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6900000011

第11章 文化符号

艺术既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意象”,由于艺术系统里包括不同的艺术门类,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以及其亚类又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理念,所以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及其亚类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现象,如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等,戏剧文化里又包括中国戏剧文化、西方戏剧文化、印度戏剧文化等,中国戏剧文化里面又包括昆曲文化、京剧文化等。艺术文化是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一种文化形态,除艺术文化之外,文化价值系统中尚有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文化、哲学文化、宗教文化、科学文化等,艺术文化在文化价值系统中以其独特的价值品性满足人类存在的需要,并以其无可替代的超越性价值在入类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占有一席之位,亘古如此,未来如此。

2艺术文化的价值超越性文化是一个总的价值对象,同时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价值对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机体,其各个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文化有机体的存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功能,卢纳察尔斯基在《艺术及其最新形式》一书中指出:

生命的机体是具有各种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并且处于相互依存状态的软、硬躯体的复杂组合物。这一组合物的多方面功能彼此调配,并且和周围的环境协同一致,使机体能够自然存在,就是说,不失其自身的统一性。够文化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不仅对文化自身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而且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也具有特殊的价值功能,比如宗教,它是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人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意义,马林诺夫斯基强调巫术与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铸型和调整人的个性与人格;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它把社会生活引入规律和秩序;规定和发展社会的风俗和习尚;巩固社会和文化的组织,保持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宗教使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神圣化,于是变成了最强有力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器。

即使是在科学昌明,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达了当代西方社会基督教新教伦理禁欲主义,在马克思韦伯看来,依然是左右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个人行为价值判断的基本准则,“尽管经济合理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合理的技术和法律,但它同时也取决于人类适应某些实际合理行为的能力和气质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伦理上的责任观念,过去始终是影响行为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囝文化系统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于该文化系统内的人或对于该文化系统外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价值对象,中国民居四合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族团聚、稳定、安全的象征,具有精神认同上的正面价值,而在西方人眼里是封闭、保守的文化标志,具有精神上无法接纳的负面价值。文化系统里不同层面的价值对象共同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根据上文我们对于价值对象的分析和说明,我们可以把文化价值系统分成三个部分,三个层级:其中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自然资源,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劳动工具,交通工具、生活日用品包括现代高科技产品空调、电脑、电视、手提电话和宇宙航天器,组成物质文化部分,虽然物质文化对于人类来说是生存的基础,必不可少,但矧引|驯}|堪是它们只能满足人类的基本的需要,或者说是不太重要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为人与动物所共有,如果人类仅仅满足于饮食男女,物质需要,吃穿住卧,那么人就不是万物之灵长,人就不具有做人的资格,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了人不能停留于物质需要层面,一旦人的心智发蒙,混沌开窍,人就要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这个世界,扩大需要的范围,提升需要的层次。

社会功利价值文化满足人的第二层需要: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相互协助、互尊互爱、和谐安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科学、经济等表现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理性的制度设定,风俗、习惯、伦理和道德看起来不像政治、法律,科学和经济那样,法令严明,制度井然,理性十足,但是它们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之内行为的规范、规矩却具有强大的舆论约束能力和心理约束能力,它们的价值意义接近于艺术、哲学和宗教,但是它们毕竟与政治、法律、科学以及经济一样,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为了满足人的第二层需要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相互协助、互尊互爱、和谐安全,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设定相应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规范如古代中国的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的伦理、道德规范转变成为今天的男女平等、自由交往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条文以及科学信念,共同满足人的第二层次需要,这些规危性、制度性、惯例性的文化成果构成文化价值系统里的社会功利价值文化部分。

第二层需要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实际上还是满足人的外在需要,属于“有用”“有益”的意义范畴,比如遵守特定社会的风俗习惯,行为规矩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接纳,古人所谓“入国问禁,入境问俗”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容入一个陌生的人文群体,正常与人交往,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别人的尊重,友爱和帮助。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条文的功利主义色彩更为强烈,自不必说,科学理性、科学发明创造都是明确地为了实现人类利用自然控制自然的功利性目标,尤其是近代以来形成的科学崇拜、科学至上的理性主义思潮,使人落为科学和理性的奴仆,一切实践活动皆以“理性”、“目的意识”为依归,结果无限丰富的人性和社会复杂性被简化为分析、推理和算计的对象,人与人之间相与画地为牢,以利相争,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化被简化为一种“直线发展”的模式,科学文化的这种极端功利主义色彩及其所造成的现今的人类文明的局,说明科学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在的精神需要,科学文化不具有超越性的价值品性。

