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600000008

第8章 关于宗教问题的几段笔记(3)

季老认为,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和发展是有原因的。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有关。所谓禅宗,它跟佛教其他宗派比较起来,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暗示,也即有话不直说。这也就是所谓“禅机”或“机锋”所在。中国人是素以含蓄著称的,讲言不尽义、意在言外;讲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得意忘形。中国的诗家,评论诗之品位,向以神韵为称。所谓神韵,也即暗示,指说不出来、或不愿说出来的那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一旦明白地说出来,也就失去了神韵,就等而下之了。中国人是长于综合而缺乏分析的民族。印度人对此做了分析,认为含蓄就是暗示。到了禅宗那里,这种暗示就成了“禅锋”或“禅机”了。说到底,诗和禅都靠悟。悟什么?一是“无我”,二是“空”。越无越空,诗意越浓,禅味越浓。这是诗与禅共同的东西。所以,禅产生在诗的国度是有其根基的。

还有一个“倒流”问题。是说,佛教本是由印度地区产生的,后来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又反传回印度,尤其是大乘教义的倒流。季老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佛教自身的特点使然。他说:“我认为,佛教有宏大的思想宝库,又允许信徒们在这一座宝库内探讨义理。有探讨义理的自由,才能谈到发展。有了发展,才会有‘倒流’现象。这是再明白不过的。同小乘比较起来,大乘的思想宝库更丰富,更复杂,更富于矛盾。唯其更富于矛盾,给信徒们或非信徒们准备的探讨义理的基础,才更雄厚,对义理发展的可能也就更大。中国佛教的‘倒流’现象限于大乘,其原因就在这里。”另一方面,是中国人自身的特点使然。他说:“至于为什么只有中国高僧才能发展佛教义理,才能‘倒流’回印度去,这要从中国人民的精神素质着眼才能解答。在四五千年的文化史上,中国人民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能力。这是人人皆知的历史事实,无待赘述。中国人善于思考,又勤于思考。往往从实际需要出发,不像西方人那样从抽象的理论出发。”“梁启超对中国人智力方面特点的观察,我看也值得我们重视。他在《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那一篇文章中谈到中国人的‘独悟’问题。他举的例子中有一个是晋代高僧道生。道生孤明先发,立善不受报和顿悟义,他认为一阐提人皆有佛性,因而受到旧学僧党的责难。后来《大涅槃经》从印度传来中国,里面果然提到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与道生之说若合符契。梁启超认为‘大乘教理多由独悟’。他由此想到中国人富于研究心,中国人有‘创作之能’。他这些意见同《含光传·系》里的意见,几乎完全相同,足证这是合乎实际的。∥这就是独有中国高僧能发展印度佛教义理,‘倒流’回印度去的原因。”季羡林:《禅心佛语》,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49-50页。这意思是说,一方面,佛教本身为佛教研究提供了空间,它鼓励人们研究佛教义理,发展佛教义理,而不像有些宗教对待经典的态度,是只准笃信而不许研究。说起来,这是佛教进步的地方。一方面,中国人与印度人不同。印度人有“念性”,死记硬背;中国人有“解性”,有“悟性”,即善于研究,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也能够研究出点什么,这是中国人能够发展佛教、从而把更高深的义理反传回印度的原因。

这里说的都是中国人与佛教的关系问题。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想到许多中国人与世界其他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也是从外面传入中国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在革命阶段和建设阶段也都曾有过一个“念性”阶段,吃了不少苦头。但是,终于是我们的“解性”占了上风,我们走出了教条主义的藩篱和“左”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变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建设理论。这也是我们现在能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不讲“革命输出”,其实我们发展的这一套东西,并不是只对我们自己管用的,其中有许多是具有普遍性因素,也能够对其他地方有启发的,也是可以“倒流”的。现在不是也有一些国家和地方在研究“中国模式”吗?问题是,反过来说,为什么俄国人就没有能够发展出新的马克思主义呢?是不是也有一个民族精神素质在起作用呢?值得研究。当然,我们自己现在也还有很大的保守性,也还固守着不少本该进行革新的东西,我们需要有更大更多的“解性”和“悟性”。

四、读楼宇烈《佛教文化与中国》(2008年8月)

这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楼宇烈先生为中央国家机关做的一篇讲座文稿,收入《名家谈哲学》一书(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我认为,这是我看到的在很小的篇幅里把佛教问题说得很清晰、到位的一篇文章,获益匪浅。

