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500000019

第19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迹 诗作及交游考(6)

三、戴天山、大匡山是同一山脉的两座山头

“刘文”说,“绵州昌明县大匡山,唐代未见著录”,此话不确。如上所述,最早提出匡山之名的就是唐人杜甫。他曾几次路过绵州,还住过大半年,曾登绵州越王楼,在那里能清楚地看到西北方向的戴天山、大匡山,对他亲密朋友的读书处当然是有所了解。到北宋初期为避赵匡胤之讳,才改大匡山为大康山。在《住持记》碑文中又称“太白旧山”,此又与李白诗《冬日归旧山》相符合,可见匡山有三个名,康山之名在后,从改“匡”为“康”就已经说明早在赵匡胤之前就有匡山之名了。到了北宋末年,距赵匡胤的时代已经很远了,才重提匡山之名,如《谪仙祠堂记》碑。南宋高宗时吴曾《能改斋漫录》和孝宗时的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都引用了杜田的《杜诗补遗》:“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房,号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及绵州刺史高柷及崔令钦记。”王琦说:“当涂所刊太白集,其首载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撰,凡千五百字,初无补遗所记七十余言,岂非好事者伪为此书。”“刘文”又据王琦的意思说杜田伪造“范碑”,这实在是枉冤了杜田。细读杜田的“七十余言”只有前十余字来自“范碑”,虽未引原文,而意思是一致的。从“彰明”以后乃是他自己调查得来,并非“范碑”上的。这段话与《谪仙祠堂记》碑文及杨天惠的《彰明逸事》有共同之处,三者都提到了唐绵州刺史高柷,说他在李白故里立有碑记。高柷实有其人,据《桂苑笔耕集》卷四《谢弟兄柷再刺绵州刺史状》所载他是唐末中和、光启年间任绵州刺史,他在李白故里立碑是完全可能的。《杜诗补遗》和《谪仙祠堂记》都提到“崔令钦记”,崔令钦与李白同时,他曾到西蜀,在李白故里写碑记也是可能的,可惜这两通唐人碑记现在还没找到,不过宋代杨遂的《旧宅记》和杨天惠的《彰明逸事》还在,可与杜田的说法相印证,不应轻易贬为伪造。

戴天山、匡山都是客观存在,谁也伪造不了,否认不了。从宋代的《绵州图经》到明清时的《四川省志》、《绵州志》、《龙安府志》、《江油县志》、《彰明县志》等都记载了戴天山、匡山上的李白遗迹。不过对于戴天山与匡山是否是同一座山有不同的提法,实际情况是匡山是戴天山脚下的一座小山头,从匡山到戴天山主峰约五十华里,戴天山与匡山都是岷山山脉中大小不同而又紧密联结的两座山,所以杨遂《旧宅碑》说:“先生旧宅在清廉乡,后往县北戴天山读书。”只说戴天山而未说大匡山,不过指出位置在“县北”,《彰明逸事》称“戴天大匡山”,《四川通志》说“大匡山又名戴天山”,《绵州志》(同治版):“大匡山避讳作康山,其山颠名戴天山,李白读书匡山,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江油县志》:“戴天山,在大匡山顶,上有饲鹤池故迹,即李白访道士不遇处,瓦砾累累皆是,其为当日寺观可知。”《彰明县志》:“大匡山治北三十里,宋杨天惠避讳作康山,其山巅名戴天山,李太白读书匡山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杜子美‘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俱指此,今入江油。”《绵州志》、《江油县志》和《彰明县志》的记载是符合实际的。笔者从小生活在匡山之麓,多次游匡山,曾专程考察戴天山,二者位置已经弄清。

