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不批评”金钥匙
1912年,刚刚24岁的戴尔·卡内基写信给美国大作家戴维斯,请教一个写作方法问题。
年轻的卡内基希望能让自己显得很重要,引起这位大作家的注意,所以他在信的末尾写上这样一句话:“信系口述,未经整理。”他曾经看见过这句话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另一位大人物的信中。
此信的确令戴维斯注意到了卡内基,他用了这样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卡内基的印象—不屑地将信直接退回,并潦草地附言道:“你态度之不恭无以复加。”
卡内基看到回信后感到羞愧且愤怒,他想:我是错了,应该受到斥责,但戴维斯有什么了不起,我现在真是非常愤恨他。从此,卡内基不再看戴维斯的作品,甚至不再谈论他。
同时,卡内基觉察到了自己这种突如其来的愤恨情绪,并对此感到很奇怪,他想:我知道自己是错的,可为何仍对戴维斯有这样的愤恨,难道仅因他批评了我?
卡内基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批评他人难道有如此巨大的负面“威力”吗?
在接近100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当一个人遭受猛烈的批评时,心跳会加速,会觉得像被挑战、被考验、被刺探,然后本能的防卫机制就会启动。为了维护自尊,他可能会采取攻击的手段以转移焦点。所以,相信那时候让卡内基所产生的怨恨情绪,正是他遭受批评之后的自然反应。但在近100年前,并没有心理学家研究这些内容,人们无从得知批评的杀伤力,也不了解批评本身意味着什么。
卡内基本人曾是位很喜欢批评他人的人。他从小固执、要强、喜与人争辩,他在大学时乐于参加各项辩论比赛,还曾计划写一本有关辩论的书。从日后留下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推测,卡内基年轻时一度认为,批评他人理所当然是见识不凡者的“特权”。但对这个问题他还是第一次思考,即批评或指责他人可能给对方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卡内基将这种感受与思考带到课堂上,与学员们分享。这话题让学员们议论纷纷,显然引起了很大共鸣。
我们可以想象出距离现在八九十年之遥的卡内基课堂上—那时候爱迪生发明出电灯才不过30年—在教室单调且不够明亮的电灯下,卡内基的学员们热切地说起自己遭受批评时心里的感受,以及他们为反驳这些批评所做的更多傻事。这大概是他们此生第一次有机会述说这些感受。
“我小时候被同桌取了‘丑小鸭’这个外号,让我整个初中阶段一直很自卑。长大后都不想和同桌说一句话。”一位女学员说道。她其实端庄秀丽,并非难看。不过,当她说到这件事时,脸色的确很难看。
另一位学员则说,自己是公司的行政采购员,他每次购买的办公用具都会受到一位挑剔的同事批评,这让他感觉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一文不值。为了办公用具是不是够好这种小事,他几乎恨了这位同事一辈子。
卡内基发现这样的事实:曾经遭受的批评的确大大地影响了学员们的情绪,他们非常不喜欢受到批评。离开课堂后的卡内基一头扎进了图书馆,他翻阅书籍,希望继续了解批评为何物。而从上千页的历史中,他发现答案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批评是个毫无成效的方法。
批评犹如剥下人的自尊与面子,常常只会带来反效果,甚至会对人造成伤害。
从众多学员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和名人事例中,卡内基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批评无用,它徒使人增加一层防御,竭力地替自己辩护。这些被称为“人类”的“东西”有一种天性,那就是做错事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会责备自己,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人天生就会尽量维护自己的自尊,维护自己的面子。
“不批评、不指责以及不抱怨他人,应该成为我们的准则。”可以想象,卡内基当时发现了不批评、不指责的重要性之后,就是这样在心里对自己说的。后来,在学员们的一致投票下,“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成为了卡内基沟通与人际交往的第一条行事原则。
对于以上过程的描述,有一些来自史料,有一些则是我自己根据当时情况的猜测,以将卡内基先生对“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原则的发现勾勒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因为我相信,在历史上,卡内基先生的确有过对“不批评”越来越深入的思考。他最终发现这一原则时,肯定万分惊喜。他发现的这个原则,并不是直接从哪里借鉴来的金玉良言,而是通过卡内基训练的众多学员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的体会。这条原则和后面我们要讲到的其他原则一样,来自对人生的了解,对人性的洞见,所以简单、直接,且非常有效。
它被作为卡内基训练的第一条原则,成为开启良好沟通与人际关系的金钥匙。
此后将近100年里,卡内基的学员都被告知:当你希望赢得由衷的合作时,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都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不批评的威力
卡内基找到了“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原则后,恐怕他最先想到的例子,就是林肯先生。卡内基曾费了10年左右的时间,研究林肯的一生,还用了三年时间写了一本林肯传记。他发现,林肯并非生来就不批评人,但在成为总统后,林肯的确严格遵循了不批评、不指责的行为准则。在总统职位上,林肯非常称职。1865年林肯去世的时候,美国陆军部长斯坦顿说:“躺在那里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元首。”
卡内基将自己找到的林肯在不批评、不指责上所做的事情记录了下来。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着名的“葛底斯堡战役”打响,1863年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将军开始向南撤退,到达波托马克河边时,前方河水暴涨,他们无法渡河,而乘胜追赶的北方军就在后面。
北方军只要再前进一步,就可以乘势俘虏李将军,这样立即可以结束这场战争。林肯命令带领北方军的米地将军立即袭击李将军军队。
可米地将军却迟迟不进攻。最后,河水退潮,李将军和他的军队就这样逃走了。
林肯对此震怒至极,他写了封信给前方的米地,狠狠地批评了他的失职,信的最后几句,他毫不隐藏自己的不满,他写道:“期盼你会成功是不明智的,我也不期盼你现在能做得更好。良机已经失去,我实在深感遗憾。”
猜想一下,当前方的米地看到信后,他将会如何反应呢?
