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5300000028

第28章 《洛阳伽蓝记》的时间叙述(2)

另一方面,"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沙门论议,故通此门",暗示了北魏孝文帝对佛教的尊崇。迁京伊始,百业待举,孝文帝就十分亲近佛教,热衷佛事,这无疑在表明一种文化姿态:亲近佛教,表明了北魏立国的另一重要方面,以佛立国,构成全书二重复合型主题的另一方面--就是尊崇佛教。

按《魏书》写孝文帝奉佛的史料有"高祖时沙门道顺、慧觉、僧意、慧纪、僧范、道弁、惠度、智诞、僧显、僧义、僧利,并以义行知重","高祖每与名德沙门谈论往复,缵掌缀录,无所遗漏","高祖曾集沙门讲佛,因命宣论难,甚有理诣,高祖称善"。《广弘明集》载魏孝文帝《听诸法师一月三入殿诏》,可见孝文帝拓跋宏崇信佛教。

无独有偶,同样在奉行佛教为国教的南朝梁,梁武帝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举动,据《梁京寺记》(已残)"法宝寺"条记载,梁朝都城有"西明门","梁武帝大通元年。创同泰寺。寺处宫后。别开一门。名大通门。帝晨夕讲议。多游此门"。

南北两个王朝,都崇奉佛教,都以帝王之尊亲自奉行佛教。所以,侯外庐等说:"中国历史上所谓南北朝,是中世纪社会秩序重新改编的时代","南北朝的佛教,通过了特殊的途径而同归于国教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为中世纪社会秩序重新改编的反映。"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佛教被缓慢地改造得适合于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它既与道教相糅合,又被嫁接到道教之中,因此它就主宰了'中世纪'的中国,直到公元第一个千年之末都是这样。"

统观北魏王朝,我们不难看出,北魏王朝在文化上是颇有一番作为与建树的,初步确立了以儒治世、以佛治心的政治格局、文化格局。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应该说是鲜明体现了北魏王朝的国策和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正如北朝史学家魏收在《魏书》中能够开天辟地写出《释老志》一样,都是把握住了时代、社会发展的关键,确有眼光。《魏书·释老志》,集中反映了北魏的宗教政策以及佛、道二教的发展演变趋势,是一篇北魏佛教兴衰史。后来,《隋书·经籍志》志四着录道经、佛经,是"正史"中又一关于道、佛二教的历史著作。只不过著者是以一统王朝的眼光阐述道佛典籍,兼具南北,比《魏书·释老志》更系统,其用了近两千字简述佛教的缘起与承传,从"推寻典籍"角度追述佛教自汉至隋在中土的传布。另外,在后代正史中,《元史》在传记中辟《释老》一类,与《魏书·释老志》交相辉映。

(三)自序中时间叙述的象征意义

自序中对时间层面的揭示:汉--三国曹魏--晋--北魏,从两个方面来展开时间叙述:

(1)交代洛阳与佛教的因缘、北魏洛都时期王朝与佛事的昔盛今衰经过,回顾洛阳佛寺在东汉发生、西晋发展、北魏繁荣而又衰败的历程。

(2)突出了城门从东汉、西晋到北魏孝文帝的因袭、变革情形。

这样注重时间叙述、历时叙述,以时间长河为背景,就赋予了佛寺、城门以历史的厚重感、时间的沧桑感,从而在全书注重共时性、空间性叙述中加入了历时性、时间性叙述,编织出明晰而又绵远的画面;在对时间的关注中,暗示并赋予了王朝正统的政治意蕴、文化寄托,为北魏王朝争正统,表明北魏王朝及其历史文化乃华夏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是古老华夏文化一脉相承而传承下来的。

《洛阳伽蓝记》生动描绘了一幅宏伟的文化景观:展现了北魏洛都时期王朝国力之盛衰、佛事之盛衰,王朝与佛教盛衰命运为一体,揭明了全书的二重复合主题:缅怀追忆北魏洛都昔日王朝曾经的繁荣、佛事曾经的繁荣,哀悼而今的北魏王朝与佛教的衰亡,抒发"麦秀之感,黍离之悲"。对昔日繁盛的赞美缅怀、对而今衰亡的悲怆感慨,二者共同构成全书的抒情主旋律,两种情意交织在一起,感慨遥深,使得《洛阳伽蓝记》的主题呈现复合型。

