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500000017

第17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迹 诗作及交游考(4)

李白做小吏的时间应当是15岁,他自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这含有当小吏而与地方官打交道的意思。有学者认为李白才十四五岁,小小年纪何能去当小吏。其实十五岁的李白已经很成熟了,他读书很早,“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的学识已足够应付小吏的差使。《新唐书·百官志》载:“上县有司户、司法而已。”李白当小吏就是做司户或司法,处理文案的具体工作,对他并无多大难度,只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当然不如官场老吏,所以他从春到夏干了大约半年时间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只得上匡山隐居。

三、李白曾为小吏是不走科举道路的原因之一

有学者认为李白从小心怀大志,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对科举不屑一顾,也不愿求小官,怎么会去当地位低贱的小吏?这是把因果关系颠倒了。李白从小心怀大志,勤奋学习,很想有一番作为,后来不得已当了小吏,他看到县令这类小官的昏庸无能,不屑于当小官,自负其才,想平步青云,走非常之路,做帝王之师,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因为他当过小吏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也很难求得小官。据《新唐书·选举志》:“唐取士之科……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拔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李白不是郡县学馆的生徒,学馆不会推荐他;乡贡更不行,因为本州县都知道他出身寒微当过小吏,不能推荐他去参加科举考试。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其尝坐法及为州县小吏,虽艺文可举,勿举。”《唐会要·贡举》中也有同样的内容,《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二年(807)重申“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选送,违者选官停任,考官贬黜”。这说明中唐以后,屡次发生违犯贡举对出身限制的事,因而重申禁令,事实上也有一些当过小吏的人冲破禁令,参加科举考试,但当发现之后,则要遭到诘责,受到侮辱。唐人王定保撰的《唐摭言》载:“许棠,宣州泾县人,早修业举,乡人汪遵者,幼为小吏,洎棠应二十余举,遵犹在胥徒;然善为诗歌,而深晦密。一旦辞役就贡,会棠送客至灞浐间,忽遇遵于途中,棠讯之曰: ‘汪都(原注:都者吏之呼也),何事至京?’遵对曰:‘此来就贡。’棠怒曰:‘小吏无理!’而与棠同砚席,棠甚侮之。”如果李白进入考场也会受到汪遵那样的侮辱。在唐代也有从流外入流,凭自己的才干由小吏一步一步爬到相位的,如像唐玄宗的宰相牛仙客。如果李白在做小吏时碰到的上司也如牛仙客所遇到的县令傅文静、河西节度使王君那样不计出身寒微,尊重人才,委以重任,使牛仙客步步高升,李白也可能走牛仙客的道路。然而李白所遇到的县令却是一个无才又嫉才的昏官,对李白显露的才华不仅未给予重视,反而很不高兴,当然不会提拔李白。唐代的选官制度本身又对流外入流加以限制,虽然唐代已打破士族地主垄断政治的局面,也重用了一些寒族出身的官,但并未完全跳出从魏晋以来形成的重视出身门第和仕途清浊之分的窠臼,官吏仍然有流内流外之分,一至九品为流内官,不入九品的吏员为流外,流外要进入流内必经六至十年的时间和六至十次的考核,流外入流后的升迁也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顶多得到流内最低品级的官,很难晋升到八品以上,担任清要之职。即使有少数才能出众的县吏,被提升为高官,也是备受歧视的,当时的风气就是瞧不起那些流外入流的官。李白由于出身寒族,又当过小吏,要做一个流内卑品位的小官也很难,他只有另寻出路了。对于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李白来说,只有走以“非常之才”,待“天子自诏”这条非常的道路了。走这条路是十分艰险的,他需要比走一般的科举考试的道路加倍努力。李白放弃小吏的职务后,为排除尘世的干扰,选择了清幽的大匡山,刻苦学习,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储备充足的力量。在隐居匡山期间,因他“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这里说的“举有道”是推荐有某种特殊技艺的人才,并非开元二十九年(741)才开始设置的“道举”。据《唐大诏令集》载开元四年(716)七月的诏令:“宜令各巡本管内,人有清介独立,可以标映士林,或文理兼优,可以润益邦政者;百姓中文儒异等,道极专门,或武力超伦,声侔敌国者,并精访,具以名闻。”下这道诏令时,李白十六岁,正是与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指匡山),根据这个诏令,绵州 (汉属广汉)太守将李白看成“道极专门”的人才,予以推荐,但这种“养奇禽”的“道术”再加上他的小吏出身,即使应了举,也不会有多大前途,充其量为统治者表演呼唤小鸟“就掌取食”的绝技以供消遣。李白对此当然是不屑一顾的。此后李白师从赵蕤,学“王霸之略”,谒见苏颋,大受赞赏,更增强了为“帝王师”的信心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决心。不过李白纵有天大的本事,在本地是无法施展的,他只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漫游祖国各地,以诗会友,“干谒诸侯”,“历抵卿相”,与李唐宗室攀亲,同故相的孙女结亲……这一切努力都是想提高知名度,得到地方官的赏识和举荐,以进入仕途。在当时门阀观念比较浓的情况下他绝口不谈“少为当县小吏”的事,所以魏万、李阳冰等也未说过李白曾为小吏。李白谎称“世为右姓”,又与李唐皇室攀亲,但他远离本籍,又无谱牒可凭,而唐代规定被举荐的要“怀牒自列于州县”,开元十九年敕:“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信明者。”这就给李白带来了麻烦,他拿不出证明他的高贵家族世系的谱牒,更不能说出他小吏的经历,再加上他那恃才傲物的作风,他的干谒活动当然不能取得成效。不过李白毕竟是“非常之才”,他在诗文方面显露的才华,终于使他誉满海内,“名动京师”被诏入京,似乎他所选择的以其“非常之才”受“天子自诏”的道路走通了,所以他曾一度狂喜,“仰天大笑出门去”,去施展他宏伟的政治抱负。但唐玄宗并未重用他,不久被“赐金放还”,逐出京师,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已有不少学者论及,窃以为李白当过小吏,出身寒微,也是原因之一。唐玄宗赏识牛仙客的才干,要提为宰相,因其做过小吏而遭许多人的反对。唐玄宗赏识李白的文才,曾“许中书舍人”,“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高力士、张垍等权贵对李白的谗毁,必然要说李白出身微贱,不是当官的材料。在这些谗言的包围下,唐玄宗也说李白“固穷相”,“非廊庙器”,这与高力士说的“仙客本胥吏,非宰相器”是一个腔调,都是对出身微贱者的鄙视。

