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000000040

第40章 往哲昔贤 (6)

杂文、特别是鲁迅先生开创的杂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与社会现实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其他文体如小说、戏剧、诗歌、电影、曲艺都可以不管现实生活如何写成“纯娱乐性”(现在充斥荧屏、银屏的大多属于这类)的,而且也能吸引许多人欣赏。唯有杂文不行,没有“纯娱乐性”的杂文,即使有人违反这个定理,写“纯娱乐”的杂文,也不会有多少人看。杂文是专司社会批评的,杂文家都应该是社会批评家。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杂文家仿佛是中国古代朝廷里的“言官”,如御史之类。御史的职责是专门说批评话的,对皇帝来说应多是逆耳之言(所以封建社会的言官是个高风险的职业,皇帝大多昏庸,一生气则言者头颅不保)。如果有御史上言说皇帝不爱护身体,太为国操劳,饮食太粗劣等等,这类看似批评实为谀颂的奏章,那是要受到同僚的鄙视和耻笑的,是被视为“妾妇之道”的。说这些让皇帝开心顺气的话是太监、宫妾的职责,大臣和言官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因此御史虽被称为“乌鸦”,但受到人们尊敬。牧惠先生也被人骂过“乌鸦”,骂牧惠先生的不知是出于尊敬、还是厌恶?不过这也说明牧惠是位尽职尽责的社会批评家。

社会批评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从制度层面或文化层面做深入的开掘。牧惠先生更多是从历史角度考察社会问题,这个角度对于有厚重传统的中国是有特殊意义的。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在考察社会时都注意到历史视角。鲁迅谈到当代的许多怪现象时,就常常俏皮地说这是“古已有之”的。

《盛世网闻》是偏重谈历史的,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全书涉及的时代很长,上自春秋,下及近代,其核心谈的就是专制制度和与其相适应的独断文化所造成的积弊。现在有些人提出对历史传统的全面认同问题(当然话没有说得这样直白,他们是从否定五四运动的反传统入手的)。这些人把儒学与历史传统说得天花乱坠,但他们往往回避产生传统与儒学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是专制极权统治。什么叫专制极权?也就是说在这种制度下没有老百姓的地位,没有人的地位。在极权制度下,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而且是以天下之大,以奉天子一人。这一点是稍懂得点历史的人们就抹杀不了的。

《盛世网闻》中大量的文章揭示了专制极权的荒谬和非人性化。历数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朝代政治的良窳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的素质,而且在历史进程中越来越是这样,到了明清则走到极端。像唐太宗这样能够以社稷为重、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肯于虚心纳谏的“圣主”,是两三千年才出一个的;而大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保傅之手的皇帝,不辨黍菽,有的连马和鹿都分不清,能知道多少宫外的事情?不用说他们的生活原则就是“作威作福”,就是他们全心全意治天下,天下能在他们手中治理吗?明代除了洪武、永乐、宣德等二三皇帝外,几乎个个不合格,而且不作为。不少皇帝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上朝,朝臣都不知道皇帝的长相。

例如正德皇帝是个流氓皇帝,整天在出宫胡闹,自己封自己为“总兵官威武大将军”;嘉靖皇帝躲入深宫炼丹求仙,把国事交付严嵩,他是个可以与和珅相比的特大贪官;天启皇帝年龄不大,手很巧,擅长木工,漆工,他做出的砚床、梳妆匣、宫殿模型,饰以五彩,虽能工巧匠不能过(如果他做的器物传至今日,肯定是国宝)。不幸他做了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皇帝,把国事都交付给太监魏忠贤等,把国家弄得一塌糊涂。清代皇帝与明代相比倒是个个合格,康雍乾甚至可以得“优”。然而他们头脑僵化,把统治重点放在提防汉人上,而在世界大变革面前则应对无策,误国之罪,不能推卸。在这种情况下,大臣遇事是互相推诿,不负责任,国家的兴衰、民间的苦乐丝毫不系于怀,消极者自保名位,积极者则竭力搜刮民脂民膏。这样的政治“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就是必然的规律。中国古代动乱基本上是二百年一个周期,牧惠先生揭示了这是权力过度集中的恶果。近代,积数千年之传统之糟粕,国弱民穷,专制极权的制度是不能辞其咎的。

专制极权的文化本质是反智的,因为民智的开发,意味着统治难度的加大。另外,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需要的是经验和亲情。不用说老庄韩非力主愚民(《史记》把老庄与申韩列入一传是很恰当的),就是强调“知”的儒家,所说的“知”也是指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等,而非自然界的知识,以及理性和逻辑等。

由此不仅老百姓“愚”,“君”和“官”也是愚的,《盛世网闻》的开篇就是《开发君智》。传统认为当了皇帝就是“天纵之圣”,怎么能“开发”呢?“君智开发不了,官智也开发不了”,所以君主的“独断”也必是荒谬的。

