存所有心斋的文本均未见《格物要旨》,大抵该文已经失传。

然而问题是,若与上述“拜师阳明”作一比较,则可发现赵大洲的“某谈格物”及“间出格物论”这两点重要记录却不见于王东厓及心斋弟子董燧编订的万历本《心斋全集》所收《心斋年谱》,而且在王东厓及王一庵有关乃师心斋的思想经历的叙述中,也一概未见类似叙述。然而这两点记录却又非同小可,因为这意味着心斋在见阳明之前,已然有了独自的格物学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依据王东厓等人提供的《心斋行实》为素材而由董燧编订的《心斋年谱》正德十五年条却一字未提?相反却在嘉靖十六年心斋55岁条,作了详细的记录?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还必须介绍另外一条重要的资料,这条资料可以为赵大洲的记录提供有力的旁证,或许应当反过来说,这条资料才是赵大洲的记录的原本,只是由于大陆学界几乎没有注意到这条资料,而只能以赵大洲的记录为依凭,所以以上首先介绍了大洲的说法。关于这条资料的原文,稍后再披露,先就资料出处的文本问题,略作交代。该资料的底本是和刻本《王心斋全集》,关于该本的刊刻经过及其在王心斋资料的刊刻史上的重要性,日本学者佐野公治已有详细的文献学研究,在此无须多言,仅就与这里的主题相关者,略作几点介绍。

在心斋资料的刊刻史上,据目前所知,最早的刻本为“江浦”本,心斋弟子聂静《重刻先生语录序》载:

先生不主言诠,或因问答,或寓简书,言句篇牍,收之于流播,得之于十一者也。然词约而旨远,入圣之指南矣。先生既没,斯语乃传。初刻于江浦,继刻于漳南,记忆稍讹,传写或谬,而读者疑焉。

其中提到的“江浦”本早已失传,但与和刻本《王心斋全集》有一点渊源关系。江浦本是心斋弟子张峰所为,而和刻本所收《年谱》,题作“门人张峰纂”,不同于万历本及其后各本所收的董燧本《年谱》,其中有关正德十五年拜师阳明之经过,张峰《年谱》的记载与各本均不同。该《年谱》正德十五年条载:

时文成讲良知之学于豫章。塾师黄,吉安人也,闻先生论,曰:“此类吾节镇王公之谈。”先生喜曰:“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是天以某与王公也。”即日买舟往。至,则以诗为贽,由中甬据上坐。此后详细记录了心斋与阳明的交谈经过,内容大致与董燧《年谱》所载相同,唯一重要的区别是,上述自“虽然”至“是天以某与王公也”的一段文字不见董燧《年谱》。由于董本后于张本,故可说这段文字是被董本所删,而其他记录则被董本几乎全部照收。删除这段文字的原因在于:董本《年谱》将心斋格物之悟一事移至嘉靖十六年心斋55岁条下,显然由董本的立场看,张本的记载有误。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先简单介绍赵本与张本的关系。

同类推荐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热门推荐
  • 菲鹰女神

    菲鹰女神

    公元3500年,M星球上,一个名为“XE001”的机器人横空出世,其表现形态为十八岁的可爱少女,谁也想不到她具有令人极其恐怖的力量。幕后操纵人马克身为总理,却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于是换上了另一个身份——博士来制造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耗时十年,终于制造出“XE001”,打算利用其刺杀总统,登上权力高峰,从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邪恶计划。同时马克想进一步控制文东,因此设计出一个“催眠洗脑”计划,但因与文东失散多年后重逢的弟弟文豪的参与,从而使计划破产,文东因此也与马克只见产生了隔阂。
  • 划过星空的wish

    划过星空的wish

    每一个精彩的故事就像是拥有鲜活的生命,让我们感动得流泪,也让我们开怀得大笑,有时候在这些故事里面我们能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也能发现自己一直向往的恋情……
  • 盛世婚宠:悍少的小暖妻

