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一个移民国家,世界各国来的人都有,土著老美们对于外国人是见惯不惊的,都会客气地尊重其他族裔有礼貌地答话。日常生活中,张女士善于学习和总结,如家中的水管坏了,本应打电话或去公寓管理处报告,管理员会派技工前来修理。孩子们早出晚归,她不想在孩子们上班时因打电话影响工作,而张女士又处于“英文有限公司”阶段,无法打电话。于是张女士晚上请女婿写一个致公寓管理处的英文便条,大意是水管坏了请派人来修理,并学会“水管”二字,第二天去管理处办事成功。以后,电灯坏了,就将便条上的“水管”二字换成“电灯”重抄一遍,办事亦成,高兴极了。自我欣赏地作了两句打油诗:“英文字条通天下,改变主题事竟成。”
不久,外孙出世,张女士家务繁重,仍坚持学英文。日子久了,英语会自然地一串串地往外冒。更有趣的是,曾因介绍中国留学生租住该公寓而得到管理员戴维森太太发给的100美元的公寓出租的促销奖金。
在照顾外孙的过程中也特显张女士的聪明、干练。
老伴何先生从沈阳寄来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两位教授合著的《0-3岁儿童养育须知》一本,又由女儿女婿传授美国《育婴手册》的主要内容,中西结合订立“工作要则”严格执行,每日记下外孙成长笔记。经张女士精心培养的外孙,很少生病且独立生活能力很强,11个月就会走路。每次按家庭医生要求,定期检查身体时,老美医生在电脑上作出曲线指出:“与同龄婴儿相比,这个孩子体重略重一点,而身高则为80%~85%,略低一点,一切发育正常。”张女士很高兴地对中国朋友讲:“我们是龙的传人嘛!当然没有老美婴儿那样牛高马大哟!”每日工作忙碌,直到老伴何先生从沈阳市政府(处级干部)退休以后也来美探亲。他们夫妇二人多次往返大洋两岸,每次出外均由张女士办外交,因为她有点“英文”。何先生对人说:“年老了,学不进去了,有老伴打天下就行了。”他们虽然在“监狱"之内,仍然和众多的“监狱”外的人一样,过着充实、自信、愉快的晚年生活。
4.善处子女间的关系
金先生及老伴是在国内做行政工作的。来美探亲时,儿子媳妇对双亲十分孝顺,因为抽不出时间陪父母游览,就买了由华人组团的华盛顿、纽约五日游的旅游票。导游是讲中文的,便于父母能很好地参观美国首都和第一大城。然而,两老对儿子和媳妇说:“参加旅游团,要去那么远,我们就不去了。把钱省下来帮助你下岗的弟弟买个房子吧!”儿子媳妇有些茫然,暗自心算,一次五日
游的费用仅为一个简单房子的l/15,而要马上付出那么多买房的钱,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又不愿使父母不悦,只是说:“房子的事,以后再说吧!这次还是去旅游吧!
难得来美国一次。”但父母执意不去,也只好作罢。儿子媳妇也很理解父母的心情,兄弟情同手足理应多帮助,奈何并非富翁,没有这个能力,心中十分苦闷。不久,媳妇的朋友沈女士的母亲因右腿半月板有病需回国做手术,她的孩子无人照顾。媳妇将“生意”揽来,希望婆婆帮忙照顾沈女士的孩子,沈女士又介绍公公去一家华人办的餐馆帮忙切菜。金先生夫妇很乐意地上岗了,他们说:“反正探亲也是玩,劳动一下相当于锻炼身体,何况这是有奋斗目标的事(指每月有工钱可拿)。”事情以后又有转机,国内的弟弟通过培训又找到了工作,全家皆大欢喜。
由于市场化程度高,人际关系比较“合同化”,老美父母及成年子女都独立处世,其债务均自行负责,没有父债子还之说。人们间的相互帮助也比较“条件化”,多为一种“亲兄弟明算账”的方式。有个老美富翁的侄儿要上大学没有钱向富翁借,富翁开出的条件是:如果大学四年中各科成绩均为“A”等,学费全由我付,不需还钱;如果成绩不能到达“A”等,毕业以后,十年内还清全部学费及利息;我一次性资助你2000美元,不需要还,但你上大学的一切与我无关。以上供选择。总之,老美富翁希望付出重金能得到侄儿成才的回报,不要侄儿靠在他的身上。
在美打拼不容易,每个工作均需竞争上岗,看起来儿女们年薪数万元,有房有车。实际扣除房贷、保险、分期付款和各种费用,税后收入并不多,如遇到意外,生活有时还会紧巴巴的。父母希望国外的子女帮助国内有困难的子女也是人之常情,但个别过多地要求,往往会形成对在美工作的子女的一种压力,造成子、媳,女、女婿间的不和,因此妥善处理十分必要。
5.相信时空会带来浓郁的亲情
