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主谓相续式的无系词判断句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所采用的主要句式,到了中古时期这种句式虽然受到了新生系词句的冲击,但仍然在使用,反映到书面文献中还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先看我们对中古《论衡》《太平经》《修&中》《世说新语》《周氏冥通记》《贤愚经》等六部专书:可以看出,中古时期无系词句在中土文献中所占比重还相当高,前期占百分之八九十,后期还占百分之三四十。不过在汉译佛经中其所占百分比比较低,《修&中》中占34.7%,到了后期的《贤愚经》中只占到了12.4%,汉译佛经更多地使用了新式判断句。从前期到后期,无系词句在各类文献中所占百分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中土文献下降了四十多个百分点,汉译佛经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虽然无系词判断句从中古前期到中古后期在判断句中所占比重有了大幅下降,但它在中古汉语判断句中仍是不可忽视的,值得我们去考察研讨。
下面从结构形式、构成成分、语义关系等三方面具体讨论中古无系词判断句的使用。
一、无系词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一)基本结构形式分类
根据判断句主语、谓语及其后语气词的有无,中古汉语无系词判断句分为六种形式:
第一,"......,......也"式。这是主谓相续,谓语后用语气词煞尾的无系词句。如:
(1)周公,武王之弟也。(《论衡·气寿》)
(2)天,父也;地,母也。(《太平经》卷36/46)
(3)吾非神也。(《修行本起经》卷下,3/468b)
(4)亮曰:"此必辛佐治也。"(《世说新语·方正》)
(5)此冯真人也。(《周氏冥通记》卷二)
(6)掬中水多非海水也。(《贤愚经》卷一,4/354c)
有时句末语气词不用"也"字,而用"乎"、"邪"、"耶"、"矣"、"哉"、"耳"等,或几个语气词连用,在作出论断的基础上,增加了疑问、感叹、限止等语气。如:
(7)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论衡·命禄》)
(8)舜之与尧,俱帝者也。(《论衡·书虚》)
(9)黄石审老父,老父审黄石耶?(《论衡·纪妖》)
(10)天君觉知,乃道其意,是不勉邪哉?(《太平经》卷114/198)
(11)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世说新语·识鉴》)
(12)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世说新语·德行》)
(13)想此十余月中,训谕何限,惜乎弗问,此师之咎矣。(《周氏冥通记》卷一)
第二,"......者,......也"式。这是主语后用语气词"者"字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煞尾的无系词句判断句中有两个"者",一是结构助词"者"(有人看作代词),它附于谓词性成分后,组成"VP+者"结构,整个结构作为体词性成分出现在句中,如:"杀人者,病也。"(《论衡·订鬼》)这个"者"字去掉后会改变语义,是转指的"者"。二是语气词"者",这是自指的"者",它不提取句法成分,"者"的有无并不影响原来语义。它可以附于体词性成分后面,如:"宋丁公者,宋人也。"(《论衡·书虚》)也可以附于谓词性成分后面,如:"民乱国危者,无道之所为也。"(《论衡·治期》)对判断句结构形式进行分类时,依据的是语气词"者",上面《书虚》《治期》例是"......者,......也"式判断句,而《订鬼》例是"......,......也"式判断句。如:
(14)今雨者,水也。(《论衡·顺鼓》)
(15)是者,子之私也。(《太平经》卷66/102)
(16)迦夷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修行本起经》卷上,3/463b)
(17)桓郎者,桓范也。(《世说新语·贤媛》)
(18)若披罩紫盖,游适偃房者,神仙之渐也。(《周氏冥通记》卷二)
(19)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
主语后的"者"字,谓语后的"也"字也可以为其他语气词代替。如:
(20)鬼之见也,人之妖也。(《论衡·订鬼》)
(21)若是者,乃"遇"耳。(《论衡·逢遇》)
(22)世俗言龙神而升天者,妄矣。(《论衡·龙虚》)
(23)所以言复重者,乃恐其固固有失之者。(《太平经》卷117/208)
(24)尔时大王摩诃罗檀那者,岂异人乎?今我父王阅头檀是。(《贤愚经》卷一,4/353b)
(25)气之害人者,太阳之气为毒者也。(《论衡·论死》)
(26)真人所疑者,何等也哉?(《太平经》卷48/65)
例(20)主语后用"也"字提顿,例(21)~(24)谓语后分别用"耳"、"矣"、"者"、"乎",例(25)是句末"者"、"也"连用,例(26)是句末"也"、"哉"连用。
第三,"......者,......"式。这是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不用语气词的无系词句。如:
(27)死者,生之效。(《论衡·道虚》)
(28)泉者,地之血。(《太平经》卷45/61)
(29)所以者何?(《中本起经》卷上,4/148b)
(30)陈婴者,东阳人。(《世说新语·贤媛》)
(31)佛者何人?(《贤愚经》卷十三,4/441a)
(32)太者,元始之极。(《周氏冥通记》卷二)
(33)夫文字者,坟籍根本。(《颜氏家训·勉学》)
第四,"......,......"式。这是主语和谓语后都不用任何语气词的无系词句。如:
(34)扶桑,东方[之]地。(《论衡·说日》)
(35)帝王治得天心,非一贤臣之功。(《太平经》卷43/59)
(36)此女福人。(《中本起经》卷下,4/161c)
(37)王郎,逸少之子。(《世说新语·贤媛》)
(38)易迁,女仙宫。(《周氏冥通记》卷四)
(39)我,摩诃斯那。(《贤愚经》卷四,4/375c)
(40)玙璠,鲁人宝玉。(《颜氏家训·音辞》)
第五,"......也"式。这是主语省略,谓语后附语气词的无系词句。如:
(41)四海之外,有乘龙蛇之人。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论衡·龙虚》)
(42)过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误人之草也。(《太平经》卷50/70)
(43)太子问曰:"此为何等?"其仆答言:"病人也。"(《修行本起经》卷下,3/466c)