匡山是指大明寺所在地的那座山。山腰有几十亩宽的一块平地,即“住持碑”上说的“李白……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也就是大明寺、匡山书院的遗址所在地,背靠佛爷包,面向江彰平原,左右各有一座较矮的山梁,左边叫凤凰岭,右边叫桃子山,这三座山恰似一把巨大的椅子,大明寺正好坐落在椅子上。《名胜志》云:“高耸亭亭,形如匡字”,又一说“山形如筐”。总之,匡山之名从山的形状得来。匡山又名旧山,“住持碑”云:“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这说得很确切。匡山只不过是戴天山前一座小山,海拔约800米,匡山背后连峰接岫,一峰更比一峰高,从匡山大明寺遗迹往上爬,到魏门关,海拔1500多米,过魏门关进入吴家后山的范围,今属江油市大康镇旱丰村九组,上有74户人家,大多数姓吴,是清初大移民时从陕西省迁来,才将此处取名吴家后山,吴家后山由许多山峰山峦组成,其中最高峰至今仍名戴天山,又叫尖包顶、挂宝山、盖天山,顶峰达2100米。在顶峰之南面有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平地,原有房基,周围箭竹根不能窜入,只长矮草,有层积的灶灰,厚60多厘米。其位置与《江油县志》记载相符合,应是旧日道观遗址。1991年道教徒根据他们的祖师的启示,披荆斩棘找到这处遗址,重建了一座道教小庙,内供太白星君。据住此庙的王道士、张道士说:“唐代此处已有道观,李白曾在此求仙寻道。李白乃太白星君下凡,所以要供奉他的像。”此庙坐北向南,正对蓥华山和乾元山金光洞,蓥华山相传为蓥华老祖修炼之地,金光洞相传为太乙真人修炼之处,唐宋已有道教徒居住,金光洞内至今仍存有数十尊宋代道教石刻造像。每年都有海内外的道教信徒前来朝拜,可见此地自唐宋以来一千余年,“道风未沦落”。从大匡山至戴天山需半天路程,沿途瀑布飞泉,烂漫山花、翠竹、青松、碧峰、翠峦,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描写的风光可以一一对应。“刘文”说:“1984年春节专程往江油考察,亲自攀登了大、小匡山……此山乃石头山,只有很薄的零星的风化土,山腰以上没有树木,也不大可能生长树木,这是一个单调的秃头山,没有碧峰,没有飞泉,也没有水池——连痕迹也没有。我认为,这样的大匡山绝不可能是戴天山。”这些记叙只是反映了大匡山一个短暂的时期,一个片断的情况。这种情况绝不是1958年大炼钢铁,大砍森林之前的情况,也不是改革开放,封山育林以来,今日大匡山的情况。“刘文”仅仅记叙了登上800米高的大匡山看到的情况,大匡山后,连峰接岫,山路险峻,一直到海拔2000多米的戴天山,这沿途风光,刘先生还未涉足,怎能轻易判断“绝不可能是戴天山”。

“刘文”否定了戴天山在江油,又将它搬到青城山。其依据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上的一句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刘文”认为逸事、传说、碑碣、方志都算不得史料,不可作为依据,而又将《山海经》奉为典经,其实《山海经》也不过是周秦至汉代的一些人伪托禹、益,收集、整理的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其中的贯胸国、小人国、三首国、奇肱国、人面鸡、九尾狐、三足龟、无口羊……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当然不是历史真实。硬要在这本古代神话集中找出一句话,证明戴天山在青城山,实在是没有多大说服力。《山海经》也反映了古代历史、地理、物产等情况,但也不能证明李白访道的戴天山就是青城山。《大荒北经》记的显然不在西蜀范围。“刘文”引用的那句话的前后文是:“东北海之外,大荒之间,附禺之山……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北齐之国,姜姓……大荒之中,有山名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将饮海而不足也,将至大泽,未至死于此。”其中能查到的“肃慎氏之国”为满族祖先,在黑龙江中下游,积石山在黄河上游,河、济都在北方,“大泽”,据毕沅注解指瀚海,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四川相距万里,“刘文”将《大荒北经》中的成都载天山搬到四川来,搬得也太远了。在《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有四川的山,如“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入海”。在记四川的《中山经》里却找不出成都载天山。这说明《大荒北经》里的“成都载天山”根本就不在四川。再说“载”与“戴”,形音义都不同,也不是那么随便就可通假的。“刘文”在成都载天山、成都山、青城山、戴天山之间随意画上等号,是没有可靠依据的。“刘文”引用的北宋张俞诗句“元真戴天坐,执印朝轩辕”,硬要解释成元真坐在戴天山上,其实这句话意思很明白,元真顶天而坐,说明他高大。“刘文”又引《全唐文》徐太亨《青城山丈人祠庙碑》:五岳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也与戴天山有关,这就是很明显的牵强附会了,这个“戴”明明是个动词,“戴冠”怎么扯到“戴天山”呢?“刘文”一方面说,宋代以后的人写的都不可靠,“根据后代的图经、方志,说‘江油有个戴天山’,这是继续传讹”,另一方面自己又在引用宋人的诗,甚至是现代人写《道教论稿》、《青城山志》,来证明“青城山又名戴天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青城山志》也有几种,王文才先生写的《青城山志》就对李白未隐青城作了考辨(引文前见),结论是“不得附会李白遗址于此山”,王先生结论是有充分依据的。“刘文”引用的王纯五主编的《青城山志》虽认为“大面山支脉古称‘成都载天山’”,但并未说李白曾隐于青城山,在“古遗迹”这一节中,只字未提李白。王家佑先生的《道教论稿》,两次提到江油境内道教名山代天山,特别在一处说:“江油有天仓山……有代天山(大匡山顶),与青城的成都代天山同名。”“刘文”只承认青城山有戴天山,而否定江油有戴天山,这是违背了王家佑先生的原意。