李白一生始终未得到官位,唐代宗登基之后“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制下于彤庭,礼降于玄壤,生不及禄,没而称官”,其实这个左拾遗也不过是“从八品上”,比“七品芝麻官”还低。

不过对于一个做过小吏的人,能够得到这样一个流内卑品位的官,也算是对李白灵魂的安慰。

要之,李白出身于寒族,当过小吏,这是因;不走科举道路,未从流外入流,从小官一步步向上爬,这是果。李白持“非常之才”,走“非常之路”,待天子直接诏见的生活轨迹,也反过来证明了李白出身寒微,曾为小吏。

$第三节 李白第一次隐居地点考辨

——《李白与青城山》等文质疑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云:“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他在隐居期间写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杜甫在怀念《李白的不见》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上面提到的“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三者关系怎样?前面已论证了岷山之阳就是指江油的匡山,匡山是戴天山脚下的一座小山。刘友竹先生的《李白与青城山》、《“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析疑》、《“伪碑”仍伪,“确证”不确》等文(以下简称“刘文”)坚持认为“岷山之阳”指青城山,戴天山在青城山,匡山指庐山,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现将理由系统阐述于下:

一、李白说的“岷山之阳”是指匡山

岷山从古至今都是指延绵于甘肃东南部至川西平原西北边缘的山脉。《尚书·禹贡》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山海经·中山经》云:“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于海。”我国在徐霞客之前,人们把长江正源看成是岷江,岷江的发源地就是岷山。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岷山在岷州溢乐县(今甘肃岷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五代杜光庭在《青城山记》云:“蜀之近江源者通谓之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北宋薛季宣说:“蜀西之山皆岷山也,自岷、洮、松、叠以南,其大山峻岭斑斑可考者,皆岷山之随地易名者耳!”南宋陆游云:“盖自蜀境之西,大山广谷,岈起复,西南走蛮菁中,皆岷山也。”由上所知,在唐宋时人看来川西北的匡山、青城山都属于岷山山脉包括的两座山。匡山、青城山与岷山山脉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承认青城山是岷山山脉的一部分,当然也不能排斥匡山是岷山山脉的一部分。若以去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的距离而言,匡山比青城山近得多,匡山与岷山主峰连峰接岫,仅百余公里,中无平原、大川阻隔,毫无疑问它是“岷山之随地易名者”,并非“刘文”所述“远离岷山山脉数百里”。“刘文”还说“匡山在昌明境内,属于涪江流域,涪江是嘉陵江支流,该地与岷山绝对不沾边”。此说属于地理常识的错误,涪江发源于岷山主峰雪包顶,从岷山山脉中奔腾而下,怎么能说“与岷山绝对不沾边”,只要查一下地图就不会说“不沾边”的话。《新唐书·李白传》与曾巩《李太白文集后序》直称“李白隐于岷山”,就是隐于岷山之一部分的匡山。