这种在空间叙述中加入时间叙述的写法,在朱自清著名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中也有。朱自清在写伦敦、威尼斯、罗马、庞贝等古城时,广泛又细致地写名人故居、雕刻绘画、建筑艺术、教堂、风情民俗等,喟叹"这些不言不语的顽石,居然背着多少万年的历史",名胜古迹都显露出"时代侵蚀的遗痕","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让人在"现实的真切感之中又透射出历史的厚重感,唤起读者心中庄严肃穆的敬意"。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曾撰文讨论都城空间的多重涵义,给人不少启发。单先生认为:首都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交汇之处......皇帝代表时间,每换一个皇帝一般都要重新确定一个年号,时间是从每一个皇帝开始的,也可以说时间是从首都开始的。首都是时间的起点。......一国的历史也就是首都的历史。

首都与时间的关系千丝万缕。那些咏叹首都兴衰的诗篇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首都的兴衰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首都的一宫一殿,是历史的符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些千古名句仅仅描绘了一些景观,但因为这些景观都在首都,因此传达出无限的历史沧桑感。二、正文中的时间叙述

(一)永宁寺的时间叙述

写永宁寺,是全书的长文,篇幅宏大,共计4446字,仅次于卷五写惠生等西行取经部分。写永宁寺,叙佛寺之盛衰,叙王朝之兴亡,一笔兼写佛寺、王朝两面。所以作者以史家笔法写作,最为精心构思,写得最为细致、全面、完整,以最庄严的情感叙述永宁寺的一切。

把时空叙述结合起来写永宁寺。空间上,完整写永宁寺佛教建筑群构成;时间上,写出永宁寺的兴衰史、生命史,佛寺的兴与亡正如佛教《华严经》认为的一样,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既从空间构成写永宁寺的组成,构成一个丰富的佛国世界,立足于佛寺的方方面面,来完整细写,展现佛国的庄严华丽和盛大,又写出从兴建到灭亡的过程,叙事写人曲折;时空叙述交融,从而完整写佛寺盛况,写佛寺的兴亡史、生命史,这样历时性写出永宁寺、北魏王朝走向衰败的历程。

1.动态写永宁寺自身的兴衰历程

先写永宁寺的兴:

"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写兴建缘起:"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由灵太后胡氏所立,据史书记载,"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讬,略得佛经大义"。

建成后,"诏中书舍人常景为寺碑文"、"明帝与太后共登之",作者自述"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下临云雨,信哉不虚"!西域沙门菩提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再写永宁寺的亡:至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剎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至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奔于长安。十月而京师迁邺。历时性讲述永宁寺的兴衰经过。作者以史家身份,用编年体史书体例将永宁寺自身的大事、北魏王朝与永宁寺相关的大事都一目了然叙述出来,叙事简明清晰,按时间顺序叙事,作者以一个耳闻目睹的见证者身份叙述这一切,真切如画,而且流动着诗人一般的深情,自然能打动人。这里写永宁寺像一生命体一样,有诞生、成长,有鼎盛、衰亡。永宁寺作为皇家佛寺、国家寺院,她的兴衰也是洛都佛寺共同兴衰的象征,更是北魏王朝兴衰的象征写照。作者将永宁寺放在正文的开头,是一鸿篇巨制,把佛寺、王朝共同的兴衰和盘托出,兴衰之感直贯全书。

2.写永宁寺中插入三件王朝大事

原本在"至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剎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佛塔宝瓶随风坠落,似乎预示着永宁寺的多灾多难,永宁寺的命运注定会历经坎坷磨难,为寺院的命运罩上一层阴影。果不其然,后面就以编年的方式叙述发生在永宁寺的王朝大事和种种纷争,表明"永宁寺"并不"宁",佛国世界总是与尘俗间的纷扰、刀光剑影的厮杀关联着,脱不了干系,于是有了三件北魏王朝的动乱变故:"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复入洛,在此寺聚兵。""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

作者用新闻标题式的简括凝练来叙事作为正文(这一写法继承了古老的《春秋》叙事写法),点明时间、人物事件,按照编年体形式叙述这三件朝政大事,这些重大事件让北魏陷入动荡,让王朝走向衰败,让民心恐惧不宁,也使洛都佛寺走向衰败。

每条新闻标题式叙事之后,作者以注文形式历时性详尽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乃至影响,是史书宏大叙事,描画林林总总的人物众生相,从而多层次、鲜活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及人物。

