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是"字判断句是近年来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张华文(2000)较早地关注到了东汉以降汉译佛经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分析了这类判断句的作用及其出现的环境,并与藏缅语族诸语支的判断句比较,认为这是汉藏语同源的证明。江蓝生(2003)认为中古汉译佛经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是受梵语影响而产生的。朱冠明(2005)、龙国富(2005)利用梵汉对勘材料肯定了江蓝生的观点,即认为"是"字后置判断句是语言接触的产物。解植永(2006b)通过分析比较汉译佛经和中土文献中的相关材料,提出"是"字后置式判断句源自汉语本身。而姜南(2010)认为汉译佛经中的"S,N是"句根本就不是系词判断句。以上各家,同时也注意到了句中和句末同时使用系词"是"的叠加式特殊判断句。另外,卢烈红(2008)考察报道了中古"是"、"为"两个系词连用的特殊判断句。
专书研究方面,《世说新语》最受关注,董德志(1994)考察了《世说新语》中的新旧十类判断句式,指出《世说新语》中系词已经比较成熟,判断句表现出形式多样化、判断语复杂化等特点。陈建裕(1996)、梁光华(2000)、肖娅曼(2001)等也对《世说新语》判断句作过调查研究。萧红(1999)考察描写了《洛阳伽蓝记》中的五种判断句式。何亚南(2001)对《三国志》及裴注判断句的句式、修饰成分、语义、分布等作了研究探讨。刘光明(2004)考察分析了《颜氏家训》中的"是"字判断句。朱力(2005)穷尽调查了《太平经》本经和东汉四部翻译佛经中的判断句,并作了分析比较。
总起来看,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在有关问题上有了一些描写与讨论,但涉及的面不够广,在某些问题的探讨上还不够深入,多零敲碎打式的探索,少系统的全面的总结与讨论。而中古时期是汉语判断句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当前已有的研究与中古汉语判断句的地位很不相称,有必要对中古汉语判断句作系统的、历时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古汉语判断句的使用面貌,揭示判断句发展成熟的过程和机制。
二、判断句的界定
(一)逻辑学上的判断与语言学上的判断句
在逻辑学上,判断是指"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等等的肯定或否定来反映对象情况的或真或假的思想"。传统逻辑学通常把判断等同于命题,把判断看成是命题的语言表达。现代逻辑学严格区分了判断和命题,认为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是语言中的直陈句表达的意义;而判断是断定者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命题的认识,是"被断定者断定了的命题"。语句、命题和判断三者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命题必须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能表达命题;判断都是命题,但不是所有的命题都是判断,只有经过断定真假的命题才是判断;只有直接包含真假的语句(陈述句、反诘句)才能表达判断,不直接包括真假的语句(一般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表达判断。逻辑学上一个直言命题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量项+主项(S)+联项(是∕不是)+谓项(P)。
语言学上的判断是说话人对判断对象作出的主观断定,表达这种断定意义的语句就是判断句。与逻辑学判断求真不同,语言学上的判断主要表达说话人对对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主观认识,以及对判断对象性质、属性持有的态度。与逻辑学一般只通过直陈句表达判断不同,语言学可以通过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表达判断。传统语言学一般把判断句形式分析为:主语+系词+谓语。
(二)判断句的定义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各家给判断句下的定义有所不同,有的定义侧重形式标准,有的定义侧重语义标准,有的定义兼顾形式与语义,以下是几家有代表性的观点: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85):"判断句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
王力《古代汉语》(1962/1981):"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1981)、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朱振家《古代汉语》(1988):"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许嘉璐《古代汉语》(1992):"判断句是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2000):"判断句是表明判断对象是(不是)谁或什么的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往往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因此,判断句大多是名词谓语句。"
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2002):"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类,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对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进行分类,判断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或不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
综观以上各家定义,虽然侧重点不同,概括范围大小有所不同,但基本看法一致,并无认识上的冲突。语法研究中的定义最好从语法形式上作出明确界定,如果不能单独从形式上作出界定,那么兼顾语义,形式与语义相结合。给判断句下定义显然不能单纯从语法形式上作出界定,必须同时考虑形式与语义这两方面。从形式上看,古汉语判断句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古汉语判断句与名词谓语句存在着不完全的对应关系,学术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把判断句直接归类为名词谓语句的。从语义上看判断句是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归类,或者对其作性质、属性方面的说明的。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作如下界定: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或对其性质、属性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
(三)判断句范围的界定及其认知语言学阐释
