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19

第19章 从《东塾读书记》看陈澧的“汉宋调和”论(3)

个人觉得,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论证的策略,以便让汉学家们更容易接受。同样也不太像是思想混乱的结果,因为这根本不是什么玄妙的问题。最大的可能是,陈澧并没有真正从考证学传统中走出来,长期的汉学训练使他对宋儒的“义理”抱有一种习惯性的反感,这从他把“排陆王”作为《学思录》大旨之一即可看出。下节我们将会论证陈澧对“义理”的了解并没有超出考证学的传统,这是他整个主张呈现混乱色彩的症结所在。

陈澧贯彻“汉宋调和”论的第三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大同小异,只不过这次把讨论的范围缩小到了郑玄和朱熹两人。《读书记》单列两卷讨论两人的学说,可见陈澧对二人的重视程度。郑玄是汉学宗师,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以这两人作为汉、宋的代表,自然没有什么不合适。事实上,在陈氏之前,清代汉学家也有人倡导并尊郑、朱,例如吴派的惠栋就有“六经宗服郑,百行法程朱”的说法,皖派的江永也曾替朱子的《近思录》作过集注。这些人并尊郑、朱的理由虽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都属于同一种类型,那就是既肯定郑玄在汉学上的成就,也承认朱熹在理学上的贡献。陈澧则不然,他在这两卷书中,试图说明的仍然是那个“汉儒精义理、宋学能考据”的中心论点。结果我们发现,郑玄论学的大旨,不在于“小小才艺”之事,而在于“圣人之道”,程朱义理之学早已发端于汉儒;朱熹除了知道居敬穷理之外,还重训诂、重注疏、重音读、知算学、明地理,即便与汉儒比,也不遑多让。

就朱熹而言,陈澧的解释并不算错,只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理学家中,朱熹可能是最重视章句训诂之学的人,他一生孜孜不倦注经、解经,都是想把义理建立在可靠的文献基础之上。但理学就是理学,经解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义理的最终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得的基础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说:“读书乃学者第二事”、“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陈澧显然无法理解这一点,当他辩驳说“第一事(穷理)必在乎第二事”、“第一义必在乎第二义”时,汉学和宋学的区别立刻暴露无遗。

和有关朱熹的解释相比,陈澧对郑玄的“发明”倒显得更有说服力一些。虽然把“圣人之道”作为郑学之宗旨并不足以说明郑学之特色(因为汉、宋的区别本不在目的,而在于方法),虽然凭有限的几句话并不足以证明郑学真的“说心性最精”,但陈澧毕竟对汉学更有体会,当他把郑氏家法概括为“有宗主,亦有不同”,并与何休之“墨守”、许慎之“异义”相互对照时,确能彰显汉儒各家之特色。从陈澧本人反对墨守和异义、特别推崇郑氏家法来看,“有宗主、有不同”似乎也是形成他的“汉宋调和”论的一个助缘。

总之,出于对汉学之弊的反省,陈澧提出了“汉宋调和”的主张。从多方面的材料看,陈澧曾经尝试把这种主张的宗旨表述为:汉、宋皆有其独特的价值。可是,他所提供的证据却是汉学和宋学互相兼有对方之长。正是这些证据本身的脆弱,使得陈澧难以自圆其说,并深受后来者的诟病。陈澧之所以陷入此种窘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仍然身处考据的传统之内,对“义理”之学并没有形成一个恰当的认识。

四、“义理”之所以为“义理”

“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是清代学术的一个中心问题。尽管可以把该问题的源头一直追溯到宋代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但这两对概念却是不能随便置换的。宋代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属于“义理之学”内部的事儿,双方的分歧最多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号称最重“道问学”的朱熹仍然把读书看成“第二事”,就足以说明问题。清代则不同,“义理”与“考据”被当作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学问来对待,“义理”属于思想性的内容,“考据”则是对名物数度的训释。

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极端的看法是:“义理”皆空谈,“考据”才是实学,因此不必耗精费神于“义理”。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对明代心学极端厌恶,并且乐意置程朱理学于不闻不问之列。第二种意见是:“义理”必须建立在“考据”的基础上,“训诂明而后义理可明”。这是最流行、影响也最大的一种说法,戴东原曾给予经典的表述,钱大昕等积极附和,焦循、阮元并且热心地去效法和实践。钱大昕对“义理”没什么兴趣,故只愿从事考证的工作;焦、阮则有“义理”的偏好,他们都试图通过训诂的方法解决经典中的义理问题。最后一种意见是:“义理”是一种自得之学,不必建立在“考据”之上。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是宋学家,考证学派中几乎找不到一个代表。晚年的戴震曾经提出“义理即考核、文章之源”、“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向这种观点的让步。

