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00000016

第16章 规矩和爱: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一:溺爱型

在近代的家庭教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鲍姆林德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她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了100多个家庭,发现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主要的差别就在于爱和规矩这两个维度上。她用了比较专业的词汇:满足需要(responsiveness)和坚持要求(demandingness)来代表爱和规矩。根据爱和规矩这两个维度上的强弱结合,可以勾画出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鲍姆林德的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类 型高度规矩 缺乏规矩

高度满足 严格型(authoritative) 溺爱型(permissive)

缺乏满足 严厉型(authoritarian) 忽略型(neglecting)

毫无疑问,我们都会同意鲍姆林德的观点,那就是高度满足和高度规矩相结合的严格型是最理想的父母教养方式。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讨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的严格型模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占多数的是严厉型。关于严厉型教育的利弊我将在第四章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展开论述。在近30年中,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和农村人口流动等社会形态的变化,中国的溺爱型和忽略型的家庭越来越多。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探讨这两种类型的家庭会培养出怎样的孩子。

现今的中国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溺爱型的父母越来越多。无论家境富裕或贫困,都用溺爱的方式来教养孩子。所谓的“四二一综合征”是指四个老人、一对父母都把爱倾注在一个独生子女身上。六双手捧着都怕掉了,六张嘴含着都怕化了。这样的溺爱往往最终只能教育出一个让人伤心透顶的不孝之子。可怕的是无论家境是贫还是富,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喜欢用溺爱来培养孩子。

先说说富裕的家庭。近20年,中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不少商业成功者自己都有一个值得骄傲的拼搏经历,从社会的底层靠努力创出一片天地。有过这样人生体验的人原本应该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更加严格要求。可惜的是不少人由于缺乏理性的反思,会对自己所经历的磨难“不堪回首”,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来一个180度的转弯:我受了那么多的苦,就是不让我的孩子再受苦。对孩子总是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还小的时候,他总是快乐地接受你的溺爱。但是这种没有规矩的爱,它会让孩子慢慢习惯于这样容易的得到。这些孩子非但不感恩,而且欲望也随长大而增加。直到有一天,你无法为他埋单。这样的悲剧在现代中国可真不少啊。

在我浙江老家,有一位远亲是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对儿子百依百顺。结果这个儿子不好好念书,早早离开校园,混迹社会。不久就学会了赌博。一开始父亲也没有太在意,慢慢地儿子开始在外面借高利贷赌博,最后债台高筑,儿子一逃了之。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有一天,债主拿着一张200万元的欠条找到了父亲。无奈之下,这位爱子心切的父亲把自己的小企业变卖了,还拿出了所有的存款凑足了200万元还了赌债。当债主走后,这位坚信破财消灾的慈父马上打电话给在外面躲债的儿子,让他不必再害怕,回来好好重新做人。

第二天一早就有人敲门,满心期待浪子回头的父亲忙冲过去开门,谁知来者不是儿子,还是昨天的那位高利贷债主,正当这位父亲纳闷的时候,债主又掏出另一张儿子签名的借条,一共还有300多万元。不知为何,这位父亲此时突然变得非常平静,告诉债主自己还需要时间筹钱。等债主走了以后,父亲和儿子通了电话,证实了借款。父亲放下电话,就在大厅里悬梁自尽。那位不孝之子得知父亲自尽的消息后,也只能在一个晚上偷偷回家看了父亲一眼,就连夜逃走躲债去了。这个儿子纵然还活在世界上,哪还有幸福可言。然而这个悲剧的最初原因就是父亲早期的溺爱。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断送了自己。

这位可怜的企业老板最多算是小富之人。有些父母不仅有钱而且有权有势,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有更大的智慧来应对。目前中国有钱有势的父母不少,但有这样智慧的父母却不多。于是,在中国官二代、富二代都是贬义词。这些父母往往对孩子溺爱和放纵,孩子也仗着父母的权势放纵骄逸。很多年轻人只恨自己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爸爸: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仿佛整个社会一下子进入了拼爹的时代。更有甚者,亲爹不行,还要想方设法去拼一个干爹。有一个权重财富的爸爸一定是件好事情吗?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幕又一幕从拼爹到坑爹的悲剧。

在中国有一个可拼的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还处于一个靠关系而不是靠制度的社会。和我们关系最亲的当然是自己的父母,不拼爹还拼谁呢?可是,现实中拼爹的结果往往是坑爹。养不教,父之过。且不要多怪这些孩子们,要怪就怪那些不懂教育道理却手握特权的爹们,是他们先坑了孩子,然后又让孩子坑了自己。

