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6500000009

第9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通篇的主题就是讲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也是他首次提出了要实行党内民主生活的原则。他指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毛泽东一贯强调群众路线,他根据当时党内有些同志,很怕群众开展讨论,怕提出同领导机关、领导者意见不同的意见,所以遇到问题就压抑群众的积极性,不许人家讲话的倾向,指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就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要充分依靠群众,听从群众意见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以克服各种困难。要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毛泽东把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同1957年提出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联系起来,他指出:“如果不向群众和干部说明情况,不向群众和干部交心,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还对你害怕,不敢讲话,就不可能发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形成。如果没有这种政治局面,群众的积极性是不可能发动起来的。毛泽东的深刻论述,不仅深化了社会建设目标的内涵,而且把目标和基本方针统一了起来。这种统一的条件是民主集中制。

对如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但同时又指出,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方法。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对民主集中制原则,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义:“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我们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无产阶级的集中,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他还强调,在我们国家,如果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充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集中制。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2.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发展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专门讲了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要求人们一定要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规律性问题。他根据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客观实际,指出“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毛泽东强调,在认识规律过程中,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许多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调查研究,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长期性的发展规律,这对当时克服盲目性,制定整套适合情况、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3.强调依靠团结,把中国建设好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再次强调,要把党内、党外的先进分子、积极分子团结起来,把中间分子团结起来,去带动落后分子,这样就可以使全党、全民团结起来。他指出只有依靠这些团结,我们才能够做好工作,克服困难,把中国建设好。这种论述,进一步阐发了1956年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指出了要团结全党和全体人民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要发扬党内民主。要让人敢说话,不能拿帽子压人,对犯错误的要允许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但由于经验的不足,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失误。毛泽东正是根据中国具体情况,从一开始就注意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从照抄苏联的经验到吸取社会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建设的路线。从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到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到以后的诸多社会建设思想和理论成果,逐步形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框架。

当然,我们说除了以上三篇文章,毛泽东在建国后许多文章都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如1950年6月6日的《不要四面出击》、1955年7月31日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6年11月15日的《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1月12日的《坚定地相信群众大多数》、1957年11月18日的《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等等。

(四)毛泽东晚年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失误

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仍然离不开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性问题。他从苏联的变化中高度警惕,为防止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毛泽东看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于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习惯上称之为《“五七”指示》。它描绘了一幅当前理想社会的蓝图: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的、在分配上大体平均的社会,是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小而全的、封闭式的社会。

《五七指示》原本是回复林彪《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但它已经超出了对军队农副业生产的指导,它把一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逐步消灭社会分工的、淡化商品流通的、强调社会公平的、自给自足、封闭的社会模式总体规划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成为毛泽东晚年主要的社会建设思想。

1.建立一个学校式的社会。

毛泽东把社会各行业都比喻为一个大学校,在这个大学校里,生产劳动,思想改造,文化活动等等都不是分割独立的,一切社会生活在每个行业中都可以得到统一,以达到一种完全公平的形式。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强调: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战争时期,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在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对于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参加批判资产阶级,从事农副业生产。对于农民,除了要以农为主外,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对于学生,以学为主,也要兼学别样,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另外,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总之,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成为一个大学校,在这些学校里人们样样要学,还要改造人们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毛泽东还为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规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和手段。

2.建立一个逐步消灭社会分工、实现天下平等的社会。

《五七指示》要求全国各行各业人员都能做工、务农、打仗、斗私批修,不论工农学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能务农,农能从文,学能做工,商能打仗,社会明显的分工将消失,正像当时一些流行的培养目标中戏称:拿起锤子能做工,拿起锄头能种地,拿起枪杆子能打仗,拿起笔杆子能写文章。各行各业已经没有分别,完全平等的景象一显无遗。

从《五七指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各行各业都要能生产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而不需要通过产品交换来获得,彼此间也不需要与外界交流,当然,也无法与国外进行交流,产品交换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这就形成一个自给自足、封闭的、自我隔绝的社会状态。毛泽东过分强调消灭社会分工、实现天下平等的社会目标的终极模式,虽然在当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了一专多能的新式人才起到了一定作为,但是受自然经济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忽略了社会形式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在一体化社会中的作用,从而适得其反。

