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21

第21章 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2)

与张氏不同,稍后的王念孙则纯粹站在考据学的立场上整理《墨子》一书。在其名著《读书杂志》(1831)中,王氏专辟《读墨子杂志》6卷,对墨书摘条进行校注。由于王氏为清代考据学巨子,所以他的成就尤在毕、张诸人之上。近人陈柱称其书有四大特色:一曰改正错简;二曰发明古义;三曰因传写之伪以考见古字;四曰阐明同声通假之字。这些均非溢美之言。其他不说,单是改正错简一条,王氏就更正了《尚贤下》等篇近十处,字数少则十余字,多则三百余字。而前此卢文弨所改者,仅《辞过》篇一条而已。由此就足以见出王氏学问之精卓了。

乾嘉年间是考据学鼎盛时期,有这么多著名的学者参与对《墨子》一书的考校,对墨学来说实是幸事。尽管墨家的思想仍然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除了个别人外),尽管学者们的立场尚未脱出援墨注儒的樊篱,但和过去的沉埋终古相比,《墨子》一书总算有了差强人意的版本,语言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如旁行句读)大致恢复了旧观,这为后来墨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要是没有乾嘉时期这些汉学家们的努力,墨学能不能引起19世纪后半期知识界的广泛注意以及20世纪前半期的空前热潮,这都是令人十分怀疑的事。

二、同光时期

在近代墨学史上,同光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乾嘉年间汉学家们之所以从事《墨子》书的校注,主要是出于援墨注儒、以子证经的目的。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人们谈论或研究墨学,多是由于墨学本身的价值。这一时期,除了注解和研究《墨子》书的人越来越多之外,人们对墨学的评价日趋公允,墨家精神亦开始有人提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墨学在衰微之后近两千年才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复兴。

1. 墨学的复兴

同、光年间,墨学之所以能够重新引起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御侮自强的需要。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此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始终潜伏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如果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进入19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知识分子和官僚都逐渐意识到了日渐逼近的危险。在这种危机意识的支配下,他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求有助于御侮自强的资源,而墨家在反抗侵略和舍身救世两个方面刚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中国历史上,墨家是最具有献身精神的学派之一: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是墨者追求的目标,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则是墨者的行为准则。这种精神和风范在中国近代那种民族危亡时期是最最亟须的。另外,墨家崇尚非攻、自卫,也为近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据。

第二,回应“西学”的需要。“西学”是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而来的,起初,“西学”的内涵比较狭窄,只是指西方的科学和一些实用技术,随着中西交往的逐步增多,“西学”的内涵扩展到包括宗教、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十分广泛的内容。由于中西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人们对西学的理解需要有一个“格义”的过程,亦即借助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比附和沟通它。而墨家,由于其重视科学、鼓吹无差别的爱等独特性格,成了近代知识分子理解西学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当时广泛盛行的“西学墨源”说便是这种思路的产物,尽管这种说法在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但它却有助于引发人们对墨学的兴趣。

由于以上两种原因,近代思想界和学术界出现了一种相当奇特的现象,即无论是激进的改革家还是顽固的保守派,都几乎众口一词地推崇起墨学来了。这对推动墨学的复兴无疑是一种不小的助力。

纵观19世纪最后40年间的思想界,墨学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不同于乾嘉时期的新动向:

第一,在儒墨关系上,评价趋于和缓。乾嘉时期的汪中因为替墨子辩护,竟被目为名教之罪人,而19世纪晚期的学者们大都能够承认墨家亦有儒学所不可替代的优点。如曾出使欧西的黎庶昌就认为:“墨道,夏道也。今泰西各国耶稣天主教盛行尊天明鬼兼爱尚同,其术碻然本诸墨子而立国且数千百年不败,以此见天地之道之大,非执儒之一涂所能尽。昌黎韩愈称孔墨相为用,孔必用墨,墨必用孔,岂虚语哉?”陈澧亦云:“墨翟兼爱非攻,人来攻则我坚守,何以为守?蕃其人民,积其货财,精其器械,而又志在必死,则可以守矣。此墨翟之长也。”晚清经学大师俞樾声称:“墨子则达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又深察春秋战国百余年间时势之变,欲补弊扶偏,以复之于古,郑重其意,反复其言,以冀世主之一听,虽若有稍诡于正者,而实千古之有心人也。”而替孙诒让《墨子间诂》作序的黄绍箕则干脆抱怨说:“今西书,官私译润,研览日众,况于中国二千年绝学,强本节用,百家不能废之书,知言君子,其恶可过而废之乎?”由这些引文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舆论正在朝有利于墨学的方向发展。

第二,治墨者的范围有所扩展。乾嘉时期,校注《墨子》者为清一色的古文经学家,到了同光时期,治墨者的阵营中就新增加了今文经学家、桐城派的传人以及许多其他不守家法的学者。这一时期治墨的学者中比较有名的是苏时学、俞樾、孙诒让、戴望、吴汝伦、王闿运等。其中,俞、孙二人为晚清古文经的大师,吴汝伦为桐城派方苞的传人,而戴望和王闿运则属今文经学派。治墨者范围的这种扩展表明墨学在晚清知识界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

第三,墨经中的科学内容开始受到注意。乾嘉时期,《墨经》四篇旁行之文虽然初还旧观,但其中蕴涵的思想尚未得到挖掘。到了19世纪后半期,在西学的参照下,一些学者才发现《墨经》四篇中原来还包含着许多数学、光学和力学的内容。广东学者邹伯奇首先发现这个事实,邹氏云:

《墨子·经上》:“圆,一中同长也。”即几何言圆面惟一心,圆界距心皆等之意。又云:“同,重、体、合、类”、“异,二、(不)体、不合、不类”、“同异而俱之于一也”、“同异交得放有无”。此比例规更体更面之意了。又云:“日中,正南也。”又《经下》云:“景之大小,说在地。”亦即表度说测影之理也。此《墨子》俱西洋数学也。西人精于制器,其所恃以为巧者,数学之外有重学、视学。重学者能举重若轻,见邓玉函《奇器图说》及南怀仁所纂《灵台仪象图志》,说最详悉。然其大旨亦见《墨子·经说下》:“招负衡木”一段,升重法也;“两轮高”一段,转重法也。视学者转微为著,视远为近,详汤若望《远镜说》,然其机要亦《墨子·经下》“临鉴而立”、“一小而易一大而正”数语,及《经说下》“景光”至“远近临正鉴”二段。

邹氏把墨经中关于同异的分类解释为“比例规更体更面之意”,虽不无比附之嫌,但他总算揭示了《墨经》中有数学、力学和光学等科学内容这个事实,所以在他之后,从科学角度治墨亦成为墨学研究中的一条新路,较早的代表就有殷家俊、张自牧、王仁俊和冯涵初等人。

第四,“西学墨源”说广为流行。“西学中源”并非19世纪的产物,早在17世纪耶稣会士东来时,就有人认为西学只是中学的变种。到了近代,随着中西接触的增多,主张“西学中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墨家的主张和精神与儒家传统差别比较大,与西学反而有一点表面上的相似,所以人们谈论最多的是“西学墨源”。谈“西学墨源”的人来自各个不同的阶层,有政治家,有外交官,也有学者和文人,有改革家,有洋务派,也有极端的保守分子。出身不同,政治立场不同,谈“西学墨源”的目的也就不同,激进的思想家声称“西学墨源”是为了替西学的传播张目,因为中国人笃信古已有之的教训,极端的保守分子爱说“西学墨源”则是为了寻求对抗西学的工具。

最早提出西学墨源说的人依旧是那位发现《墨经》内包含有科学内容的邹特夫。在简单罗列了《墨经》中的算学、光学和重学之后,邹氏接着说:

至若泰西之奉上帝、佛氏之明因果,则尊天明鬼之旨同源异流耳。《墨子·经上》云:“此书旁行,正无非”。西国书皆旁行,亦祖其遗法,故谓西学源于墨子可也。

从科学到宗教再到书写规则,西学与墨子有那么多相同之处,所以西学自然是源于墨子了。这种逻辑听上去非常“奇妙”,但在当时却有许多人深信不疑:王闿运的《墨子校注序》曾记载:“颇闻同时注《墨子》者数学,而吾友曹耀湘尤神解深通,及殷家俊等并言《经说》中有光重诸法,悉泰西所本。目为巨子者,矩子,十字架也。所谓南方之墨由南洋而通诸岛,为制器之先师。顾竟未见诸家成书。”而王氏本人亦认为:“十世之后,九州之外,释迦耶稣皆无位而奉为圣师,本墨家也。……墨尤工制器,西海传其学,去其节用明鬼不便己者。……同治以来,西学盛行,徒袭墨之粗迹,不知其出于墨。”其他像黎庶昌认为:“泰西各国耶稣天主教盛行尊天、明鬼、兼爱、尚同,其术碻然本诸《墨子》”,宋育仁认为“墨氏之教,秦以后微于中邦,而流于西土”等等类似言论不一而足。甚至连维新派人士黄遵宪亦坚持认为:“泰西之学,其源流皆出于《墨子》。其谓人有自主之权,则《墨子》之尚同也;其谓爱邻如己,则《墨子》之尊天明鬼也。至于机器之精,攻守之能,则《墨子》备攻备突、削鸢能飞之绪余也。而格致之学,无不引其端于《墨子》经上下篇。”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西学墨源”说是知识贫乏的产物,随着对西方了解的逐步增加,这种说法也就渐渐失去了市场,到20世纪初期它就基本上不再见于学者之口。但在当时,“西学墨源”说的确有助于公正地对待墨、西两学。既然墨学西传导致了西方的繁荣,那么墨学在本国自然也应当受到重视;同样,既然西学本来源于中国,那么学习西学也就不存在什么华夷的界限了。

第五,墨家精神得到提倡。在这方面,有两个人值得特别提出来: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谭嗣同。曾氏是清朝的“中兴名臣”,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主持过洋务运动;谭嗣同则是激进的思想家,戊戌变法的参与者之一,并为维新变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曾、谭二人均极赞赏墨家精神,只不过,曾国藩看中的是墨家的勤俭、节约和务实,谭嗣同喜爱的则是墨家的大公无私、勇敢侠义和献身精神。

在1861年的日记中,曾国藩写道:“吾学以老庄为体,以禹墨为用”,这里所谓“禹墨”大概就是指上面所说的勤俭、节约和务实精神。按照《庄子·天下》的记载,墨子继承的是“禹道”,而“禹道”的标准是:“日夜不休,自苦为极”、“生勤死薄,沐雨栉风”。所以后人多用“禹墨”来指代一种自我约束极严而又富于献身精神的行为风范。曾国藩之所以用“禹墨”精神相标榜,大概与他当时的处境有关。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呕尽心血,但却经常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在这种困顿危急的情况下,曾国藩自然不得不励精图治,摒弃虚华,从实入手,这当是他欣赏墨子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曾氏的幕府中,先后有过好几位治墨的学者,如俞樾、王闿运、吴汝伦、戴望和曹耀湘等。曾氏之喜爱墨子,也可能受到这些幕僚的影响。

谭嗣同欣赏墨子,其着眼点和曾国藩大不相同。据谭自己说,他对墨学的兴趣集中在两方面,一为格致之学,一为任侠思想。考虑到谭氏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说后一方面才是他最钟情之处:“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另外,在《仁学》中,谭嗣同曾把孔子的仁、大乘佛学的慈悲和西方的博爱融合到一起,而其中,墨家的兼爱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粗略地讲,谭嗣同实际上是通过墨家的兼爱来理解西方之博爱的,所以他才会发挥墨家的兼爱一语以攻击旧礼。就此而言,谭氏实际上已经开启了20世纪初知识分子以墨批儒的先声。