总之,李白隐居的岷山之阳就是江油大匡山,戴天山就在大匡山的后面。

$第四节 李白蜀中诗作

李白在蜀中生活了25年,诗作肯定不少,据《彰明逸事》载:“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褵褷,已有凤雏态。淳化中,县令杨遂为之引,谓是少作是也。”可见在北宋初,李白少作尚存留百篇。后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蜀本太白集,附人左绵邑人所裒白隐处少年所作诗六十篇,尤为浅俗。”王琦在编《李太白全集》后附《年谱》中,确定为蜀中所作的有 《蟾蜍薄太清》、《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峨眉山》、《登锦城散花楼》、《大猎赋》、《明堂赋》等六篇,在《诗文补遗》中收入《赠江油尉》、《题窦圌山》、《春感》、《谢令妻》、《山火续句》、《观涨续句》等,可能为蜀中所作的有《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晓晴》、《望夫石》、《冬日归旧山》等六首,还有一首《题峰顶寺》,在注中引用《太仓稊米集》说这首诗是“李白在襁褓中”作“上楼诗”,总共诗十四首,赋二篇,题句或续句三则。此外还有两则杂题:《题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阳台在巫山,应是出蜀时所题。“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据《方舆胜览》记载是李白在眉州彭山县象耳山所题。

清代的《彰明县志》收李白在故乡诗作有《题普照寺》、《赠窦主簿》、《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太华观》、《题江油县尉厅》、《冬日归旧山》、《别匡山》等七首。《江油县志》 (光绪版)与《彰明县志》小有出入,无《题普照寺》、《冬日归旧山》,增加了《题窦圌山》,共六首。《龙安府志》(道光版)收有《赠窦主簿》、《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别匡山》、《太华观》、《题江油尉厅》等五首。地方志比《李太白全集》多了《别匡山》和《太华观》两首。《题普照寺》很明显是题浙江天台山普照寺,江油虽有普照寺,但是明代所建,显然李白不会在此题诗。《赠窦主簿》是李白在安徽敬亭山所写,也不是蜀中少年之作。

安旗先生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确定为李白蜀中诗作有:《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晚晴》、《望夫石》、《题窦圌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赠江油尉》、《寻雍尊师隐居》、《登锦城散花楼》、《春感》、《上李邕》、《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登峨眉山》、《冬日归旧山》、《别匡山》、《峨眉山月歌》、《巴女词》、《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宿巫山下》等二十首,《拟恨赋》、《明堂赋》、《大猎赋》等三篇。收集比较全面,但也还有需补充论述的。

李白少作在故乡一直流传,有些已选入李白集或收入地方志,大部分失传,还有一部分保留在青莲场萧吉洲老人的手抄本上,其中有李白少作《石牛诗》、《萤火虫》、《上楼诗》等,还有作这几首诗的传说故事。

《石牛诗》又名《咏石牛》:

此石巍巍活像牛,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滴浑身似汗流。

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这首诗各李白诗集上都没有,一直在民间流传。李白所咏的石牛的确存在,《彰明县志》载:“石牛沟,其石状如牛,每作祟践食田苗,为世人窥见击损,今石尚存。”石牛沟在青莲镇武家坡西南二华里,有一头在天然长成的基础上加以人工刻饰的石牛,考古专家鉴定为唐代雕刻风格,粗犷质朴,列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李白纪念馆。李白的这首诗天真自然,语言清新,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理想。这首诗大约作于十岁左右,同时期还有一首《萤火虫》: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好作月边星。

