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500000018

第18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迹 诗作及交游考(5)

《华阳国志》说广汉郡治的具体地点在绳乡,《梓潼县志》(1999年版)已翔实地考证了绳乡在今梓潼县城北的连枝坝,有历史文物为证,否定了《华阳国志》的注解中说的在今广汉之北之说。汉高祖分蜀郡北部为广汉郡,当然是要把郡治设在广汉郡的腹心之地,而雒城(今广汉市)与成都相距不到百里,在这里设郡治布局显然不合理。从西汉初至东汉前期广汉郡治一直在今梓潼连枝坝,东汉后期,羌民大起义,公元115年攻陷阴平、汉中、巴西、广汉等地,广汉郡治才迁到涪县城(即今绵阳市),东汉王朝与羌民起义军在川西北形成长期拉锯战的态势,再后来才不得不又迁到雒城(即今广汉市)。汉代的广汉太守绝大部分时间驻在梓潼、涪县,只有少部分时间驻雒城。李白将唐代的绵州刺史(当时管辖梓潼县)称之为广汉太守是情理中事。“刘文”将李白说的广汉太守换成汉州刺史,并说他到非管辖地的青城山去荐举人才也合理,举出了李邕、苏颋、韩荆州等都有资格举荐李白,其实这是两码事。广汉太守去他的辖区举荐本郡人才,是他应尽职责,执行诏书。而后者是李白前去干谒,请求他们推荐自己。总之,从“广汉太守……诣庐亲睹”这件事只能证明岷山之阳指江油匡山。

(2)青城山在唐代是很有名的道教圣地,唐玄宗还下诏书保护道教在青城山的权益。《新唐书·地理志》把青城山与岷山、峨眉山、鹤鸣山并列为剑南四大名山。如果李白确曾隐居于青城山,他可以直呼其名,何须转一个弯称之为“岷山之阳”?倒是因为匡山在当时还无多大名气,于是就抬出一个赫赫有名的岷山来。

(3)匡山有确凿的大量的李白遗迹可寻。李贽说:“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焚书》卷五)因匡山是李白读书处,故引来了无数人的瞻仰凭吊。五代杜光庭曾在江油住过一段时间,写了《窦圌山记》,窦圌山与匡山遥遥相对,他望见匡山,怀念李白,写了:“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据现存的北宋宣和年间立的《谪仙祠堂记》碑可知,在立此碑之前早就有了谪仙祠,后经历代重建扩建,至清代时规模已经相当大了,共有九个院落,龙安知府还在此地设了匡山书院。历代诗人墨客在匡山留下了大量诗文,在《绵州志》、《龙安府志》、《江油县志》、《彰明县志》以及历代保留至今的匡山碑刻上俯拾皆是,仅《江油县志》上就有37首,其内容都是怀念李白。如明代进士戴仁《匡山》诗云:“青莲居士读书堂,万古山名重大匡。故宅已非唐土地,残碑犹有宋文章。蝉鸣远树宫袍烂,蜂酿寒泉斗酒香。白发萧萧归未得,空余猿鸣怨凄凉。”又如郭文涓《游大匡山读书台》:“词客西游访谪仙,风流遗像俨依然。调高和寡真堪恸,大才难容更可怜。”从宋代以来的碑刻、地方志上,已经确认江油大匡山是李白的隐居处。

反观青城山,找不到一处李白隐居读书的遗迹,李白遗留下来的上千首诗,无一首是咏青城山的,历代诗人墨客游过青城山的,写过不少的诗,仅《青城山志》(王文才撰)上收集的就有88首,其中无一首提到李白。杜甫上青城游览,写了好几首诗,无一句提到李白。若李白真的在青城隐居过,杜甫一定会去瞻仰挚友的故居,写诗怀念,然而没有,这只能证明李白未隐居过青城。杜光庭的《读书台》也不是写的青城山,《青城山志》专门作了考辨:“按旧志误题陆游《读书台》诗,不见于《剑南稿》中,实是杜光庭作,见《全唐诗》卷八五四,诗云:‘犹有读书台’,‘依旧在’,乃言‘青莲居士’之故台,非光庭之台甚明。诗亦不言台在青城,蜀中传为李白读书处所在,非只一地,更不得附会李白遗址于此山。”刘友竹先生在《青城山志·画目》中找到一句话:“李蕃,成都人,工画……翻天王二壁于青莲院”,说“此宋代道观中之青莲院,当为纪念李白而建修”,李白号青莲居士,但青莲与李白不能画等号。青莲在佛书中比譬眼目,也借指僧寺,李白诗中有“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李白自己诗中的青莲宫绝不是纪念他的。宋之问《宿云门寺》:“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宋之问写此诗时,李白还没出名,因此不能一见到青莲院或宫就说纪念李白。

