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7000000001

第1章 试论死刑制度的存废——民意是否真的不可违

试论死刑制度的存废——民意是否真的不可违

郭云帆

2007年12月18日晚,联合国大会通过议案,呼吁各国尊重国际社会对死刑的标准并暂缓适用死刑。这次议案的表决结果为104国赞成,54国反对,19国弃权。中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叙利亚等国投了反对票。根据联合国宪章和有关国际法准则,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案对各国没有强制执行力,但可以形成一种价值观和舆论上的压力。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张丹说:“死刑作为一个刑事司法问题,属于一国内政。我们不反对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对话,但任何人均不应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各国在死刑问题上立场严重分歧,决议不但没有减少这种分歧,反而激化了矛盾,导致成员国严重对抗。” 以上是国际社会对于适用死刑问题的最近一次交锋以及中国所持的态度。

笔者曾经是一名保留死刑的支持者。但是随着对死刑适用问题的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死刑存废争论最大的误区是抽象谈论,与具体社会意识因素、社会经济生活联系不够,难免陷入空谈。

就拿“民意”问题来讲。“民意主张保留死刑”已经成为死刑支持论者和保留死刑国家的最重要的理由。在限制和废除死刑成为刑罚制度发展趋势的今天,民意的支持成了死刑保留论者最后的战壕 。英国学者胡德指出:“在对是否废除、保留或恢复死刑进行决策时,民意非常频繁地被引为主要因素之一。日本、前苏联、中国、泰国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政府官员都宣称,支持死刑的民意力量使得对死刑的废除无法进行。” 在我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一既非法律术语,又非政策用语的“中国特色”表述,屡屡出现在法院的死刑判决书中,甚至还有因迫于民愤压力改判死刑的案件(如刘涌案)。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中国公民的死刑意识进行调查,认同我国目前死刑的占95%以上;2003年,网易就死刑存废问题进行网上调查,主张保留死刑的占83.3%;2004年,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律师进修学院组织了有关死刑问题的调研活动,认为“死刑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占60.5% 。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直接、简单的结论——“保留死刑”是我国的主流民意。真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民意?民意(public opinion)又称民心、公意、国民确认、国民确信等,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但民意不能简单地与民意调查画等号,大多数此类调查均存在局限性,结果并不可靠,不能揭示“保留死刑”民意产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无从探究这种民意的真正要求和社会应该采取的引导方向。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产生的“保留死刑”民意的真正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转型期犯罪率大幅上升引发民众缺乏安全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犯罪率持续上升,这是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紧密联系的。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是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伴随物。1978年以前的30年间,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立案数每年均在50万起以下,1979年改革开放后第一年就突破60万起,以后逐年递增,至2004年超过了400万起。但普通民众对此的理解却是,执法机关年年搞严打,判决刑罚的人逐年增加,实际却刑不压罪、刑罚效益下降。加之近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已超过0.4,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整个社会普通民众对自身安全的担心和对形形色色犯罪的痛恨感增强是主张保留死刑的最直接原因。

第二,民意患不公而非患不杀。一是“生刑”过轻造成刑罚不公。这里所指的生刑是实际操作层面的,应该包括死缓。根据计算,我国目前判处死缓的一般实际关押18年左右,无期徒刑一般实际关押15年左右,有期徒刑最高15年,数罪并罚亦不过20年 。生刑普遍表现出期限过短,与死刑落差太大,严重不协调。1993年,上海某幼儿园保育员孙某(女),结交一无良男友,为满足该男物欲,孙利用做会计的职务之便,贪污16万元供其花销。1995年,孙以贪污罪被判处死刑,时年27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近年来落马的贪官,哪一个不是贪污数百甚至上千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判死缓。不过十余年,两者“待遇”相差如此之大。这真的是因为时代不同造成的吗?因此,面对相对很轻的生刑,民意对那些贪官当然主杀。其实,有调查显示,认为无假释可能的终身监禁比死刑更具有威慑力的占31.3%,认为死刑更具有威慑力的占50.7% 。因此,只要使用得当,认为生刑“有用”的民众仍有相当一部分。二是司法、执法过程中造成的不公。在同一个时代,贪污、受贿上千万元被判死缓,如原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刘金宝、深圳市公路局原局长黄亦辉,而贪污受贿几百万被判死刑,如广西南丹县原县委书记万瑞中 。这样的例子不少。人们当然会想,这样的判决公平吗?法律可信吗?根据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民众对司法和执法过程中产生腐败的可能性还是具有一定认同感的。根据调查,认为法院在对刑事被告人定罪量刑是没做到或基本没做到“人人平等”的占52.6%,认为法官在对刑事被告人定罪量刑时普遍或比较普遍存在徇私舞弊的占32.8%。刘涌案件中,相当一部分民众就是害怕判处死缓后,刘仍能够死而不僵、手眼通天,继续为害社会。不难发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针对的对象往往是所谓“强势群体”,如贪官、黑社会老大,而另一种民意“法外开恩、刀下留人”针对的是“弱势群体”。民众见识并领教了太多刘涌式的强权真理,积压的民怨喷薄而出。这是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催生的一种呼声。民众要求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是判某人死刑。