当然父母也都是人,难免有恻隐之心。但是不能用恻隐之心来左右规矩。特别是手握特权的父母更要有教育的理性。而理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敬畏之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就必然会用钱财和特权来溺爱孩子,其结果可想而知。所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手握特权的父母要意识到自己教育子女比一般人更严格。现在中国有这样意识的父母实在太少了。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提及前总理朱镕基。他在对子女和亲属的严格要求上是很值得今天的很多官员学习。朱镕基到上海当市长时,当着他堂哥朱经冶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侄子朱匡宇说:“匡宇,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镕基在上海的四年里,朱匡宇真的做了四年的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所以有时候父母有特权,子女更要比一般人低调,有时为了避嫌甚至要失去一些机会。父母先敬畏权力,孩子才遵守规矩。

但是,手握特权的父母要做到敬畏权力,严格要求孩子是何其难的一件事情。父母的特权往往是一颗定时炸弹,稍不小心,就会面临灾难。有时候父母突然失权失势,反而会因为失去教育的隐患而成为一件好事。我有一个颇有能力的同学,30几岁就当上了一个市的教委主任。虽然自己是搞教育工作的,但却对儿子相当纵容。有一天中午,还在读小学的儿子发现学校食堂的午餐不可口,转身就跑到校长办公室,指着校长的鼻子大发脾气,那位校长也实在没有骨气,竟忙叫厨房赶紧去菜场买了海鲜特制了几个菜。一个小学生对校长尚且如此,在同学和老师们面前会如何跋扈,我简直不能想象。时隔不久,我的同学因经济问题获刑两年。顿时爹的这座大山轰然倒塌。没想到他儿子却因此明白了人间世态炎凉,彻底改变了为人的态度。不仅夹着尾巴做人,而且懂得了奋发努力。我同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牢狱之灾一不小心成就了他儿子的人生前途。这样戏剧(或悲剧)性的事情真可谓是现代版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和张国立的儿子张默的情况,我觉得这两个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才气的。例如李天一的书法、运动、唱歌都不错,张默也有不错的演技。但是缺乏了对规矩的敬畏,那些所谓的才气只是增加了他们的傲气和霸气。今天拼爹,明天坑爹也就成为必然。

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有远见的达官贵人都认识到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尤为重要,并且以身作则,为后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组织湘军打败太平军,救大清王朝于危机之中,最后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对子女严格要求,毫不溺爱。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看看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的教育,再想想150多年前的曾国藩的家教,我不禁感叹:虽然日新月异,时代变换,但是家教的根本——规矩和爱,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告诫有钱有权的父母。

不管你多有财富,请记住:再富不要富孩子。

不管你多有权贵,请记住:再贵不要贵子女。

同类推荐
  • 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只要父母善于发掘,精心培养,善加引导,多多支持,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毕加索”,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莫扎特”。总之,只要有兴趣,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 成长的烦恼

    成长的烦恼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他们将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会压力等问题。
  • 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我们知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胜过好学校。其实,好爸爸一样胜过好老师,也一样胜过好学校。但是,你做到了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讲?你做到了吗?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到上述两点,请阅读并实践《家有青春期男孩》,其中的各种技巧与理念,一定会让你成为一个好爸爸!让你这个好爸爸胜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胜过好学校。
  •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帮助家长解读孩子心理的权威读本,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实用指导计划。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孩子走出心理误区,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本书为家长提出了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有助于家长帮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 好父母 教能力

    好父母 教能力

    《好父母·好素质:好父母 教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能力比分数重要;智慧做事的能力;高效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等。
热门推荐
  • 不焦虑的女人

    不焦虑的女人

    人生道路不平,其实是心不平。得失心、是非心、分别心、荣辱心……任何一种存有妄念的心,都会让我们焦虑,而所有的焦虑,其源头都是因为执著。最智慧的女人并不是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事业、婚姻、家庭上,而是应该时刻观照自己的心,斩断焦虑的源流,让身心处于喜悦和饱满之中,这种女性也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世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更重要,安放好自己的心,让生命在平静祥和中焕发出光彩,这样的智慧女人,怎不令人爱?这本书,写给所有身处焦虑之中的女性。作者以清凉的文字,还你一颗清净的心。
  • 时间开出了花