人除了需要得到物质的满足和正常的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相互协助、互尊互爱以及和谐安定的功利目的的满足之外,还必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活得心安理得。屈原被逐,流放山泽,来到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望庙堂里描绘的天地山川神灵及古代的圣贤怪杰的壁画,感慨万干,他神思飞扬,上下求索挥笔写成长诗《天问》,一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历史兴衰、人物故事等。固屈原的诘问正典型地说明了人面对自然、生命、历史和社会的无穷奥秘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如果对于这些问题不能给出一个答复或恰当的解释,那么作为有“心灵”的人类就会活得不自在,尽量他她可能生活得很好。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即“耳目”等感觉器官人与鸟兽共有,而心的思维作用是人所独有的。“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厶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四人的心的思维能力鸟兽并不具备,既使是人类之间,“心”以及心的思维过程及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圣人”察天观地,穷思冥想,可以均先于一般的人把握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奥秘存在的义理、自然、生命,社会和人生演化的秩序和规则。可见,人不同于动物,人之为人的证明即在于人有精神上的需要,即面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无穷奥秘寻求解释,以便心安理得,免于焦虑和恐惧。人还有情感上的需要渴望情感慰藉、情感宣泄、情感认同,并通过情感体验直接把握存在的实相,通过情感与情感、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和对话将自我与世界结合一个永恒的统一体。

艺术、哲学和宗教就是在满足人的超越性精神需要层面上的第三种文化形态。我们从哪儿来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所有的生命不免死亡消失?现象界终极的根据是什么?世界将向何处去?后期印象主义画象高更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以画面上众人的苦闷、彷徨的表情姿态,表达了人类自始至终都在寻求关于宇宙人生的终极答案的精神性冲动。一般来说哲学和宗教理念都是通过人的理智和想象来设定超验性的实体和范畴无极、太极、绝对理念、上帝、真主、道、法、佛、禅、梵天、玛纳、太一、马兹达、逻各斯、灵魂、天堂、地狱、西方极乐世界等,这些超验性的实体和范畴被用来揭示宇宙生成和生命死亡消失的终极原因以及社会、历史和个体生命过程的迁变、演化的规律,同时也被用来解释超越科学解释力之上的意外变故、疾病现象,梦幻出神,情感变化、欲望意志以及人体的特异功能现象如气功、瑜伽、催眠术等等,作为超越性价值文化,这些超验性的精神实体的设定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存欲望,也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社会功利性的欲望,而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性欲望,为了解除人类精神上的迷惑,情感上的失落,沮丧和绝望感。比如说对于死亡的理解,各民族文化理念中对死亡的解释都不太相同,佛教文化圈内依据佛教哲学对生命现象的诠释,认为“死亡”是缘起缘灭的正常现象,人死亡后依据生前的业因会相应地轮回转生为另一生物为另一个正常的人或畜牲,善因造善果,恶业造毫沦恶果,因此,人死之后不必悲恸哀哭,藏民实行天葬制度在汉民族人民看来残忍不人,但就藏民所理解的死亡事件及其对于生人的意义不过如此,佛教哲学关于生死轮回的观念作为一种先验性的预设解除了藏民对于生命死亡现象的困惑,在这儿佛教哲学作为一种以精神观念形态存在的文化,它虽然不能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如饮食男女,吃穿住卧等,也不能满足人的社会功利性欲望如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相互协助、互尊互爱、和谐安定等,但是它却能满足人的精神性欲望对死亡这种神秘现象进行自圆其说的解释,也对“天葬”这种奇特的丧葬活动进行了自圆其说的解释,因此它具有价值,而且相对于物质器具和伦理道德规范、经济法律制度以及科学理性等物欲价值文化和功利价值文化来说,它们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它和其他的宗教哲学理念一样满足了人的内在的需要证明自己不同于被动适应外界的自然事物,证明自己是理性的存在者,证明自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证明自己是有目的意识和判断能力的自在自为者。黑格尔称“艺术、哲学和宗教”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在绝对心灵的一切范围里,心灵都解脱了它的客观存在的狭窄局限,抛开它的尘世存在的偶然关系和它的目的与旨趣的有限意蕴,以便转到省察和实现它的自在自为的存在”。圆所谓绝对心灵也即形而上的超越性精神,它超越于日常生活经验却引领着人类的心灵融会于宇宙及生命存在的本然状态,完整状态和圆成自如的法则。

