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400000002

第2章 正 己 (2)

先占是劳动所得的一种。在田野上耕种,在水泽里捕鱼,或者发现没有主人的土地并占有它,这些都属于先占的权利,虽然这些事情的难易程度不同,却没有一件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因此先占的权利,也是以劳动为基础的,而劳动就是一切财产权所产生的根源。

凡是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的,即使这件物品是人生存的必需品,却不能称之为财产。例如空气笼盖着大地,任人呼吸,用之不竭,因此不可以成为财产。至于山禽野兽,本来就不是由人畜养或放牧的,因此不属于任何人,然而一旦有人捕获了它,就可以将其据为私有,因为这是他劳动的结果。其他像耕种收获粮食,制造得到器皿,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一点不言而明,而一切的财产权,都是遵循这个道理。

财产提供我们生活资料,这使我们得以尽力完成公私两方面的基本义务。而我们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以及由此财产而获得赢利,都可以自由决定,这就是所谓的财产权。财产权是否明确,是判断国家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如果财产权不确立,那么横征暴敛、暴力掠夺的事情就会在社会上公然发生,这样不但无法维持社会秩序而使社会进入幸福阶段,而且足以阻断人民勤劳的意念,而使得社会最终堕落下去。

财产权的规定虽然要依靠法律,然而如果不是人人各守自身的权限,不妄图侵犯他人所拥有的财产,也不可能自然就确定下来,这就是之所以还要有道德约束的原因。

人既然有拥有财产的权利,就也有权利来积蓄财产和将财产赠送遗留给他人,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积蓄财产,不仅仅是为自己考虑,也是为子孙后代考虑,这是人性宽厚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积蓄,不但无法应付意外的需要,与自己和子孙的关系重大;而且假使人人都这样,那么社会事业将不能由有能力的人来处理,社会的进步也就没有希望了。遗赠财产的权利,也不过是实行他所拥有的权利而已。这是因为,人用自己的财产遗赠给他人,无论是在生前或是死后,都不外乎是处置财产的一种表现,而家产的世袭制度,道理也是一样的。人如果不为子孙考虑,那么他所经营积蓄的财产够自己一辈子使用就足够了,不必再过多地去追求,而人之所以毕生勤勤恳恳,大量的积蓄却舍不得使用,好像不知道满足,无非是为子孙的长远考虑而已。假使其所积蓄的财产不能留给子孙,谁又愿意做一个勤劳简朴的人呢?这就是要有遗赠财产权利的原因,而其他接济亲友、捐助社会的事情,可以以此为例进行推论了。

财产权的由来,有的是因为先占有,有的是因为劳动,有的是因为他人的遗赠,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其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却是相同的。因此,我的财产不愿被他人侵犯,那么他人的财产我也不能去侵犯,这就是对于财产的基本义务。

关于财产的基本义务有四条:一是关于直接对待他人财产的基本义务;二是关于借贷关系的基本义务;三是关于寄托财产的基本义务;四是关于商品买卖的基本义务。

盗窃是不义之举,即使是小孩也知道,而且法律已经严厉禁止了。如果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它,并非一定要有偷窃抢劫的行为才可以称为盗窃,用虚假的手段骗取他人的财物,其中可能有法律所追究不到之处,若用道德来衡量,这种罪行也与盗窃等同。还有貌似廉洁,却私下侵占丰厚利益的人,与那些盗窃之徒迫于饥寒才采取这样行为的人相比,其罪行更为严重。

人所得到的东西,不一定与其所需要的总是一致,于是便产生了借贷的方法,财物的相互流通,实在是人生的美事。然而占有财产的人,本来没有一定要借贷给他人的义务,因此向别人借贷并得到他人的允许,不但有偿还的责任,也应当感谢对方的恩情。而且财产是产生利益的工具,把财产借贷给他人,就同时把借贷期内可能产生的利益一起让给他人了,因此不但有要求偿还的权利,还可以要求获得适当的报酬。而向别人借贷钱财的人,既然凭借所借贷的钱财享有了若干利益,那么割让其中一部分来酬谢借贷钱财给自己的人,也是当尽的基本义务。只是利益的多少,随时会有增有减,因此要求得到报酬的人不能没有限度。世上常有趁他人穷困急迫而要求过高的利息才肯借予的,这就是道德层面上的罪人了。至于亲戚朋友,本来就有通用财物的道义,有负债者出于感激将给予适当的报酬作为义务,但是借贷者却不应该斤斤计较,从而形成以利交往的陋习。