可是米地从没有看到过那封信,原因是林肯并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后,从他文件中发现的。
林肯没有把信发出,写完后就放在一边了。也许他明白,一旦发出了这封信,他和米地将军之间的关系,将会出现一道永难弥补的裂痕,米地甚至会卸甲离去,这对林肯并没有任何好处。林肯从过去的生活经历中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尖锐的批评、斥责永远不会有效果。
卡内基发现,在着名人物身上,不批评的例子俯拾皆是。
另外一则来自图书的例子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在年轻的时候,处事并不算高明,可是后来成为极有手腕和处世待人极有技巧的人,甚至担任过美国驻法的大使。他成功的秘诀是“我不说任何人的不好”。他说:“我常说我所知道的每一个人的好处。”
在描述完这个案例之后,卡内基紧接着得到一个结论:“任何一个愚蠢的人,都会批评、责备、抱怨他人。同时,绝大部分愚蠢的人的确是如此做的。”
在现在的卡内基训练中,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指出他人是“愚蠢的”。但在当时,卡内基先生得到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猜测,大概他是在心里懊恼地指责自己:“我过去真是头蠢驴”。而从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出,卡内基先生发现不批评这个道理之后,有一种焕然一新、脱胎换骨般的感觉:“这样简单的方法,却可以使自己和他人的沟通以及人际关系得到极大的提升,要是早点发现就好了。”
所幸,卡内基训练的学员们不会再错过这个原则。之后卡内基在课堂上将“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的原则告诉学员们。他给学员说了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林肯先生放弃批评的经历在内的许多例子,这些例子让学员们得到思考和启发,了解到,对于人际关系而言,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是如此重要。“当你想批评的时候,想想林肯是怎么做的。”卡内基告诫自己的学员们说。
在课堂上,卡内基先生还让忠实执行这一原则并且从中获得好处的学员上台演讲,以唤起其他学员实施这一准则的渴望与热忱。
卡内基给学员们的忠告是,“你们要不断地去使用”。我在后来25年间进行卡内基训练的过程中认识到,卡内基训练不是知识,而是一项技能,一项熟能生巧、需要勤奋练习的技能。
直到现在,“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都是卡内基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文世界批评多
当我将卡内基训练引入中文世界、最开始在课上提出“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的原则时,我刚刚说完,就有学员发言说:“黑老师,应该是4个‘不’: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可能。”
全班哄堂大笑,但我想此言有理,在中文世界里,“批评你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话频繁出现,犹如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伴侣。
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我的父亲是军人,从小对我比较严厉,在我们犯错时,他经常会斥责我们,让我时常想去亲近温和的母亲,而非严厉的父亲。
我的太太李百龄,她从小就是传统观念中的乖小孩,功课很好。但每次亲戚朋友对父母夸奖她功课很棒时,她的爸妈就会回答说:“没有啦,她哪有聪明,其实她很笨!”父母虽然是谦虚,但她却把他们的话信以为真,一直觉得自己很笨。后来我太太告诉我,在她考上顶尖的台湾大学后,还是觉得自己很笨,还养成了凡事退缩的习惯。
我想,在我们中文世界里,很多人从小都在批评中生活。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因为不听话,被父母批评;当我们是学生时,因为考试不够好,被老师批评;到好不容易毕业开始工作,“受气包”们以为自己可以被平等独立地对待时,老板的批评与指责又来了。
从小到大,他们说,“骂你是为你好”、“爱深责切”、“不责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渐渐地,我们习惯了批评,甚至以为这是构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但奇怪的是,尽管批评被父母、老师、老板视为一件帮助我们成长的事情,可每次当我们被批评时,都并不会感觉快乐,也觉察不到自己在成长。相反,因为屡屡受到批评,我们见人矮了几分,长大后,我们也不是那么喜欢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
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求好心切。可是,批评贬抑的表达态度却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甚至让他一辈子都会记得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反而造成了反效果。