二、《别匡山》、《不见》是李白隐居匡山的确证

北宁熙宁元年(1068)立在大匡山上的《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记载了该寺的历史,谈到了李白在山上读书的情况及《别匡山》诗。碑文如下:

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地连兽目,名茶雅载于陆经,往来多好鸟珍兽,下生台兮略无悚惕……挂薜萝之老桧参天,泻瀑布之寒泓浴日,□□□唐而兴建,鱼鼓喧阗,迄我宋而茸修,钟梵响,仅五百载星霜□□历七八代焚点住持,古碑□□□□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骇智,识以孤高□□□,卜基创止宅,此乔林跨谷凭危界成梵苑,颋当时之德望,为护法之宗师,□□□□□岁之后,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诏銮殿殊荣,脱白衣而入翰林,草檄蕃而喧紫禁。厥初,有题是寺诗云:“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丁丑中(977)内翰太原公禹称尝有谪仙序曰:“观谪仙之容,态秀恣清,融融春露,晓濯金茎。谪仙之奇,才俊气清,泠泠碧江,下寝秋石。”……中和三年(883)癸卯僖皇在蜀,邑人何宗敏诣阙进状,称当寺有观音泉,江流不断,迦叶盖足以长存……敕赐中和大明寺额……大宋乾德六年戊辰(968)十二月三日释迦大像放光庆喜……戊申熙宁改元,渐及纵之岁又铸蒲牢一架,创立璇琰一厅……时熙宁元祀龙集戊申(1068)十月十日立谨记。

此碑文乃研究匡山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很清楚地记载了匡山创建寺庙的时间是唐贞观年间,创建者是长眉僧骇智,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上山读书,唐末中和年间逃到四川的僖宗“敕赐中和大明寺额”,北宋时又经几次扩建,至立碑时上距寺庙创建已有五百年历史了。

“刘文”说:“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破绽:大明寺乃在唐僖宗中和年间敕赐兴建,早在120年前就已经去世的李白怎么会到寺里来题诗呢?”很可能是刘先生没有读过“住持碑”的全文,如果读过碑文,决不会提出这种质疑。碑文上明明写着建寺在唐太宗时,而李白在该寺读书是唐玄宗时,有何破绽?怎么能把僖宗题寺额看成该寺兴建之时呢?《别匡山》是否为李白所写?碑文中也说得很清楚。先叙述李白少年当小吏,再谈上山读书,再说李白入翰林,草和蕃书,然后说:“厥初有题是寺诗云。”厥者,其也,是个代词,指代谁呢?当然是指李白告别匡山,出蜀之初。绝非刘先生理解的“先前就有了这首诗”,试问“先前”又是谁题这首诗呢?难道寺内的和尚能题得这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吗?刘先生给这首诗安了一个题目:《题敕赐中和大明寺》,这就有些题不对文了,诗中毫未谈到皇帝赐寺名的事,而且赐寺名是在唐末,距兴建该寺已二百多年了,怎么会是“厥初”呢?

在大匡山上还有一块北宋碑,也很明确地指出是李白题《别匡山》。北宋宣和五年癸卯(1123)彰明知县立了《谪仙祠堂记》,正面叙述了匡山的历史:

敕建大匡山李太白祠堂记。彰明县之西北数十里,群山巍峨,孤峰秀拔,盖不减岷峨气象意其英灵秀行,□气蟠郁于此,考之《图经》,详之地志,实曰匡山,而唐谪仙祠堂在焉,其然乎,其不然乎?杜甫所谓匡山读书处岂其是耶?或谓谪仙实李唐宗室,以罪徙西域,后遁还,生于巴西。……初观绵州刺史高□记之于前,县令杨遂记之于后崔令钦之文泛论其出处,□□杨天惠作石刻于县廨之西厅,盖必得其详矣……在彰明之旧第,其迹显然,历历可考,则匡山之遗迹,能信之可也。山旧有读书台,其侧有僧寺曰大明寺,名存实亡,废久不治,宣和己亥之仲秋……命鸠材作屋四十椽,前□敞轩楹,中设□绘像,英灵似在,美哉,佳哉!吾乡盛事,庶几不泯也。