以上五点是19世纪后半期墨学研究不同于乾嘉时期的新动向。它们处处反映了社会评价标准向墨学的倾斜——并且这种倾斜最终导致了20世纪初的墨学热潮。

2.孙诒让的贡献

在近代墨学史上,孙诒让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了乾嘉诸老的精神,熟练地运用汉学的研究方法,对《墨子》全书进行了系统的考辨和校释;二是以同情的态度赞扬墨家的主张,为后来公正地评价墨学奠定了基础。

在孙氏之前,治墨者虽众,但除毕沅之外,大都或是专解经说诸篇,或是摘条进行校注,所以多不成系统。只有到了孙诒让手中,才广泛搜求诸家的见解,录入《墨子》本文之下,然后根据自己精湛的考据功夫予以辨正补阙,著成《墨子间诂》一书。这本书成了当时最完备的《墨子》读本,对20世纪初的墨学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根据其自序,孙氏之所以用“间诂”二字作书名,意在模仿许慎:

昔许叔重注淮南王书,题曰鸿烈间诂。间者发其疑牾,诂者正其训释。今于字义多遵许学,故遂用题署。亦以两汉经儒,本说经家法,笺释诸子,固后学所睎慕,而不能逮者也。

许慎为东汉古文经大师,孙氏模仿许慎,说明他对墨书的注解主要集中在对字义的校勘、训诂上。但是,墨家久成绝学,《墨子》书因长期无人过问,错简讹字极多,整理起来非常困难。为了著成《间诂》一书,孙诒让真正是做到了心力交瘁、费时良多的地步:

研核有年,用思略尽,谨依经谊字例,为之诠释。至于订补经说上下篇旁行句读,正兵法诸篇之伪文错简,尤私心所窃自喜以为不谬者,辄就毕本,更为增定,用遗来学。

《间诂》最初写定于1892~1893年之间,1895年以聚珍版发行。但孙氏自己并不以此为满足,除了反复续勘之外,还继续搜求有关墨学的著作以相考校,到1907年又完成了《间诂》定本。前后算起来,孙氏仅在墨子的考证一项上就用了二十余年。另外,孙氏治墨还有一条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就是他可以借《周礼》来疏证《墨子》。从经学史的角度看,孙诒让的最卓越成就是《周礼正义》,而《周礼》这部书的成书年代和《墨子》差不多,所以两相比勘,许多难题就会涣然冰释。

同类推荐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热门推荐
  • 逍遥雷神

    逍遥雷神

    万年来,为何只存在八位玄神!万年来,八位玄神早已陨落,只留下了八件神器。万年后,少年偶得神器,开始了别开生面的旅行。
  • 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就业忠告

    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就业忠告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人才招聘会越来越火爆,随便哪个主题的招聘会都是场场爆满,人头攒动,甚至造就了一个新兴产业,一种新的经济热点——“招聘经济”。尚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择业难,有工作经验又有阅历的求职者再就业的形势同样也不容乐观。应聘者找工作难,那招聘者的情况如何呢?与应聘者找不到工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招不到人,以至于打出了高薪揽才的旗号。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反差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人才不能满足或不适合招聘单位的需要,以至于招聘单位想招的人招不到,而不想招的人却是如过江之鲫。
  • ④八卦女,咱俩没完(全本)

    ④八卦女,咱俩没完(全本)