凡是向他人借贷钱财的人,对于所约定的偿还期限必须遵守。也有的人仅把偿还钱财和报酬作为负债者的基本义务,却不顾及偿还的期限,这是错误的见解。例如学生向老师或朋友借书,期限到了却不归还,甚至有的还转借给他人,那么就会逐渐导致不能取信于人,而有书的人将会相互告诫不要把书借给他人,岂不是害人又害己吗?

受人嘱托而为其保管财物的人,应该慎重,应该将所保管的财物看得比自己的财物更为重要,如果没有预先得到财物主人的约定或默许,就不能擅自使用。除了天灾或时事变化等人力无法挽救的情形以外,若有损害,都是保管者的责任。一定要做到所归还的财物跟当初交付时完全一样,之后保管的责任才算不辱使命。至于付给保管人的保管费,以及其所应当获得的报酬,这也是物主应尽的义务。

人类的进化是由于分工合作,而分工合作之所以能够行得通,是基于商品交易。因此商品交易是有大功于人类社会的。然而假使从事商业交易的人利用货物的精致或粗糙、价值的高昂或低廉而随意囤积居奇或趁机造假,并认为这本不是法律所规定的,然而用商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况且眼下虽然占了小便宜,却一下子失去了今后的信用,那么还是所失去的更多。西方谚语说:“正直,是上乘的策略”。实在是至理名言。

人与财产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若不是服从道义、恪守义务的人,很少能不被其诱惑,而在不知不觉间做出违反道义的行为。盗窃的罪行,法律上有明文规定,而社会舆论对此也要求极严格,触犯的人还比较少。至于借贷、托管、商品交易这类行为,却常常有违背信义去占有一时私利的人,这就是现在的社会不能不继续加强进步的方面。凡是应当归属于他人的财物,应该不等他人开口就给予他,而不应得到的财物,即使有人赠予也不能接受,一是必须尊重他人的财产,而不敢侵犯;二是应该恪守自己的义务,而不要亏欠他人。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社会的福利,难道还可以限量吗?

选自《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名 誉

人类,不仅仅有身体上的需要,还会有精神上的需要。因此,饱暖、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假如所得到的仅此而已,那么人类又会觉得没有得到满足,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没有名誉。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讲的就是名誉的不朽。人既然有爱惜与重视名誉的心理,那么,不但活着的时候爱惜名誉,也会想着留芳百世,这就是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地方。而名誉的可贵,即使列举出每个人生前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来比较,也没有什么能够超过它。因此古往今来忠孝节义的人,常常有舍生取义而名垂千古的,可见它的价值已经崇高到了何种程度!

在社会之中,之所以彼此尊重生命财产而不敢互相侵犯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这是他人的正当权利。而名誉的获得,或者是因为天分过人,或者是因为不懈奋斗,其获得的难度要超过获得财产,而人对于名誉的爱护程度,有的甚至超过生命。如果有人无端损毁别人的名誉,这与盗人财物、害人生命有什么不同呢?因此,生命、财产、名誉这三者,文明国家的法律都会尽力去保护。只是名誉是无形的,法律的制裁,有时可能会顾及不到,因此爱护重视名誉的义务,就不得不偏重于道德的约束了。

名誉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诬陷,另一个是诽谤。这两个都是道德领域的严重罪行。

诬陷,就是伪造事实,用来污蔑他人名誉的称谓。其可恶程度甚至超过盗窃,被盗窃的人,只是失去了财物而已;被诬陷的人,有的可能连一生的权利都会一同失去。流言一经散布,即使毫无根据,嫉贤妒能的人都会鼓噪传播,整个社会都会闻风而动,即使是公正诚实的人,也难免被其迷惑,而没有时间去细致调查,导致此人成为众人厌恶的对象,因而无法在世界上立足。古往今来,有作为的人才遭到诬陷的戕害,以至于身败名裂、死亡的事情常常发生,能不令人畏惧吗?