陈澧在反省汉学之弊时,曾意识到考证学把精力专注于文字名物的训释是舍本逐末,因此他批评汉学家不知道经典中还有许多不必训释的内容。这种说法与第二种意见相比已有松动,主要表现在:第一,至少承认经典中有些“义理”可以不必借“训诂”而明。第二,把“义理”放在了比“训诂”更重要的地位。但是,仅此而已,在基本精神上,陈澧的说法与第二种意见没有任何实质的区别,那就是:“义理”全部保存在经典中,任何试图超越经典文本来寻求义理的做法都是不能接受的,通常所说的“自得”只不过是师心自用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在《遗稿》中,陈澧曾这样表白自己:

余不讲理学,但欲读经而求其义理;不讲文章,但欲读经而咀其英华;不讲经济,但欲读经而知其所法戒耳。

陈澧的意思并不是说自己不愿意讲理学,而是说不必要、也不能够超出经书去讲理学。“义理”全在经书中,只要认真去读经,义理自然可以到手。他借陆清献的话批评象山、阳明说:

然《大学》条目,亦何尝不可借?如象山、阳明辈,皆是借《大学》条目,作自己宗旨。

象山、阳明之所以被批评,就是因为他们借经书讲自家宗旨。和大多数考证学者一样,陈澧相信这是导致明学“空疏”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时时提醒说:

本朝诸儒考据训诂之学,断不可轻。若轻议之,恐后来从而废弃之,则成明儒之荒陋矣。

陈澧特别欣赏朱熹对“自得”的另一番解释:

大概读书,且因先儒之说,通其文义而玩味之,使之浃洽于心,自见意味可也。……且谓之自得,则是自然而得,岂可强求也哉!今人多是认作独自之自,故不安于他人之说,而必己出耳。

按照这种解释,“自得”不是自己而得,而是自然而得。“自己而得”以我为主,“自然而得”则由学习得来。从哪里学习?当然是从儒家经书中学习,于是陈澧总结说:

必读经乃谓之经学。以疏解注,以注解经,既解之而读之、思之,此经学也。不以疏解注,是读疏非读注也;不以注解经,是读注非读经也。嗟乎,天下岂易有经学哉!

为了纠正汉学之弊,陈澧曾搬出义理之学(宋学)的大旗。可是,出于对义理本身的极端不信任,陈澧又极力鼓吹读经,要求只从经书中“学习”义理。转了一个大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戴东原曾经概括过考证学的大纲领:“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陈澧修订了第一句(古经的有些内容可以不借助“故训”而明),照搬了第二句。虽有小变,但宗旨无别。看看《自述》中的话,就会知道陈澧在汉宋之间、义理考据之间的抉择:

又以为国朝考据之学盛矣,犹有未备者,宜补苴之。

何为主、何为辅,这里说得实在清楚不过!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陈澧强调义理只不过是为了“补苴”考据,提倡“宋学”主要是用来济“汉学”之穷。所谓“汉宋调和”,就陈澧的本来意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调停,而是有轻有重、有主有次的。换句话说,在陈澧那时,“汉”也许真的是“汉”,但“宋”却肯定不是真“宋”,最多也只是已经“汉”化的“宋”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虽然年辈稍晚、但却同样出身于汉学传统的章太炎就显得比陈澧高明许多:

说经之学,所谓疏证,惟是考其典章制度与其事迹而已。……今之经典,古之官书,其用在考迹异同,而不在寻求义理。……若诸子则不然。彼所学者,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同。既立一宗,则必自坚其说,一切载籍,可以供我之用。

我们可以不必同意章氏的经、子之分,也不一定认可他对经学性质的断定,但却不能不承认他对“义理之学”的特征有精到的体会:“义理”之学属于主观之学,它一定要建立在自得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自得”(自己而得),“义理”将失去价值,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并不是说讲“义理”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意发挥。训诂考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典文本,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事实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大部分“义理”上的分歧都不是由于“训诂”的原因而产生。即便是经典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我们都掌握了它的含义,也不能说就真的理解了该书的内容。文本没有呈现出的东西永远比呈现出来的多,这就是为什么在训诂学上并不复杂的《论语》和《孟子》有那么多种不同解释的原因所在。

陈澧当然知道儒家经典有多种解释,并且他建议人们要首先了解“先儒诸家”谁是谁非,然后再从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读经时的指导思想:

所谓经学者,非谓解先儒所不解也。先儒所解,我知其说;先儒诸家所解不同,我知其是非;先儒诸家各有是、各有非,我择一家为主而辅以诸家。此之谓经学。

问题是,凭什么来判定是非?凭什么去进行选择?“选择”、“判定是非”本身不就已经包含有读者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吗?另外,先儒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难道全是由于客观的理由?就拿陈澧最爱读的《孟子》来说,何谓性善,后儒聚讼纷纭,总不能说所有这些人都不善于读书吧!