更加可怕的是,孩子也渐渐地长成了喜欢批评别人的人,以为只有批评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发现,尽管自己很正确,朋友和家人却并不肯亲近自己。
正是因为如此,我尤其认为,在中文世界里,应该更多地去倡导“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这个“三不原则”。
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看似很难,但通过反复训练,是可以做到的。批评他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人们时常脱口而出,而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则需要修养和自制的功夫。每一项优秀的品质,都是通过反复学习与训练才能得到,在“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这项对自己如此重要的技能上,我们当然也要投入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训练。
我们有一位卡内基学员胡德兴,他曾经认为自己无法停止对死对头的批评,但后来他做到了不批评,而且收效非常好。胡德兴是台湾富邦投资的董事长,他精力充沛,说话和蔼。
2002年,他在台湾一家投资机构担任部门经理,新上任的总经理常对他的项目指手画脚,令他倍感压力。他为此常常不配合总经理的工作。
糟糕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004年。这一年,台湾发生金融危机,胡德兴管辖着公司最大的业务部门。一旦这个部门做不好,整个公司都完蛋,总经理也会走人。这真是个好机会,胡德兴终于可以告诉总经理,他过去对待自己的种种做法是大错特错了。
但当时胡德兴已经拥有宗教信仰,他希望自己有更快乐的人生,为此他甚至决定接纳自己最讨厌的人—这位总经理。所以,他打算停止批评总经理。
他最初根本做不到不批评,“因为一想到他那个嘴脸,我就难受,我就忍不住想指责他。”胡德兴回忆说。
胡德兴曾参加过台湾卡内基训练,在卡内基训练的课堂上已经知道不批评有多么重要。所以他想,这件事得强迫自己去做。于是,他要求自己暂时停止对总经理的抱怨和指责。接着,他发现了一些过去从来不曾想到过的事实:过去总经理没有直接开除或批评他,只是不断干涉他的工作,告诉他应该如何做,这说明总经理的出发点是工作,而非针对胡德兴个人。
胡德兴继而想到,这位总经理血糖很高,要靠每餐吃药维持生命,但他常常加班加点地工作。至此,胡德兴竟然发现,总经理是一位对待工作认真又辛苦的同事。那一刻,这位过去如此可恶的总经理,在胡德兴眼中的形象完全改观了。
胡德兴停止批评后,想到对方的优点,继而就想到,自己过去也不见得全对,那么,为何一定坚持自己的观念呢?这样一来,胡德兴完全放弃了批评这位总经理,而是积极与他配合。后来,胡德兴与总经理的关系融洽很多,他们配合好以后,企业也顺利地度过了金融危机,而且业绩持续上涨,4年内资产成长了3倍。
胡德兴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旦放弃批评,甚至可以与过去最讨厌的同事相处,也可以在金融危机时使企业反败为胜。当然,经过这样的历练之后,胡德兴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他几乎不再批评他人,与人合作沟通的态度备受大家好评,不久之后,他就被挖角担任更高的职位:在台湾富邦投资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他还被选为世界青年总裁协会台北分会会长。依靠自己良好的沟通态度,他经常帮助商业界进行沟通与促进工作。
胡德兴这样总结自己巨大的改变:“不批评、不抱怨、不责备”让人容易谦卑,谦卑时,你眼中所见会与以前不一样。越谦卑越能认识到自己不足,也更愿意学习。谦卑时,外界的力量就会进入你的身体,帮助你融入外界环境,与周围的一切更和睦地相处。
胡德兴的例子可以很好地提醒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谦卑之心,可以从做到“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开始。
想想园丁的做法。当他栽种的植物成长不如预期时,他不会责备植物,而是提供给它们更好的成长条件。
孕育人际关系,也是相同的道理。
高情商的不批评
2011年年底,新浪微博上流传着一个小故事:“一对情侣坐地铁去世纪公园,出站之后两人因为哪个口近而争执起来。女朋友认为应该走2号口,男朋友则认为她说错了,1号口才是对的。无奈之下男朋友只能求助于咨询台工作人员。咨询台的阿姨望了男孩子一眼,只说了一句:要去世纪公园就走1号口,要女朋友就走2号口。”
这个小故事的转发超过了5万次之多,大多数转发者都表示很同意这位阿姨话里的道理,一位网友的留言点评比较有趣:“仰望阿姨的情商,男孩子羞愧了。”
时间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与当年卡内基提出“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的20世纪相比,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人们依然是充满情绪的“动物”,会被批评与指责伤害到自尊。
而且,由于现代人大多非常独立、有个性、有很多选择,所以,批评、指责、抱怨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比100年前更大,更立竿见影。
也许,那个执意要走1号地铁口的小伙子没有阿姨的指点,就会因为批评自己的女朋友而与女朋友产生不和。这时候,他是继续责怪女朋友“不讲道理”呢,还是应该责怪自己不懂得人性、不了解照顾他人的情绪需求?