第三,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未形成尊重人个体权利的观念。古希腊伯利克里说:“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丧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资产阶级革命,西方国家人道主义深入人心,对个体权利包括生命权利的尊重有深厚的民意基础。通过这种民意基础的积累,最终起到了抵制、消解民众对于死刑的报应和威慑观念的作用,导致了死刑的废除或限制。在我国,历史上从未形成对个人权利的有效尊重,个体必须“克己复礼”,对社会的要求和制度绝对服从。根据“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面对国家的、集体的、家庭的其他不特定人的利益时,个人的利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个体生命权从未获得过应有的崇高地位,更不用说罪犯的生命权利和价值了。

第四,传媒借舆论之口炒作民意。在成熟的法治社会,舆论是不应该干扰司法活动的,它只是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并实行司法监督。如英国就有专门的《藐视法庭法》,严格规范媒体监督,如果关于案件的报道将对正在争议的诉讼过程的公正产生严重妨害或损害,形成实质性危险,媒体就可能被判藐视法庭罪。但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是,某些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往往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为追求轰动效应进行“炒作”,对某一些、某一类案件营造出一边倒的氛围。在我国,司法独立尚不够完善,法官的独立精神尚待培育,新闻舆论左右司法的力度很大。一旦经过媒体轰炸般的炒作,立刻就激起了全社会正义力量的愤怒,于是法律问题变成了泾渭分明的道德压力。那时,不仅司法部门,就是政府也不得不迫于舆论压力而摆出一些姿态。

在认真比较分析后,我们应该看到所谓的“保留死刑”的民意,有的是出于其他目的,有的存在不真实的因素。有时,连民众自己也被这种不真实的民意所蒙蔽了。

另外,民意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着的。

民众对个人安全的担忧会随着“刑事案件高发期”的结束而减少。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引起刑事案件高发,这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利益复杂的大国来说也是无可避免的。一旦经济发展越过了“瓶颈”,社会上绝大多数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各种利益均找到了均衡点,那么,整个社会生活将趋于和谐,刑案高发的态势也将得到遏制,民众将不会因为担心自身安全而对罪犯“杀声一片”。这一点,也是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只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这一局面将不是遥不可及的。

民众的不信任会随着立法、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而消失。一套比较合理、健全的刑罚体系,一个廉洁、公正的司法部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也是消减、缓解要求保留死刑民意的条件。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当每一个犯罪案件都能在刑罚体系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刑罚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当国家司法和执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生命权问题上能够基本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时,民众将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建立较强的信任感,就不必再通过表达“民愤”这种非正规途径来影响刑事判决。

整个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忽视会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倡导和谐社会的努力而改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是逐渐加强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决定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唤醒了整个社会的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逐步加深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个人包括犯罪人的生命价值将会越来越被看重,而“保留死刑”的民意必将逐步减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意绝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废除和限制死刑的障碍。

上文提到的2004年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律师进修学院组织的有关死刑问题的调研活动,较之其他的调查,是一次比较全面、专业和有一定深度的调研。它不仅仅停留在“废除还是保留死刑”这单一的问题上,其中一些问题的调查结果已经显示了民意在朝着限制适用死刑的方向上发展。如:64.0%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死刑将被废止;81.0%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不能废除死刑,但是应当少杀、慎杀;68.2%的受访者认为“严打”时不应当比平时判处更多死刑;52.9%的受访者不认为死刑设置对阻止犯罪起了很大的作用;43.6%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刑法对死刑罪名规定的数量过多或偏多;45.0%的受访者认为我国死刑判决过多。这次调查的涵盖面虽然不很广泛,但仍反映出民意中对于死刑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

看了上述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民意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嗜杀”;“保留死刑”的民意支持也没有宣传中那么高。在这里,想借用陈兴良教授的观点——“民意多与少之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性质上的差别。50%当然是中线,但是60%甚至70%对死刑存置论的支持率与90%的支持率又是完全不同的”。

法国死刑存废之争是比较典型的。其死刑存废的讨论由来已久。据调查,1972年、1974年、1975年、1979年、1981年,法国支持死刑的民意分别是63%、50%、58%、55%、63%。1981年9月,民意调查还显示,支持对极其严重犯罪适用死刑的民众仍高达73%。1981年10月,国会两院毅然通过废除死刑的法案。1999年,调查显示,支持废除死刑和支持死刑的比例为48∶46,2001年上升到49∶44。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认识到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复仇。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对于死刑问题的民意是可以引导的,关键是向什么方向引导。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为死刑的限制和废除奠定了法理基础;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首次以国际法律文件形式限制死刑的适用;再到1989年联合国《废除死刑公约》、 199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2号决议,废除和限制死刑已经成为难以逆转的国际潮流和趋势。保留死刑的国家已经从1965年的64%降低到2005年的51%,在保留死刑的国家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事实上废除死刑(法律上保留死刑,但过去10年间未执行过)的国家。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顺应潮流,结合我国国情,从各个方面对死刑制度进行改革,而不是将民意作为在限制、废除死刑道路上裹足不前的借口。