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全国时,反智倾向尤为严重。牧惠用“无才便是德”(再加上“无学”)概括这元、清两代官员。元代多是文盲当官,清代占官员一半的满员大多是不读书的。文字狱是最残酷的反智活动,清代乾隆可以说是以搞文字狱闻名。《盛世网闻》中有许多篇是谈清代文字狱的。统治者搞文字狱的目的无非这两点:一是揭发和惩治异类;二是借此以立威。乾隆间文字狱登峰造极,“立威”的目的是达到了,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文字狱渐少,经过嘉庆直到活跃在道光时期的诗人龚自珍仍然心有余悸地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可见文字狱给文人带来的恐怖。

可是第一个目的却没有达到。我们翻一翻故宫出版的《清代文字狱档》,便可得知这些大案要案,绝大多数是冤案,尤以乾隆时期的案子为甚。其案主如鲁迅所说:“有的是鲁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真的不识讳忌;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而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就是立即杀头,或是‘监斩候’,也仍然活不出。”(见《且介亭杂文·隔膜》)真正的“异类”几乎没有,还有不少是“歌德派”的人物。“民愚”,皇帝也不聪明。皇帝查查以为明,用放大镜搜寻“异类”,杀鸡儆猴;而臣下也有“吃文字狱饭”,敷衍塞责,互相欺蒙,但给老百姓的祸害是估量的。在反智主义带来的是一片混沌中,清朝走向末路。

迟到的悼念

——悼柏杨先生

今天《新京报》(5月14日)畅销书排行榜“非小说”类榜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被排为第一名。这提醒我应该为4月29日因病在台北去世的柏杨先生写点什么了。柏杨一生著述等身,出版过100多部作品,有杂文、随笔、小说、诗集、历史研究专著等。《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很畅销,大陆也有翻印。《中国人史纲》在台湾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80年代还在大陆引起过轩然大波,许多熟识的朋友卷入这场争论,有功于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从“公”的角度说。

从个人角度说,我很喜欢柏杨幽默诙谐的杂文,读他的文章给我愉快和滋养;柏杨的一些名言隽语,写作中也有时引用,以增加文章的趣味。他的《中国人史纲》我也读过,觉得能在缺少材料的狱中,写这么一本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著作不容易。后来还在此书的出版座谈会上说这是一部关注个体价值的历史,史书中独树一帜;但不同意书中提到古代君王诸侯,一律称姓名,不用通行尊号、谥号、庙号,觉得这不太妥当,给阅读带来麻烦,而且有的称呼从学术角度来看还有问题。过了不久,正赶上新年,柏杨先生从遥远的台北寄来一份贺年卡。卡上贺语直率而诙谐:“您对我的表扬、赞美,说得真好,我百分之百地接受;您对我的批评,我可不接受,我为了平视他们。”那天他夫人张香华女士也在场,可能把我的意见告诉了他,所以才有此一番率真的表示。这一小段话也体现了柏杨风格,我笑了半天,陡然产生拜访他和与他聊一聊的愿望。谁想他老人家遽归道山……

关注柏杨始于80年代中叶,在我供职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港台图书室中有两套25本柏杨杂文集,还有一二十种有关柏杨生平和研究专著。我本来就爱读杂文,尤其爱读鲁迅一类的知识丰富、风格隽永、用词委曲、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柏杨的杂文比较白,开口“柏杨先生”,闭口“我老人家”,动不动就说“读者老爷”,“罚我一块钱”等,作为大陆读者还真不习惯,不过读柏杨文章省力省心,通俗流畅,如水之就下。柏杨的文章举重若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同小孩玩的泥巴,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他的早期杂文中有一本《女人集》,全书近十万字,写女人从头到脚,娓娓说来,而不涉秽亵,还常常有令人喷饭处,但又可登大雅之堂,真是奇妙。文章写到这个地步可算炉火纯青了。这个题材若让一般人,极易流于庸俗。

柏杨写杂文最初就是“著书都为稻粱谋”,可是写着写着,思想就变了。报纸是各种消息的集散地,社会和政治黑暗,俯拾皆是,而报纸新闻栏目受新闻检查的控制,往往不敢登。柏杨耳闻目睹,就用杂文反映出来,这类作品越写越多,他的笔锋也敢扫到蒋介石的头上。例如他的1965年杂文集——《立正集》的序中引用了《左传》中说的人可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外,柏杨自称发明了第四个不朽——“立正”。他用刻薄的话描绘了奴才在“主子”面前“足跟努力并拢,锵然有声”的情景,这连大陆人都知道肯定是讽刺蒋介石及其部下的。于是台湾当局借《大力水手》案把他抓了起来。