此碑背面碑文是: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待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鹭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观太白辞匡山时,咏此其感赋何为哉!今但有空山故迹令人想叹。僧道寂将结亭大桧下,刻诗于石,遂宁杨世芳为之书,简池刘伯熊跋。癸卯孟夏。

此碑是李白读书于匡山的明证,也肯定了李白离山时写了《别匡山》。

“刘文”说:“李白生平不喜作七律,而这首七律问题颇多……格调平庸,不类太白手笔。”李白平生不喜作七律,并不等于没有作过七律,现存的一千多首李白诗中有十几首七律。李白学诗还是从律诗入手的,据《彰明逸事》云:“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褵褷,已有凤刍态。”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沈宋”体律诗流行之时,他不能不受当时文风的影响,因而少作“大体皆格律也”。这首《别匡山》是七律,恰好证明是李白早期作品。这首诗格调绝非平庸,而是气势非凡。诗的前几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雄奇而幽美的匡山美景,从中透露出诗人对匡山的一片深情,但匡山虽美,却无心留恋,因为诗人已下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伟大的时代。“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现了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与《上安州裴长史书》所说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思想情感是完全一致的,李白的一生既酷爱大自然,又充满政治热情,这首诗恰好表现了这种性格,可以说不是李白就写不出这首诗。若要从这首诗个别地方挑剔一点平仄对仗不工来否定它是李白的作品,不过是舍本逐末。何况个别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一些差异也不足为奇,如“刘文”说诗中有“两个晚字犯复”,按北宋《谪仙祠堂记》碑为“晓峰如画参差碧……人间归晚待樵随”,从早晨写到黄昏,没有两晚字犯复的问题。

“刘文”说《全唐诗》、《李太白文集》均未收,李调元、史炳没有说李白有咏匡山的诗,因此《别匡山》非李白作品。如果说前人没有发现的就不允许后人再发现,那么历史就不会前进,学术也不会发展了。前人没有将《别匡山》收入李白诗集,今天我们发现并证明了确为李白作品,为李白集增添新的内容,又有何不可!安旗、薛天纬先生编的《李诗咀华》不是把《别匡山》列为该书的第一首吗?其实《别匡山》诗宋人早就发现了,王象之撰写,李调元补记的《蜀碑记补》卷六就指出:“匡山碑,镌李白出山诗。”后来的《四川通志》也提到了李白的出山诗。总之,《别匡山》绝对是李白所作,也是他隐居于匡山的确证。

杜甫的《不见》也是李白隐居读书于匡山的证据。诗中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个匡山究竟在哪里,历来有所争议。“刘文”引了一些否认匡山在江油的说法,其实主张匡山在江油的还大有人在。早在宋代的《绵州图经》、《能改斋漫录》、《彰明逸事》、《方舆胜览》、《蜀碑补记》、《九家集注杜诗》等书都认为匡山在蜀,非匡庐。其后,明代的杨慎、曹学佺,清代的杨伦,现代的郭沫若、肖涤非、安旗、郁贤浩、邓魁英、徐放……诸位先生都认定杜诗中的匡山在蜀,他们都有精辟的论证。“刘文”中说仇兆鳌认为匡山指庐山,那是误解,查《杜诗详注》卷一○,仇兆鳌在《不见》下注云:“此怀李白而作也,敏捷千篇,见才可怜,飘零纵酒,见狂可哀,归老匡山,盖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始终是哀怜意……太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云归来。《丹铅录》谓指彰明县南之匡山,若以为匡庐,太白非九江人,何得言归来乎!”这段话明明是仇兆鳌本人的意思。为了诸说并存,又在其后的“附考”中引用了洪迈《客斋三笔》转引的吴曾《能改斋漫录》,杜田《杜诗补遗》等的看法:“匡山在蜀,非庐山也。”最后才列了黄鹤的看法:匡山指庐山。我们怎能把黄鹤的看法强加在仇兆鳌的头上呢?“刘文”还引用了姚宽《西溪丛语》:“杜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太白青州人,多游匡庐,故谓之匡山。《绵州图经》云: ‘戴天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大明寺,开元中李白读书于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谓康山读书处也。’恐《图经》之妄。”“刘文”接着说:“姚宽本意在指出《绵州图经》是胡说八道。”其实这明明是姚宽见解谬误,他相信了《旧唐书》的说法,认李白为青州(山东境)人,在这一错误前提下否定《绵州图经》,岂不谬哉!