艺术不是通过人的理智想象设定出的超验性的实体和范畴宗教、哲学理念,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的自然敞露,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活际遇中凝结而成的情感、情绪的有意味的、形式化的表现,艺术不直接说理,从这个认知角度来看,艺术不同于宗教和哲学且有歪曲颠倒绝对真理之虞,柏拉图就认为艺术是侉理念的影子的影子,诗入艺术家泛滥情感,不但自己惑乱心智,而且会以诗徒误苍生,捕风捉影,永远与真理两相睽违,但是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土多德开始,艺术在人类文化价值系统里的位置已上升至与宗教和哲学平等的层次。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里指出:诗比历史更哲学。意即诗里面有哲理,诗人比历史学家更睿智,与哲学家平起平坐,诗通过对“殊相”的特殊的“模仿,”而提示存在的“共相”,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势里要把诗人驱逐出境,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对话体哲学名著却类似古希腊的“拟剧”,柏拉图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他嘲笑诗人,而他自己正是一个大诗人。黑格尔也认为在人类文化价值系统里,艺术与哲学、宗教一样,对应于人的高级需要,他说:“只要检阅一下人类生存的生命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我们日常意识里种种兴趣和它们的满足的极大的复杂性。首先是广大系统的身体方面的需要,规模巨大组织繁华的经济网,例如商业、航海业和工艺之类,都是为着满足这些需要而服务的。

比较高一层的就是权利、法律、家庭生活、等级划分以及整个庞大的国家机构。接着就是宗教的需要艺术活动‘,对美的兴趣,以及美的艺术形象所给的精神满足也是属于这个范围的。”黑格尔在这儿将人类的需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身体物欲需要,第二层是社会功利性需要,第三层最高层是宗教、知识、艺术活动。接着他又指出较低的需要永不能得到满足,因为这种自由和满足是有限的,依然充满着对立和矛盾,只有通过较广兴趣的较深满足,也就是说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精神性需要的深度满足,人才能克服有限事物的一切对立和矛盾,求得“自由”人的存在的最高的真实,本然的真实。在最高的真实里自由与必然,心灵与自然,知识与对象,规律与机动的对立都不存在了,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原先在较低范围里不能实现的到此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也就是说人在精神上得到与自然、他人、世界和宇宙的和谐与统一的自由境界时,物欲需要或社会功利需要可以忽略不计,或不必太过计较,因为主体通过艺术的感性直观,宗教情感领悟和哲学的理性审视,“深入互相矛盾的定性中心,按照这些定性的概念去认识它们,这就是说,把它们的片面性看成不是绝对的而是自取消否定的,把它们放在和谐与统一里”圆。我们平时有“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乞丐“和”物质上的乞丐,精神上的富翁”两种说法,作为两种生活状态,第二者生活状态比第一种生活状态更充实、更自由。当然这儿的“乞丐”只是相对而言,不是说一个人分文不名连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都不具备还能奢谈充实自由,而是说当一个人有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衣食无忧,这时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充盈的人,那么他比一个物质富有但精神贫乏的人要充实、自由得多。

艺术与哲学、宗教一样属于人类文化价值系统里最重要的层次超越性价值文化层次,这本身已说明艺术具有超越于物质文化和社会功利文化的超越性价值,那么,在超越性价值文化系统之内,即在艺术、哲学和宗教所组成的黑格尔所谓的“绝对心灵的领域”内,艺术有没有其独特性和超越性呢?黑格尔认为即使在这个超越性价值文化化系统之内,艺术也有其独特性,艺术与宗教和哲学不一样,艺术用感性的形式来表现理念,宗教以想象或表象来表现理念,哲学以绝对心灵的自由思考来表现理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艺术用情感的形式化来表现理念,宗教以宗教偶像、宗教象征物如佛教的三宝、基督教的圣迹、神像等来表现理念,哲学以观念和范畴表现理念,尽管黑格尔认为艺术不是认知理念的唯一方式,更不是认知理念的最合适的方式,但是艺术认知理念的方式以感性形象表现理念的方式是宗教和哲学所无法取代的。