首先,释迦牟尼悟道问题。

释迦牟尼为了解脱百姓苦难,离家寻求真理,开始按照婆罗门教的方法苦修苦参,但没有结果。后来到处走访,终于得道成佛,开山立教。那么,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在许多书里并没有说清楚。他悟到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即他讲的“因缘而起”)。导致结果的原因既不是婆罗门教讲的外因或归之于神的因素(他称为“邪因论”),也不是没有原因(可称为“无因论”)突然出现。他认为,事物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在事物的自身之中。由此,他批驳了那种发生因果报应是因为得罪了神的说法,而主张因果报应的因就在人自己。是你自己的“业”(即身、口、意三业,相当于行为、嘴巴、思想)造成了你自己的果报。这里,业是因,报是果。你自己造了孽,你就一定要受果报,就会一直在生死间轮回。这就是人、生命体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因果的关系完全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当时的印度社会都讲生死轮回,但都是用邪因论或无因论来解释。释迦牟尼破除了这些不正确的说法,提出了从事物内部寻找原因的学说。佛教追求的是通过修炼,获得智慧,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从这里我们看到,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是针对当时印度的一些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是提倡无神论的。佛教的因果论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哲学里讲的原因与结果的理论。

其次,佛教派别与传播问题。

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和他逝世后约100年左右,为原始佛教时期。以后,开始产生分歧,形成20个大小不同的部派。概括地分是两大派。一是上座部佛教,是原来僧团里有地位、声望、资历的人;一是大众部佛教,多是僧团里的一般成员,特别是年轻僧侣。在后者中间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个时期称为部派佛教时期。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形成了新的佛教,即是大乘佛教。前者,就称为小乘佛教。两者的区别在于:小乘佛教主要是为了自己解脱,是“自了汉”,承载工具较小。大乘佛教主张渡己渡人,帮助众生解脱。车子大,承载的人多。小乘佛教从印度南传,到现在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也包括我国西南方一些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大乘佛教往北传,又称汉传佛教,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大乘佛教开始把佛教神化,也开始塑像崇拜,并增加其他的神。大乘佛教在印度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互相影响),发展出它的后期形式密教或密宗。大概在五六世纪的时候,密宗传入中国,但没有得到发展。西藏有两次佛教传入。一次是从中国内地传入,后被吐蕃政权和当地苯教联手所灭。第二次是直接从印度传入,就是密宗(称为“藏密”,以区别于先期传入的“唐密”)了。现在世界上佛教主要是南传的小乘佛教(上座部教)、北传的大乘佛教和藏传的密宗佛教。

第三,关于佛教的义理。

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总括为“苦”和“空”两个字。苦是佛教的人生观,也是佛教教义的出发点。释迦牟尼看到一切生命体(有情众生)都有烦恼和痛苦。苦可概括为八类,称为“八苦”。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四种,然后是爱别离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指色、受、想、行、识五种生理、心理追求)。要解脱这些烦恼和痛苦,就要明白“空”的道理。空是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教义,是启发人从“苦”中解脱出来的道理、途径、方法。空的意义在佛教发展中是有变化的。原始佛教阶段是指从主观上克制自己的欲望,摆脱各种现象的诱惑,从而得到解脱,叫做“我空”,并没有对外界事物本身如何进行考察。这也就是“离欲”(罗汉、阿罗汉的意思就是离欲)。大乘时期出现了空的理论,要求从主观上把事物看空了。叫做:一切现象本身都是虚幻的、不实在的、不真实的,都是空的;不但“我”是空的,“法”(现象)也是空的,叫做“我法二空”。佛教里的“法”是与“我”相对应的,指现实世界里的一切现象。“有为法”指现象,“无为法”指超越现象的理想境界。佛教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现象是原因的聚集,叫做“缘起”或“缘生”,事物就是“因缘聚合”。但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灭,是“刹那生灭”,也就是“无常”;它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也就是“无我”。所谓空,也就是“无常”和“无我”。大乘佛教讲“幻有”而“性空”,即现象是虚幻的有,本质、本性则是空。佛教也把现象称为“色”,那么,“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而且,不能离开色讲空,也不能离开空讲色,叫做“色不离空,空不离色”。所以,佛教的标志有三条,又叫“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面是讲空,后者是讲佛教追求的境界。这里,色和空的关系,实际说的就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色和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属性,没有没有现象的本质,也没有没有本质的现象。佛教的色空论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哲学里讲的现象与本质的理论。