“刘文”据杜诗钱谦益和仇兆鳌注本中的“好一云始”,把“头白好归来”改为“头白始归来”,又说杜甫写《不见》是“他此次(上元元年)重上庐山,杜甫是知道的”。因此才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始归来’,即李白已经回到匡(庐)山了”。这么一改把《不见》弄得面目全非了,直接违背了诗人本意。《不见》的注明明写着“近无李白消息”,怎么能说杜甫知道李白重返庐山呢?此时杜甫正在李白故乡,希望李白“叶落归根”,回到故乡来与之见面,乃人之常情。“刘文”硬说“李白这时不想归蜀”,“他怎么会产生要李白归蜀的不情之请呢?”“刘文”中列举的李白不想归蜀的理由是:(1)长流夜郎遇赦后未回故里;(2)“西蜀士大夫阶层”“皆欲杀”李白,杜甫不会“贸然敦劝李白回到危机四伏的故乡来”。此两点理由都站不住脚。李白遇赦东下距杜甫写《不见》已经三年多了,初遇赦时他的政治雄心尚未泯灭,在《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中云:“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他未回故乡,而去江夏一带,是想得到韦良宰等人的推荐,得到皇帝的重用,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与他的“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这不能说他不留恋故乡。李白思蜀、颂蜀之诗有三十余首,在他去世前一二年,贫病交加,穷愁潦倒,自感报国无门时,对故乡的思念就更为强烈,他在宝应元年暮春写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其思乡之情何等强烈!如果当时他的健康情况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肯定他会回故乡来的,这首诗与杜甫的“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可以说是心心相印。再说“世人皆欲杀”也不能理解为“西蜀士大夫想杀李白”,“世人”明明是指长着世俗的势利眼之人,这种人在李白晚年流浪处又何尝没有?而李白故乡的人民却是和杜甫的心情一样,欢迎李白回乡安度晚年。远离尘世干扰的清幽的匡山,绝非“危机四伏”的险地。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庐山志》并没有将“匡山读书处”争到庐山,而是客观地说:“杜子美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此言匡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浔阳庐江郡之匡庐山……杜公之诗或祝其生于斯者归于斯,又或以己之客望客之归。”

同类推荐
  •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足球闹天宫

    足球闹天宫

    《足球闹天宫》是《猪八戒公园》独立系列书之三,它是一套我国作家首创的,把神话人物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把小说叙述方式与人牛生活准则融会贯通,把魔幻想象与人类行为情节巧妙穿插,辅之以幽默、睿智、明快的语言,新颖生动、起伏跌宕的情节构成的优秀丛书。她在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将如魔幻小说《哈利·波特》、《魔戒》,生活小说《流星花园》、《还珠格格》一样,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给人以生活的启迪;若将它与《谁动了我的奶酪》比较,则更加好读耐读,故事感人。
  • 和老外聊文化中国(升级版)

    和老外聊文化中国(升级版)

    《和老外聊文化中国(升级版)》除了适用于旅游专业学生和英语导游,还可以成为外企员工、涉外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的工具书,读者可以此书来学习如何用英语讲解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的内容来练习英语口语。
  • 求抱101次:傲娇魔尊呆萌娘子

    求抱101次:傲娇魔尊呆萌娘子

    这年头新鲜时髦赶潮流,别人穿,她也穿。穿就穿了,穿越遇上冷酷拽帅的魔尊,试问一个呆萌小花痴怎能不尖叫,怎能不爱上。第一次开口求抱抱,人家直接拒绝。第二次开口求抱抱,稍有犹豫却没动静,她怒了,这辈子不抱老娘和你杠上。于是,一而再再而三,抱一抱感情好,你是冰山我是糖,小样儿还不乖乖束手就擒。
  • 花落满衣因有你

