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500000002

第2章 概述 (2)

特殊"是"字判断句是近年来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张华文(2000)较早地关注到了东汉以降汉译佛经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分析了这类判断句的作用及其出现的环境,并与藏缅语族诸语支的判断句比较,认为这是汉藏语同源的证明。江蓝生(2003)认为中古汉译佛经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是受梵语影响而产生的。朱冠明(2005)、龙国富(2005)利用梵汉对勘材料肯定了江蓝生的观点,即认为"是"字后置判断句是语言接触的产物。解植永(2006b)通过分析比较汉译佛经和中土文献中的相关材料,提出"是"字后置式判断句源自汉语本身。而姜南(2010)认为汉译佛经中的"S,N是"句根本就不是系词判断句。以上各家,同时也注意到了句中和句末同时使用系词"是"的叠加式特殊判断句。另外,卢烈红(2008)考察报道了中古"是"、"为"两个系词连用的特殊判断句。

专书研究方面,《世说新语》最受关注,董德志(1994)考察了《世说新语》中的新旧十类判断句式,指出《世说新语》中系词已经比较成熟,判断句表现出形式多样化、判断语复杂化等特点。陈建裕(1996)、梁光华(2000)、肖娅曼(2001)等也对《世说新语》判断句作过调查研究。萧红(1999)考察描写了《洛阳伽蓝记》中的五种判断句式。何亚南(2001)对《三国志》及裴注判断句的句式、修饰成分、语义、分布等作了研究探讨。刘光明(2004)考察分析了《颜氏家训》中的"是"字判断句。朱力(2005)穷尽调查了《太平经》本经和东汉四部翻译佛经中的判断句,并作了分析比较。

总起来看,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在有关问题上有了一些描写与讨论,但涉及的面不够广,在某些问题的探讨上还不够深入,多零敲碎打式的探索,少系统的全面的总结与讨论。而中古时期是汉语判断句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当前已有的研究与中古汉语判断句的地位很不相称,有必要对中古汉语判断句作系统的、历时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古汉语判断句的使用面貌,揭示判断句发展成熟的过程和机制。

二、判断句的界定

(一)逻辑学上的判断与语言学上的判断句

在逻辑学上,判断是指"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等等的肯定或否定来反映对象情况的或真或假的思想"。传统逻辑学通常把判断等同于命题,把判断看成是命题的语言表达。现代逻辑学严格区分了判断和命题,认为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是语言中的直陈句表达的意义;而判断是断定者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命题的认识,是"被断定者断定了的命题"。语句、命题和判断三者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命题必须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能表达命题;判断都是命题,但不是所有的命题都是判断,只有经过断定真假的命题才是判断;只有直接包含真假的语句(陈述句、反诘句)才能表达判断,不直接包括真假的语句(一般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表达判断。逻辑学上一个直言命题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量项+主项(S)+联项(是∕不是)+谓项(P)。

语言学上的判断是说话人对判断对象作出的主观断定,表达这种断定意义的语句就是判断句。与逻辑学判断求真不同,语言学上的判断主要表达说话人对对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主观认识,以及对判断对象性质、属性持有的态度。与逻辑学一般只通过直陈句表达判断不同,语言学可以通过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表达判断。传统语言学一般把判断句形式分析为:主语+系词+谓语。

(二)判断句的定义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各家给判断句下的定义有所不同,有的定义侧重形式标准,有的定义侧重语义标准,有的定义兼顾形式与语义,以下是几家有代表性的观点: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85):"判断句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

王力《古代汉语》(1962/1981):"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1981)、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朱振家《古代汉语》(1988):"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许嘉璐《古代汉语》(1992):"判断句是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2000):"判断句是表明判断对象是(不是)谁或什么的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往往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因此,判断句大多是名词谓语句。"

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2002):"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类,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对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进行分类,判断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或不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

综观以上各家定义,虽然侧重点不同,概括范围大小有所不同,但基本看法一致,并无认识上的冲突。语法研究中的定义最好从语法形式上作出明确界定,如果不能单独从形式上作出界定,那么兼顾语义,形式与语义相结合。给判断句下定义显然不能单纯从语法形式上作出界定,必须同时考虑形式与语义这两方面。从形式上看,古汉语判断句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古汉语判断句与名词谓语句存在着不完全的对应关系,学术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把判断句直接归类为名词谓语句的。从语义上看判断句是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归类,或者对其作性质、属性方面的说明的。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作如下界定: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或对其性质、属性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