诽谤,就是趁他人言行不够检点,就轻易夸大,并给予恶意评价的行为。其危害虽然不及诬陷严重,但也是违背公义的。我们既然同处于一个社会,利益、损害、痛苦、欢乐,没有不相关联的,成全他人的好事并挽救其过失,是人人都应当尽力而为的。看到别人的不足,不用诚恳真挚的态度进行规劝,只是一味冷嘲热讽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乐事,又有人摆出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将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这些都是君子所不屑的行为。当然,像警察和官吏这些人,本就担负着发现恶行的职责,而其权力也是有界限的,如果不在他的职责之内,却专门揭发别人的隐私来作为谈笑的素材,这样做又有什么道理呢?至于假借公益事业的名义却干着诽谤的勾当,以此来宣泄自己的嫉妒之心,这种拙劣的行为就更不必多说了。

世上那些到处诬陷诽谤的人,不仅针对活着的人,甚至连死去的人也不放过,这种情况更加可恶。因为活着的人还有辩白昭雪的能力,而死去的人却连反驳的能力都没有。探求诬陷诽谤的根源,有的因为嫉妒,有的因为猜疑,有的因为轻率。既然羡慕他人的盛名,我们就应该发奋努力,期望能够达到同样的成就就可以了,不懂得这些,却嫉妒、诽谤他人,损人而不利己,只有愚蠢之极的人才会这样做。而且人心复杂多样,就如同人的面孔一样,因为他人的一言一行,就动辄去推测其心理活动,还往往以阴暗的心思来揣测,这只是暴露自己内心的龌龊罢了。

也有的本来没有成见,却因为太过疾恶如仇,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动辄给予恶评,不懂得世事变幻莫测,如果不是完全了解事情的始末、明白其中的真假,再以公正的心态来进行评判,就极少可能妥当处理。不清楚状况就草率下结论,因而夸大其词,动辄就会犯下很多过错,因而贻害社会的情况常常发生。况且轻率地下结论,还有因为平常就憎恨他人所引发的。憎恨他人,动辄就用恶意来断定其行为事迹,虽然名义上是断定,实际却与诬陷诽谤是一样的,其流毒甚至更大。因此我们在讨论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周详审慎,才不会犯下轻率的毛病,而且对于所憎恶的人,更加需要特别的谨慎。

是人都会懂得是非对错,对于邪恶之事,坐视不理、沉默不言的,可能是碍于人情关系。故意的揭发,可能会变成夸大不实的诽谤。那么其意图又是什么呢?古人所说的“守口如瓶”,这话虽然未必恰当,也并非没有见地。像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就不能不尽力攻击批驳,以祛除社会的公敌,这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基本义务,而不能与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相提并论了。

选自《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修 德

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德性。做该做的事情叫做德,这是所有德性的发源地,德性也使我们把遵守道德作为乐趣。体力、智力都是遵守道德的资本,但是如果没有德性来引导,就会像有精兵而无良将率领一样,刚强的体力反而帮助了强横与暴戾,卓越的才智可能助长了奸恶,这是多么可惜啊!

德性的基本内容,概括来讲就是:遵循良知。一举一动,都遵循良知的指引,而不挟带一丝一毫私心,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有大过失,从而可以称之为有德性的人了。下面略讲一下德性的主要内容:

同类推荐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经久不衰。,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赖上豪门总裁

    赖上豪门总裁

    “四喜小姐,您请节哀!”身后冰冷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四喜转过身看着眼前这个三十左右的青年男子,长得高大精悍,一身黑色西装,神情漠然。陈四喜很难相信刚刚这慰问之语是从这位叫高寒的人口中说出来,活了二十二年,也就这位高寒先生能尊称自己为“四喜小姐”。陈四喜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真的很悲催,除去这个俗气又难听,一听便让人觉得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名字外她还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奶奶……
  • 中国未解之谜(下)

    中国未解之谜(下)

    本书精心遴选了众多中国最经典的未解之谜,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科技发明、考古发现、思想文学、历史人物、书画建筑、民风民俗等诸多领域。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科学的视角,探索世人瞩目的、尚未破解的神秘现象与谜题。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与最新的研究成果,生动剖析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谜题后隐藏的事实。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倾城风华

