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19

第19章 从《东塾读书记》看陈澧的“汉宋调和”论(3)

个人觉得,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论证的策略,以便让汉学家们更容易接受。同样也不太像是思想混乱的结果,因为这根本不是什么玄妙的问题。最大的可能是,陈澧并没有真正从考证学传统中走出来,长期的汉学训练使他对宋儒的“义理”抱有一种习惯性的反感,这从他把“排陆王”作为《学思录》大旨之一即可看出。下节我们将会论证陈澧对“义理”的了解并没有超出考证学的传统,这是他整个主张呈现混乱色彩的症结所在。

陈澧贯彻“汉宋调和”论的第三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大同小异,只不过这次把讨论的范围缩小到了郑玄和朱熹两人。《读书记》单列两卷讨论两人的学说,可见陈澧对二人的重视程度。郑玄是汉学宗师,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以这两人作为汉、宋的代表,自然没有什么不合适。事实上,在陈氏之前,清代汉学家也有人倡导并尊郑、朱,例如吴派的惠栋就有“六经宗服郑,百行法程朱”的说法,皖派的江永也曾替朱子的《近思录》作过集注。这些人并尊郑、朱的理由虽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都属于同一种类型,那就是既肯定郑玄在汉学上的成就,也承认朱熹在理学上的贡献。陈澧则不然,他在这两卷书中,试图说明的仍然是那个“汉儒精义理、宋学能考据”的中心论点。结果我们发现,郑玄论学的大旨,不在于“小小才艺”之事,而在于“圣人之道”,程朱义理之学早已发端于汉儒;朱熹除了知道居敬穷理之外,还重训诂、重注疏、重音读、知算学、明地理,即便与汉儒比,也不遑多让。

就朱熹而言,陈澧的解释并不算错,只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理学家中,朱熹可能是最重视章句训诂之学的人,他一生孜孜不倦注经、解经,都是想把义理建立在可靠的文献基础之上。但理学就是理学,经解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义理的最终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得的基础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说:“读书乃学者第二事”、“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陈澧显然无法理解这一点,当他辩驳说“第一事(穷理)必在乎第二事”、“第一义必在乎第二义”时,汉学和宋学的区别立刻暴露无遗。

和有关朱熹的解释相比,陈澧对郑玄的“发明”倒显得更有说服力一些。虽然把“圣人之道”作为郑学之宗旨并不足以说明郑学之特色(因为汉、宋的区别本不在目的,而在于方法),虽然凭有限的几句话并不足以证明郑学真的“说心性最精”,但陈澧毕竟对汉学更有体会,当他把郑氏家法概括为“有宗主,亦有不同”,并与何休之“墨守”、许慎之“异义”相互对照时,确能彰显汉儒各家之特色。从陈澧本人反对墨守和异义、特别推崇郑氏家法来看,“有宗主、有不同”似乎也是形成他的“汉宋调和”论的一个助缘。

总之,出于对汉学之弊的反省,陈澧提出了“汉宋调和”的主张。从多方面的材料看,陈澧曾经尝试把这种主张的宗旨表述为:汉、宋皆有其独特的价值。可是,他所提供的证据却是汉学和宋学互相兼有对方之长。正是这些证据本身的脆弱,使得陈澧难以自圆其说,并深受后来者的诟病。陈澧之所以陷入此种窘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仍然身处考据的传统之内,对“义理”之学并没有形成一个恰当的认识。

四、“义理”之所以为“义理”

“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是清代学术的一个中心问题。尽管可以把该问题的源头一直追溯到宋代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但这两对概念却是不能随便置换的。宋代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属于“义理之学”内部的事儿,双方的分歧最多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号称最重“道问学”的朱熹仍然把读书看成“第二事”,就足以说明问题。清代则不同,“义理”与“考据”被当作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学问来对待,“义理”属于思想性的内容,“考据”则是对名物数度的训释。

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极端的看法是:“义理”皆空谈,“考据”才是实学,因此不必耗精费神于“义理”。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对明代心学极端厌恶,并且乐意置程朱理学于不闻不问之列。第二种意见是:“义理”必须建立在“考据”的基础上,“训诂明而后义理可明”。这是最流行、影响也最大的一种说法,戴东原曾给予经典的表述,钱大昕等积极附和,焦循、阮元并且热心地去效法和实践。钱大昕对“义理”没什么兴趣,故只愿从事考证的工作;焦、阮则有“义理”的偏好,他们都试图通过训诂的方法解决经典中的义理问题。最后一种意见是:“义理”是一种自得之学,不必建立在“考据”之上。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是宋学家,考证学派中几乎找不到一个代表。晚年的戴震曾经提出“义理即考核、文章之源”、“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向这种观点的让步。