薛华在黑格尔与艺术难题》一书中指出:黑格尔认为理念的历史地逻辑的发展的结果表现为艺术形式已不再是精神的最高需要了,这句话只是对艺术的价值作了限定,但并没有否定艺术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而实际上,黑格尔的“艺术以感性形象表现理念”的论断已遭到现代来以来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反驳和清算,总的说来,他们认为在“艺术”与“真理理念”的关系上,应放弃“认识论真理观”,“认识论真理观”的主要意趣在于其认为艺术是认识真理的方法和手段,真理的存在真理本身高于艺术的存在和延续,真理是第一位的,艺术是第二位的。而实际上,艺术的本体与人类同生共在的情感活感性里蕴含着真理,它本身就是真理,海德格尔说:“艺术可以使真理发生。艺术作为缔造的保存使存在的真理在作品中产生出来。使某种东西产生出来,使之在缔造性的跃越中从本质之源进入存在,这就是‘本原’这个词的所指。”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可以使真理发生”,意即人的感情感性的敞明即呈现出真理,因此艺术已不是手段,它是目的本身,艺术的存在即是真理存在的方式,伽达默尔认为艺术的存在是主体与主体、文本与文本的交互理解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理得以显现并持存,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活动存在本身就是真理的存在方式,因此艺术也不能被看成是手段,艺术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的存在的真理观”,将艺术和艺术实践活动放在存在论的高度加以认知,突破了黑格尔将“艺术”与“真理”强为二分的认识论上的局限,而较为契合东方艺术哲学中的“情理浑融”观自在真谛,在东方艺术哲学中,情感第一,情中寓理,理不离情,情理浑融,艺术的本体性情就是意、理、道、味本身或者说是它们的派生者。

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严羽《沧浪诗话》夫诗言情不言理者,情惬则理在其中,乃正藏体于用耳。故诗至入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也。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

徐上瀛《溪山琴况》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信,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失所致,安有体哉!孙过庭书谱》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刘勰《文心雕龙》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非情之所必有耶?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没有味缺乏情,也没有情脱离味二者在表演中互相成就。

婆罗多牟尼《舞论》因此,在超越性价值文化的系统之内,艺术不但有其独特性,即以感性形式表现真理黑格尔,同时艺术还有其超越性,即超越于宗教和哲学之上的自在自为性,艺术是人类的感性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性的载体,而感性人性从发生学意义上看是先于理性和人的理智的,各种文化模式里的圣哲先知的深刻地揭示和经典化了的宗教、哲学理念,不过是“性相近,习相远”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而已,只有艺术实践才是人的“类本质属性”,艺术是人之为人的确认,只不过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人类都习惯于将自身的统一性落实在特定的信仰、传统或民族上,类的本质被特殊的自我规定所掩盖,所遗忘了,从而使得彼此的是非之争永无终始。缈从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认知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性实乃宇宙之本体,真理的存在形态,美之自身,性情敞露、活感性生成就自然自在地充沛着天人之理,中国的哲人王船山说:“用俄顷之性情,而古今宙合,四时百物,赅而存焉,非拟诸天,其何以俟之哉!”人类如果以艺术相交往,以性情相互沟通,就能有力地纠正宗教和哲学的偏执和成见,重新回归自由统一的真实境界,并在这个自由真实的境界里重新审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系统,从而克服彼此之间的价值成见,为建构一种能够满足人类的共同需要的文化价值系统开辟一条可能的道路。

韩国学者林泰胜认为:东方合理主义否定西方合理主义所主张的“主客体”分裂,而试图把世界内在化这种东方合理主义的内在化意味着,在人世间有叙述不了的,即以理性认识不了的东西实际上即人类的情性、活感性。换句话说,在世界里会存在不可能对象化、客观化的理念或超越性感性因为理念蕴含在情感之中,情感只能自我显示和发露,不能被对象化。从庄子蝴蝶梦的比喻可知,东方合理主义通过内在体验放弃主体和客体的区别,这即是通过自我和非自我的同化过程确认作为“在世界里存在”的自我一体性—。

