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的一位教育学专家应某校之邀去做讲演。
那天偏偏下起了大雨。从市区到县里的一段路正在大修,恰好是中午下班的高峰时间,人流如织,泥水雨水自行车小汽车交织在一起,路面上积水比比皆是。车轮飞过,躲闪不及的人多半会被溅得泥头土脸。
开车的司机不断按喇叭前行,教育专家警觉地看着窗外,突然扯大嗓门儿叫道“NO、NO、NO”。司机赶忙刹车,学校的领导颇有微词地说:“怀特先生,请坚持一会,马上就到了,路面正整修呢。”他直摇头,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搞半天,大家终于明白,他是担心飞转的车轮把泥水溅到行人身上,而且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这段路上不得按喇叭催促行人和其他车辆;二是遇到小水潭要先让行人通过。同事问:Why?他只有一个理由:因为我们坐的比他们舒服。
后来他在讲座上谈到“尊重学生”的问题,举了这个例子。他说,“尊重”就是你别弄脏人家的衣服,而不是弄脏了之后再去道歉和清洗。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件事:尊重别人不要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更要融合在生活中。只有不弄脏别人的衣服,别人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对比之下,当前社会转型期,很多人心情浮躁,直埋怨社会缺少温暖和关爱,因而对身边的人总是充满敌意和警惕之心,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常常感觉事业越来越不顺利,越来越累。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先要牢牢记住——不要弄脏别人的衣服(尊重别人)。
专家用感激社会的心态对待社会,社会给了他相应的回报。这样的胸怀换来的,怎能不是处处和谐,事事顺心。
还有一则故事:有位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跋涉半生。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选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家人责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予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赠与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是,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信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旨意,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时光如梭,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终于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的一张贺卡,很普通。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这则故事同样告诉我们一件事——尊重别人。
有很多人,埋怨自己出身不好,家境贫困,抱怨上苍的不公,而从没有认真思考过。甚至对于像老人一样的好心人的捐助也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认真的思考不难发现,他们是缺少一种感恩的心。
坐在车里的教授,因为自己比别人舒服,感恩社会,从而尊重他人,不弄脏别人的衣服,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年轻孩子用明信片传递了感恩的心怀,得到的是华侨的倾心捐助,从此可以安心学习。同样的条件,却只有寄明信片的孩子得到了机会。
想起了这样两句话:社会不是缺少爱,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别让它从身边悄然溜走。
用感恩的心,与别人交往,才能换来别人更丰厚的回报。
只有播种下感恩的种子,才会收获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