陈澧在反省汉学之弊时,曾意识到考证学把精力专注于文字名物的训释是舍本逐末,因此他批评汉学家不知道经典中还有许多不必训释的内容。这种说法与第二种意见相比已有松动,主要表现在:第一,至少承认经典中有些“义理”可以不必借“训诂”而明。第二,把“义理”放在了比“训诂”更重要的地位。但是,仅此而已,在基本精神上,陈澧的说法与第二种意见没有任何实质的区别,那就是:“义理”全部保存在经典中,任何试图超越经典文本来寻求义理的做法都是不能接受的,通常所说的“自得”只不过是师心自用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在《遗稿》中,陈澧曾这样表白自己:

余不讲理学,但欲读经而求其义理;不讲文章,但欲读经而咀其英华;不讲经济,但欲读经而知其所法戒耳。

陈澧的意思并不是说自己不愿意讲理学,而是说不必要、也不能够超出经书去讲理学。“义理”全在经书中,只要认真去读经,义理自然可以到手。他借陆清献的话批评象山、阳明说:

然《大学》条目,亦何尝不可借?如象山、阳明辈,皆是借《大学》条目,作自己宗旨。

象山、阳明之所以被批评,就是因为他们借经书讲自家宗旨。和大多数考证学者一样,陈澧相信这是导致明学“空疏”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时时提醒说:

本朝诸儒考据训诂之学,断不可轻。若轻议之,恐后来从而废弃之,则成明儒之荒陋矣。

陈澧特别欣赏朱熹对“自得”的另一番解释:

大概读书,且因先儒之说,通其文义而玩味之,使之浃洽于心,自见意味可也。……且谓之自得,则是自然而得,岂可强求也哉!今人多是认作独自之自,故不安于他人之说,而必己出耳。

按照这种解释,“自得”不是自己而得,而是自然而得。“自己而得”以我为主,“自然而得”则由学习得来。从哪里学习?当然是从儒家经书中学习,于是陈澧总结说:

必读经乃谓之经学。以疏解注,以注解经,既解之而读之、思之,此经学也。不以疏解注,是读疏非读注也;不以注解经,是读注非读经也。嗟乎,天下岂易有经学哉!

为了纠正汉学之弊,陈澧曾搬出义理之学(宋学)的大旗。可是,出于对义理本身的极端不信任,陈澧又极力鼓吹读经,要求只从经书中“学习”义理。转了一个大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戴东原曾经概括过考证学的大纲领:“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陈澧修订了第一句(古经的有些内容可以不借助“故训”而明),照搬了第二句。虽有小变,但宗旨无别。看看《自述》中的话,就会知道陈澧在汉宋之间、义理考据之间的抉择:

又以为国朝考据之学盛矣,犹有未备者,宜补苴之。

何为主、何为辅,这里说得实在清楚不过!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陈澧强调义理只不过是为了“补苴”考据,提倡“宋学”主要是用来济“汉学”之穷。所谓“汉宋调和”,就陈澧的本来意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调停,而是有轻有重、有主有次的。换句话说,在陈澧那时,“汉”也许真的是“汉”,但“宋”却肯定不是真“宋”,最多也只是已经“汉”化的“宋”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虽然年辈稍晚、但却同样出身于汉学传统的章太炎就显得比陈澧高明许多:

说经之学,所谓疏证,惟是考其典章制度与其事迹而已。……今之经典,古之官书,其用在考迹异同,而不在寻求义理。……若诸子则不然。彼所学者,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同。既立一宗,则必自坚其说,一切载籍,可以供我之用。

我们可以不必同意章氏的经、子之分,也不一定认可他对经学性质的断定,但却不能不承认他对“义理之学”的特征有精到的体会:“义理”之学属于主观之学,它一定要建立在自得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自得”(自己而得),“义理”将失去价值,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并不是说讲“义理”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意发挥。训诂考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典文本,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事实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大部分“义理”上的分歧都不是由于“训诂”的原因而产生。即便是经典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我们都掌握了它的含义,也不能说就真的理解了该书的内容。文本没有呈现出的东西永远比呈现出来的多,这就是为什么在训诂学上并不复杂的《论语》和《孟子》有那么多种不同解释的原因所在。

陈澧当然知道儒家经典有多种解释,并且他建议人们要首先了解“先儒诸家”谁是谁非,然后再从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读经时的指导思想:

所谓经学者,非谓解先儒所不解也。先儒所解,我知其说;先儒诸家所解不同,我知其是非;先儒诸家各有是、各有非,我择一家为主而辅以诸家。此之谓经学。

问题是,凭什么来判定是非?凭什么去进行选择?“选择”、“判定是非”本身不就已经包含有读者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吗?另外,先儒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难道全是由于客观的理由?就拿陈澧最爱读的《孟子》来说,何谓性善,后儒聚讼纷纭,总不能说所有这些人都不善于读书吧!