    时间开出了花

    那些费尽心机想要忘掉的事情,真的就可以不再想起了吗?很多年前,当她还是一个伪文艺小青年的时候,时常揪着那个人“拜读”她最新出炉的大作。堂堂C大金融系才子的他,苦不堪言之余,实则是心甘如怡的。有一回偶尔翻阅到一篇她登在校刊上的小说,还夸过那个题记——回忆是倒在掌心的水,摊开或是握紧,最终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滴,流淌干净。这些年,她时常会想起那句话。若真如此,该是多好。可是,属于他和她之间的回忆,固执冥顽,竟生生烙成了手心的掌纹。每每触及,便教她钝痛不已。四年了。她没有想过会再回到这座城市。流浪是一种大境界,不论是关于脚的还是关于心的。她没有这样的境界。她只是,必须,将自己放逐得足够远。
  • 重生复仇之嫡女太腹黑

    重生复仇之嫡女太腹黑

    被渣男砍断双手剜心而死,再睁眼,奇迹重生?!恶毒庶姐,几次陷害?剥了你的美人皮!伪善姨娘,两面三刀?一刀送你上黄泉!前任渣男?姐看不上你了,没了姐,看你蹦哒蹦哒再蹦哒,姐一巴掌把你拍到墙上,抠都抠不下来!美男,可不可以不要勾勾缠,姐对男人没好感……嫡女重生,害了她的还给她死回来!
  • 凤鸣巫宫:妖孽哪里逃

    凤鸣巫宫:妖孽哪里逃

    (群号9439463)……这是宫斗?错!……是修真?不对!……是复仇?OUT了!当不止一个大馅饼砸下来的时候,报仇神马的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可报仇之后呢?那个长着九条尾巴的,你捶腿的力气大点,还有,把你的兰花指收回去!那个浑身冒火的,是让你烤肉,不是让你烧炭啊!还有你……既然没什么用,就来暖床暖被做抱枕吧,否则,会让你留在眼前惹人厌?至于剩下的灵兽、帅锅、妖孽们……不要急、不要慌,一个一个慢慢来,本姑娘定会好好“调教”你们的……嗯?恰有对联曰,不斗妃子斗妖孽,不用修仙法术高……横批云,贵宫好乱……
  • 战帝系列(一)

    战帝系列(一)

    屋内一青衣人正背向正门负手而立,他的目光停留在悬于壁上的一幅画上,画中一座青峰直耸云霄,气势凛然。听得此声,他方缓缓转身,道:“刑破,你回来了。”但见此人四旬有余,风姿慑人……
  • 穿越时空:逃妻你别跑

    穿越时空:逃妻你别跑

    她,一个21世纪的大一学生,因前世救了一只狐狸,而被穿越到了明朝,更阴差阳错的成了别人的替身新娘,身处迷惘的她,一心只想回到现代,在新婚之夜的晚上,她挟巨款逃跑了。处于朝纲不正,奸臣当道的年代,让原本的天真烂漫被抹杀,所幸,她的身边还有他的爱。
  • 朱元璋

    朱元璋

    活剥人皮,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竟然出自一个丑奇无比的放牛娃,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元璋。 本书为传记,描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其出身贫寒,少年为地主放羊至参加农民起义后,成为“洪武”皇帝并采取一系列安民政策,揭示了其伟岸的一生。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又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地朱元璋。
  • 大学生必知的重要历史人物

    大学生必知的重要历史人物

    本书讲述了上起公元前 9世纪的行吟诗人荷马,下迄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领袖毛泽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开国元勋的王者风范,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政治家的宦海浮沉,文学家的沧桑人生,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科学家的智慧灵感及施行探险家的神奇经历……
  • 丫鬟小呆养成记

    丫鬟小呆养成记

    我大义凛然:既然柳老板对你情深意重,你就从了她吧,我退出好了。砰!一张桌子被拍碎,赵夕白气的发抖:你是不是没心没肝没肺!糟!没心没肺的本质被看穿了!我赶紧谄媚道:诶呀别生气嘛,就当我刚才什么都没说!赵夕白怒道:你到底有没有原则啊!糟!没有原则的本质也被看穿了……
  • 百姓投资38金律

    百姓投资38金律

    但是。如果我们把每个月去储蓄一笔钱的习惯换作投资一笔钱呢?结果会发生惊人的改变!不一样的理财观念造就不一样的人生!,本书主要介绍了 38条家庭实用理财的方法,指导您对投资管理做出更客观的判断。过去,银行的“零存整取”曾经是普通百姓最青睐的一种储蓄工具。每个月定期去银行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存起来,过上几年会发现自己还是小有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