(三)判断句范围的界定及其认知语言学阐释

在古汉语判断句的研究上,即使下的定义大同小异,甚至完全相同,各家认定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可能也有所不同,出现分歧是由于对判断句谓语性质和主谓之间语义关系的理解把握不同。关于判断句的谓语一般认为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甚至有人直接把判断句等同于名词谓语句,但是在研究实践中,只有刘忠华(2002)、朱明来(2005)等少数学者真正把名词性谓语标准作为鉴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判断句的必要条件,大部分人还是承认了存在谓词性谓语的判断句,比如王力(1962/1981)即使声称"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但还是肯定了"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这样的句子为判断句。

关于判断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最狭义概念的判断句只表达"等同或类属"的语义关系,但是学界只有刘忠华(2002)等把判断句界定在这个狭义的范围之内,大部分人承认判断句有引申用法。王力(1962/1981)指出了表达复杂内容和解释原因的两类判断句。易孟醇(1989)认为判断句可用来表示比喻。郭锡良等(1981)、向熹(1993)认为判断句有表示比喻、表示复杂内容和表示因果关系三种活用法。李佐丰(2002)从语义关系上认定的判断句范围更广,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活用外,又增加了说明目的、表示评价的判断句。另外,在判断句范围的界定上,有人设"准判断句"处理那类界于判断句与叙述句之间的句子,比如吕叔湘(1942/1982)。

以上主要针对古汉语无系词判断句,至于有系词判断句的范围,一般默认参照无系词判断句划定的范围,专门论述不多。文法革新时期王力(1943/1985)曾指出"判断句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系词'是'字,为联系的工具的",谈到了描写句加"是"字变为判断句,叙述句加"是......的"变成判断句。建国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太赞成从功能角度在现代汉语中划分出"判断句"这个句类宋玉柱《谈谈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之划分》根本否定了根据句子作用做出的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的划分,而是把"是"字句作为一类句式进行研究,那么一般来说"是"字句的语义范围要比"是"字判断句的语义范围广此处"是"字句与"是"字判断句所指不同,下文提及"是"字句时,即指"是"字判断句的省略。

中古时期无系词判断句和有系词判断句并存,前辈时贤对判断句范围的划界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书认定的判断句,典型的是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句子,另外不排除有些谓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句子。典型的判断句语义上表达等同或类属的关系,但是本书也认可判断句的活用,即可以表示复杂内容、说明原因、表示列举等。有系词判断句包括"是"字句和"为"字句。为便于讨论系词"是"的发展,"是"字判断句范围放得稍宽,在"是"字保持系词词性的前提下,一般把句子作判断句处理。"为"字虽主要用作动词,但它有时词义变得很虚,在句中只起联系作用,在中古时期还是一个重要的系词,所以如果"为"字在句中只起联系作用,那么也把句子看做判断句。但是由"曰"、"谓"、"谓之"、"之谓"、"名"、"字"、"号"、"犹"、"如"、"若"等充当谓语的句子(有人称为"准判断句")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因为这些词充当谓语时词义比较实,与真正系词相比差别较大,而且其构成的"主+谓+宾"结构也不可能发展成"主+系+谓"式判断句结构。

本书对判断句范围的界定可借用认知学派语言观作理论诠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大脑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形成事物范畴,对动作行为的认知形成行为、事件范畴。范畴分层次,处于中间层面的称为基本层次范畴,其上有上位范畴,其下有下属范畴。范畴表现出模糊性、非离散性的特点,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部的成员依靠家族相似性聚合在一起,其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典型成员占有更多的共同属性,据于范畴中心,称为原型。非典型成员占有较少的共同属性,其占有的共同属性越少越偏离中心,而靠近范畴边缘,甚至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可能归属于另一范畴。也就是说范畴内部的成员围绕原型形成一个连续统,而范畴与范畴之间只存有模糊的边界。

判断句是说话人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对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判断,具体表达这样判断的语句被称为判断句,人们对这样的句子进行归类得到一个判断句范畴。在外部判断句范畴与叙述句范畴、描写句范畴处于同一层次,它们之间存在着模糊的边界;在内部判断句成员根据占有判断句属性的多少形成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它们之间自成一个连续统。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同时表达等同或类属关系的判断句是最典型的判断句,是判断句的原型。谓词性成分作谓语的判断句与体词性谓语判断句相比,典型性降低了。表达复杂内涵的判断句与等同类属关系的判断句相比,典型程度降低了。在谓语构成、语义关系等方面占有判断句基本属性越少的句子,越偏离判断句范畴核心,而靠近范畴边缘,甚至由于据有邻近范畴的属性而同时归属邻近范畴。判断句、叙述句、描写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三种句类,根据范畴的非离散性、模糊性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直观表示为:

(四)判断句的结构及分类

汉语判断句一般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作出论断说明,形成一种"话题+说明"式结构。不过本书为便于讨论仍然遵循传统习惯,采用"主语"、"谓语"这样的术语指称判断句的前项、后项。