这首诗从一个儿童的眼光和心态观察世界,抓住了萤火虫的特点,并天真地幻想要到天边去陪伴明月。这首诗在一般的诗集中都未收集,而在英国翟理斯教授编的《汉诗英译》中却收了李白的这首诗,只是诗题叫《萤火》,第四句为“定作月边星”,仅一字之差,诗后注明:“李白十岁时即席作。”这与青莲民间传说相符,李白十岁时随父参加友人宴会,大家要考一下这位神童的诗才,命题作诗,即席吟得。

在《汉诗英译》中还有一首注明为李白十岁时即席作的五言诗《即景》,丁稚鸿先生还原成汉诗:

龟栖莲叶上,鸟筑荻花洲。

桂棹谁家女,渔歌逐水流。

据丁稚鸿先生考证,这首诗从风格上看,属李白少作,后人在编《李白集》时,将这首诗稍加改动,抄成了《姑熟十咏》中之《丹阳湖》的后四句。《丹阳湖》:“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前四句气势恢宏,风格豪放,又是一首完整的五言绝句,是李白的成熟之作。而后四句实写小景,语言浅近,显系少作。

传说李白少作的还有一首《上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据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三四:“唐人载:李白襁褓中,其家人携之上楼,问颇能诗否?即应声作绝句一首。”按这种说法,这首《上楼诗》应是李白最早的创作,“襁褓中”即能作诗未免夸大了李白的天才,不尽合情理。据青莲民间传说,《上楼诗》与《萤火虫》同样是李白随父赴宴时所作,有一定可信度。诗中表现了儿童的天真与大胆想象,与《萤火虫》风格一致。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八:“舒州峰顶寺有李太白题诗:‘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曾子山始见之,不出于集中,恐少作耳。”此外赵德麟《侯鲭录》又说是:“曾阜为蕲州黄梅县令,有峰顶寺,去城百余里,在乱山群峰间,人迹所不到。阜按田偶至其上,梁间小榜,流尘昏晦,乃李白所题诗也。其字亦豪放可爱。”诗与邵博记载相同。蕲州黄梅县与舒州相邻,峰顶寺可能属舒州管辖,故邵博说是舒州峰顶寺。此诗与《上楼诗》第一句不同,很可能是李白少年时作《上楼诗》,后游峰顶寺,见景生情,将少作改了一句,题于寺中。

《石牛诗》、《萤火虫》、《即景》、《上楼诗》应是李白十岁左右的诗作,语言浅直,未用典故,自然天真,且带有儿童式的幻想。

王琦注《李太白文集》的《诗文拾遗》中录自《文苑英华》有五首,认为是李白少作。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同类推荐
  • 璀璨的中国

    璀璨的中国

    全书介绍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总共分七章:华夏民族的起源、东方巨龙长城、敦煌岁月、汉诗鉴赏、魏诗鉴赏、唐诗鉴赏、宋词鉴赏。
  •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中国绘画溯源美术面面观我国绘画的最初表现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考古发掘发现的中国最早绘画形式有岩画和刻绘、彩陶纹饰、地画、壁画与帛画等。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 泰国人

    泰国人

    本书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泰国人的性格,探讨其国民性和民族性,书中还选择了一些能反映泰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的图片。
热门推荐
  • 农门贵女傻丈夫

    农门贵女傻丈夫

    江九月穿越了,穿到了一处绿树成荫的小山村。破屋烂墙,没油没粮,有个老娘,病的!才醒过神来,上山采药却采来一个长相过的去智商不过关的男人!怎么办?清泉眸光湛湛:我饿——九月一指木柴:劈一捆柴换一碗饭,去。没关系,既来之则安之,不就是破屋烂墙没油没粮吗?好!且看她一双巧手如何创业发家,带着母亲走上康庄大道,栽好梧桐树等个金夫婿!可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梧桐树没有引来金凤凰,反而引来一群如狼似虎的亲戚和凶恶威武的大汉!大汉:混账,你居然敢让我家主子给你干活?九月昂首:不劳动的人没有吃饭的资格。大汉:你这个女人心机深沉,放长线钓大鱼,你到底给主子施了什么妖法,让他呆在这里不离开?九月瞪大眼:冤枉!我可是受害人,分明是他先赖上我的!
  • 末世之渡劫飞升