由“读书”寻求“义理”是对的,但把“义理”全部看成是“读书”所得则有疑问。主张经书已经穷尽了所有的“义理”,则更成问题。当陈澧这样说时:

微言大义,必从读书考古而得。《学思录》说微言大义,恐启后来不读书不考据之弊,不可不慎。必须句句说微言大义,句句读书考据,勿使稍堕一偏也。

他实际上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至少,从后人对这部书的反应来看,他的“微言大义”常常被“读书考据”部分遮蔽掉了。批评他抄袭、摭拾,自然只是个别人的看法,但大多数人所重视的都是这部书在经学史方面的一些见解,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微言大义”、他调和汉宋的苦衷,反而常常被忽视或者忘记。

重提一下章太炎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发。章氏早年同样受过严格的考证学训练,他后来之所以能够认识到“义理”之学必须“直观自得”,完全是由于佛教唯识学的影响。换句话说,至少在这个问题上,章太炎已经从汉学的传统中走了出来。陈澧却没有。陈澧仍然在汉学之内,这注定了他和大多数的汉学家一样,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义理”之学的真谛。

同类推荐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热门推荐
  • 热血小子乱三界

    热血小子乱三界

    他从何处而来,无人知道,他想做什么,也无人知道,没有人能懂他,他有的时候让人感到温暖,有的时候却又让人头疼,头疼的时候可以让天界的玉皇大帝和地府的阎王都感到头疼,因为他可以任意穿梭于三界,却又无人能管,凭什么,就凭他是夜慕非。
  • 野望——涅磐之凤翔

    野望——涅磐之凤翔

    人的野心究竟有多大?****老天爷给了我超凡的头脑,代价是我的生命和活力。曾经,我的希望是能够用自己的双脚走向世界,亲身去感受天地的脉搏,然而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我却开始奢望着更多,更多……人的野心,究竟有多大?======================================================================================野望,亦可译作欲望,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男人的欲望、女人的欲望。涅磐,是死而复生的代名词,这是一个重生的灵魂,寻求自我的故事。凤翔,凤凰的展翅,一飞冲天,无可抵挡!这是一只浴火凤凰的腾飞故事。从一无所有到权倾天下,她凭借的是什么?在重生的世界,她要留下自己曾经存在的印记。然而在这过程中,她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爱情的围墙

    爱情的围墙

    爱,是最美、最自然的感情。许多人认为爱情只是彼此本能的一种牵引,不需要任何方式上的改进和努力。却不知爱情也需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有时,一个关键的技巧,便助你赢得如意爱情。
  • 末世之王牌守卫

    末世之王牌守卫

    未来世纪,大地枯竭资源紧缺,地球惊现宇宙“生命源”,还落在了他们要寻找的彗卫士所在的城市处,外太空侵略者处心积虑勾结地球微生物,里应外合企图强占地球,来寻伙伴的金土两个学员能不能在伙伴们赶到之前保护好彗卫士和H城的安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个英雄的诞生,绝不意味着和平!
  • 女人说:欣赏他、鼓励他、包容他

    女人说:欣赏他、鼓励他、包容他

    对女人来说,有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是,假装你不需要爱,但是其实你需要得很。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女孩子表现得很不需要婚姻,她们甚至炫耀自己选择单身的生活,但是,我很想问一句——“她们快乐吗?”
  • 魔王在路上

    魔王在路上

    女魔法师卡瑟琳意外进入地下世界的封印之地,与封印万年的地狱魔王的灵魂相融合。为逃脱魔王宿敌恶魔大领主的追杀,女法师迷失在神秘的地下世界。自此,新生的女魔王踏上了寻找归路的旅途。异世大陆,奇幻探险,女法师卡瑟琳的魔王之路。新书《末世之虚拟主宰》已经发布,科幻题材,欢迎大家继续支持!
  • 网游之枪舞

    网游之枪舞

    一道耀眼的白光过后,张重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一个叫风铃渡的小山村中,周围人群迅速多了起来……最酷的《第二世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
  • 黄金

    黄金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妖殇

    妖殇

    我想过蓝小羽住的清羽官如何富丽堂皇,如何美轮美奂,可唯独没想过居然会在清羽宫遇见故人——那个说要到湮痕谷有事——那个时常与我生气别扭的——那个妖力徽薄,我恐他被其他小妖欺负了的——轻辞!他竟是仙!推荐梨大魄新书:《与暴君同眠:蜜糖小皇后》
  • 权谋天下:以皇后之名

    权谋天下:以皇后之名

    她,是金牌律师,同样也是杀手界顶级杀手,亦正亦邪,冷血无情。他,是夏国尊贵的皇子,清朗俊逸,姿容绝色,亦是他国的阶下囚,沦为质子。一朝穿越,当冷酷无情的她,遇到同样冷血的他,到底是谁能降服谁?她冷冷的瞅着他:“你给我力量,我还你这天下。”他朝她笑,如罂粟,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