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00000032

第32章 规矩和敬畏: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初为父母,似乎上帝都为我们准备了足够的爱心来迎接新生命,但常常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智慧来教育孩子。就像宋代司马光总结的那样:“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确实,由于不能把这样的爱理性化,我们就无法教会孩子对规矩的敬畏。在定本书的题目时,我特地把规矩放在前面就是想凸显做规矩的重要和不易。在内容上也用第四章、第五章整整两章从理论、认识、操作三个不同的层面探讨做规矩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使为人父母者不仅对规矩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对爱有更理性的认识。有了对规矩和爱的进一步认识,就不难明白规矩和爱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做规矩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做规矩自然就是一件认真而神圣的事情。很多父母做规矩的失败是因为随便。这种不认真的态度不仅不能让孩子对规矩心存敬畏,相反,孩子会因着你对规矩的随意而产生对你、对规矩的藐视。父母这样做规矩的态度就是对自己神圣职责的一种亵渎。

为了避免做规矩的随便,为人父母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营造父母的权威。其次在做规矩时,在心理和操作细节上都认真做好准备。最后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

孔子非常明确地指出“君子以恐惧修省”。这里的“恐惧”不是一般的害怕意识,而是敬畏的意思。朱熹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就说得更加明确:“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在儒家的修身体系中特别强调君子要“慎独”。在别人眼皮底下,保持自我约束有时还能做到,但是当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君子靠什么来“慎独”呢?正是平时养成的敬畏之心。所以,敬畏是对一些规则的敬仰和畏惧,是一种对待信仰的神圣态度。敬畏是信仰的基础,是一切智慧的开始。《圣经》明确指出:“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如果没有敬畏,人类的智慧会是怎样呢?当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后,“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

但是眼睛的明亮并没有让人类获得真正的智慧,相反让人类在犯罪的羞耻中远离智慧而堕落,究其原因正是心中失去了对神最初的敬畏。由此看来,敬畏不仅是人们修身立德的重要方法,更是伦理道德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哲学家史怀泽所强调的那样,“对生命敬畏的感觉是绝对的伦理”。哲学作家周国平也曾说过:“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相反,对生命最起码的敬畏也不存在了,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自己就是一个可怕的禽兽。第二章中那位在法庭上微笑求死刑的“90后”青年马金库,就是因为失去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才会对自己如此冷漠,对他人如此残忍。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哀、一个家庭的悲哀,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

敬畏既是修身之道又是伦理道德之底线,敬畏自然就是幸福之保障。追求幸福是每个人不言而喻的人生目的,但是没有敬畏就没有幸福,就会有危险。弃官从学的明朝哲学家吕坤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前不久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醉驾获罪就是因为“无畏”律法而“及于祸”。值得提及的是,高晓松从被捕酒醒的那一刻起就保持忏悔认罪的态度。在庭审时,高晓松制止了律师要为他做的无罪辩护,也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做任何借口,只是在最后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有的全部都是忏悔。我以前一直以为喝酒能给人自由,最后因为喝酒失去了自由。

”中国目前的文化名人犯各种错误的很多,但是能像高晓松这样真心忏悔的却很少。我在认真思考了他在法庭上所说的那段话后,我发现高晓松的忏悔还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他认为自己失去自由是因为喝酒被捕,却没有认识到其实在被捕之前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虽然他有钱买酒,有酒量和时间自由喝酒,酒后或许还能再写一首好歌,但是他不自由。因为他在酒面前不自由,已被酒捆绑。由于缺乏敬畏,所谓的自由早就成了捆绑。唯有对律法和规矩的敬畏才能帮我们逃脱这种罪的捆绑。敬畏让人“不敢肆”而得以避祸,敬畏能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其所欲),而是当你想做什么时,因着敬畏而有能力不去做什么(畏则不敢肆)。

在现实中,我们不但常常被罪恶捆绑,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恶的事情却偏偏要从己所欲,甚至最后不能自拔。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往往会背道而驰。这种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背离是人生的一大煎熬,也是人类的软弱和可怜。记得自己年轻时曾经深深堕落在麻将中,每次凌晨在赌局结束后独自面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时,有说不出的悔恨和自责。但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又不由自主地开始四处找人雀战。但是只觉得自己生来意志薄弱,后来发现很多伟大的人也都曾有过这样的软弱。《圣经》中的保罗既有智慧又有勇气,一生遭遇无数折磨,内心仍然依靠信仰充满平安喜乐。但保罗最让我感动的勇气不是他对外界苦难的承受,而是他对自己内心软弱的坦诚:“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伟大的使徒保罗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在信仰上还缺乏根基的人呢?我们更需要依靠敬畏来远离罪恶。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认识到唯有敬畏才能远离祸害进入幸福。《明史杂俎》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突然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文武大臣们众说纷纭,但没有一个回答让朱元璋十分满意。后来一个叫万钢的大臣回答“畏法度者最快乐”,让朱元璋龙颜大悦,直夸“见解甚独”。万钢的回答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敬畏是幸福的根本。

