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袁盎晁错列传》)
(83)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司马相如列传》)
例(78)是两个副词连用与"者"共现。这样《史记》中的用例就多达16例,而与"者"字共现的副词也有"亦"、"皆"、"固"、"乃"、"独"、"必"、"且"等7个。
《论衡》中"者"与副词共现有8例,共现副词有"乃"、"亦"、"必"、"殆"、"皆"等五个,列举如下:
(84)若是者,乃"遇"耳。(《逢遇》)
(85)文章之人,滋茂汉朝者,乃夫汉家炽盛之瑞也。(《超奇》)
(86)方今文人并出见者,乃夫汉朝明明之验也。(《超奇》)
(87)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言毒》)
(88)孔子之书不乱,其言"理孔子之书"者,亦非也。(《案书》)
(89)四海之大,万民之众,无能名尧之德者,殆不实也。(《艺增》)
(90)鲁相者殆非孔、墨,必三家也。(《遭虎》)
(91)儒书之言楚熊渠子、养由基、李广射寝石,矢没卫饮羽者,皆增之也。(《儒增》)
而到了《太平经》中,"者"与副词共现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出现频率高达58次,共现副词有"但"、"乃"、"纯"、"悉"、"皆"、"最"、"即"、"则"、"亦"等九个,各举一例:
(92)是者,但俗人妄语耳。(卷35/41)
(93)男女者,乃阴阳之本也。(卷35/42)
(94)此者,纯皇天之明要证也。(卷44/60)
(95)不应又不中者,悉非也。(卷50/77)
(96)乃一旦而相随死者,皆非命也。(卷92/134)
(97)心者,最藏之神尊者也。(卷96/153)
(98)是者,即其善人学而度世者也。(卷98/156)
(99)九君者,则太上之亲也。(卷114/193)
(100)寅者亦阳,地上木也。(卷118/210)
《太平经》中"者"和副词共现达到高峰《太平经》中如此高的出现频率可能也与该书主语后喜用"者"字提顿有关,其后共现频率逐渐下降。根据何亚南(2001)的统计,《三国志》共现七例,副词4个,《三国志注》共现九例,副词7个。我们又查检了《抱朴子·内篇》《世说新语》《贤愚经》《周氏冥通记》《颜氏家训》,只在《抱朴子·内篇》和《颜氏家训》中分别发现二例:
(101)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抱朴子·内篇·金丹》)
(102)且夫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抱朴子·内篇·辨问》)
(10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颜氏家训·名实》)
(104)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颜氏家训·风操》)
由上表可见,到《史记》时代"者"与副词共现已经较为多见,《太平经》中共现达到高峰,《三国志》中用例已经明显下降,《抱朴子·内篇》中用例已经很少了,《三国志注》虽仍有多例,但同时期其他文献中共现用例罕见。因此可以说:先秦时期"者"与副词不共现是一条规则,少有例外,大概秦汉以后规则被打破,两汉时代"者"与副词共现最为多见,魏晋以后共现用例逐渐消减。
至于"者"与副词不共现规则被打破的原因,何亚南认为是系词句在口语中的发展导致人们对无系词句使用的陌生,使用无系词句主要靠模仿,而模仿有时不可避免失真,破坏了规则。何的解释基本可信,不过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两汉时期,汉代是系词"是"在口语中迅速发展的时期,无系词句和系词句并用,可能会导致人们使用判断句时的混乱,从而出现不合规则的现象。不过魏晋以后系词句基本发展成熟,人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口语和书面语、旧式判断句和新式判断句的区别,无系词句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中,成为仿古句式,人们在使用中可能会备加注意查检是否合乎先秦汉语语法规则,加上使用无系词判断句的基数变小,"者"与副词共现的用例越来越少。
总之,在使用副词作谓语修饰语的无系词判断句中,"者"与副词不共现,这是何亚南指出的先秦汉语的一条严格的语法规则,何认为汉代以后这条规则被打破,"者"与副词共现的反例在《三国志》及裴注时代达到高峰。我们通过对相关语料的穷尽调查,发现"者"与副词共现的高峰出现在汉代,此后用例逐渐减少,我们对其消长变化的原因也试着作出了解释,从而对何文的结论作了一定的修正和补充。
2."......,是/此......也"式。这是用代词复指提出的话题,然后再做出判断的判断句。话题部分我们分析为话题主语,复指代词为形式主语,复指代词后作出判断的部分是谓语。
这种句式是沿用上古的旧式判断形式,上古时期这种句式非常常见。由于句子话题部分比较长,为避免头重脚轻,就采用一个复指代词作形式主语,复指话题,同时也可以起到强调谓语的作用。由于使用较多,在类推作用和强调需要的诱导下,简短的话题主语后慢慢也常用代词复指了,正是在这种句法环境下复指代词"是"逐渐语法化成了系词。中古时期虽然"是"字判断句逐渐发展成熟了,但是仍然有大量旧式判断句使用,其中"......,是/此......也"式在中古前期仍然比较多见。如:
(105)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论衡·本性》)
(106)舜不辞天下者,是其道也。(《论衡·非韩》)
(107)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是则三皇、五帝之属也。(《论衡·语增》)
(108)夫以严畏智诈刑罚胜人者,是正乃寇盗贼也。(《太平经》卷47/64)
(109)故今帝王聪明绝也,而天变日多,是明证效也。(《太平经》卷86/127)
(110)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论衡·非韩》)
(111)若夫无所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此禀之薄,用之竭也。(《论衡·气寿》)
(112)尽有可动遥不居其处者,此自然之事也。(《太平经》卷50/74)
