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走向世界,不少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生活和工作。
在众多的留学生、白领精英、打工者、官员、探亲者、旅游者等往返于中美之间的人群中,称之为“候鸟”一族的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候鸟”是形容这群人,如同“动物世界”电视片中的“候鸟”一样,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前,结队从北方飞向温暖的南部;在春回大地时,又从南方飞返北部故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奋斗有成,接自己的父母来美国探亲;有了下一代,请父母来美国短期帮助;邀请父母来此旅游;或将年幼的孙辈带回国内去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等等。这些中国父母们时而在中国,时而在美国,像“候鸟”一样飞去飞来,行走于大洋两岸,只不过气候的冷暖取决于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形而非大自然。
年老的父母与子女相处,本来就存在“代沟”,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国外求学打拼成长起来的留学生们,接受西方教育的价值观与中国伦理道德的固有观念间形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探亲父母们面临着复杂的处事原则。
“候鸟”群中不乏有识之士,经过多年大洋两岸来去飞行的实践,总结出以下五项宝贵的基本观点。
1.这是孩子们的家,应由他们当家
国内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杜先生与老伴周女士来美国探亲。杜先生是做机械设计的,空时多在儿子家中修理、摆弄点什物或在后园种花种菜,寡言少语,与儿子媳妇相处甚好。而中学教师出身的周女士,爱开导教育别人且以长辈自居,她主要的工作是为全家做晚餐。儿子、媳妇、孙子早出晚归,只在晚餐前后才能相见。一日,媳妇买回一个日本产煲汤用的砂锅,价值34美元。无论花色、质量、价格,媳妇都十分喜欢,就顺便问婆婆说:“妈妈,你觉得这砂锅怎样?”周女士计算,34×8=272元人民币,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样贵的一个土坯器皿太不划算了,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好。”媳妇听后内心不悦也就忍了。
不久,媳妇又买回一盆鲜花价值28美元,周女士未等媳妇开口就直接说:“你们会挣钱也不是那样浪费的嘛!
这盆花是一种草菊花,在中国是野生的,到处都有,还这样贵,太浪费了……我们年轻的时候,五分钱的菜就要吃一餐饭……”日子久了,婆媳之间隔阂渐增,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愉快。儿子夹在妈妈与太太之间无所适从,十分难受。冷静聪明的高级工程师杜先生劝导老伴周老师说:“这个家不是儿子幼小时我们那个家了,这是儿子媳妇共同打拼奋斗建立起来的家,应当由他们当家,我们的家在中国。至于花多少钱,如何花是由他们的经济能力和花钱的自由所决定的。节省是中国人的美德,我们要怎样省钱,怎样比较价格是我们的自由,可用于我们中国的家中和自己的一切事物中。当然,我们的家一切由你做主啊!”
以后,杜、周两位老人按照既不是主人,也不是仆人,由儿子媳妇做主的原则生活,在余下的探亲日子里,全家其乐融融。
2.子女已经成年,不需要再监护
有位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出身、在上海自营一家室内装璜公司的李女士来美探亲。女儿女婿事业有成,女儿为某大学的建筑系教授,女婿为IT精英,进入美国中产阶层。他们的房子,按自己的喜爱自行设计,客厅布置得十分漂亮。母亲进门见客厅一幅彩色缤纷、既像田野又似大海,什么都是而什么都不是的现代派画作,马上就迫不及待地说:“这幅画色彩不对,与家具不匹配嘛!
怎么选这幅画?”女儿听后十分不高兴,女婿因初次见面,顾及颜面不愿多说,但内心已有一句话:“你的审美观已过时了!”只是卡在喉头未发出声音而已。几天以后,女婿的朋友来访,两人在书房相谈良久。客人走后,李女士问女婿:“这个人是谁啊?他是学何专业的?你们谈什么?”好像非知道不可。女婿答曰:“一般聊聊,业务上的事……”李女士不高兴地对女儿说:“我不是外人,他还要对我保密!说给我听听,说不定我还会出点主意……”女儿对母亲说:“妈妈,我们的事,我们会自己打理的……。”
女儿在工作室内画图,李女士站在其身后,一会说这个颜色用得不对,一会又说那个地方设计太复杂了,啰啰唆唆……。女儿反问:“妈妈,是你当教授还是我当教授?”母亲无言以答,但十分伤心地说:“你爸爸走得早,我含辛茹苦将你养大,如今你当了教授反而来骂我,真是想不通……”在美国探亲三个月大家就不欢而散了。
李女士返回上海,继续打理自己的生意,过着有事业、有司机、有保姆的日子,就是略嫌寂寞一点;女儿女婿在美国过着无人监护的自由创业的生活。
其实这个家庭的两代人都是富有的,有事业、有金钱而缺乏现代社会生活元素——独立、自由。社会发展了,每个人的理念不尽相同,互相尊重对方的独立、自由,不要把成年子女当成未成年子女监护起来,生活会变得更美好,哪怕是短暂的探亲的岁月。
3.寻找自己的快乐园地
在美工作的子女们工作忙碌,除周末及假日能陪父母外,其余多早出晚归,白天一般都是探亲父母独处。
华人聚居地区,设有华人老人活动中心,可去该处看书、看报、下棋、跳舞、唱歌、绘画、会老人朋友聊天等等,使探亲生活充实快乐。从中国退休来美探亲的原解放军高级军官与老伴常去老人活动中心玩。梁将军喜跳舞,他的舞步有如指挥千军万马时的英姿,生硬而大步,他认为如果不在今日舞场再现战时雄风,生活便没有意义。梁太太学习中国画,经数月努力,画出两幅水墨荷花并题写:旅美探亲纪念。准备带回国送给昔日的战友。
华人较少的地区,探亲父母如果不会英文,不会开车,而邻居均为老美,白天独处就会感到寂寞了。有人形容:“美国-中国探亲父母的监狱”,更有人自毁形象地说:“我们变成了瞎子(不识英文)、聋子(听不懂英文)、跛子(不会开车)。”美国人口少,且大家都是开车外出,在路上很少见人步行。老美又注重隐私,不喜串门,即使要去邻居家,也要得到邀请或事先电话预约。有人总结:“在美国一年说的话还没有我在中国一天说的话多。”
退休前在沈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张女士,应女儿、女婿之邀来美国帮助照顾女儿坐月子。孩子们刚毕业,于华人较少的中等城市找到工作,租住两室一厅的公寓房。乐观豁达的张女士带上为外孙准备的一大箱子穿的、用的中国货,只身来美,下飞机休息数日,调整时差后,就开始学英文。女儿女婿去公共图书馆借来简单的英语对话资料,她对着磁带及图文并茂的课本自学,并用笔记本抄一些句子,晚上等女儿女婿回来,请他们在句子下面写出中文意思。她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法”,主攻日常用语。学了一段时间,外出散步,哪怕遇到一个老美她也要主动打招呼,背几句笔记本上的句子,诸如“你好!”“今天天气真好!”等等。最后总要说一句:“我的英文不好,请原谅!”而老美总说:“你的英文很好!
我还不会中文呢!”张女士受到极大的鼓励,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