佛教认为,人的烦恼来源于把事物看成是实在的,这样对事物就有了一种分别心,有了一种执着心,就会产生各种烦恼、痛苦。而如果把事物看成是空,什么东西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就可以解脱出来了。佛教讲的般若,就是把事物看成空的一种智慧,所以又称为“空慧”。它要求以一种无分别的平等心去认识一切事物。这与我们平常讲的认识不一样。因为我们总是在事物的区别、比较中才能认识事物。佛教的这种高明的智慧,是要人们在平常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去达到一种超越事物差别、对立的更高级的认识。佛教排斥一切绝对化的东西,强调事物是相对的,这是一种辩证的中道思想,不偏于任何一边。它主张在有中认识空,在烦恼中寻求超脱,在生死中求得涅槃,而不能用躲的办法,躲是没有用的。所以,就有了像“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世间出世间”等说法。佛教还特别推崇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认为离开了污泥也就没有了莲花。禅宗六祖慧能就讲,离开了现实世界去求觉悟、求菩提,那就像去找兔子的角一样,是永远找不到的。这应当就是提出“人间佛教”的认识根基。

佛教修正方法最基本的就是戒、定、慧三学。戒,有五戒、八戒之说,是修行者的自我约束。定,就是禅定,是静虑、安定、专注,让心从纷乱中安定下来。慧,是智慧,也即般若。这三学是有针对性的。佛教把人的各种追求归纳成“三毒”,即贪、嗔、痴。戒,是治贪的,主要针对人生理方面的追求。定,是治嗔的,主要是针对人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慧,是治痴的,主要是针对人的愚痴、妄想、无明。古有慧剑斩心魔一说,就本于此。在这三学(守戒、禅定、智慧)的基础上增加布施、忍辱、精进,就是大乘修正方法的“六度”。布施在佛教里也是最根本的,只有布施,才能无我。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包括舍身饲虎。佛教强调“无相布施”,即布施时不能老想着我在布施,布施了什么,布施给了谁。一着相,布施就白做了。现在寺庙里搞功德箱,宣传施舍求回报,已经不是佛的本义了。大乘佛教里的佛、菩萨,在某种意义上都不愿意成佛,都希望“乘愿再来”,到人间继续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忍辱,对人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考验。要忍跨下之辱,要肚大能容,要能够“八风”不动。精进,是不断地、持续地努力,勇往直前,不要懈怠。

第四,关于佛教本土化问题。

任何一种文化,到了异地,肯定会发生变化,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本土化。佛教在中国也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佛教之所以能够适应中国文化,并与中国文化交互作用,有它特殊的地方。佛教在印度可以说是一种异端,在与印度传统宗教和文化的冲突中也发生了变化,变到密教以后,实际上跟原来的正统宗教已经分不清楚了。13世纪以后印度的佛教就消亡了。现在印度的佛教是18、19世纪从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属于南传佛教的一脉。佛教之所以能跟中国文化融合得很成功,生根、开花、结果,一直到现在,是因为它内部有跟中国文化相契合的东西。比如,最重要的就是,佛教本身起来的时候,很富有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一方面自作自受,一方面自觉自悟、自修自证,不靠外在的东西。这一点,跟中国儒家文化是很对脾气的。又如,在中国,民间佛教信仰更多的是消灾求福。但本来意义上的佛教,不是为了求回报,而是为了求解脱,不光是自己解脱,还有众生的解脱。这个精神就是“悲”与“智”,叫做“悲智双运”。智是智慧觉悟,是自觉自渡;悲是悲天悯人,是救助众生,是觉他渡他。所以,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自觉觉人,自渡渡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一点,跟儒家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是相通的。再如,禅宗讲人与佛之间实际上就是迷与悟之间的关系。迷,就是通常人;悟,就是佛。到底如何,全在于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近代高僧太虚大师说:“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这与儒家讲的儒的学问是“成人之学”是一个意思。另外,禅宗讲的“担柴挑水,无非妙道”,即在日常生活中参悟;讲“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追求“对境不起”,以便做到大自在,自由自在。这与老庄道家讲的忘我、物我齐一、逍遥也都有相通之处。