(44)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世说新语·言语》)
(45)尔宿世已生周家,君之余嗣也。(《周氏冥通记》卷二)
(46)今是精进立行之时,非懈怠时也。(《贤愚经》卷一,4/352a)
(47)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颜氏家训·风操》)
有时主语是在对话中省略,如例(43)、(44);有时是在行文中承上文省略了,如例(41)、(42)、(45)、(46)、(47)这两种省略形式有所不同,对话中省略,句子是语气相对完整的单句。叙述中承上省略,一般是复句中后面的分句,语气不完整。本书着眼点是单句或分句层面的判断句,因此作一类处理。此类句式有时不用"也"字煞尾,而使用其他语气词。如:
(48)瓶沙问言:"将非悉达乎?"(《修行本起经》卷下,3/468b)
(49)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方正》)
(50)复问:"非我邪?"(《世说新语·识鉴》)
(51)须臾,复梦见二人,乃赵丞前所使黄元平者。(《周氏冥通记》卷二)
(52)如来世尊,独为彼师,非我师耶?(《贤愚经》卷五,4/381b)
以上各例句末语气词分别使用"乎"、"哉"、"邪"、"者"、"耶"。
第六,"......"式。这是主语省略,谓语后不用任何语气词的无系词句。如:
(53)外有仕宦之名,内乃度世之人。(《论衡·道虚》)
(54)子为天地问疑,吾主为天谈,非子之私也,俱共公事,何须谢哉?(《太平经》卷118/209)
(55)答曰:"实忍辱人。"(《中本起经》卷上,4/148c)
(56)此儿宿命罪行使然,非父母过。(《中本起经》卷上,4/153a)
(57)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世说新语·排调》)
(58)祖文朗,举秀才,宋江夏王国左常侍。(《周氏冥通记》卷一)
(59)其夫答曰:"非卿所知。"(《贤愚经》卷一,4/356b)
(60)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颜氏家训·杂艺》)
总之,中古汉语无系词判断句继承了上古汉语判断句的6类基本句式,其中"......,......也"这种形式直到东汉前期在判断句中一直充当主角,"也"字一度被视为判断句的一个标志。但是这种情况到了中古后期有了改变,无系词句逐渐摆脱了句末语气词"也"字,事实上在口语性较强的汉末佛经中,"......,......也"式就丧失了主要句式的地位。另外,"......者,......也"式被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无系词句的典型句式,但是事实上,此式在无系词句中所占百分比从上古时期就一直不是很高根据解植永《〈左传〉〈史记〉判断句比较研究》的统计,《左传》中占1.2%,《史记》中占18.9%,远远不能与"......,......也"式相提并论。中古六部专书中,我们注意到《太平经》中"......者,......也"式使用较多,达到了28%的百分比,但这是该书的语言风格特点,《太平经》的作者偏好使用"者"、"也"呼应的形式《太平经》一书,主语后偏好使用"者"字提顿。
(二)几种结构形式的讨论
1."......,Adv......也"式。这是谓语前面有副词作修饰语的判断句,句中副词的使用,可以帮助加强判断语气,同时丰富了句子的语意表达。有谓语修饰语判断句是与无谓语修饰语判断句相对而言的,与前面的分类着眼点不同,并行不悖。下面列举部分用例:
(61)次公问之,乃其旁里人巫家子也。(《论衡·骨相》)
(62)此即召信之符也。(《太平经》卷39/51)
(63)此则真人衣。(《修行本起经》卷下,3/469a)
(64)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世说新语·文学》)
(65)凡虫鸟,非所敢希。(《周氏冥通记》卷三)
(66)此亦劳度差作。(《贤愚经》卷十,4/420c)
以上各例依次使用副词"乃"、"即"、"则"、"皆"、"非"、"亦"。
何亚南(2001)指出,"者"和修饰判断谓语的副词("非"字除外)等不在同一句中共现是先秦判断句的一条规则。何检索《周易》《尚书》《仪礼》《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只在《左传》中检得1处例外:
(67)六官者,皆桓族也。(《左传·成公十五年》)
先秦"者"与副词等不共现的规则入汉后被打破。何亚南(2001)考察"者"与副词共现之例,《战国策》可靠用例二例,《史记》四例,《三国志》七例,《三国志注》九例。与"者"共现的副词,《战国策》一个,《史记》三个,《三国志》及裴注八个。根据这样的结果,何认为至《三国志》及裴注时代,"者"与副词等不共现的规则基本失去约束力。
我们考察发现"者"与副词共现现象在汉代最为多见,至《三国志》及裴注时代其出现频率已经大为降低。《史记》一书何亚南(2001)揭举了4例:
(68)汉者,亦金之散气。(《天官书》)
(69)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老子韩非列传》)
(70)夫齐者,固寡人之雠。(《苏秦列传》)
(71)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张耳陈余列传》)
我们翻检《史记》发现这样的用例并不少见,兹补12例:
(72)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周本纪》)
(73)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项羽本纪》)
(74)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高祖本纪》)
(75)右十一人者,皆唐虞之际名有功德臣也。(《陈杞世家》)
(76)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宋微子世家》)
(77)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鲁仲连邹阳列传》)
(78)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李斯列传》)
(79)田文言曰:"今此三君者,皆丞相也。"(《张丞相列传》)
(80)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郦生陆贾列传》)
(81)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刘敬叔孙通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