“刘文”说:“岷山作为青城山的同义专用名词早已约定俗成。”把岷山与青城山这两个概念弄成同一关系,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也违背史籍的记载。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在“彭州”条下有岷山,“蜀州唐安郡”条下有青城山。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茂州汶山县”条下云:“汶山,即岷山也,南去青城山百里。”

《新唐书·地理志》:“剑南道……其名山:岷、峨、青城、鹤鸣。”在“岷州”、“汶川”、“彭州”条下都列有岷山,在蜀州条下列有青城山。

可见在唐人的习惯上并没有把青城山称为岷山,更没把岷山作为青城山的同义专用名词。

“山之阳”有两种含义,一是位置在山的南面,如《华阳国志》把位于华山南面的整个梁州称为“华阳”;二是山的向阳的南坡,如《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其阳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周礼·考工记》贾公彦疏:“向日为阳。”杜甫《秦州杂诗》:“阳坡可种瓜。”不论哪一种意思,江油大匡山都可以称为“岷山之阳”。岷山主峰是雪宝顶,在松潘与平武交界处,高5588米,位于北纬32°40′,东经103°50′。岷山主脉向南蜿蜒,纵贯平武、北川县境。江油大匡山紧邻北川县,海拔约800米,位于北纬31°51′,东经104°40′,它与岷山主脉相连,位于主峰之南偏东,当然可称为岷山之阳。李白隐居的中和大明寺(当地简称中和寺),坐落在匡山的东南坡,西北背靠岷山诸峰,东南面向江彰平原,从山坡向阳的意思来说也可称岷山之阳。《江油县志》云:“郡治之北有大匡山焉,于分野,当井鬼之次;在唐书,为岷山之阳。”“刘文”也说“山南为阳”,“岷山之南就是岷山之阳”,但又说:“大匡山远离岷山山脉南端数百里,也不得称之为岷山之阳”,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从逻辑上说,“岷山之阳”是普遍概念,青城山、大匡山是单独概念,后者与前者是从属关系,前者为属概念,后两者为种概念。青城山与大匡山的关系是在同一属概念下的并列关系,承认青城山为岷山之阳,不能否定大匡山也是岷山之阳。那么究竟李白隐居于哪一个岷山之阳呢?可以肯定地说李白隐居于江油大匡山而不是青城山,理由如下:

(1)李白本人说他与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曾被广汉太守“举二人以有道”。这说明这个岷山之阳是在“广汉太守”管辖之下。这个广汉并非现在距青城山较近的广汉市,而是沿用汉代广汉郡之名,绵州曾是广汉郡的一部分,而且一度是郡治所在地,李白说的广汉太守显然是指唐代的绵州巴西郡太守,而匡山正是在这位太守管辖范围之内,青城山从汉至唐都不属广汉郡。《新唐书·选举志》云:“唐制取士之科……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通典·选举典》云:“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贡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绵州巴西郡属上郡,每岁向朝廷至少要推荐三个人才。这是州刺史的职责。“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正是在履行州刺史的职责。绵州刺史跑到非他所管的青城山去推举人才,岂不是越权吗?“刘文”说:“无论两汉或蜀汉,广汉郡均治雒县,广汉太守即驻该地。按雒县即今四川广汉市,在唐代为汉州治所。因此,李白所说‘广汉太守’必指汉州刺史。绵州虽属广汉旧境,但从来就不是广汉太守驻地,与龙、剑、梓、遂等州刺史一样,均不得称‘广汉太守’。”这段话与史实大有出入。据《汉书·地理志》载:“广汉郡……高帝置,莽曰就都,属益州……有工官,县十三:梓潼……莽曰子同。”按该志排列惯例,郡治所在地的县排为第一。广汉郡治所设工官,是官营手工业作坊,王莽统治时称子同工官,在王莽始建国五年的漆器铭文上就明白写着“子同工官”,这件出土文物是广汉郡治在梓潼的铁证。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中说:“广汉郡……郡治不在平原沃野,而在山瘠水浅的红土丘陵内之梓潼县,后汉才徙郡治到新都……梓潼是一个民族聚居地,族大人众,历史悠久……族性顽强,不可能以武力征服,只可以高度的经济文化去抚绥他们,使之逐步融合,所以秦汉必须在这个民族核心的故国都邑,加强示范领导。”任先生把梓潼设郡治的理由说得很清楚。

同类推荐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 老房子掠影

    老房子掠影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本书精选的18本国学经典是教育专家和国学研究者的双重推荐之作,它们在国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们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书目。
  •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
热门推荐
  • 庶女重生:神医三小姐

