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书院位于梓遂二州交界的凤山中,据传为南北朝时蜀人张明阳所创,乃华夏最早的书院,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威名日隆。一千七百余年的时间里,两川的文人雅客常常相聚在此山之中,传道授业解惑。四方的学士举子,多慕名前往凤山求学问道。
晚清光绪元年(1875)二月初六的清晨,河谷里有雾,能看见雾中淡淡的人影。
通往凤山书院的碎石小道上,步履蹒跚地走来一个驼背人。驼背衣衫褴褛,满脸的菜色,他刚走到书院的大门前,便一头栽倒在那棵巨大的黄葛树下,像打摆子一样地抽搐起来。
书院主讲康年勋晨练归来,见到驼背的痛苦状,大发善心,连忙叫学子们将他抬到书院的柴房里,平放在通风的地面上。又叫伙夫从厨房舀来米汤数碗,接连灌进他的嘴里。
良久,驼背嘴里哼哼有声,遂得救。
康年勋可怜驼背年迈而又身有残疾,就留他在书院里打杂,做些洒扫庭院或收拾柴草的粗活。
驼背身材高大,设若不是背驼,肯定是蜀中少见的巨人。平常的日子里,驼背总是不声不响,满脸木然。然而,他的行为却十分地规矩,好像接受过特别训练一样,干什么事情都有条不紊,而且很能吃苦,也乐于助人。书院里的先生学子,人人都很喜欢他。
康年勋不知道驼背的真实身份,总觉得他的行为举止很特别,便留心地观察起他来。令康年勋十分惊讶的是,驼背长期穿着一套破烂不堪的青布长衫,虽然从来没有看到他洗过,却总是干干净净地,鲜见污迹。康年勋看他是一个十分爱干净甚至有些讲究的人,就把自己不再穿的旧衣服送给他,作换洗之用。
驼背虽然接受了康年勋的馈赠,但他从不穿在身上,而是整整齐齐地叠好,珍藏在衣柜里。
久而久之,书院里的人发现驼背不仅背驼,而且又聋又哑。师生们可怜他无依无靠,时常将多余的食物施舍给他。
驼背对师生们的施舍,不谢也不欢喜,默默地一一收下。
时值“戊戌变法”,西学渐开。主管书院的蓬溪县令何永祥曾经留学法国,喝了些洋墨水,对西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任蓬溪令后,便在境内大力倡导西学。
凤山书院地处僻野,学子们从小读的是子曰诗云,对于几何方程实在是一窍不通。课堂上,每每听先生讲来,无不挠首抓耳,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课后便编起顺口溜来说笑:“几何几何,尖尖角角,要想学好,头发磨脱。”
倒是那个又老又丑的驼背,仿佛对几何一学趣味盎然,常常在闲暇无人之际,站在教室外,专心地听讲,以至多次走神,发出“哎哎”的叹息声。
众学子课堂上不得其解,十分地苦恼。慢慢地,大家却发现每天早晨,那棵大黄葛树上悬挂着一块木板,上面用黑木炭将昨日所学的几何图形,一一画出,并详细地逐一解答。所解之题条理清晰,步骤严谨,远胜县上公派之师所授之法。
一院师生皆惊,纷纷查询,皆不知道何人所为。
主讲康年勋暗地里派人夜间守候查看,却甚是奇怪,如果当晚有人潜伏监视,明晨的黄葛树上必无木板。若一夜不查,则第二日清晨必有题解悬挂树上。
如此一年有余,众学子乐得受此指点,遂习以为常。
翌年夏,驼背无疾而殁,黄葛树上的木板从此消失。
若干年后,凤山书院旧房改造,在驼背曾经住过的柴屋里,发现了一个锦盒,内装光绪帝诏康有为的密函。其时,康有为已流亡日本多年,书院里的师生们终不知驼背为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