毛泽东晚年,为了防止修正主义,在分配领域中强调缩小工资级别的差距,取消奖金和实物奖励,取消记件工资制,只承认国家的统一计划,否认市场调节的作用,取消自由市场,等等。其结果是按劳分配原则遭破坏,平均主义盛行,商品流通不畅,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

3.“文化大革命”的大民主思想对进行社会建设的影响

毛泽东一贯坚持群众路线,但在晚年,却错误采取群众革命、群众斗争的形式,直至进行“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当时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对社会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毛泽东认为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简称“四大”)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好形式,是一种新的革命内容,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毛泽东在晚年,希望利用“文化大革命”的大民主思想,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改进工作、克服缺点,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进行社会各项建设,并把“四大”写进了宪法,强调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采取这个方法。但事与愿违,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没有解决矛盾,相反助长了无政府主义,破坏了安定团结,破坏了党、政、军的正常关系,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无法正常进行。

毛泽东晚年的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和毛泽东本人的个性分不开的。对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时说:“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富贵财富。”毛泽东在晚年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所提出的理想社会设计方案,背离了当时社会实际,实际上也背离了毛泽东本人的正确思想,这些失误应算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经过拨乱反正已纠正过来,不应被包含在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之中。

同类推荐
  •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2007年是杨尚昆同志百年诞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为此几次来向我了解杨尚昆的一些情况。之后,应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办公室之邀,陆续将杨尚昆同志在撰写回忆录期间有关回忆录第二册的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在《百年潮》和《中共党史资料》杂志上陆续发表,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2008年秋,在杨尚昆同志逝世十周年之际,又以一篇拙文《怀念杨尚昆》回顾了他光辉的一生,缅怀伟人,激励自己。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稿汇编成《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出版。为了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出版社的要求,特将经杨尚昆生前审定、以杨尚昆名义公开发表的《高饶事件》一并放入《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亦曲折和艰难。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顺利在本世纪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吗?《艰难的复兴》将针对相关重大问题,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际关系、增强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21世纪中美关系及其地缘政治战略、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等五大维度进行客观、翔实的分析和回答。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白云涛编著的这本《中共党史珍闻录》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全书主要包括: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等内容。《中共党史珍闻录》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群众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最基本、最权威的党史读物。
  • 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本书直击晚清官场的腐败和堕落,揭露整个晚清社会的溃败。晚清官场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政治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充斥着太多的肮脏、卑鄙、龌龊与争斗。晚清官场也是一个政治智慧与政治糟粕泥沙俱下的地方。在晚清,凡是想做大事,或者做成大事,或者说官做得特别成功的人……他们是如何在这样非典型的政治生态中生存下来并攫取话语权的呢?《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从“谋官路径”、“做官秘诀”、“保官之道”三个方面详细地讲述了晚清政治运作、政治智慧和官场潜规则,也揭示了晚清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和教训,实为当下政治的殷鉴。"
热门推荐
  • 预言天启

    预言天启

    一个乡村少年,无意间,睡梦中残魂飘荡至封魔之地,蕴含天道之力的封印使他窥探到了一缕飘渺的天痕,回归肉身后的夏一鸣研习封印之力,逐渐发觉自己拥有了超前的预知能力。此后,时常睡梦中有意识的进入封魔之地参悟封印之力。最后发觉自己竟是上古轮回的绝世强者,推演到上苍之上另有乾坤的他,预言到一种逆天血脉不受上苍的窥视,故此轮回千万世,只为在轮回中淬炼出那与道契合的先天道血,终成先天道血的他强势归来,势要探个究竟,成就天启,终成天道,从此逆转了自己的人生。
  • 重生世子妃