在现代社会,情商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我们比当年卡内基先生的学员们还要幸运,因为我们知道培养情商的重要性,也更加能主动地去训练自己的情商。
在现代社会,依靠地位优势的命令式合作方式,已经很难在家庭或企业中行得通,相反还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更好的方法是获得对方诚恳的合作,构建“双赢”的关系,让双方心甘情愿往一个方向前进。具体到政治环境中,政府不再提倡集权,而强调民意,这个“意”就是民心;在企业关系中,企业家希望与员工同心协力完成工作;在家庭中更是如此,家庭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每个家庭成员热爱彼此的那颗心。
那要如何得到这颗心呢?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家长在家常常批评自己的小孩,小孩子就不太喜欢回家,而是逗留在外和其他小孩子玩,因为他的心不再在家里面。如果在单位批评同事,同事倒是不会跑,但是他的心也就不在公司了,他可能只是机械地完成上级的命令,像一个“机器人”。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批评去“赶走”人心。
批评或许能赢得一次争论中的胜利,但通过不批评的办法,往往能够赢得人心。这颗心蕴藏着的勇敢、真诚、毅力……这才是我们所能赢得的最为宝贵的东西。
在过去25年里,我看到了很多卡内基训练学员实践“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原则后所带来的转变,我还发现,我身边那些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朋友,以及我所见到的着名人士,他们通常包容性强,很少批评他人。
台湾着名理财专家、财经节目主持人夏韵芬人缘很好,我发现连她家楼下咖啡馆的服务员都和她是朋友,我很好奇,她这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哪里来的呢?她想了想给我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夏韵芬有很多观众。在一次巡回演讲中,一位白发老伯站起来向她提问,他在台下大声地问道:“我手里有20多只绩优股股票,但仍然不能为我赚钱,现在我应该再买什么赚钱的股票呢?”
这种持有过多种类股票的状况在任何理财专家眼中,都是不佳的投资行为。“你投资过于分散,所以不能赚钱”,这大概是专家所能够给予的忠告了。
但是夏韵芬却从来不会批评观众。听完观众的问题,她笑眯眯地对台下说:“我发现你们比巴菲特还棒呢。”台下有听众喊起来:“这怎么可能?”夏韵芬笑着解释道:“巴菲特的基金公司持有20只股票。你们有多少人超过20只?你们不是比他还棒吗?”
这时候,夏韵芬观察到台下有观众开始显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有听众甚至脱口而出道:“对,手里的股票有一点多了呢。”
然后,夏韵芬开始提问:“你们的股票一起涨停的概率大不大?不大嘛。但是一起跌停的概率大不大?蛮大的。”
听众们开始明白自己做法可能有问题。那位老伯第二次站起来提问道:“我应该如何减少手里持有的股票呢?”
听到这里,我开始明白夏韵芬为何有好人缘了:她不会随意批评任何一个人,而是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夏韵芬现在在台湾主持两档电视理财节目,出版了8本理财类书籍,台湾有媒体称她为台湾的“理财天后”。夏韵芬从多年来备受欢迎的主持和演讲中获得的经验是:不要批评听众,哪怕是位卖菜老伯,他也可能会对所遭受的批评表示反对。如果想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要让他们自己说出来。
知道有老年观众叫夏韵芬什么吗?“韵芬姐”。还有听众在夏韵芬举行讲座时送去水果,这么亲近的称呼和做法,是因为夏韵芬从来没有试图批评他们,也从来没有显露出高高在上、指指点点的专家姿态。她不仅告诉了他们应该如何做,还赢得了他们的心。
我们总可以轻易地看见别人的失败、错误和缺点,忍不住提出批评和建言。但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遭遇失败、犯错和面对自己的缺点时,我们期盼的并不是别人的批评、指正,而是耐心和包容。所以,当我们对别人表现耐心和包容力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影响力的投资。
不管是100年前还是现在,不管是在美国、中国或是其他国家,我们始终要记得这个简单的事实:当我们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面对的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感性的动物。
从“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开始做起,你的人际关系与情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