(作者系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警官)

同类推荐
  • 治安管理处罚法教程

    治安管理处罚法教程

    为适应法律职业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工作能力,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组织本校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编写了系列教材。
  • 经理人必备经济合同与法律知识

    经理人必备经济合同与法律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经理人员的成就,每一项失败也都是经理人员的失败。中外企业的无数案例都证明了一个结论:经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视野、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本系列丛书将为广大经理人搭建出走向成功的知识阶梯。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分必备法律知识和合同写作范本与合同管理两篇,主要介绍了法律基本知识、合同法、金融法律知识、会计法、税法基本知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知识产权法、交易秩序法、价格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刑事法律知识、诉讼法、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常用经济合同的概念与写作范本、合同管理等二十章内容。
  • 律师刑事辩护典型案例评析

    律师刑事辩护典型案例评析

    对于刑事辩护典型案例的深入评析,无论是对于司法实务操作还是对于刑法理论研究,乃至对于推动立法改革而言,目前都具有重大意义。
  • 实用法律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法律文书写作大全

    法律文书的含义法律文书,是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和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处理各种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过程中,依据事实。本书详细介绍了法律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
  • 法学思与辩

    法学思与辩

    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特殊的科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法学肯定法律对于社会的制约和调整。从而,法学成为教育全体人民遵纪守法,具有特殊的价值。现代的法学,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学。但是关于法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涉及价值论的研究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法学思辨文集。
热门推荐
  • 人生若只如初贱

    人生若只如初贱

    一个看似白目实则小聪明无数的红名女玩家勾搭GM不成反被勾搭的悲惨经历。GM——游戏里的绝对主宰,利用职权之便坑蒙拐骗调戏女玩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 蜀山剑侠传2

    蜀山剑侠传2

    小说以峨眉弟子“三英二云”、“七矮”等的修真学艺、斩妖除魔为故事核心。“三英”之一的李英琼是整套小说的主角,小说详细描述了她从一个普通女子,经过无数次的机缘巧合,得到了长眉真人的紫郢剑以及白眉和尚的定珠,获得了圣姑的一甲子功力,最终成长为峨嵋派后辈中最杰出的人物……
  • 女御医

    女御医

    原本是医科大的双优毕业生,转眼就成了地府的怨魂。抵不住实习小鬼差甜言蜜语,可是,当她投生后才发现全都是鬼话连篇!相依为命的病弱的娘,尔虞我诈的深宅大院生活,步步艰辛,处处小心。然,双优毕业生的头衔可不是盖的!看她如何从一个身世凄苦的丫头,摇身变成一代传奇女御医!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每个人都是强者

    每个人都是强者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个人可以决定你的成败,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若想一辈子平庸,那你就要习惯于接受失败,你若想使自己变得杰出,那你就要向成功进发。本书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变得一生富有,备受人尊敬;有的人却变的穷困潦倒,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给的。成败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 穿越贫家药女

    穿越贫家药女

    她是现代古医世家最没出息的三女儿,其貌不扬不说,还是一个惹人嫌的书呆子,这样的女儿,注定被掩没在优秀一辈的世家子孙里。直到,一觉醒来她,穿越了。“哎,来都来了,那就在古代闯出自已的一片。。。。天。。。吧!”简欢紧紧的托住了自已快要跌破的下巴,眼前这座草棚就是她的家?父亲瘸子,母亲包子,爷爷奶奶偏心,叔叔强势,婶婶凶狠,村里人鄙视,站在这个穷得叮当响的鬼地方,纵然是简欢也都想大骂出声,奶奶的,我嘞个去。好吧!即来之,则安之,贫家女怎么了?看咱如何翻身把歌唱,活出个“滋润”样来。采药卖药,行医救人,银子来名声响,小小年纪称大夫,农家女,踏京都,展风华,一朝成就王妃路,引蜂招蝶,桃花难躲,十二岁的丑丫头随手救起的华贵少年,五年之后,再次相遇,她已是娉婷少女,他是翩翩男子。“那个,恩你已经报了,你可以离开了。”她说,拿着他给的一百两银票。“对我来说,救命之恩,以身相许更合适。”某男低沉微笑。这是一个小农女蜕变成蝶的故事,也是一个男人宠一个女人上天入地的故事,一生一世一双人,喜欢的亲们一定不要错过哦!~
  • 帝屋

    帝屋

    抢最好的宝贝,泡最美的妞,学最逆天的招式,神魔玩于我掌,鬼怪踩在我脚,横行妖魔乱舞的龙州谁敢拦他?可他却偏偏有一位同样受黄帝青睐却走上霸道的兄弟,誓与他逐鹿天下,王道,霸道,天下谁主?
  • 长大有意思

    长大有意思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精品畅销书系”之一,收录了郁雨君小说和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随心所欲地顾盼和表现周围的青春男女,同时也在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
  • 拉贝次仁

    拉贝次仁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