"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魏书·孝庄纪》:尔朱荣"乃害灵太后及幼主,次害无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阳王雍、司空公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仪同三司东平王略、广平王悌、常山王邵、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赵郡王毓、中山王叔仁、齐郡王温,公卿已下二千余人"。《魏书·尔朱荣传》:尔朱荣"因纵兵乱害,王公卿士皆敛手就戮,死者千三百余人",是为北魏历史上发生的著名的"河阴之役",洛都"人物歼尽,流迸之徒,惊骇未出","洛中草草,犹自不安。死生相怨,人怀异虑。贵室豪家,并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争逃"。河阴之事是北魏晚期最大的历史事件,让北魏王朝元气大伤。

接着又是一系列的动荡变故:"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复入洛,在此寺聚兵。"南奔萧衍的北海王元颢,带领江淮子弟五千人入洛阳与魏庄帝争夺皇位,元颢大败被杀。"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尔朱兆囚杀魏孝庄帝。

最终北魏灭亡,分裂为东魏、西魏,迁都邺城、长安。

叙事先用一句概括时间、人物、事件,眉目明晰,叙述简明,然后以注文形式细致叙述原委,把北魏王朝后期的社会纷扰、动荡再现出来,在皇家佛寺、国家佛寺里竟然发生了这么多大事,写出朝廷上层的纷争,上自天子、文武大臣,下到市井平民的不幸,想不到在佛门净地的永宁寺竟然见证了那么多龌龊、残杀。

佛寺衰败灭亡,人事也衰败,可谓同兴共亡,佛寺的兴亡史与王朝的兴亡史,二者同步,沉痛无比,感慨尤深。这样将佛教、王朝命运打成一片,哀悼佛教与王朝的命运,批判犯上作乱者、争权夺利者、豪奢享乐者、不体恤民生疾苦者,在叙述中,作者把哀悼与批判指斥相结合,把客观叙写与或明或暗的抒情议论相结合。前后盛衰形成强烈对比。

永宁寺既是卷一的开头,也是全书正文的开头,开篇就先声夺人,开门见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种写法的审美效果同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大海扬其波",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些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工于发唱"的范例。其写法、描述技巧、语言魅力等等都体现出来,所以这一节完全可看做是全书的浓缩代表,有典范意义。

这种在佛寺中写人间大事、将佛寺与王朝大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在平等寺、宣忠寺中也可看到。

卷二城东平等寺:寺门外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孝昌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两目垂泪,遍体皆湿,时人号曰佛汗。京师士女空市里往而观之。有比丘以净绵拭其泪,须臾之间,绵湿都尽。更换以它绵,俄然复湿。如此三日乃止。明年四月尔朱荣入洛阳,诛戮百官,死亡涂地。永安二年三月,此像复汗,士庶复往观之。五月,北海王入洛,庄帝北巡。七月,北海王大败,所将江淮子弟五千,尽被俘虏,无一得还。永安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如初。每经神验,朝野惶惧,禁人不听观之。至十二月,尔朱兆入洛阳,擒庄帝,崩于晋阳。在京宫殿空虚,百日无主,唯尚书令司州牧乐平王尔朱世隆镇京师。商旅四通,盗贼不作。作者巧妙借佛像灵异神奇来一一叙述王朝大事,用史家笔法,按照时间先后,十分简约概括写出王朝大事,北魏江山就在这些大事中走向衰败,走向风雨飘摇。

其他还有卷四城西宣忠寺详写庄帝手刃尔朱荣等。

同类推荐
  • 隋走危机(上)

    隋走危机(上)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
  • 西晋世子

    西晋世子

    这是一个故事得从公元265年的上元节说起。。这个故事就从,司马衷遇到蘭妍开始讲起。
  • 回到大明当才子

    回到大明当才子

    总之一句话,张大少爷确实是一位非常非常难得的好人,谦谦君子,绝对算得上大明朝的道德楷模!当然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张大少爷兼张大探花再是好人,总有一批心胸狭窄、心理变态、居心叵测、缺乏教养的宵小鼠辈对他是百般诋毁、万般污蔑——至少建奴们和包衣奴才们就没一个能看张大少爷顺眼的。为什么呢?因为咱们的张大少爷活生生的毁了大清天朝入主中原!赤果果的毁了康乾盛世!恶狠狠的毁了被包衣奴才无比吹捧大清十二帝啊!
  • 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国际佣兵,京城大学机械和化工双料硕士,脑海里带着京城图书馆的书库,穿越成为幼年汉武帝。1.发展不出体系工业?那就带去体系完整的书库,3119万册够不够?2.没有人才?办上几十年书院够不够?3.儒家意识形态无法撼动?汉初的儒生帽子都被当尿壶,还不乖乖创立新儒学?4.粮食制约人口规模?不会去找土豆,地瓜和玉米?占城稻都能找到,还怕没杂交水稻?5.天灾不断?汉朝抓来战俘是要当奴隶的,修水利,养牲口。6.匈奴的马快追不上?打下大宛你想要多少汗血马?7.交通不便?新中国修桥铺路才用了多少年?8.信息不畅?大汉弄个电报不过分吧?
  • 三国之四世三公

