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北去十里许,有一座很有名气的山,名叫高峰山。高峰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山中隐藏着川中最大的道观玉京观,观前建有道家祖师爷李耳的坐像,高二十余丈,乃中华之冠。玉京观拥有大小屋舍八十四间,依山势按九宫八卦营造,观内天机巧设。局外人不知详情贸然入内,常常晕头转向不知东西。
玉京观观主静虚道长,鹤发童颜如仙,别看他已年近九旬,每每在山间小径上奔走,依然如履平地。静虚俗名胡伯玉,遂州城中玉堂街上的人,青年时期曾经饱读经书,诗词文章名颂一时。但他四赴潼川府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举人,于是含恨进入高峰山玉京观访道求仙。老观主空明道长是位贤达之人,喜爱胡伯玉的聪明伶俐,暗地里将一手道家烹茶绝技传授给了他。
胡伯玉感师隆恩,遵照观主所授心法,悉心揣摩研习,经过十年的修炼,便得空明道长的真传,眼功和听力尤胜老观主,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端的妙到毫尖!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胡伯玉奉师尊之命进京斗茶,力挫宇内十八大茶博士,夺得斗茶大会的魁首,被当朝乾隆皇帝尊为一代茶宗。回到蜀中后,胡伯玉正式入主高峰山玉京观,道号静虚。
静虚闲暇之时,除了诵经论道外,更是嗜茶如命。玉京观内有四个小道童,曰棋曰琴曰书曰画,一律的俊朗美少年。静虚按棋琴书画之序排列,对四子进行了严格的分工,棋童负责山中汲水,琴童负责生炉烧火,书童负责整理经书道卷,画童负责庭院洒扫。四子日日如此,殊无差错。
高峰山下的毛家沟,有一位叫毛人凤的私塾先生,仰慕静虚道长的名望,时常到观中向静虚请教,二人谈道论经讲茶,相见甚欢。
谷雨节,天微雨,毛先生又至。
静虚道长正在观内吐纳,看见故人到来,心里十分欢喜,连忙收了功,迎入雅室。
难得雨过天晴,观内一派清爽。静虚道长待毛人凤坐定后,便急遣棋童去山中取上上之泉,命琴童将炉火生旺,并将自制的“寒玉花露”备好,准备煮茶待客。
高峰山方圆二十余里,群山环拱。最高一峰名叫玉峰,有泉自玉顶出,三叠而下。平时里,深潭玉露,自可用来烹茶。设若雨后,潭内必多杂物,水质较为混浊,烹茶已不适宜。若要煮茗,只有到山腰二叠处,取平滩之水才可入茶。当然,若能取到悬崖上泉眼涌出的珠玑则为最佳,水质清冽,入口甘甜,用以烹茶,汤色淡黄如玛瑙。
今日静虚高兴,他叫棋童去玉顶取上上之泉,足见毛先生和他的情谊深厚。
棋童好不容易来到玉峰的最高处,冒险在泉眼旁汲得一桶,急急忙忙提水往回赶路,不想雨天路滑,脚下绊了一跤,桶中之水洒去小半。棋童呆了一呆,待要回去重新汲过,见那泉眼处委实太高,便偷了懒,到二叠的平滩处将水注满,看看并无二色,遂放心地送往茶室。
琴童用水净了茶具,将铜壶注满水后,开始煮茶。
静虚与毛先生端坐柳下,一执白一执黑博弈,落子清脆有声。清风徐来,柳枝拂荡,二人怡然如仙。
琴童额头上冒着细汗,小脸红红地托着茶盘,来到柳下奉茶。
静虚手捋长须,对毛人凤说道:“先生请用茗,慢慢品来,看看与平日有何不同?”
毛人凤从琴童手里接过茶盏,徐徐地饮了一口,闭目正待细细品去,猛觉得满口的恶浊,急忙将口中之茶胡乱吐出。
静虚道长不知毛先生的表情为何如此夸张,只道他饮急了烫了舌头,遂浅浅地一笑,自己拿起另外一盏茶,轻轻地抿了一口,还没来得及细品,便叫道:“棋儿,此水可是汲于玉顶泉眼处?”
棋童见道长相问,红了脸回答道:“自是上上之泉,师父何故如此相询?”
静虚道长不再言语,折了一枝新柳,径直来到茶室。桶中之水尚余小半,他用柳枝在桶内轻轻搅动,片刻水止,则一半清一半浊。
棋童大惊,忙跪在地上认错。
“柳为神木,能分清浊。人心如镜,清浊自分。”静虚道长一边轻言细语地说,一边亲自动手煮茶。他用木瓢舀清冽之水入壶,待响壶之后,启壶盖加入“寒玉花露”少许,再放到炉上用微火慢烹。
少顷,一股清雅的淡淡茶香,便弥漫了整个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