我认为,佛教之所以跟中国文化适应、融合得好,这种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是其内在原因。而其他宗教适应得慢,不能很快融合,可能与缺乏这种内在的相通之处有关。进一步说,宗教普遍具有适应性,这是从宗教的机理上说的。没有这一条,它无法生存发展。同时,一种宗教能否较快、较好地与本土相适应,还有一个教义内容方面与本土文化是否具有较多相通因素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研究现实社会中各种宗教与社会适应度并不相同的一把钥匙。

第五,关于因果与命运。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热门推荐
  • 豪门总裁的替爱妻

    豪门总裁的替爱妻

    洞房夜,发现自己新上任的老公爱的是别的女人,这个女人不是别人竟是他的妹妹!一身白色婚纱肚子微凸的许菲透过半掩的门,门内她的老公陆子墨正抱着吻着他的妹妹,她眼睁睁的看着,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这是他们的洞房夜,而他却在这里吻着自己的妹妹!激情又疯狂,长长的黑发纠缠的肢体如海藻纠紧她的心。他不是爱她吗?她那么爱他!“哥,我爱你,你爱我吗?”“嗯……
  • 意外的穿越之神偷小祖宗

    意外的穿越之神偷小祖宗

    一场无心的穿越,竟然使石冉认贼为师,做了女飞贼!说起来似乎荒唐可笑,可石冉过的心安理得,甚至乐在其中......本是为盗得宝贝,在江湖上创立名号,却不料,因太过贪玩,或许是太过贪心,竟惹恼了沧虞王朝脾气最为恐怖的王爷......因为玩心大起,戏弄了当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因为嚣张狂妄,使得王城第一捕快对其猛追不舍......因为心里最初的爱恋,使得她对自己的师兄不能忘怀......看似剪不断理还乱,石冉无心盗得帅哥芳心,且看她如何一一应对......***************************************************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总统霸爱:萌妻有毒1加1

    总统霸爱:萌妻有毒1加1

    四年前,生母被害,含恨离开;四年后,佣兵女王,王者归来。他妖孽,腹黑,强大,却唯独对她爱入骨血。“小歌儿,你去问问妈咪,最喜欢爹地哪一点?”小歌儿奶声奶气的声音响起:“妈咪说了,最喜欢你滚远一点!”【古言《宁王妃:庶女策繁华》求支持!VIP读者群:繁华玉煞532855907】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谋镇故事

    谋镇故事

    我们在大街上喊,不染,不染,我们的声音很大,大到每一个路人都好奇怪的望我们,我和阿满一脸的茫然,镜头在转,谋镇开始眩晕,我们的声音被一首温柔的歌淹没,她轻轻的唱,响彻了谋镇的每一条街,响彻了整个天空,这首歌让阿满莫名其妙的流了眼泪,她扑在我的怀里颤抖,小仙啊,我为什么这样难过啊,这些人怎么都让我难过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据谋镇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如果在满月之时,到最高的地方呼唤心爱的人,这个时辰,那个人就会听得见,那个人就会梦得着
  • 武道证仙

    武道证仙

    一次车祸,意外的重生到了金庸笔下的天龙世界,获得真武大帝的传承,来到了中央大世界,拜入了罗浮仙门,被仙门放弃,重入大周皇朝,劈荆斩浪,攀登高峰,阻挡诸天万界入侵,横扫八荒六合。飞升仙界,强势出击,让仙界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才,圣子、圣女,统统在脚下颤抖,武道传承,横行三界,证道大帝,探索混沌,证道成祖。新书《五岳仙门》已发布。
  • 团结友爱(中华美德)

    团结友爱(中华美德)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断难。这就是团结的魔力。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是形成民族自强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美好风尚,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为内涵实质的崇高的境界情操。培养团结友爱的良好的品德,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 奇效偏方治顽疾

    奇效偏方治顽疾

    《奇效偏方治顽疾》共收录各科方260首,每方中药饮片在8味以内,个别方超过8味但都不超10味。每方列组方、用法、功效、主治、说明,尤其说明部分,概括中医方解及其主治现代病证,分析发病机制,阐述各药(饮片)现代药理研究,以探明其方治疗作用之合理性、科学性。同时,配以中药饮片图片(少量缺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冀希望能一册在手,以备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师一时之需,又能满足中医爱好者保健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