在古汉语判断句的研究上,即使下的定义大同小异,甚至完全相同,各家认定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可能也有所不同,出现分歧是由于对判断句谓语性质和主谓之间语义关系的理解把握不同。关于判断句的谓语一般认为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甚至有人直接把判断句等同于名词谓语句,但是在研究实践中,只有刘忠华(2002)、朱明来(2005)等少数学者真正把名词性谓语标准作为鉴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判断句的必要条件,大部分人还是承认了存在谓词性谓语的判断句,比如王力(1962/1981)即使声称"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但还是肯定了"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这样的句子为判断句。
关于判断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最狭义概念的判断句只表达"等同或类属"的语义关系,但是学界只有刘忠华(2002)等把判断句界定在这个狭义的范围之内,大部分人承认判断句有引申用法。王力(1962/1981)指出了表达复杂内容和解释原因的两类判断句。易孟醇(1989)认为判断句可用来表示比喻。郭锡良等(1981)、向熹(1993)认为判断句有表示比喻、表示复杂内容和表示因果关系三种活用法。李佐丰(2002)从语义关系上认定的判断句范围更广,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活用外,又增加了说明目的、表示评价的判断句。另外,在判断句范围的界定上,有人设"准判断句"处理那类界于判断句与叙述句之间的句子,比如吕叔湘(1942/1982)。
以上主要针对古汉语无系词判断句,至于有系词判断句的范围,一般默认参照无系词判断句划定的范围,专门论述不多。文法革新时期王力(1943/1985)曾指出"判断句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系词'是'字,为联系的工具的",谈到了描写句加"是"字变为判断句,叙述句加"是......的"变成判断句。建国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太赞成从功能角度在现代汉语中划分出"判断句"这个句类宋玉柱《谈谈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之划分》根本否定了根据句子作用做出的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的划分,而是把"是"字句作为一类句式进行研究,那么一般来说"是"字句的语义范围要比"是"字判断句的语义范围广此处"是"字句与"是"字判断句所指不同,下文提及"是"字句时,即指"是"字判断句的省略。
中古时期无系词判断句和有系词判断句并存,前辈时贤对判断句范围的划界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书认定的判断句,典型的是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句子,另外不排除有些谓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句子。典型的判断句语义上表达等同或类属的关系,但是本书也认可判断句的活用,即可以表示复杂内容、说明原因、表示列举等。有系词判断句包括"是"字句和"为"字句。为便于讨论系词"是"的发展,"是"字判断句范围放得稍宽,在"是"字保持系词词性的前提下,一般把句子作判断句处理。"为"字虽主要用作动词,但它有时词义变得很虚,在句中只起联系作用,在中古时期还是一个重要的系词,所以如果"为"字在句中只起联系作用,那么也把句子看做判断句。但是由"曰"、"谓"、"谓之"、"之谓"、"名"、"字"、"号"、"犹"、"如"、"若"等充当谓语的句子(有人称为"准判断句")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因为这些词充当谓语时词义比较实,与真正系词相比差别较大,而且其构成的"主+谓+宾"结构也不可能发展成"主+系+谓"式判断句结构。
本书对判断句范围的界定可借用认知学派语言观作理论诠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大脑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形成事物范畴,对动作行为的认知形成行为、事件范畴。范畴分层次,处于中间层面的称为基本层次范畴,其上有上位范畴,其下有下属范畴。范畴表现出模糊性、非离散性的特点,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部的成员依靠家族相似性聚合在一起,其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典型成员占有更多的共同属性,据于范畴中心,称为原型。非典型成员占有较少的共同属性,其占有的共同属性越少越偏离中心,而靠近范畴边缘,甚至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可能归属于另一范畴。也就是说范畴内部的成员围绕原型形成一个连续统,而范畴与范畴之间只存有模糊的边界。
判断句是说话人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对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判断,具体表达这样判断的语句被称为判断句,人们对这样的句子进行归类得到一个判断句范畴。在外部判断句范畴与叙述句范畴、描写句范畴处于同一层次,它们之间存在着模糊的边界;在内部判断句成员根据占有判断句属性的多少形成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它们之间自成一个连续统。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同时表达等同或类属关系的判断句是最典型的判断句,是判断句的原型。谓词性成分作谓语的判断句与体词性谓语判断句相比,典型性降低了。表达复杂内涵的判断句与等同类属关系的判断句相比,典型程度降低了。在谓语构成、语义关系等方面占有判断句基本属性越少的句子,越偏离判断句范畴核心,而靠近范畴边缘,甚至由于据有邻近范畴的属性而同时归属邻近范畴。判断句、叙述句、描写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三种句类,根据范畴的非离散性、模糊性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直观表示为:
(四)判断句的结构及分类
汉语判断句一般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作出论断说明,形成一种"话题+说明"式结构。不过本书为便于讨论仍然遵循传统习惯,采用"主语"、"谓语"这样的术语指称判断句的前项、后项。
无系词判断句构成的是"主语+谓语"式结构,这一点基本没有异议。但对于有系词判断句的构成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主语+系词+表语"式,有人认为是"主语+系词+谓语"式,有人认为是"主语+判断词+宾语"式,还有人认为是"主语+合成谓语("是"与其后成分的结合)"式此处可参看阮畅《现代汉语系词研究》"综述"部分。之所以存在不同的看法,关键在于对"是"的性质的认识不同。认为"是"是虚词的,倾向于"主语+系词+谓语"式。认为"是"是动词的,倾向于"主语+判断词+宾语"式。而"主语+合成谓语"说是一种折中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