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200000004

第4章 怀疑与信仰

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的人来,说今年是建校90周年,想印个纪念文集,希望我写点什么。我有些胆怯,因为没有什么值得听听的话好说。但又义不容辞,这有如为亲长开个纪念会,不管我怎么可有可无,也非参加不可。问内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说要围绕“我与北大”写。写什么呢?大事,没有;琐细,敝帚享之千金,读者会厌烦。困难中想出一条路,几年以前,感到衰迟之来,常常更加怀念昔年的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境,于是把一时的记忆和观感写下来,零零碎碎,集到一起出版,名为《负暄琐话》。其中不很小的一部分是谈我上学时期的北大。“我与北大”,命题作文,我算是已经写了后一半。还有前一半,“我”,没写,这次就无妨以此为内容,算做补阙或拾遗。

写“我”,选与北大有关系的,也太多了。多,无妨,篇幅可以拉长。有妨的是性质太细小的,如饥餐渴饮;太偏僻的,如个人恩怨,都不值得说,因为,用时下的话说,是没有教育意义。想了又想,想出上面那个题目,自己认为,分量超过饥餐渴饮,可以说说。由己身出发考虑,也应该说说,因为它,作为问题,已经伴我或说缠我几十年,而且看来还要缠下去,直到无力再想它。是什么问题呢?记得是当年读英国培根的书,大概是《新工具》吧,问题的性质才明朗化的。培根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我以很偶然的机会,走进北京大学的门。在母校的培育中成长,学会了怀疑;不幸半途而废,虽然也希望,却没有能够“终于信仰”。这不知道应该不应该算做辜负了培育之恩;但思前想后,心里却是有些感慨的。以下就围绕着这点意思,说说有关的情况。

想扯得稍远些,由迈入校门的偶然说起。那是1931年夏,我通县师范学校毕业,理应去教小学而没有地方要,只好换个学校,升学。北大考期靠前,于是交了一元报名费,进了考场。记得第一场考国文(后来称为语文),作文题是八股文的老路,出于《论语·季氏》,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试申其义”。那时候还没念过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不知道原文有错简(应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于是含糊其辞,在“寡”“贫”方面大做其经义式的文章。其间并引《孟子》为证,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云云。

这里要插说几句话。我小学的启蒙老师姓刘,名瑞墀,字阶明,是清朝秀才。以会作破题、承题、起讲的大材而教“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心里当然有些不释然。于是锥处囊中,或由于爱人以德,就自告奋勇,晚上给我们一些也还愿意听听的孩子们讲《孟子》。他的教法革新了,是先讲解,后背诵。“河内凶”这一章靠前,记得牢实些,所以能够抄在考卷上。其时北大正是被考古风刮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推想评卷者看到纸上有《孟子》大文,必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于是给了高分。其他数学、外语等都考得不怎么样,可是借了孟老夫子的光,居然录取了。

录取为文学院学生,选系,听了师范同学也考入北大的陈世骧(后到美国教书,已故)的劝告,入了中国语言文学系。那时候,文史哲几乎不分家,于是听课,杂览,就三方面都有。主干是温故,也想考古。考古要大胆怀疑,如顾颉刚先生那样,说夏禹王可能是个虫子。又要小心求证,于是就不能不多翻书。现在回想,其时的生活是在两条线上往前走,一条可见,一条不可见。可见的是上课,钻图书馆,心情有如乡下人进城,大街小巷,玉钏朱轮,都想见识见识。具体说,也听了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课;图书馆呢,由板着面孔的正经正史等一直到《回文类聚》和《楹联丛话》之类,都翻翻,这,吹嘘一点说是走向博,其实是“漫羡而无所归心”,关系并不很大。关系大的是那条不可见的,默默中受北大精神的熏陶。这精神是两种看来难于协调的作风的协调。那是一,乱说乱道;另一,追根问柢。或者合在一起说,是既怀疑又求真。说这关系大,是因为它指引的方向不只是浮在水面的博,而是走向水底的深。表现于外是口说笔写,要确有所见,不甘于人云亦云。