在超越性价值文化系统之内,艺术除了具有上文所说的超越于宗教和哲学之上的自在自为性之外,尚有另外一种超越性价值,即其“对话性共在”的价值,如果我们将宗教、哲学、社会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科学等文化形态看成是人类文化价值系统里理智性的一极,那么人类的艺术作为感性之表现就是人类情感与理智“对话性共在”的另一极,巴赫金认为“对话”这一现象,比起小说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泛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现象,浸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之是浸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物。人类的理性和理智所设计出来的种种宗教、哲学理念以及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科学等社会功利价值文化,可能会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干变万化,但人类的感性存在是永恒的,也就是说,在时间之维上,人类的艺术文化作为与人类的理性和理智的“对话性共在”的一极,它超越于不同时空背景和不同文化模式中的宗教、哲学文化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科学等社会功利文化之上,而成为人类文化“对话性共在”之需要成为人类永恒之精神价值对象。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将艺术的价值超越性归纳如下:

其--、艺术文化与宗教、哲学文化一样,因其满足人类的精神诉求,在价值属性的层面上超越于物质文化和社会功利文化之上。

其二、在超越性价值文化系统之内,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活感性的载体,它不是认知理念的手段和途径,艺术从发生学上看先于宗教和哲学,艺术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艺术的情感活感性在自我演化、自我表现的过程中生成真理宗教和哲学的理念和范畴。从艺术表现人类共性的认知层面上来看,艺术文化是超越于具体宗教、哲学理念和范畴的本源性和本体均性存在。

其三、艺术文化作为与人类理性和理智“对话性共在”的另一极,在时间之维上,超越于具体的时空背景和不同文化模式中的宗教、哲学文化以及社会功利文化,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之价值。

艺术存在与文化变迁一、文化变迁对艺术存在的影响1文化发展与文化变迁一对“发展观”的检讨与反思“发展”这个词在当代语境中备受认可与赞同,因为它内在地联结着现代化的理念:从落后走向先进,从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从物质贫乏走向物欲享受,从农业乡村走向现代都市。“发展”的观念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的“进化”、“演化”是指生物在种性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进步”过程,即通过种质在机体内的代代遗传变异,而获得新的更加复杂、高级的形态,此后,“演化”一词又被用来表示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指“存在物的状态和形式持续不断并有次序地发展”。文化也是存在物,因此,也可以用进化的观念来看待文化,在费尔柴尔德编的《社会学辞典》一书中,文化进化被描述为:

通过一种持续不断的进程,文化由缺乏综合性状态转变到一种比较复杂而具有综合性发展的形式。进化的变化是一种有明确方向和持续不断的有序变化。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主要探讨生物遗传和渐变的规律,但是在《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中他说过这样的话:“他们上古时代的居民在这样的早期,已有很进步的文明;这连尔文的《物种起源》同表”《苟子王制》;司马迂说的一个长久连续时期。”可见,达尔文对于“文明”或“文化”也持“进化”、“进步”的观点。

中国古代巴想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庄子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篇》;苟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天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以类行杂,以一始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史记平准书》。但是对于文化的变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化在变,但是不在前进而是在倒退,儒道二家都有文化倒退论的经典说法,孟子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孟子尽心上,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总之人类的道德文化随着人的心智的觉醒而逐渐沦丧凋敝,殊可慨叹。庄子向往和静致一的原始社会,他认为从燧人、伏羲开始,道德沦丧,文化衰退,“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冶化之流,心与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搦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道丧矣”,≯。≈¨美嚣辫∥瑟强《庄子缮性》。与其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儒家经典《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新民”意即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使文化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日:作新民;《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囝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文化进化论观点大多持保留态度。