    你相信命运吗?你相信你的生命里会有这样一个既定之人吗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个人对于爱都有自己的诠释他们懵懵懂懂,兜兜转转,又寻寻觅觅只愿回首细数来时路时,她与他依然能握紧爱的温度◆【温浮生】◆他坚信,爱一个人,不是守候,而是千方百计的去争取他不相信命运,若世上真有命中注定,他愿意与她一同参与彼此的未来他抓住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放手。生活亏欠她的,让他来弥补他虽是温家的男人,却也要做她的丈夫,也只是她的丈夫仅此而已◆【苏七七】◆她相信命运,她认为,如影随形的特殊能力是命运对她的诅咒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亦没有自己她生命里只剩下了守候:守候妈妈留下给她的记忆,守候她唯一的哥哥遇上他,是命运的安排,亦或是另一场不可避免的伤痛她认定,爱一个人,从此便要心无旁骛她想要的,便是要千方百计的留在他身边。不一定要得到,却一定得守着◆【笑话一则】◆苏七七感冒,病恹恹的躺在床上,温浮生给她倒了一杯温水,却忘记了拿药苏七七:“浮生,药。”温浮生:“要?”苏七七:“嗯,药。”温浮生开始解扣子:“那我就不客气了。”苏七七:“……”
  • 吾家小妻初养成

    吾家小妻初养成

    她因旅途中的一次意外,灵魂穿越到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身上。成为继父偿还赌债的物品,一纸契约,从此她和他形影不离。第一次跟他回侯府,她的身份便尴尬的要命。说是随身的侍婢吧,偏生他要她代他去那一群女眷之中挨个儿的敬酒。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乌鸦聒噪不堪,她一怒之下将一杯酒泼到了侯爷夫人的脸上……第二次跟他回侯府,她是他新收的义女。之前那些小姐们都成了她的姑姑,一个个居然以长辈的身份过来吹毛求疵?怒极攻心之时,她终于还击,把两个大小姐给批得体无完肤……第三次回侯府,她转身化成他的未婚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腹黑男女,狭路相逢。鸡飞狗跳,争上扑下……嗯,这是一个腹黑小丫头装傻卖萌耍机灵扑倒腹黑男的故事。扑倒之后呢……自然是伉俪比肩,腹黑加腹黑,整垮邪恶势力,挫败势力小人。神马出轨嫡母,神马邪恶奸夫,神马嫡出公子小姐,遇到两两腹黑,也只是浮云而已……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还原生活细节的规律,寻找现实背后的真相。本书通过简洁明了、幽默风趣的方式将那些高深的经济学道理用平白易懂的解释娓娓道出,让你摆脱啃大部头经济学著作时的费力和烦躁,随时随地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学会有用的经济学知识。
  • 宋朝十讲

    宋朝十讲

    中国历史绵延流长,千百年的风云际会,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过的芸芸众生无不留下了自己的踪迹,这对于我们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宋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之一,它的丰富、复杂和矛盾构成了其纷繁的历史。宋朝是一个柔弱但发达的朝代,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上演着争斗与杀戮、变法与保守、中庸与衰败的一幕幕场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与人生。宋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之一,它的丰富、复杂和矛盾构成了其纷繁的历史。本书揭示了宋朝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是一本宋朝历史和文化的专题性读物。
  • 幻想情之我缘

    幻想情之我缘

    一次意外,她拥有了螺星球生灵的“特异功能”,这些“特异功能”为她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体验,也从此麻烦不断。钟浩宇是一个温润儒雅的男人,一直在她身边默默的守候,星级之间的战争却让他一次一次的受伤,最后,一颗子弹正中他的心脏:“月儿,不能陪你了,来世做平凡的人!”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荷香田园

    荷香田园

    一觉醒来,身边围满了人老实巴交的父母,饿得面黄肌瘦的弟妹身心受虐的大哥一双双眼睛充满期盼的看着她,别忘了她才是个七岁的小包子……好吧,看一个七岁的小包子如何在古代玩的风生水起已有完结作品《肥田喜事》【PS:四叶的新书《极品萌媳》已发布,请亲们多多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