例(105)~(109)复指代词用"是",例(110)~(122)复指代词用"此"。复指代词后有时出现副词,如例(107)、(108),这就确定了"是"的代词性质,说明这些句子中"是"并未虚化成系词,这样的句子仍是旧式判断句。
不过,到东汉时期此句式中的话题主语,一般不能是一个简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往往是复杂的短语或小句。这是因为此时期"是"字作为系词在口语中已经大量使用,简短的名词性成分如果实际不需要复指的话,是没有必要再用复指代词的,人们使用"是"字一般是把它作为一个系词使用的。
中古后期,特别是南北朝以后,随着系词"是"的发展成熟,旧式判断句在口语中很少使用了,"......,是/此......也"句式也比较少见了。后期我们穷尽调查的三部专书中,《世说新语》有4例,《贤愚经》1例,《周氏冥通记》1例,列举如下:
(113)今逼高命,不敢苟辞,当释冠冕,袭私服,此绍之心也。(《世说新语·方正》)
(11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世说新语·容止》)
(115)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世说新语·识鉴》)
(116)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世说新语·识鉴》)
(117)想此十余月中,训谕何限,惜乎弗问,此师之咎矣。(《周氏冥通记》卷一)
(118)如意宝珠,此难得物。(《贤愚经》卷八,4/408a)
以上6例复指代词全部用"此"字,这说明到中古后期随着"是"字作为系词使用得越来越多,复指话题的任务主要落在了"此"身上。
"是"和"此"是判断句中承担复指任务的两个主要代词,自先秦一直到汉末"是"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此"指示代词"是"与"此"作主语的比例,肖娅曼《上古"是"字判断句与"此"字判断句比较》考察《左传》《孟子》,"是"229例,占93%左右;"此"16例,占7%左右。肖的统计包括了代词直接位于句首,即话题不现的判断句,不过这个数据说明复指代词"是"、"此"出现频率的悬殊是没有问题的。据统计,《论衡》中"是"字复指话题主语的有99例,"此"字有20例,二者之比为5∶1。《太平经》中"是"起复指作用187例,"此"字31例,二者之比6∶1。复指代词"是"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此",这恐怕也是"是"发展为系词,而"此"没有能够发展为系词的原因之一。而魏晋以后,随着"是"字作为系词逐渐成熟,复指任务主要落在了"此"身上,"是"字很少作为复指代词出现了。
另据肖娅曼考察,上古"是"、"此"充当主语的判断句还有一点显著差异,即"是"后谓语偏重于谓词性成分,"此"后谓语只能是体词性成分,肖考察《左传》《孟子》所有此类判断句,发现只有一条例外。也就是说"此"后判断谓语须是体词性的,这是先秦汉语的一条规则。这个规则至《史记》时代已经被打破,《史记》中有10例"此"后谓语为谓词性成分的判断句,尽举如下:
(119)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陈涉世家》)
(120)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张耳陈余列传》)
(121)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刘敬叔孙通列传》)
(122)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韩信卢绾列传》)
(123)然为布被,此诈也。(《平津侯主父列传》)
(124)且夫卜筮者,扫除设坐,正其冠带,然后乃言事,此有礼也。(《日者列传》)
(125)言而鬼神或以飨,忠臣以事其上,孝子以养其亲,慈父以畜其子,此有德者也。(《日者列传》)
(126)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孝文本纪》)
(127)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晋世家》)
(128)破军降城以十数,未尝困辱,此亦天授也。(《傅靳蒯成列传》)
例(119)~(125)"此"后谓语为动词或动词短语,例(126)~(128)为主谓短语。另外,这10例中例(124)、(125)出自褚少孙补《日者列传》。
进入中古时期,"......,是/此......也"句式中谓词性谓语判断句也比较常见,前期我们穷尽调查的三部专书中,《论衡》有8例,《太平经》有4例,现列举如下:
(129)必以伐鼓为攻此社,此则钟声鼓鸣攻击上也。(《论衡·顺鼓》)
(130)至于犬乳,置之宅外,此复惑也。(《论衡·薄葬》)
(131)丧亲民无闻,丧子失其明,此恩损于亲而爱增于子也。(《论衡·祸虚》)
(132)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论衡·自然》)
(133)世俗传言:"周鼎不爨自沸,不投物,物自出。"此则世俗增其言也,儒书增其文也,是使九鼎以无怪空为神也。(《论衡·儒增》)
(134)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135)而反断绝之,此乃天地共恶之,名为绝理大逆之人也。(《太平经》卷35/42)
(136)上天地各有文理,知用前,不知自却,此自然耳,不惜爱戒而不相教也。(《太平经》卷110/179)
(137)直梦者,梦见甲,梦见君,明日见甲与君,此直也。(《论衡·纪妖》)
(138)无有奇物珍宝,为贫家也;万物不能备足,为下极贫家,此天地之贫也。(《太平经》卷35/41)
(139)绝其食饮与阴阳,不相传,天下无蚑行之属,此二大急者也。(《太平经》卷36/45)
以上例(129)~(132)是动词或动词短语作谓语,例(133)~(136)是主谓短语作谓语,例(137)~(139)是形容词短语作谓语。
后期我们穷尽调查的三部专书中有6例"此"字复指句,没有谓词谓语句,不过作更大范围检索,还是可以发现很多用例。我们查检了《三国志》和《颜氏家训》,据粗略统计,前者有三十余例,后者有七八例。列举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