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科书里所学到的世界是格式化的,黑是黑白是白;江湖则不一样,是黑是白不太好分辨,就像有些官员,讲科学发展观、反腐倡廉非常起劲,其实他就是个贪官。明星总是努力维持形象,给大家做榜样,但大家也看到了陈冠希。牛根生在三聚氰胺刚爆出来的时候说别人没有良心,结果才过两天就发现蒙牛的产品里面也有三聚氰胺……这就是江湖。
我所说的“以实习入江湖”,这个实习就是个尝试性的行动,而这个江湖就是实际场景。8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爸爸妈妈就非常宝贝,大家很少有机会去实习。过去家长忙不过来时,就让小孩做点社会劳动,那时的小孩子很小就能以见习方式进入江湖。
江湖上的人胃口是各不相同的,你要给对了对象才好。但是不实习怎么知道呢?你要试。试完了之后你才知道,原来这个人好这口,那个人好那口。你们封闭在学校里,学的是校园的要求,是黑白版的,非江湖版的,都是从社会中隔离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真实的。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只要掌握一个角度,而且在这个角度上很精深,他就可以扬名立万。但是真正精深的程度还是要看他在江湖中的运用。
我觉得在今天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那么困难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定要明确,没有必要一定要逼着学生考好成绩。没有一个单位的主要岗位是需要使用考试这个技能的。今天的学生需要的是实习,而且是从大一开始。我们要通过实习来了解自己到底爱好什么,当然我们要真正找到这些爱好的话,试一次是不够的,一般大学期间要试三次—至少实习三次,而且最好是三个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职业。这跟大学里学什么专业没什么关系。这是我们第一要认识的。美国普通的大学本科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人均实习2.7次,我们中国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10%左右的大学生有一次以上的实习,90%的大学生一次都没有实习过。这就意味着找工作时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喜欢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所以行动才是认识自己爱好的渠道。
我建议,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大一学生,你从现在开始就要进行规划。在毕业之前一共有三个正式的暑假是可以用来实习的,平时也应该争取一些机会实习。通过实习可以辨别自己的爱好,即使没有绝对的爱好,你也可以找到相对的偏好。
第二,只有通过在实习中被拍砖头或表扬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行为模式。在实习的过程中,你要找到一种行为模式。假如我是一个广告人,在一个单位里面,我是做什么工作的,跟其他人是怎么样的一种协作关系,通常这个行业分哪些工作领域,我负责哪一块,我跟上一级之间是什么关系,跟人交往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规则等,都可以有所了解。观察一个单位的时候,一个实习生可以看到这个单位的所有东西。我们很多实习生刚去公司实习的时候,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在江湖中,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迎接客户进门的时候,你应该站在哪?老板要站在哪边?老板旁边站的是谁?客户进来的时候谁在介绍?往前走的时候是谁给客户开道?这些都是有讲究的。社会学家戈德曼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演戏。”公司里面的每一个场景,都如同一场话剧里的一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每一个角色是怎么样的都是有规定的。当你还是实习生的时候要学习当一个观察者:哦,原来有这么一个讲究。实习是个非常特殊的过程,通过实验性的工作场景,你被其他人批评,被其他人矫正,这样再到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等你正式找工作的时候,人家看你看哪哪舒服。实习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职业规则的机会。
实习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第二次实习的时候就开始有获得工作的可能,也就是找到工作的可能是从实习开始的。现在大部分跨国公司都在裁员,如果大家去找跨国公司的工作,基本没有机会。但是大部分跨国公司依然保留着他们的实习生机制。如果公司少量吸收新职员,通常是从实习生中选择的。实习三次理论上来说通常有一到两次就业机会,如果实习五次,正常情况下有两到三次就业机会,所以就业本身就直接跟实习关联在一起,实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会。
通过实习,我们对选择真正要做的东西、应有的行为模式、如何形成这样的行为模式以及相应要付出的代价都会有个大概的认识。比如,如果你大学里学的是管理学,学到的大多都是管理知识,根本无法学到实际的管理技能。学校很少有专门训练怎么演讲、辩论、谈判、定价的,更不用说训练怎么做中高级管理。所以,实习是按照事物的本相提出要求,按照做一件事情需要的方向来整合知识,它是一个真实的社会行为。一个真实的职业特点是什么呢?是以成效来评估,就是这件事情能不能办好,在过程中要怎么获得资源,因为职业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这些资源,完成这些事。经过实习,你的学习方式会更接近社会所需,而不是用老师安排好的方式,因为老师也不知道你应该在职场中怎么做。