    三国之四世三公

    朝代更替,是偶然还是必然!皇室兴衰,是天意还是人为!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袁常,四世三公汝南袁家第六子,据一地称霸,引四方云动!王朝更替,皇室兴衰竟早有定论,且看袁常如何破解束缚千年之宿命!
热门推荐
  • 财迷王妃

    财迷王妃

    【文案】穿越,让我从白领丽人变成八岁孩童,而且是个有娘生没爹疼的庶出女。随遇而安的我本想安安心心的当个普通小老百姓,可是,古代不好混啊!为了不被老爹打包出售,只好努力赚钱,争得婚姻自主权,有钱的是老大嘛。郡主干姐姐的麻烦事太多,未来干姐夫兼同门心太冷,神秘师傅的遗书太吓人,杀手影卫的抬杠功夫太厉害……还是世子老公最好,虽然有点腹黑,可是咱不怕,咱也不是善良之辈,黑吃黑怎样?但是,为什么黑未吃黑,那个穿着龙袍活的不耐烦了的家伙就跑出来客串了呢?没关系,咱两个先合起来把你干掉……只是,好像出了点小状况,真的只是一点点的状况……***********女主不是绝色,但男主绝对是绝色,美男啊……男主腹黑专情型……女主聪明腹黑型……总之,两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文一定是好文……【看完本文全部V章节只需5元左右】现半价回馈读者,一次性订阅全部章节,五折收费。推荐自己的架空文:【鸾凤鸣】【已完结】自己架空文【凤戏东宫】【正在连载】亲们要多多支持哦。收藏、票票、留言都可以……
  • 中华文学母题和海外华文文学

    中华文学母题和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项目。本文从“文学中母题的意义与价值;双重边缘性与母性的声音;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母题的艺术变奏”四个方面进行阐释.遵循四个着眼,及着眼传统,着眼整体,着眼文本,着眼‘和而不同’,对于母题的概念特征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做出新的理论阐释.打破长期以来各抱一段文学,名守一种文体的惯常研究状态,是跨学科跨文类研究的一次实践。
  • 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

    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

    古人重视品茶,使用茶具也彳艮考究。茶具的好坏,对茶汤的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有直接影响。中国古代茶具种类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各个时期的茶具精品折射出古代人类饮茶文化的灿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历代饮茶史的全貌。茶与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适合大众阅读。
  • 蜀山剑侠传5

    蜀山剑侠传5

    小说以峨眉弟子“三英二云”、“七矮”等的修真学艺、斩妖除魔为故事核心。“三英”之一的李英琼是整套小说的主角,小说详细描述了她从一个普通女子,经过无数次的机缘巧合,得到了长眉真人的紫郢剑以及白眉和尚的定珠,获得了圣姑的一甲子功力,最终成长为峨嵋派后辈中最杰出的人物……
  • 有种后宫叫德妃

    有种后宫叫德妃

    初入宫,岚琪只是不起眼的小宫女,兢兢业业伺候着自己的主子,从未想有飞上枝头的那一天。那一场大雨,玄烨为亡妻悲伤的身影留在了她心里。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为了维护自家主子,乌雅岚琪不惜栽赃当今万岁爷。年轻的皇帝,只想吓唬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宫女,没想到,那双充满善良与温柔的眼睛,却深深进了他的心。“奴婢是想……”龙榻之上,乌雅岚琪情不自禁地紧紧盯着皇帝,要把他刻在眼睛里似的,“您连江山都担得,背一次黑锅算什么。”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星河九转

    星河九转

    天武大陆以武为尊,拳破苍天,脚裂山河,且看被称为废物秦天如何一步步踏上巅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我身边的人和追寻武道的极致!秦天说道。当秦天蓦然回首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整个天武大陆的巅峰!修炼一途,通经脉,凝真气,结内丹,成领域,创世界,悟法则,最终达到不死不灭之境!
  • 军事先锋

    军事先锋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