无系词判断句构成的是"主语+谓语"式结构,这一点基本没有异议。但对于有系词判断句的构成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主语+系词+表语"式,有人认为是"主语+系词+谓语"式,有人认为是"主语+判断词+宾语"式,还有人认为是"主语+合成谓语("是"与其后成分的结合)"式此处可参看阮畅《现代汉语系词研究》"综述"部分。之所以存在不同的看法,关键在于对"是"的性质的认识不同。认为"是"是虚词的,倾向于"主语+系词+谓语"式。认为"是"是动词的,倾向于"主语+判断词+宾语"式。而"主语+合成谓语"说是一种折中的观点。

同类推荐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教师个人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自行放弃,而且权利和义务具有交叉性,如教师教书育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学校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属于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并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本书就是从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出发,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我国的法治发展推向更好的发展。
  •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书中给家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家长既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又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能给每位家长带来一份喜悦,更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让孩子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奔向人生的又一个驿站。
  • 谁说8090不靠谱

    谁说8090不靠谱

    他们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生代群体,这注定了他们与以往的任何一代都不同。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他们都已经长大,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80后、90后独生一代,你如何处世?作为父母,如何调教80后、90后的孩子?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热门推荐
  • 神仙也有江湖

    神仙也有江湖

    从现代都市中跑过去淌混水的小白丁又如何?照样可以和神仙勾肩搭背,混得风生水起!师父不喜欢我?不鸟他!他老人家没了我不行,因为只有本小姐才拔得出那把要命的剑!那个什么神兽啊,法宝啊,本小姐就不客气的笑纳了!仙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万剑神尊

    万剑神尊

    一个性命堪忧,生活在底层的家族少年,被卷入一场筹谋千年的迷局,是破?是立?万剑之下,且看一代神尊崛起!
  • 混蛋青春

    混蛋青春

    好人与混蛋的界限,有的时候真不受控制。 不管是自己的故事,还是别人的故事,都在经历了不同的轨迹之后,走入一个相似的境地,不同的青春,往往有着相似的痕迹。 如果,有一天,你狠狠的骂着或者被骂着的时候,请珍惜那种挣扎的心情,有一天你日薄西山,茫然惶恐的时候,翻出来告诉自己,曾经那样年少轻狂过。 从来就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混蛋。
  • 冷宫蛇后:我来报恩

    冷宫蛇后:我来报恩

    讲的是一只要报恩的小白蛇找错了报恩对象,被扑倒吃净后又被弃之不管,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巧遇人、仙界众多美男,莫名其妙的卷进各种事端,百折不挠的寻找着恩人的故事。
  • 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然而。从普通大众看来,严谨深奥的心理学的确是晦涩难懂的,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难以被理解。所以,迫切需要一条合适的纽带将心理学的科学性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7天让你读懂心理学》系列丛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条及时出现的纽带。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娘子你别太嚣张

    娘子你别太嚣张

    段清菡,唯恐天下不乱的小女子十六岁奉父命下山完成爷爷的誓言,保护绚彩山庄的凌大小姐下山的路上,闯祸不断,差点没将寻隐城弄个天翻地覆正在得意之际,女扮男装的她遇见了貌比天仙的凌大小姐“一不小心”调戏了她,却被凌大小姐不客气的报复了回来她什么都吃,就是不吃亏,这口气又如何咽得下?原本打算趁凌大小姐洗澡的时候好好羞辱她一番谁知道那个貌比天仙的美女突然间变成了如妖孽般的美男。。。。。。凌若心,对外是天下第一绣庄的当家,是经商与刺绣的天才,一个举动便能令整个凤引国抖上一抖,风光无限其实却因为当年皇帝的一份绚彩山庄传女不传男的狗屁圣旨自小男扮女装以保住祖上传下来的基业娘却让他“嫁”给段叔叔的女儿段清菡他虽然男扮女装,可怎么都是堂堂的男子汉怎么可能“嫁”人呢?-------------------------------------------------------------------------------------------推荐自己的文:《丑妃无敌》:丑女不丑,帅哥很帅《坏坏相公倒霉妻》:聪慧可人的女主,腹黑的男主《娘子你别太嚣张》: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反串《夫君,女子不好欺!》:《错惹狂帝》:《王爷让偶轻薄下》:被人退婚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生命的新生《劣妻》:夜给自己建了一个群,群号:45841753,非铁杆勿入,定期清理群成员,敲门砖:潇湘帐户名+喜欢的文名
  • 情感·温馨卷(散文精品)

    情感·温馨卷(散文精品)

    其实,世间好远的事情很多,何苦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呢? 如果能把心思花在一些美好的有意义的事情上,一个失业的人也不至失去尊严的气度,反过来做一些无知而折损福德的事,自以为好地,伤害的则是自己的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