宋女士原为北京某中学的校长,她的老伴杨先生为北京某大学教师。在1957年反右时,杨先生不幸被错划为右派,下放河南省劳教。这时,他们唯一的儿子杨志坚才两岁。宋女士也因“右派传染病”被贬为一般数学教师。杨先生体弱,精神上受到巨大的打击,于上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因病辞世了。志坚在读初中时就遭遇“文化大革命”,因为是右派子女,常在家中不敢出门。宋女士亲自教儿子数学,又请先生的朋友为儿子补习英文、物理、化学,有同情他们母子的亲友安排志坚做点临时工,母子二人在首都过着艰难的“另册”的日
子。伟人邓小平执政,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杨家也喜事连连:1977年志坚考上清华大学,杨先生的右派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宋女士被评为特级教师。儿子清华硕士毕业后又获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与来自中国天津的、在美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朱小姐相恋。志坚博士毕业邀请母亲来美参加毕业典礼及婚礼。宋女士感到极大的欣慰,将自己母亲遗赠的金项链馈赠与朱小姐作为见面礼,一家人相处其乐融融。当宋女士第三次来美探亲时,儿子已买了大房子并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媳妇均入籍美国。志坚为母亲办了“绿卡”,希望母亲在美“颐养天年”。住房很大,宋女士有独立卧室及卫生问,生活方便。但居住不久,媳妇认为婆婆乱接电话,打扰她的工作发生矛盾,志坚请电话公司为母亲安装一部专用电话……媳妇又认为婆婆整理书房越整越乱,文件找不到……有时媳妇又对朋友讲,婆婆与自己的先生太亲密,怀疑先生有恋母情结。
总之,每天总有几件破事发生,志坚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总不愿去说母亲不对,何况母亲也没有错,所以常与太太发生争执,甚而吵架,家中无日安宁。有一天宋女士要儿子开车带她去公园的亭子里坐坐,她对儿子说:“我决定放弃绿卡,回北京生活。”儿子十分不舍,力劝母亲留在美国,以便就近照顾。母亲说:“志坚,你就像远处的大树一样已成为栋梁之材了,我及你的父亲都为你而感到骄傲。儿子,如你小时候我教你数学一样,你总相信妈妈有破解难题的能力,我回北京正是一个正确的答案。”宋女士说服了儿子,回到北京以后人熟地熟,又有兄妹、亲戚、同学等相互来往,生活也不孤单。
每一年或两年志坚全家回到北京探亲小住。媳妇朱博士在一次庆祝宋女士生日的家宴上,举杯祝贺说;“妈妈,没有你就没有志坚,更没有我们一家,祝你健康长寿!
我们永远爱你!干杯!”母亲虽未长住美国,祖孙三代过着分居大洋两岸温馨、快乐的生活。
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在他的著作《希拉里传》中这样描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母亲:……弗吉尼亚和希拉里爱着同一个男人,但是一开始两个女人就彼此看不上……克林顿求学时代,母亲做特别护士,对于儿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的。在竞选总统的日子里,母亲不辞辛劳地为儿子站台、助威。在克林顿当选总统的白宫庆祝舞会上,总统的母亲倍受尊敬,在众多名人的邀请下,先后与之共舞,使她倍感荣耀。
庆祝活动结束以后,希拉里和克林顿都希望母亲能在白宫多住些时日以享天伦及成功的喜悦。然而,弗吉尼亚不愿久留,坚持要回到阿肯色州的温泉市过自己的生活。
她深知儿子有国家大事要处理,儿子一家有自己的生活……
不论中国或是美国,不论普通人或是总统,伟大的母亲们因为有着对儿子深深的爱都选择了离开。父母对子女的爱如阳光普照大地一样的永恒,子女孝敬父母如地球绕日永在环行。只是在两岸的实际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双方思想行为应使FollowTime作适当的调整,更能创建和谐社会,从而得到家和万事兴。
2008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