实习中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发展社会关系,充实社会资本。现在能不能找到工作由什么决定?由有多少关系、有多少人愿意帮你的忙、有多少人愿意给你提供信息决定。这就是你的社会资本。大部分人的社会资本太单一,只有同学或者老师。但实习不一样。实习前你的所有社会关系都是在校园里的,但校园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基本上只算是一个小圈子,但是你在每个实习单位中认识的人,他们组成了你真实社会中的人际圈子。你还可以借这个圈子去扩展更大的圈子,如果你实习三次的话,意味着你在校园之外有三个社会小圈子,小圈子和小圈子还可以互相叠加,滚动产生更多的社会关系。所以,有过实习经历的同学有双轨的社会关系,获得机会的可能性也远远大于只有单轨社会关系的人,实习通常会使得你的社会关系多元化。
2001年我到哈佛大学留学,留学期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哈佛大学告诉你世界上没有对和错的问题,只有可讨论和不可讨论的问题,而所有的事情都是可讨论的,这就是问题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好成绩是可以缺的,而实习是不可或缺的。找工作没有什么难的,从大一开始找起,最好的找法就是去实习。
假定有一个机会让你到某公司去实习,我建议大家遵循四个基本规则。
第一个规则:到了一家公司以后,一定要主动找活,最重要的一点是留心观察。其实你真正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公司的同事倒水。这是主动的精神。倒不倒水这件事不一定会改变你在一家公司的地位,但是在公司里,有势力的基本都是60后和70后,他们会对你有印象,你之所以被留在这家公司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倒了那杯水。真正的主动表现是一定要自己给自己找出活来,然后主动地跟管理者说:“这个事可不可以让我试试?”如果一个人具备找出活来的能力,人们对你的印象就不限于倒水了。主动是实习中非常重要的获取你想要尝试的事情的一个方法。
第二个规则是到了一家公司之后,一定要留心找到你的良师益友,一个就够了。因为公司里是有公司政治的,你找的这个人往往不是公司真正的老大,而是业务骨干。老板事情太多了,顾不上你,如果你找的是项目经理级别的人则更好,这样就很容易让他培养你,他会尽可能把他的资源给你。所以,在一次实习中找到一个业务骨干作为你的良师益友,肯传授一点知识给你,就意味着你在很多方面一下子就提升了一步。
第三个规则是,到任何一家公司实习,千万不要传八卦,尤其是女同学。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小道消息。有一个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如果对其他人的隐私或八卦不感兴趣的话,他离死亡就很近了。”所以人对其他人的八卦感兴趣是生命力强的表现。但是大家又都很痛恨传八卦。所以八卦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不喜欢,但是每个人都会传。不过实习生只要一传八卦,就一定会被辞退,实习期和试用期是八卦禁止期。
到了公司之后,就要学习人际关系。实习生到了公司要发挥80后的优势,要单纯。但是光是单纯不足以成事,单纯能够坚持并成功了,就是正直。所以你要成功就要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就是能够让人感到舒服的那些规则。它无关厚黑,不需要你出卖人格或者肉体,它是行为模式中让我们能够接受的一些规则,所以我们要去经常学习规则。
最后,在实习中要多使用书面化的东西。真正的知识分子重要的不是知和识,而是把所知所识记录下来。所以你到一家公司后,做了三天工作,你要把这三天看到的东西变成文字,写下来。假如你去一家小餐厅实习,干着特别简单的事,你可以每天抽四名顾客问:“今天您到我们餐厅吃饭有什么感觉?哪里不太满意需要我们改进?”每天四个,一星期下来28个,这样就有了将近30个样本。从中你理出比较突出、具有共性的三四个问题,然后看哪个问题最重要,等到实习结束的时候,做一个小的PPT,选一个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公司。这样,老板就会很满意,你的工作机会说不定就有了。所以,其实做事情是不难的。所谓的科学管理,就要做到书面化这一条,因为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是理性化,理性化的第一步是书面化。其实我们大家平时很少真正用社会的方式去梳理自己的思维。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机会,一个切入社会的口子,在一个小的场景中去了解社会对我们的真实要求是什么。如果在大学本科四年中有三五次这样的机会,你会发现大学不是生产天之骄子的地方,大学也不是真正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从本质上是个肥料堆,让你在做事的时候,可以从里面找一点点有用的养料。甚至你会发现这个肥料堆里的肥力是不够的,你会想是不是应该找其他地方去学习。所以大学生通过实习才能超脱大学。大学生真的只是大学里的一个学生的话,就很难真正找到工作。实习生这个词意味着你在社会里尝试性地体验作为一个职业人所面临的境遇、学习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在大学的四年中,把自己由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变成一个实习生,而且要变成一个熟练的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