    庶女重生:神医三小姐

    现代女法医一遭穿越,成了傅家三姑娘。顶着单纯可人的性子,娇憨呆萌的小脸,在傅家混的风生水起。不料被一扮猪吃老虎的狐狸看上,只能包袱款款嫁人去。成了贵妇到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呀,无头石案!又来一个采花贼……且看女主和男主携手齐眉举“案”,双双把家还。
  • 引领青少年地理发现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引领青少年地理发现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中国古代名人传

    中国古代名人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历史每走到关键处,总要凸现出几颗辰星,或明或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中有英雄豪杰,也有跳梁小丑;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因为他们的出现,才演绎了中国历史的奇丽壮阔与丰富多变。他们身上浓缩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彰显着中国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一次次的选择也决定了一次次的正确或错误、成功或失败、幸福或悲伤。只有选择了正确,才能体现出我们努力和付出的价值。昨天的选择决定今天的命运,今天的选择决定明天的前途,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 藏獒法则:强者的生存之道

    藏獒法则:强者的生存之道

    本书这些独特的视角是其他挖掘藏獒的同类书籍中所没有的,与许多自然界中的强者相比,使之区别于宣扬赤裸裸的丛林法则的图书。藏獒的性格中还有几分信义,本书为读者展示了藏獒的独特品格和强者有的特性,忠诚的元素
  • 天命邪君

    天命邪君

    夜夜穿越神秘梦境,只因他命犯天煞邪君!从小跟随术士学法的凌天,被仇家追杀落入深谷,却意外收了灵蟒当宠物,拐了狐妖做老婆!从此他修真炼法除妖邪,踏平名门逆苍天!神秘噩梦不断纠缠,让他下定决心要揭开身世之谜!然而面对无尽的凶险和巨大的阴谋,他又能否化险为夷、突破天际,站上异世的绝对巅峰?
  • 毒宠猎灵妃

    毒宠猎灵妃

    某男装可怜:女人,我心碎了你要怎么赔?某女试探:把我赔给你?某男窃笑,上钩了!她只是无辜穿越,错砸某男而已,就被这只无良猎灵师抓住了小辫子,他不但骗财骗力,还骗心!某男冷哼:天上掉下朵大桃花,还不马上把花掐……
  • 弃妻难追

    弃妻难追

    花轿之中,想到能跟他共渡一生,脸上自然而然的露出幸福的笑容。当花轿进府,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是他的唯一的。除她之外,还有十顶花轿,而新郎却只有他一个。“我的妻,一生一人,就是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溺水三千,只取一瓢”曾几何时,耳边嘶语,历历在目。誓言如风,随风而散。揭开喜怕,看着眼前他仙般飘逸的身影,灿烂的笑容,春风得意,如沐春风。一身大红的嫁衣,裹着她那玲珑有致的娇躯,妩媚而刺目。脸上笑容依旧,冷冷的眼眸中是满满的讽刺,“此次婚礼无效。从此男婚女嫁,各不相甘。”狠绝的话从她的口中说出,手里的玉佩,应声而碎。高朋满坐,众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不可思异。一身大红嫁衣,脸上笑意莹莹,只是那冰冷的眼神里满是愤怒,随手拉过一个凳子,当着众人的面,悠雅的坐下,“僵尸,给我狠狠的打,打得她们爹不认,娘不识。”随及,凭空之中多了一道黑色的身影,全身散发出冰冷的气息。再一次相见,她看他的眼神是陌生,是淡淡的有礼。她的身边美男围绕,而且一个比一个优秀。“蓝儿,我错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好马不吃回头草,你给我有多远滚多远。”“蓝儿,嫁给我好嘛,从此你将是我唯一的妃。”某男深情款款眼神,柔得可以滴水。“我有这样傻?会为了一根草,而放弃一座森林。”某女阴深深的说着。“蓝儿,人家现在可是你的人,清白全被你毁了,你可要负责。”某男一脸奸笑的说着。“滚,就你那豆芽身体,老娘肯看是你天大的恩赐,还敢叫老娘负责。”某女咆哮,吼声震天。“蓝儿,为了你,我愿意放弃所有的一切,名声,财富,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只想要你。“某男深情告白。半响之后,“偶的心脏不好,别吓我。你没有财富,怎么养我。偶是很现实的,没钱一切免谈。”某女想了办天,轻飘飘的一句话,众人狂倒。此文美男多多,大家多多收藏。此文一对一,还是NP待定之中。推荐偶的新文《神秘逃妻》情节一她睁着一双清亮无邪的眼眸,看着眼前的冰山美男,跟妖孽美男巴眨着眼睛,不由的伸手挑了挑耳朵.不相信的再挑一下此时她觉得自己的耳力突然失聪但是耳边的魔音却继续响着,让她不得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你晕倒在天下山庄.众所周知,天下山庄.寸土为金."妖孽美男,嘴角轻扯.某女"........."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