这当然是说学校,不是说我也这样有所得。但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出淤泥而不染也做不到。这说来话长,只好大题小作。大概是学程四年的后期,追根问柢和怀疑互为因果,使我的兴趣或说思想有了较大的波动。原想写的《九鼎考》扔下了,认为即使考清楚了,与现在又有什么关系?重要而迫切的是要弄明白,“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说通俗点是怎样活才不是白白过了一生。这使我相当惶惑。只是惶惑,还不知道这个问题太大。有眼不识泰山,于是问人,以为轻易可以解决。只有两次,印象深,还记得。先一次,大概是问比较活动的什么人吧,答复是要读政治经济学。读了一点点,觉得不对,因为那只是讲怎样求得温饱,并不讲为什么要温饱。后一次,是问在生物系上学的牛满江同学(现在美国),生物的生有没有目的,他想了想,答,传种之外像是没有目的。我当然不满足,因为这还不是值得夕死的道。是母校的追根问柢精神使我怀疑,又不甘于停止于怀疑,于是我不能不摸索着往前走。

近水楼台,先注意本土的所谓道。这也多得很,其显赫者是儒道释(外来而本土化)。儒接近常情,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果不追根问柢,这种道颇有可取,因为即使学周孔、秦皇汉武很难,努力,写点什么,总不至于可望而不可即。问题是这种道并不是人人都同意,如老庄就是主张好事无所谓的;佛家更趋极端,认为这都是此岸的事,不只空幻,而且不免于苦。更大的问题来自理论方面,是,为什么不朽就可取?追到最后,恐怕只能乞援于《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说得雅驯,其实性质与倒霉,死于车祸,只好认命,正是一路。上天让我们乐生,求饱暖,我们除了顺从,还有什么办法?

母校的追根问柢精神使我不能停止于顺天,于是冥思,也找书看。书的范围,一言难尽,总之是这条弯路相当远,日久天长,甚至发现日暮途远,想倒行逆施也难于做到。而所得呢,又是一言难尽。情况可能与宋朝的吕端相反,是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所谓大事,是道的理的一面,还是找不到可以贯通一切并为一切之根据的什么,换句话说,是还不能树立起信仰。所谓小事,头绪纷繁,这里只说两类值得一提的。一类是道的行的方面,我不得已,思想上只好走写《逻辑系统》的英国小穆勒的路,他中年也烦闷,找不到可以为之夕死的道,后来左思右想,接受了边沁主义。儒家的顺天命,加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边沁主义一路,我同意,理由不是认为这样最合理,而是为多数人着想,只能这样。

这态度,由理论上衡量,是不怎么积极的,因而就给持不同意见者,如佛家,留下余地,他们不高兴在此岸,那就到彼岸也可以,只要说得到做得到就好。小事的另一类是熟悉了大问题之下的诸多小问题。举有实用价值的为例,我不再怕鬼,因为确知现实世界没有《聊斋志异》写的那样有情,人死如灯灭,就是想鬼也没有。绝大多数也许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总的说,是常用较冷的眼看一切。这样看,事物就常常不像说的那样单纯,接受整体之前,要分析。就是说,还是怀疑的精神占了上风。其间一件小事更可以说明这种心情。那是读英国罗素的《怀疑论集》,现在还记得有一处说,历史课本讲打败拿破仑,英国的说功都是英国的,德国的说功都是德国的,他主张课堂上让学生兼念两种,有人担心学生将不知所措,他说,能够教得学生不信,就成功了。我欣赏他这个意见,因为是擂鼓助了怀疑之兴。

这样说,心里长期盘踞着母校的怀疑精神,我就毫无遗憾吗?也不然。值得说说的是两种情况。

一种偏于世俗,是应付社会的捉襟见肘。世间有些事物,有些人看着完全好,或完全坏。我却常常不这样看。问我,窥测对方的意旨说,不好;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也不好。怎么办?因为难办,也就难说,这里只好不说。