既从人类创造了第一件劳动工具,人也就创造了文化,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朴到精致的演变过程,以及制度文化从“缺乏综合性状态到比较复杂而具有综合性发展”的演变过程,确实给人以“进步”、“进化”。发展”的印象,现代电脑比起原始劳动工具~柄石刀,一把石斧,其复杂化智能化程度恐怕令人类史墙盘铭文西周第五章艺术存在与文化变迂的先祖不可以想象,而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社会管理制度比起上古时代的氏族社会、酋邦社会,其结构上的复杂与完整也是我们的先祖所不可以想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确实有“进化”、“进步”的迹象,可是精神文化部分,也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由简单到复杂进步,从缺乏综合性状态到综合性状态发展的吗?原始宗教以及包蕴在原始宗教里的哲学理念通过自然崇拜、巫术仪式、图腾崇拜,所表达出来的原始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真理的直觉性认知,很难说就比高级宗教和现代哲学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要浅薄、低级,实际上就对于终极存在的领悟和把握来看,两者实难以“落后”与“先进”二者加以判识,或许上古时代的人不失赤子之心,以其完整的“性情”所直接感悟出来的宇宙生命大道,要比当代哲学认识论如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等对于宇宙生命本相的解释更加圆融自洽,庄子认为文明社会的人“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此话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原始时代巫风盛炽,反映其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繁文缛节或许比现代社会组织制度文化,更加复杂、完整,原始艺术如原始雕塑、绘画、装饰等看起来形式简拙、技巧粗笨,但我们能够体味出这些“原始”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激烈程度,如果从技巧和形式上看,原始艺术貌似“低级”、“欠进化”,但是从其自身的存在物质形式所包蕴的情感的复杂性及情感的强烈程度而言,它们与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一样,都是人的感性存在的确证,我们不能用技巧上或形式上“进化”与“退化”对其加以价值上的判断,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文艺复古主义思潮,本身就是说明艺术不是进化的,艺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价值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其他精神文化一样,实在不为以“好坏”、“优劣”、“先进落后”等狭隘的生物进化论观念加判断和认领。

如今“文化发展观”遭到了当代许多有识之士的诘问,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威廉哈维兰认为“文化发展论”是一种基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之上的偏见,“这些文化偏见使他们现代北美人倾向于把变迁看成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一进步过程以一种可预测和既定的方式把他们引领到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将继续引领他们进入未来,而他们又将领导其余人类走进这同一未来”。欧美传统文化理念的长期的熏陶加之当代美国文化对于全球的巨大的影响力,使当代的北美人误以为他们的文化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美国文化的发展走势就是人类文化的最理想的趋势。于是源自生物进化论的文化进化论文化发展观演变为这样的一种逻辑:如果旧的必须不可避免地让位给新的,那么在北美人看来“旧的”和“过时”的社会,也必须让位给新的社会。既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最近在人类历史中发展起来的,那么它就一定代表着新事物。“旧社会”必须变得和美国一样,否则它们的命运就是彻底消灭。这种推理发展成为大规模干涉别人生活的特权,不管别人是否想要这种干涉;其结果常常导致世界上其他社会的不稳定甚至毁灭。法国文化学者埃德加莫寒认为“发展”的概念,也包括那些被修正过的概念,诸如“可持续性发展”、“可行性发展”或“人类发展”都避免不了一些根本的消极因素,如只满足于增长产品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货币收入的增长,而忽略了那些不能被计算、量度的存在,如生命、痛苦、欢乐和爱情。发展仅仅以数量界定,它忽视质量,如存在的质量、协助的质量、社会环境的质量及生命的质量。“发展”的逻辑忽略了经济增长给人类带来的道德和心理的迟钝。“发展”造成知识的专门化,以至于人在复杂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发展”所到之处扫荡了文化宝藏与古代传统和文明的知识。

欠发展”这一漫不经心的和粗野的提法将千万年的文化智慧与人生艺术贬得一钱不值。“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科学的、技术的、医学的和社会的进步,任它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对文化的破坏,造成了新的不平等,结果是新的奴役取代了老式奴役。