    花落满衣因有你

    落花人有意,微雨燕双飞。她身在宫中,却心想着江湖,只希望有一人能与她双宿双飞。
  • 太后的秘密

    太后的秘密

    被五岁小孩叫“母后”,那是晦气,穿越成一个十九岁的太后,那是霉气。天下初定,根基未稳,敌国进犯,边关不宁....这...这...好像跟她这个现代人没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吧,为什么她需要留在宫里劳心劳力受侮辱?姑娘她不干了,翘宫。她发誓,翘宫是故意,遇到那个在月下吹箫的神秘男子,不是本意。一不小心发展出感情不是本意,滚到床上更不本意。***【第一卷】江山美人在宫里,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她是垂帘听政的太后在宫外,他是相思楼醉酒唱相思的面具公子她是一曲动天下的神秘蒙面女怎样的身分都逃不开彼此的吸引他甘愿为她放弃江山,又为她而重夺江山换来的却是她的不理解,离宫出走以及,强大的报复心痛之余,他只能有暗夜里默默的舔着伤口****他犹豫不决:“夺得江山真是惟一的办法吗?”她倾城一笑:“我会把他找回来,如果你还了他皇位,那我就跟你走!天涯海角,生死不渝!”【第二卷】寻找之路五岁宝宝之死让她下定了不报血仇誓不为人的决心可是寻找之路何其艰辛?尤其要找的还是恨透自己的前夫!当她出现在他面前,爱妃之死重现眼前,他红了双眼,欲置她于死地甚至为了复仇,而与坤国皇帝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却让她发现了另一个惊天秘密原来下情盅竟是他所指使?从头到尾,他们都不过是棋局上的子而已爱就要占有,爱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甚至不惜陷她于不义吗?这样的爱,她要不起……**他愤怒:“这样为你,还不够吗?”她凄绝一笑:“陷我于不义,也是为我好吗?”【第三卷】谁主天下一个为子报仇,一个为情而来兄弟对峙,一触即发至爱面前,情难自制大军压阵,高座庙堂上的他惨淡一笑:“原来这就是逆天的代价!”“我会如约还了他帝位,你是不是还会跟我走?”他轻声呢喃“你杀了烨儿,还妄想我会原谅你吗?”她冷哼,红颜一怒火冲天此时,他才发现,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太多的不可预期一旦拉上了弓,就再回不了头**天外一隔霜成山,回眸相见梦相隔。江山、美人,到底孰轻孰重?//
  • 哈佛情商课(大全集)

    哈佛情商课(大全集)

    哈佛大学,是一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是世界各国学子们梦想的殿堂,哈佛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成功的标志。数百年来,这所万人景仰的学府培养出各个领域的高情商名人,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在文学、思想、政治、科研、商业等方面都造就出灿若群星的杰出人才,得归功于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方面有着一套独特有效的方法。
  • 总裁的失宠少奶奶(全本)

    总裁的失宠少奶奶(全本)

    所有人都羡慕孤儿院出身的她麻雀变凤凰,找到了一个有财有势且万般宠爱她的男人!可是新婚之夜,他却一反常态……她不敢相信先前那么宠爱自己的男人竟然会这么对待自己,可是当事情的真相涌出水面,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爱,竟是他复仇的工具……=========================娶她,只不过是他复仇的一个步骤。可是随着两人的相处,他心中的仇恨却抵不过她温柔的笑容……心中日益生出的爱,与日渐生长的情谊,逼得他不知如何是好!复仇,早已经变了质;他的冷酷和无情在无形中悄悄的瓦解……
  • 冷情王爷俏王妃

    冷情王爷俏王妃

    一次荒唐的博物馆之行让她离奇穿越,陌生的国都,陌生的一切,关牢房,被下毒,被利用,被迫做着一切她难以想象的事情。因为无意进入了冰潭,她几乎命丧黄泉,天底下唯有他能救她,救她却要牺牲她的清白,迷糊中的她为了保命只能无奈的接受他的救治,只是这一切却变了。他慢慢的开始囚禁她,逼迫她必须诞下孩儿,可是孩儿诞下之后她却不想离开,她的逃离,他的失踪,N年后的平静生活突然发生火灾,孩儿中毒,一切的一切莫名的又让她们相遇,相知,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