一种偏于微妙,是知心安理得之为绝顶重要而不能心安理得。记得这种心理状态不只一次跟深知的人说过。我外祖母是个乡下老太太,信一种所谓道门,精义不过是善心善行得善报。有一次,我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说并无来世,惹来几句咒骂。现在想来,这是怀疑和信仰的交战,哪方胜了呢?外祖母有信仰,当然相信得全胜。我呢,仔细想想,是胜败难说,因为来世虽然靠不住,但那是信仰,有大用,用佛家的话说,是可以了生死大事。死生亦大矣,无妨缩小一些,说心安理得。而我,因为没有外祖母那样的信仰,一直是连缩小的心安理得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取得。细想起来,这心情是有些苦的,记得前几年曾写几首观我生的诗,其中第二首的尾联是:“屎溺乾元参欲透,玄功尚阙祖师禅。”这可以最简要地说明我与北大的关系:是母校的怀疑精神引导我去思索道在屎溺,思索乾元亨利贞;可是自己琢而不成器,始终不能禅悟,见到如能朝闻则夕死而无憾的道。

善心善行得善报,报要由至上的外方来,待报,不问至上的有无,何形何质,何自来,是信仰。更典型的信仰是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给我们福,要感谢;给我们祸,也要感谢。相信某种说法永远是真理也属于这一类。树立这样的信仰并不容易,因为与追根问柢的精神不能水乳交融。一种美妙的想法是使怀疑和信仰共存共荣。这做得到吗?我不知道。也许培根有办法,可惜不能寻其灵而问之了。另一种,不是美妙的,只是实际的想法,是分而治之。分是照古人的说法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然后是上不能知,存疑,专顾下。

以《中庸》的话为例,“天命”是形而上,可以不问理由,只是接受;然后是用全力钻研“率性”,以解决夫唱妇随、柴米油盐等问题。其实,古今中外无数的贤哲,更加无数的常人,都是这样做的。名堂可以叫得冠冕些,如以仁义王天下,边沁主义,等等,用庄子的话一言以蔽之,都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这类既复杂又朦胧的问题上,我因为死抱着母校的怀疑精神不放,虽然也知道,分而治之之后,应该尽量少问形而上的道,以求在形而下的范围内徜徉,取得微笑;可是总认为,这低一层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想法和做法还是无根之草,或根不深之草,是长得并不稳固的。

越说离实际越远,应该就此打住,回到本题。意思很简单,是,如果人可以切为身心各半,我的心的一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是在母校怀疑精神的笼罩下,摸索着走过来的。这使我有所得。但没有大得,因为未能“终于信仰”。这样说,对于母校,我的心情也就不能不分而治之:有时感到惭愧,因为没有成材;有时也感到安慰,因为没有忘本。

同类推荐
  • 阿来:空山3

    阿来:空山3

    藏族青年拉加泽里为改变贫弱状况,放弃学业和爱情,走上伐树倒卖木材的道路。聪明的藏族青年游走在致富的玄机里,金钱使机村人陷入疯狂,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对与错困惑着新一代机村人。繁华小镇云雾般消散,信念,恩仇,斗争,疑惑,一如斯人远去,苍山已老,人何以堪。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本书讲述了民间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建筑鉴赏方面的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生动具体、趣味盎然。
  • 流水落花一瞥中