    倾城风华

    她,是二十一世纪杀手界的第一把交椅,心狠手辣、冷酷狂妄是她的专有名词;她,是龙鈅国最具权威的丞相之女,一个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草包美人。一朝嫁入皇室,却于新婚之夜被帝王无情地打入了冷宫。当她变成她,一个顶尖杀手穿越成为了一个落了毛的凤凰,纵然是萧条冷宫也难掩她的满身风华,纵然是粗布麻衣也难掩她的万丈光芒!【片段一】“雅儿,能听到···你这么说,我···死而无憾了。你曾说过···若有来生,只希望我···不再生在···帝王家,这辈子我们···无缘再聚,你可不可以···许我下辈子?下辈子···我们只做一对···普通夫妻,朝出而做,朝落而息,可好?”听到夜魅的话,轩辕殇惨白的脸上瞬间露出了一抹幸福的笑容,眼神却有些迷离了,仿佛在幻想着他们的下辈子。“好,我答应你,下辈子我们一定会是世界上最恩爱的夫妻!殇,你不可以忘了我,知道吗?要是你敢喝下孟婆汤忘了我,我生生世世都不会原谅你的!你听到了吗?”“小傻瓜,就算我忘了···自己是谁,也绝不会···忘记···你!你的一颦一笑···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灵魂上,就算轮回···千年,我也绝不···会忘记你!雅儿,答应我,你一定要好···好好的幸福下去,连同我的那一份···一起幸福下去!答应我,好不好?”【片段二】“就算我一辈子不接受你你也会守在我的身边吗?”“是,哪怕你一辈子都不接受我我也会守着你。只要你能让我每天都看见你我就满足了,我希望我可以分享你每一次的喜悦,分担你每一次的悲伤。因为只有这样,我才会感受到我的心跳,才能证明我是活着的。”虽然我会心痛,可是比起永远见不到你来说,心痛的感觉已经微乎其微了。“尘,我夜魅何德何能,能得你如此痴心守候?”不可否认,夜魅真的感动了,温热的泪水滑过脸庞滴落在红唇上,竟是甜甜的···“因为你是我的整个世界啊。傻瓜,别哭。”······“尘,既然牵了手,就不要轻易放手。”“魅儿,这辈子我都不会再放开你的手,不管前面有什么在等着我们,我都会牵着你的手一起走过。你生我生,你死我死!”【片段三】“上官楚寒你看清楚了,我是夜魅,不是你的妹妹上官雅儿!我也不稀罕当谁的替代品!”“我知道!我知道你是夜魅不是雅儿,我上官楚寒爱的就是你夜魅,你也不是任何人的替代品!”“不···不可能,你爱的一直都是上官雅儿!”
  • 科技探秘

    科技探秘

    《巅峰阅读文库·我的第一本探索书
  • 读者报·岁月(0223)

    读者报·岁月(0223)

    城市记忆;档案解密;国家历史;军旅时光;年代;奇谈;人世百态;人物轶事;社会万象;新知奥秘;知青频道。
  • 庶女妖娆:误惹痴王爷

    庶女妖娆:误惹痴王爷

    因为电梯出事而穿,她穿越成了富家的庶出小姐。凭借一身的聪明才智,她终于在这尊卑分明的家族里有了一席之地,却又遇到了古代版“神经病”王爷……商业斗智,王府宫斗,还要与几个优秀男人进行爱怨纠缠。从王府走出,上了战场,生死几折,终于看清自己心中所爱,以为尘埃落定,却又遇宫倾国变,两个爱自己的男人,一场生死对决,顾长歌该如何抉择?
  • 许我一世纵容

    许我一世纵容

    两个应该敌对的笨蛋相爱了,却是次次错过。我喜欢你,你不能爱我。你爱我,我无可奈何只能利用你。你带着你的野心高飞,折了翅膀的我遥望,一如既往地对你自卑。我是固执的白痴,你是傲娇的黑马。混蛋!我逆了时间的洪流来到你身边,你就不能纵容我的小脾气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思考术:解开你与生俱来的能量密码

    思考术:解开你与生俱来的能量密码

    本书由现代成功学奠基人、世界著名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所作。全书从十个角度入手,阐述了作者本人对于正确对待这些情境的真知灼见。书中每部分均分为15个条目,并辅有解读与实操指南,重点在于引导读者突破思维的桎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