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
党的“八大”以后,毛泽东高度关注和研究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他明确地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好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指出了方向。
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论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方针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
(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提出的背景
1.一穷二白的社会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十分困难,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基本情况就是一穷二白。所谓穷就是生活水平低,为什么生活水平低呢?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什么是生产力呢?除人力以外就是机器。工业、农业都要机械化,工业、农业要同时发展。所谓‘白’,就是文盲还没有完全消灭,不但是识字的问题,还有提高科学水平的问题。”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成为可能,改变落后局面,发展生产成为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对经济建设的规律了解和掌握不够,对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要求过高,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情况,毛泽东分析总结当时的实际情况,并针对这种情况,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国民经济落后、社会情况复杂的大国里面,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一个过程。“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需要首先确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制定,要求能切合实际,要能克服困难,进行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事业。
2.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引起了社会阶级、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剥削阶级消亡,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只存在三部分人,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当然还存在着剥削阶级残余势力。在当时新的社会条件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十分突出,这包括工人阶级内部、农民阶级内部,知识分子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等等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这是我们革命时期就遇到的主要矛盾,而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毛泽东认为,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亟需认真研究解决的最大新问题。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于矛盾的解决,毛泽东强调:敌我矛盾是分清敌友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分清是非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对于如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从而使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大众团结起来,调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做到了这些,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我们遇到的困难就会较快地得到克服,我们的事业的发展就会顺利得多。”
3.出现社会矛盾升级的趋势
国际上,由于当时国际共运内部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尖锐分歧,国际共运出现严重混乱,使人们的思想出现混乱。在当时“社会主义无矛盾论”的错误观点广为人们接受,国内大量社会矛盾的存在,使不少人感到困惑,同时党和政府工作部门中某些主观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也引起群众不满。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导致1956年下半年出现闹事风波,社会各种矛盾升级,而且当社会矛盾充分暴露时,领导人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导致矛盾激化。
改变社会贫穷就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目标,如何克服困难,解决矛盾,要把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局面,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变得十分紧迫和重要。在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的内容
毛泽东对当时社会主义建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思考的过程。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展讲话后不久,他开始南下,在沿途演讲中继续阐述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月19日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的讲话提纲中写道:“采取现在这样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3月20日,在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在阐明中央关于“放”的方针以后,毛泽东充满信心地说:“我相信,我们的文化、科学、经济、政治,我们的整个国家,一定可以繁荣发展起来,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将是一种合理的、活泼的关系。希望把我们的国家变成这样一个活泼的国家,使人们敢于批评,敢于说话,有意见敢于说,不要使人不敢说。”7月9日,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又明确地提出:“我希望造成这么一种局面:就是又集中统一,又生动活泼,就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两方面都有,不只是一方面,不是只有纪律,只有集中,把人家的嘴巴都封住,不准人家讲话,本来不对的也不准批评。应当提倡讲话,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凡是善意提出批评意见的,言者无罪,不管你怎么尖锐,怎么痛骂一顿,没有罪,不受整,不给你小鞋穿。小鞋子那个东西穿了不舒服。”随后,毛泽东在青岛会议上,发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想营造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好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这一目标的提出,第一次初步回答如何进行社会建设的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指出了方向。
毛泽东指出的政治局面中的集中和民主、纪律和自由、统一意志和生动活泼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集中和纪律,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要求人们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遵守宪法和法律,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这也就是统一的意志。但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更强调民主和自由,没有高度的民主,就没有高度的集中,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这是毛泽东一贯的主张。要让人们敢于说话,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进行监督,才能心情舒畅、生动活泼,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巩固。毛泽东在这里实际上还是强调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毛泽东还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实质上是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是社会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进行社会建设和不断发展。
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已明确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经由阶级斗争转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所以毛泽东在此就更明确了贯彻民主集中制,要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
(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的实质是社会和谐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和谐社会特征的初步图景,即: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那样一种社会合谐。
社会建设不等于和谐社会建设,但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才能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最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内容。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而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正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实质。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毛泽东在内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通过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而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正是体现了这一和谐社会的本质。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是在克服困难,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毛泽东追求社会的和谐,并将社会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可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通过进行工业、农业、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又不断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中,毛泽东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提高到通过社会主义建设达到“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的”高度,从这一点上,实际上就指出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首要目标,也正是反映了和谐社会发展的本质。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集中统一、有秩序的社会,但不能封闭和僵化,要民主自由而充满活力。毛泽东以民主打头,提出的这样的一种政治局面,即民主平等,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局面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和目标。民主是表达权利和实现平等的手段,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民主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它是恰当而稳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可靠机制。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扩大民主,使民主生活正常化、制度化。社会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出,真正享有各项公民的权利,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毛泽东所说的民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务以及国际关系等各方面都要发扬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政令统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局面,毛泽东强调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人们心情舒畅的和谐。
总之,这种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种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正是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图景,正是我们社会建设的目标。在这种和谐图景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克服困难,巩固国家政权。
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快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尤为重要。
任何计划和目标的实行都存在指导方针的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如何去处理的问题。对此毛泽东在研究当时我国社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一方面借鉴苏联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根据我国新情况和实际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包括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要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国内包括工人农民、中间势力,国际上包括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只有把直接、间接的各种因素都调动起来,才能完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中当然也要坚持这一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