由“读书”寻求“义理”是对的,但把“义理”全部看成是“读书”所得则有疑问。主张经书已经穷尽了所有的“义理”,则更成问题。当陈澧这样说时:

微言大义,必从读书考古而得。《学思录》说微言大义,恐启后来不读书不考据之弊,不可不慎。必须句句说微言大义,句句读书考据,勿使稍堕一偏也。

他实际上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至少,从后人对这部书的反应来看,他的“微言大义”常常被“读书考据”部分遮蔽掉了。批评他抄袭、摭拾,自然只是个别人的看法,但大多数人所重视的都是这部书在经学史方面的一些见解,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微言大义”、他调和汉宋的苦衷,反而常常被忽视或者忘记。

重提一下章太炎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发。章氏早年同样受过严格的考证学训练,他后来之所以能够认识到“义理”之学必须“直观自得”,完全是由于佛教唯识学的影响。换句话说,至少在这个问题上,章太炎已经从汉学的传统中走了出来。陈澧却没有。陈澧仍然在汉学之内,这注定了他和大多数的汉学家一样,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义理”之学的真谛。

同类推荐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的随笔散文,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真理”、“论死亡”、“论宗教”、“论勇敢”等,这些随笔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既真实又诚恳,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培根,使读者可以一览这位科学全才的思想世界。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热门推荐
  • 十五年等待候鸟

    十五年等待候鸟

    根据本书改编的都市青春偶像剧《候鸟之恋》,由张若昀、孙怡、邓伦、张雪迎、李宗霖、刘美含、代超等联袂主演,8月6日深圳卫视再次开播。讲述一个平凡的女孩黎璃用十五年时间暗恋一名叫裴尚轩的男生的故事:黎璃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整整十五年,裴尚轩终于爱上了黎璃,但是,她对他的爱已不能继续。原来爱情不是候鸟,它没有归期。“你知道我想要什么!”话没说完,他就扑了过来!谁叫她恬不知耻,半夜还赖在他房间不走……她本长得丑,觉得自己很安全,不料一夜之间成了他的菜。哭过天,骂过娘,坐过牢,割过脉,却还是逃不过他的五指山……读原著小说才是正确追剧方式,还有作者新增的三个番外的读者福利哦!
  • 清世情缘:宫女珣玉

    清世情缘:宫女珣玉

    一场意外让杨宁穿越时空来到清朝康熙年间,成为皇宫浣衣局的洗衣宫女珣玉。穿越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惊心动魄、步步为营,皇家也并不是只有勾心斗角,温情的家长里短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平凡却隽永。清冷如冰的四阿哥,热情如火的十四阿哥,一世情缘纠缠不断,谁才是她最终的归宿?穿越时空,跨越三百年的山水阻隔,只为与你相见。朝朝暮暮,永以为好,只愿有你长伴,与我一世相守。
  • 弘一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

    弘一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

    弘一大师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这其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像珍珠一样闪光,弘一大师的智慧人生也常常能给我们启示。
  •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大全集(超值金版)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大全集(超值金版)

    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创富理财法则,不要低估你对财富的需求,可以不赚钱,但决不要赔钱,只有投资才能抵御通货膨胀对财富的侵蚀,投资要有计划,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听取专家的建议,投资越早,时间越长,回报越多,养成定期投资的习惯,敢于承担适度的风险,才可能获得更高回报,不同的人生阶段,应有不同的投资组合,适度分散是对投资最好的保护,不要过分选时,也不要追逐热点,关注投资品种的内在价值,想要长期地赚大钱一定要脚踏实地,读懂市场会令你财源滚滚。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野性难驯小贼妃

    野性难驯小贼妃

    腹黑狼趁火打劫,吃饱喝足,还想抹嘴溜!这是谁家的王爷?!哼!跑吧,让你知道咱现代贼女侠可不是好欺负的!!欢乐穿越,轻松搞笑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

    九霄诸天,以无上法力建立九幽血狱,少年叶东因一滴从天而降的鲜血,不但得到旷世功法,更是获得了开启血狱之能,成为血狱之主,从此之后,带领血狱亿万囚徒,踏上一条逆天之路!
  • 医手遮天:千面皇妃

    医手遮天:千面皇妃

    1世纪金牌医生穿越成废柴嫡女,被亲爹和未婚夫扔进瘟疫村。既然世人骗我,欺我,害我!那她就:毒他,辱他,灭他。看她除瘟疫、治难疑、整恶亲,戏王爷,医手遮天,傲世天下!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钢铁年代

    钢铁年代

    小说讲述了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发展祖国的钢铁事业,一群小人物扎根鞍钢,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顽强克服困难建设鞍钢的故事,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发展的历史。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错综复杂,又爱又恨,争斗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