    重生世子妃

    前世,亲娘被害,亲弟被杀,就连她也沦落成家人争权夺利的工具,一朝重生,她发誓要狠狠地报复,离家出走救娘亲,顺带拐走亲爹唯一的子嗣,若干年后,卷土重来,前世欺她之人统统给我去下地狱。只不过——“那谁,你离姐远点,姐跟你不熟。”“媳妇,你是我未婚妻,咱们得相亲相爱!”“滚,未婚妻就是还没成亲,男女授受不亲!”“媳妇,那啥,我昨天晚上打劫来着……”“允许你摸摸小手,抢了多少?统统上交,敢留私房钱你就死定了!”
  • 每天一堂销售课

    每天一堂销售课

    销售永无止境,但成功永远有方向。你只须熟知本书所提出的八堂课:从内心开始做好自我修炼,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如何打造自我形象上、如何塑造一个成功的自我上、从语言技巧上、从如何与客户进行心理博弈上、从如何开拓人脉上、从注意细节事项上、从战术上步步为营这几个方面去努力,从内而外,由表及里地全面实现自我突破,就能在销售中立于不败之地。
  •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

    这25个话题里的任何一个,都足以压垮我们,必须以拼命的方式,才能得到一个稍许满意的回答。海漂这些年,我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这座城市里真实的存在着。我看见在求职公寓里,每天有人住进来又有人离开,在异乡永远没有落脚。我看见无数人经历多次求职失败,在坚持和放弃间不断徘徊。我看见了真正“道明寺”级别的富二代的生活,我明白世间并不存在真正公平。我在工作中结识了乐天派好朋友璐璐,却看见她闪婚闪离背后的无奈。我目睹了凤凰男刘志刚从矿工到程序员角色的转换,在重重压力下克服困买房安家。还有,同事偷拿公款被抓,我倾听他离开上海前对欲望的解读。
  • 琉璃苏影

    琉璃苏影

    吾宁遗臭万年,也不愿空留遗憾。烧尽阿房只为来世,洛水河畔,奈何桥前,求你黑袍裹身,一身暖。
  •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在多年的教子实践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家长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正确,以分数为导向,只把孩子当做学习机器,过多干预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结果却适得其反。通过借鉴书中高考状元们的学习方法,优秀父母的教子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最争气。
  • 擒拿闷骚总监

    擒拿闷骚总监

    看他笑的那么灿烂,这个总监挺有范,可千万别被他迷住了,无情又无心,这可是他要发火的征兆啊!--情节虚构,冷酷冷漠,请勿模仿
  • 生命不息

    生命不息

    超越《返老还童》的情节构思,奥普拉鼎力推荐,畅销全球28个国家,2013英美第一畅销小说,英国科斯塔奖年度最佳长篇,媲美《偷影子的人》的奇思妙想,Goodreads读者票选2013年度最佳小说,《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亚马逊,邦诺书店,BookPage, Goodreads,《西雅图时报》等20多家媒体“2013年度最佳图书”,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100本人生必读书”之一,《暮光之城》制作方购下电影版权,影片改编进行中……
  • 明末金手指

    明末金手指

    金手指,在如今的含义其实就是开挂,但对于来到天启六年末的张弘斌来说,却同样具有点石成金的意味。脑袋里面与一款名为‘山寨贸易系统’的链接,可以购买未来的各种山寨商品。品质或许没有保障,但在十六世纪却是绝对领先的优质产品。从常见的粮油到日化,从基础的铁质枪头到云爆弹,只要等级足够,产品随便购买。哦,还有必须要有足够的银子……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天启六年末,眼看崇祯元年就要到来,身为一个地主老财的三少爷,张弘斌凭着家庭条件和系统本来可以有一个不错的仕途。不过文化程度没有那么高,也懒得和士绅友好相处……主要还是不想老是受窝囊气的张弘斌,果断选择了造反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难得开了挂,岂能继续委屈了自己?
  • 神秘现象(自然瞭望书坊)

    神秘现象(自然瞭望书坊)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大自然美丽而神奇,无论是广阔的天空,还是浩瀚的海洋,无论是遥远的地球两极,还足近在身边熟悉的土地,总有那么一些现代科学努力探索却又无法清楚解释的未知事物和神秘现象。这些扑朔迷离的谜团既令人惊奇,又引人深思,勾起人们探索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