“可持续”或“可行性发展”的说法虽然可以减缓或削弱这一破坏进程,但却不能改变其摧毁性的结局。为此,人类必须与这个西方中心主义的典型神话决裂。

“发展”的概念应该被“人类政治”和“文明政治”所取代,文明政治的任务是汲取西方文明之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融合东方与南半球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创造出文明共生的局面。’文化不是在发展,文化在变迁,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内因文化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和外因文化传播、文化之间的相互涵化⑨的相互作用之下,必然发生结构上的和形态上的变化,尽管在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物质价值文化或社会功能价值文化上,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貌似进化和发展了,但是各种文化模式的精神文化超越性价值文化部分往往极难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如东亚文化圈在经济上迅速腾飞,但是其儒家伦理精神依然在深层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必然变通、调适以适应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环境和需要,但因其文化精神很难发生性质的改变,所以我们说文化在变迁、变化、演变,但不是在发展。

另一方面人类的文化也不是似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绝对精神也即西方文化理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无限展开和无限升华过程。显然历史上众多文明已然凋零,但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几大文明西方文明、东亚文明、阿拉伯回教文明、印度文明不断涵化演变的结果,也未必就是像弗纠朗西斯福山,1952一所说那样,以自由民主社会也即西方文化模式为最终鹄的,⑩即使是坚持社会发展观的马克思韦伯也认为导致西方社会资本主交产生并扩张的理性主义发展至极致,也并不是人类的福祉,他认为这种理性主义目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种理性不能提供关于价值或意义的解释。

在价值失落的同时,这种理性却不断“物化”而成为一个“铁的牢笼”,韦伯出于对西方社会的终极关怀,颇感悲观和无奈,“没有人知道将来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人知道在这惊人的大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人知道会不会有一个老观念和旧理想的伟大再生。如果不会,那么会不会在某种骤发的妄自尊大情绪的掩饰下产生一种机械的麻木僵化呢,也没人知道。

因为完全可以,而且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我们认为,人类文化变迁的前景既不会像亨廷顿所预设的那样是不可调和的几大文明之间的对决,有你无我,以一种文化取代所有的文化而告结束,也不会像马克思韦伯所想象的那样,经过理性的高度发展成为而一种物质无限富裕,精神绝对空虚的“铁笼”社会,人类社会大概也不会像20世纪初中国文化学者梁漱溟所说的那样,经由物质文化阶段西洋文化,演变至社会文化阶段中国文化,最后进入成熟的精神文化阶段印度文化。

未来人类文化相互融合,涵化其前景是创生出一种融合了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文化,而绝不是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发展”、“进步”至今,确有其缺失,当代著名学者许倬云先生认为,科技至上、经济挂帅、社会的高度的组织化以及高度的个人化,都强烈显现工具性及手段性的理性,而缺少目的性的关怀终极关怀,而这种文化精神上的缺失有望通过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格尔尼卡西毕加索化的倡明光大而得到了弥补,如中国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可以发扬倡明为不分畛域的大同观点,中国文化中民胞物与,天人相通的自然观念也可以纠正或代替西方文化中勘天、制天观念。而实际上近现代以来,一部分西方人已然从文化优越感中幡然悔悟,开始研究东方文化要义,主动与东方文化展开对话如汤因比与池田大作,除此之外,西方社会民众开始接受禅学理念,并通过生活化的禅的修为方式来对冶身心疾患,凡此种种,都表明世界文化人类文化在变化,但我们应该知道,文化的变迁演化说到底是为了人的需要,既是为了满足的人的物质欲望等低层次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上的需要自由圆满、感性完整、充实自在。

这是人类文化演化变迁永恒的目的,围绕着这个共同的目的,这个基于人类的共性而产生出来的创造动机,文化必须变通,但是这种变通绝不是生物进化式的进步上升运动,而只能是根据具体的历史语境,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之内,在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理念之间进行磨合、冲创以至相对理想地建构其意义的系统。艺术作为文化价值系统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艺术作为民族情感的符号系统,当文化发生变化,其所受之牵连影响自不可避免,同时作为自在自为的情意实相本身,它又可以超脱于具体的文化语境,而作独立之诉说,此又是艺术追从人性而永存于世的独特表征。

同类推荐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
  • 著名歌剧欣赏

    著名歌剧欣赏

    ,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包括《白毛女》、《江姐》、《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其中包含了歌剧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歌剧欣赏》定位为歌剧欣赏入门普及型书籍,收集了世界著名的歌剧,及其创作的背景、故事等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艺术文化论