    末世之渡劫飞升

    唐唐新书:《星际大佬的掉马生活》谢谢小可爱们来支持来阅读。这是一个末日的世界,和平已不复存在,丧尸横行,人心险恶。末世爆发的第三年,伴随着人类的是无数的战争、死亡,杀劫抢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在这个丧尸横行,人心难测的地方,唐清越为了救堂妹却被堂妹亲手推进丧尸群,大难不死,重生到末日前十天,随身空间让她发现了修仙者这个秘密,从此走上强者的逆袭之路。【喜欢唐唐的读者,请加群:209147284】
  • 闲庐诗稿

    闲庐诗稿

    《闲庐诗稿(竖排版)》内容包括:从帝国大厦顶层俯瞰曼哈顿、贺康晓阳四十岁生日、记梦、谒随州厉山神农故里纪念祠、游芒砀山、题刘邦斩蛇处、题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二首)、其一、其二、过宁远古城怀袁崇焕、过二郎山、入海螺沟、随州听编钟古乐、五台山游记、暮游龙泉寺……
  • 隔世暴君小小妃

    隔世暴君小小妃

    【小白版简介】:她发誓,她不是盗墓者!都是那该死的地震,竟然把她震落到一个恐怖的古墓里,于是,她也就很老套很华丽丽的穿越了。现实中,她一直都很恼火自己才十二岁,不能快点长大穿超短裙高跟鞋抹口红,凸显她的天香国色。穿就穿呗,为什么还穿到一个才八岁的小女孩身上?恼火,这样下去,她何时才能长大?幸好,她穿到将军宝贝女儿身上,至少吃香喝辣的,什么都不缺。真不好意思,把整个将军府搞得乌烟瘴气且不说,还把人家皇帝老儿住的皇宫玩转,把太子王子们当马骑,除了那个母后被毒死,饱受欺凌的十王子!因为小小的同情心,她为他倾尽聪明和智慧,帮他成长!十年后。他已经不是他了!而她也成为绝世娇颜,未来的太子妃。时光交织,命运交错,恩怨情仇,铁马金戈,江山美人,英雄热血,一一在他们身上上演…★非虐,但他们的爱情的确很美丽,但也很残酷!★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校花之贴身高手

    校花之贴身高手

    他,从小跟着异人修练逆天诀,进入最神秘的特种部队,成为一名令人闻风丧胆的恐怖杀手。一次失败,他提前退役,却成为了千金校花的贴身保镖,因不小心招惹到一些神秘的修真者,随后渐渐引出了一个世俗之外的修真世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王妃她不走寻常路

    王妃她不走寻常路

    废后两个字让苏默云彻底心碎,岂料竟然穿越到一个不知名的国家再次离开京城,温灵在被男友抛弃后,出了车祸,发誓不再回到这个夺走她一切的地方即为王妃,为了不顾名声改名换姓再嫁他人信任破裂,伤心远走他乡后,遇上三年前一直等候自己的肖君寒生死相伴,以命换命,最后苏默云的归宿在哪……,从林羽嫣到苏默云肖君寒的不信任保护让苏默云渐渐感到疲惫,即使身为皇后也有许多无可奈何心远了,苏默云不知该何去何从阴谋、权力相争,本该做好自己的工作,可是肖君易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她的底线
  • 战帝系列(三)

    战帝系列(三)

    石敢当强忍内伤剧痛,沉声道:“阁下如何称呼?”“小野——西——楼!”异服女子一字一顿地道……
  • 灵明石猴

    灵明石猴

    白晶晶和紫霞仙子将会花落谁家?女儿国中。犯桃花运的又仅仅是唐僧一人吗?,猪八戒原本是嫦娥的私人杀手?小白龙是太上老君的卧底?因为蟠桃不够用,所以才杀了金蝉子给神仙们增寿?同样的西天取经,不一样的爱恨情仇。这是《西游记》的野史,这也是《西游记》的另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