    盛世婚宠:悍少的小暖妻

    【完结】前世被渣男蒙了心,重生回到十六岁,她立志此生只婚不爱,却遇见生命中的‘宿敌’。“我的车子,房子,票子,通通拿去。”“你想要什么?”“你的人和你的心。”“不好意思,你那些玩意儿只能选其一。”“那我拿那些玩意儿换你的心,用我的人换你的人。”某腹黑男思索良久,脸上带着含蓄笑容,眼神却霸道的盯着她不放。【推荐新文《豪门甜婚:淘气小萌妻》】
  • 大帆船、利害攸关、女当家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大帆船、利害攸关、女当家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记忆的痕迹

    记忆的痕迹

    本书文笔流畅优美,视角独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值得读者收藏!
  • 下一站天晴

    下一站天晴

    一场车祸,一封信让一直活在阳光底下的唐心堕入充斥着仇恨的深渊。“你要知道,东升集团本来该是你们家的,应该把它抢回来,也让那个人尝试失去一切的痛苦!”就这样,她踏上了不归路……*他,东升集团的总裁,女人心中的最佳情人与最佳结婚对象,希腊里面的完美的神一样有着让所有女人垂涎的外貌与魅力的他,却对她说:“做我的女人吧。”在知道了她的目的不单纯后便想把她缚在身边好好地惩罚这个女人。“想要我放过他?那就看你的表现了。”声音在她耳边缭绕,挑逗着她每一根神经。说完坐在床边对她勾了勾手指。她被蛊惑般缓缓走了过去,她没有别的办法了,她欠了另一个人太多,现在轮到她为他做一些事了。那晚,她哭了也笑了……*他,一个流连花丛的完美混血儿,放荡不羁,俊逸潇洒。却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认定了她,甚至可以在危险来临时把她纳入自己的羽翼当中,不让她受一点儿伤害。“只要你在,我的爱才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你如果走了,那我的爱也随之幻灭。”深情的话语在她的耳边徘徊。处处护着她,爱着她的他最终却没走入她的灵魂深处……*就在一切阴谋付出水面后,她才知谁是最爱自己的人,谁是自己最爱的人。“白念辰,今天的一切全是你咎由自取,你不配得到我的爱,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你。”声音里头没有一丝温度,像坠入地狱般让人心寒。“书秦,我不想做狡猾的女人,在爱上他之后还能若无其事地投入你的怀抱,请忘了我吧。”除了无奈,更多的是愧疚……*她走了,走得无声无息。可命运偏偏跟她开个玩笑,让她再次回到这个给了她太多的回忆的地方,她带着一颗已经不再热切跳动的心和她最爱的宝贝回来了。她华丽地转身,不再是那个曾经沦陷在阴谋里的女孩,她拥有着可以俯视一切的尊贵身份。这一次,就让她笑看一切……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重生:皇家杀手

    重生:皇家杀手

    别人穿越到古代都是泡美男的,她带着记忆投生到古代却专喜欢抢人!你说,没事的时候,开间鸭店,收购青楼,闲极无聊了杀杀人,放放火,多么惬意啊?有事的时候,好吧,专门调查贪官污吏以及那些容易造反的人,然后诛杀。谁叫她是皇家杀手呢?
  • 爱,非爱

    爱,非爱

    周身散发着熟女魅力的女主,尽管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她更加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事业有成,更加渴望真挚的爱情!从始至终,进退维谷。他已有家室,他们并没有发生肉体关系,从而发生了一段比《山楂树之恋》更纯美的爱情!男主成熟稳重,仅限于精神恋爱!最终,在商场上叱诧风云的男主AB与已为人妇的女主伽罗在一次商务会议上相遇,他们并没有走到一起,可他在爱情面前却迟疑不决,而是各自回归了自己的家庭。但家庭生活另他苦不堪言
  • 傲气凌神

    傲气凌神

    苍玄庭,自小便是家族的废物,然而一场意外的遭遇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撕天神决,尊者之心,九层空间!为他打开了一扇成为强者的大门。从血腥残酷的督卫选拔,到蛮荒世界的杀戮,再到“大世界”中的真正争霸!血,让苍玄庭从一个废柴不断突破,踏上巅峰!血,让苍玄庭从一个任人宰割的蝼蚁。封尊称神,傲气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