    艺术文化论

    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
  •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在埃及早期的历史上,皇室的宫殿都有设防的塔楼及胸墙。而这些建构物纵使在往后失去军事价值时,仍出现于领导阶层的庄院上。在第十二王朝时,埃及已扩充疆土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为了保卫他们新获的南方边境。
热门推荐
  • 俏皮宠妃鬼王爷

    俏皮宠妃鬼王爷

    一朝穿越古代,居然做回襁褓婴儿,还是当朝宰相的七孙女。好吧!婴儿就婴儿,看亲亲爹英俊潇洒,亲亲娘古灵精怪。亲亲娘说:吃喝嫖赌,从婴儿抓起。一岁时,教爷爷放权回乡享清福,好跟着亲亲娘东飞西跳,到处留下行侠丈义小掌印。三岁时,哄哄爷爷,亲亲奶奶,气气姨娘,教坏哥哥,没钱就东扑扑西抓抓,小日子过得挺悠哉悠哉。五岁时偷遛出门逛街捡了一个老乞丐回家,谁知老乞丐摇身一变成国师,还连哄带骗的说要带我离家学艺。十四岁时,带着满身才艺,光荣归家时却发现爷爷再度被逼入朝当官,亲亲爹被仇人陷害毒残双腿,亲亲娘被人毁容,恶姨娘趁乱卷款逃匿。哼!直奔金銮殿狠揍老皇帝一顿,打得他满地找牙!神奇针法医治父亲,让父亲变回英俊潇洒剑侠客!一颗丹药令母亲回复青春容貌,不再衰老!至于小姨娘,留着有空慢慢收拾!就这样也被自己扯出滔天阴谋案?十六岁,带着长达十里的嫁妆出嫁传言凶猛脸上一条极狰狞疤痕的瑾王爷。瑾王爷,人称鬼王爷,为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却在恶战中不慎毁容,长长的蜈蚣疤令俊男变丑男,从前门庭若市如今无人敢上门。为人冷血无情,杀人如麻,听者闻风丧胆。一遇到娇巧可爱的小妻子却变成柔情似水的专宠霸道男。小剧场:“爷,王妃正把您最爱的字画烧了说要烤番薯吃。”“看看王妃够不够烧,不够把藏书阁的也搬过去。”“…”“爷,李公子来访,说有事要找王妃。”“关门放狗咬死他。”“爷,王妃带着小少爷们大包小包出门了,说是要离家…”黑影一闪,人已经消失无踪…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独立

    独立

    伙伴们背对着夕阳,在厂外的铁轨旁一边走一边聊着各自的作业有没有写完。
  •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的问题是许多欢乐和烦恼的源头。那么,如何面对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孩子?善意的谎言或者是支支吾吾的解释?其实都不必要。本书作者辑纳了孩子最常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长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回答,并请专家进行了分析和点评,无疑是一本父母必备的“问题宝典”。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为妃做歹之极品王爷滚开

    为妃做歹之极品王爷滚开

    闻,这王爷每逢嫁娶,新娘不是死了就是失踪,她之前,已经死掉X个人,而她即将华丽翻场。新婚之夜:“脱衣服。”某男趾高气扬的说道。“……”“我说脱你的,不是脱本王的!”“……”“还脱!住手臭傻子!”某男双手交叉护胸。“闭嘴!死病痨子!”“……”(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世界上的三种人

    世界上的三种人

    罗伟章, 1967年生于四川宣汉县,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研究生班。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文学奖等,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被有关专家称为“活跃的同辈当中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
  • 误入妃途:邪魅皇帝不好追

    误入妃途:邪魅皇帝不好追

    为嘛别人穿越不是小姐就是公主,好吃好喝有王子有王爷?而她却成了将军府的替嫁小女儿,一个爹不疼姐不爱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身世的人。要不是在市集上救她一命的白衣侠士出现在皇宫里,她才懒得进宫去报恩,哪想她根本不被人想起,反被人嘲笑“太丑想不起”。“哼,我长大了也会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你给我等着。”为了这句话,她闭关修生养性,从此与琴棋书画,诗书礼乐为伴。她发誓她的出现一定要惊艳四方让他拜倒在自己的长裙之下。
  • 我们还没有结束

    我们还没有结束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