所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认识到幸福人生离不开敬畏。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幸福,就自然需要培养孩子从小对规矩的敬畏之心。放眼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家庭教育理论,无不把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置于一切教育的首位。《三字经》把这个意思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首孝悌,次见闻。”做人首先需要学习的是孝和悌。所谓孝就是对父母的顺从,所谓悌就是对兄长的尊重。所以人生学习的第一门功课也是最基本的功课,就是敬畏,在家庭的人际关系中学习敬畏之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开始学习别的知识,接纳外界的各种信息(次见闻)。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敬畏教育的佳话,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周公训练成王的故事。

同类推荐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本书将在最大程度上向父母展示孩子在各种敏感期的表现,并为父母提供应对孩子敏感期的科学对策。本书分8章,即孩子的8大敏感期,分别为: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与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在孩子的这些敏感期内,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鼓励、爱与自由,而不要错失孩子敏感期的教育时机。有一点需要提醒父母,孩子的敏感期有很多个,每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都不是固定的,而且在同一敏感期中的孩子的表现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 好父母 教安全

    好父母 教安全

    2008年12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首次发表《世界预防儿童受伤报告》。报告说,全世界每年约10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各种疾病,死于意外伤害的孩子约是82.9万人,平均每天有2270个孩子死于意外事故。其中,每年有26万孩子(也就是每天有712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10-19岁孩子最大的意外死亡杀手,这还不包括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致残。这些孩子本可以健康成长,但却因为父母疏于对他的安全教育或照看不周而遭遇意外。毋庸置疑,安全,对于孩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 富爸爸家训2

    富爸爸家训2

    最近,美国某州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向家长提出以下十条建议,让父母不仅拥有“慈爱的目光”,更能拥有“长远的眼光”! 本书观点新颖、行文流畅,是极具现代教育理念的家庭教育手册,或许也能给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带来一次方法与理念的革新,是父母们的首选读物。
  • 100个亲子智力游戏

    100个亲子智力游戏

    幼儿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拥有什么样的才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而经过实践证明和专家验证,游戏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成长经历,并大幅度地提高其智力和思维。本书经过编者精心设计,涵盖了适宜幼儿智力成长的六大类游戏:肢体成长游戏、思维故事游戏、猜谜游戏、造型能力游戏、趣味数字游戏和科学异想游戏。这些游戏对幼儿来说,都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游戏,相信一定能给可爱的孩子们带来乐趣并提高他们的智力。
  •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要做称职父母,先和男孩成为朋友,男孩可以说天不怕地不怕,没有安分的时候,你可以批评他、教育他,但是千万不要不理他。他们最怕的是没有人做他们的朋友,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帮助、没有人支持。从小就要男孩知道,他是个男子汉,他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走来;他犯错误了,就要让他知道,好汉做事好汉当;他不听话了,就要让他知道,男子汉是不会给别人添麻烦的……让你的男孩能力超群,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一天到晚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要知道,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对孩子知识的浇灌更重要,中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要加以借鉴。
热门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化色彩于一体,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大量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该书甄选的成语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强,且在当代使用频繁,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女王之名

    女王之名

    她一时兴起,勾起他的下巴,“美人,给爷亲一个。”他斜了一眼她,极好心地配合她一时的抽风。她得寸进尺,“再来一个。”他从善如流,俯身,亲吻。她继续色迷迷地调戏美男,“不够。”他了然:不够?好吧,这可是你主动的……
  • 特种部队之中东、意大利、印度篇

    特种部队之中东、意大利、印度篇

    这支特种部队极受以色列总参谋部器重,并得到了政府财力、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总参侦察营的任务重点是进行越境侦察和突袭,同时,为了避免重蹈“101”部队的覆辙,总参侦察营制订了严格的军纪,并对所有行动都进行面面俱到的周密计划,以确保不再出现任何疏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初中版)

    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初中版)

    家庭礼仪重点:使学生理解父母的操劳。可热情、大方地与他人交往;掌握与人交谈时的礼仪要求,本书依据《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针对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编写,分为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服饰礼仪四章,在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的基础上,能宽容、礼让他人。,家人的可贵,懂得感恩;掌握拜访接待的基本礼仪,进一步培养学生热心参与社交活动、与人友好交往的能力。校园礼仪重点:使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能遵守相关的规则和要求;掌握在公开场合发言的礼仪;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仪
  • 洪昭光健康新观念

    洪昭光健康新观念

    本书分为“阳光观念”、“四大基石”、“家庭健康”、“男人健康”、“女人健康”、“健康箴言”六个部分,向读者讲授了最新了健康观念、科学的保健方式及最佳的生活方式等普及知识。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还原生活细节的规律,寻找现实背后的真相。本书通过简洁明了、幽默风趣的方式将那些高深的经济学道理用平白易懂的解释娓娓道出,让你摆脱啃大部头经济学著作时的费力和烦躁,随时随地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学会有用的经济学知识。
  • 特工之王

    特工之王

    他风流儒雅,身边不乏美女相陪;他是身怀精武神功的猎王,常常杀人于无形;他与日本间谍王相斗,斗到了日本北海道;他与日本特工精英交手于泰姬陵,最终将日本特工打入十八层地狱。是他阻止了盖世太保射向斯大林的子弹,是他在斯大林格勒一枪打爆了德国狙击之王的头。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没有发生?是他暗中和谐了美苏绷得紧紧的弦。
  • 解密中国大案(四)

    解密中国大案(四)

    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