美国幽默漫画《大力水手》在报上连载,柏杨任翻译,其中有个故事写主人公波派和他的儿子流落到一个小岛上,父子俩竞选总统,父亲对选民发表演说,波派说:“Fellows……”柏杨把这个可译为“伙计们”的词,译为蒋介石演讲的口头禅“全国军民同胞们”,这一下闯了大祸,先是以“挑拨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感情、打击最高领导中心”被调查局检调,经过各种刑讯逼供、诱供骗供之后,一度想判他死刑,但最终缺少过硬的材料,判他有期徒刑十二年,褫夺公民权利八年。

判刑对柏杨思想是个促进,他从自身的体验上感受到司法制度的黑暗、专制统治的严酷和非人性,认识到中国的专制主义不仅有源远流长的制度上的传统,更有深厚的专制文化——他形象地称为酱缸文化——作为背景。这使他成长为人权斗士。无论在狱中,还是出狱后,都自觉地与黑暗的专制主义统治作斗争,全力挖掘专制统治的制度和文化的渊源。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些回馈给青年一代。

柏杨虽然有数千万字的著作,但集中起来看,他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中国人如何正视自己文化传统中的问题,改造文化,刷新自我;一是作为一个人如何活得有尊严,活得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前者是从一百年前的梁启超、严复就关心的并被鲁迅发挥到极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改造国民性。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集中谈了这个问题,并把它通俗化了,又加进了当代的思考,说得人人皆懂,极具震撼力,因而也就极具争议。其实柏杨一开始写杂文就常常涉及到中国文化的黑暗面。他说中国文化是个酱缸文化(鲁迅称之为“黑色染缸”),其中“缺少人权观念”“窝里斗”“脏、乱、吵”“心胸窄、讲假话、不自尊、不认错”等。不仅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也会给我们带来苦难。应该说柏杨所指摘的还都是一些表层现象,没有鲁迅深入。但他们一样都是带着悲天悯人的襟怀,希望中国人有个根本的改变,从酱缸中解脱出来,通向幸福之路。

同类推荐
  • 2012,玛雅预言

    2012,玛雅预言

    预言真的会发生吗?如果发生,人类将要如何应对?现在的科学手段,是否能起到足够应对的措施?在预言应验之前,人们应当选择何种姿态面对?在本书中,这些都将一一为读者解答。
  •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个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不兴,政府无信则不威。提高诚信江苏建设水平,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入手,大力培育诚信意识,弘扬诚信文化,在全社会倡导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氛围。
  • 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本书为学术论文集,收录了关于语言学理论、文字、音韵、语法、训诂、方言调查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
  •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通过考察这些矛盾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并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视角提出了缓和这些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藉此希望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本书主要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所产生的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现实矛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这些社会矛盾包括城乡矛盾、区域矛盾、阶层矛盾和思想矛盾,其中在阶层矛盾中深入剖析了贫富矛盾
  •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品两大分类阐述中国文学大作。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长生修仙录

    长生修仙录

    不求富贵,但求长生。继盘古开天,神魔争霸后,天界神道消失,仙界魔界妖界都人才凋零,各界为补充新血,增强实力。仙魔特此向人间界散播修仙修魔功法。并定下七大境界:练气期、筑基期、金丹期、元缨期,分神期、渡劫期、仙道……世间无长生药,唯有长生道。凡人唯有突破练气,进入筑基方算正式踏入修仙之道,从而延长寿命三百。长生之道求于灵根与悟性,不足者,即便天之骄子也不得长生。故事主人翁却是由一个没有灵根,对修仙一无所知之人,由一次机缘偶得天地本源,从而成就大道。
  • 步步逼婚:权少恋妻成瘾

    步步逼婚:权少恋妻成瘾

    宋池生说:“当年遇见你看你的第一眼,我就万劫不复了。”他们相遇于旧金山,“喂,你这个女人怎么那么不识好歹!”恋爱于旧金山,“穆倾城,小爷我这辈子就喜欢你一个了,你想想怎么对我负责吧。”分别也于旧金山,“穆倾城,我情愿这辈子没遇见过你。”只是,当疑云慢慢散出,剥露出明晃晃的真相时,两人又该何去何从。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所以才多出了一个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萌叔出没,请注意!

    萌叔出没,请注意!

    谷雪表示,小白花的女儿不易做啊!你说她到底是彪悍呢还是彪悍呢还是彪悍呢……
  • 一舞倾人城

    一舞倾人城

    她,只因身上存有对前世的记忆,从小就远离繁华被送入清静的寺庙。原以为20岁过后便可以回归幸福,却不料被阴错阳差的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还莫名的绞入仇恨和争夺帝位的阴谋之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