    流水落花一瞥中

    石评梅是一位诗人,她的短短的一生,如诗人所咏,也只是首诗,一首完满了飘鸿的绝望底哀啼底佳章。
  •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从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仙配》《窦娥冤》到我们儿时熟悉的《田螺姑娘》《崂山道士》,其实都源自志怪小说。在古代,写小说一般会被看成不入流的行为。然而上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魏文帝曹丕,下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代名臣纪晓岚,都曾忍不住寄情于志怪,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志怪小说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先人托物言志的工具,体现了世间百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透过魏晋时代的故事,我们体会到的是令人倾慕的魏晋风流;在唐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象;而到了清朝,故事则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世俗。
  •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共分六章: 第一章重在考证“晚唐”、“晚唐体”两个术语在宋代的出现时间及其文化背景,第二章的研究对象是宋初晚唐体。第三章谈及的是北宋真宗以后至南宋光宗以前的这段时间,第四章是对永嘉四灵的研究。第五章谈的是南宋后期的晚唐体创作及相关问题。第六章是对宋代晚唐体诗歌特色的总结。宋代晚唐体诗人作诗态度近乎狂热,他们重五律、轻古体,偏好于描写秋季暮夜的山水竹石,喜好白描为诗,重中间二联,诗歌呈现出清新平淡的美学特点。
热门推荐
  • 飘(青少版)

    飘(青少版)

    斯佳丽是一个漂亮、任性、果断的美国南方女子,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阿希利,但阿希利却选择了温柔善良的玫兰妮。斯佳丽赌气嫁给玫兰妮的弟弟查尔斯。南北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战死。斯佳丽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瑞特相识,瑞特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南方军战败,亚特兰大一片混乱。不巧玫兰妮孕期将至,斯佳丽只好留下来照顾她。战后斯佳丽在绝望中去找瑞特借钱,偶遇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弗兰克因反政府活动遭北方军击毙,斯佳丽再次成为寡妇……
  • 解脱的人生不寂寞

    解脱的人生不寂寞

    解脱是一种心态,它能使你乐观豁达;能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能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解脱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心态决定命运,只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人生处处是春天!
  • 宇宙制造者

    宇宙制造者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少爷别太酷

    少爷别太酷

    从他第一眼看中她,她就注定要成为他的!那年她八岁,他十一岁,车内车外的擦过,将他们紧紧的困绑在一起,在他眼里,她不过是世上最廉价的,只配供他游戏,她从最开始对他的憎恨,到爱上别人到嫁给他,到为他生孩子到爱上他……
  • 宠上甜辣小狂妻

    宠上甜辣小狂妻

    (咳咳,你肥皂掉了,偶巴!)叶南希楚楚可怜:“司徒易,你偷心偷的如此嗨皮,让我情何以堪?我可以弱弱的问一句,什么时候把我的心还给我吗?”司徒易霸气无比:“叶南希,你听好了,你的人是我的,心是我的,将来你孩子也是我的。还给你?我把我还给你好了!”叶南希有些委屈,但眼中却闪过狡黠之色:“嘻嘻,对付男人嘛,女人就要有办法才行!”叶南希心中暗笑!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老狐狸经(全集)

    老狐狸经(全集)

    老狐狸不是在教你诈,而是在指导你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存,不断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以寻找到发挥的舞台。
  • 娇妻良医

    娇妻良医

    两度生死,棺中醒来,肚子里带着一个“包子”的柳轻心,听着外边给她守灵的一对狗男女你侬我侬,不禁犹豫,本姑娘是该坐起来,吓死这两个王八蛋,还是消停儿的在棺材里面躺着,找个机会,带着肚子里的小兔崽子远走高飞?年代是明朝,人物属虚构,除了书里的药方,是出自各大医典和偏方手记验方,其他部分,都是故事~ps: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视病情方剂增减,若生病,请及时就医,勿自行依表症判断,草木常伴毒性和生克,用药需谨慎~千【娇】百媚终将老,一世繁华伴平生。
  • 专属影后

    专属影后

    什么?这个男人居然是那个中外闻名的君氏集团的当家?晴暖掂量了一下自己的份量,决定趁早躲得远远的……可是……晴暖亮晶晶的眼睛眨巴眨巴:君少,我就是个小演员而已,你为什么不放过我?男人笑的儒雅:我想,养个影后在后院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