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飞马叫阵,对面的匈奴骑兵里也有不怕死的英雄,只见一个骑白马的匈奴飞马而来,直冲向李广,李广也毫不怠慢,也飞马奔出,那匈奴将领在马上弯弓搭箭,就要向李广射击,李广瞧得分外明白,也弯弓搭箭,直射向匈奴兵,想不到李广的箭后发而先至,正当那匈奴将领的箭要射而未射的时候,李广的箭已经飞到,那匈奴将领应声落地,李广飞马上前,飞起一刀,砍下匈奴将领的人头,把人头挑在刀头之上冲着匈奴骑兵晃了几晃,然后回到自己的阵上,又跳下马来,躺在了地上,此时已经是黄昏时分,这些匈奴骑兵们都对李广这一群人的所作所为感到大惑不解,不明白此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又见此人实在英勇,也不敢贸然出击,只得在原地观察。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一直到了晚上,匈奴兵也没有敢对这个只有百余名骑兵的就分队发起攻击,他们一直以为这群人乃是引诱他们上当的,害怕到时候会中了圈套,所以在半夜的时候匈奴骑兵就悄悄的退去了。就这样李广带领着一众骑兵毫发未损的回到了自己的大营里,这时大营里的人都急坏了,见他们回来了,赶忙询问一切,李广轻描淡写的把这一切说了一遍,这些人听得目瞪口呆,都用一种钦佩的眼神看着李广。而那宦官回到京城之后,向景帝汇报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极力称赞李广之勇,说道:“如果遇到大敌的话,李广可以挡之。”景帝也很满意自己有这样勇猛无敌的将军,便派慰劳使前去劳军,并钦赐御酒一坛以示奖励。
在元光六年,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关出击,不幸被战败活捉,匈奴人捉住了李广,感到十分的高兴,就想把他带回大本营,让自己的头儿看一下,好取得赏赐。匈奴人在两匹马中间用绳子结成了一个网,把李广放在了里面,李广呢,则是躺在上面装死,一直走了十几里路,李广见众匈奴人都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就突然跃起跳到一个匈奴骑兵的马背上,把他推下了马,夺走了他弓箭,然后飞马一鞭,这匹马吃痛逃了开去。那些匈奴骑兵见本已经是死人的李广又活了过来,都是大吃一惊,都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想去追,又不敢,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李广手里有箭的话,那他们肯定都不是对手。从此匈奴人就为李广起了一个很响亮的绰号叫“飞将军”。每次两军交锋的话,只要匈奴人一听到李广之名,就自动引马归去。而几千年来“飞将军”也就成了李广的代名词。
从李广投军直到汉武帝发动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几十年来,李广都是在边界是与匈奴进行着一些小型的战斗,所以李广的名气虽然很大,也很威猛,但是战绩却总是不大,所以一直到汉武大规模用兵,李广还依然只是个将军兼俸禄不过两千石的太守。所李广也决心在未来的反击匈奴的战场上好好的厮杀一番,立下大功,封侯拜相,传名于后世。作为一个将军,历勇杀敌,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爱护部属,李广当之无愧,但是做为一个大将,帅长,使其独当一面,不知是李广的才智不济还是命运不济,总是很不理想,有时甚至会大败而归。
在元光五年,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如此大规模的战争,需要大批的军事指挥人才。理所当然,身经百战、素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李广更是应征之列的。而这一年李广已经五十七岁了,当他得到武帝的诏令的时候,心中欢喜之情难以言表,欣然从命,决心在自己的晚年里,为大汉朝打几次漂亮的大胜仗,从而也实现自己封侯拜相的宿愿。在元光六年,匈奴兵大举入侵,大肆掠夺百姓的牛马。匈奴的骑兵已经到达了上谷,边境告急,一时间狼烟四起。不过由于有了较长时间的准备,汉武帝决定大规模反击匈奴,以改变这些年来大汉朝对一个塞外民族所采取的各亲这种屈辱的政策。于是武帝下令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公孙贺为轻骑将军,出云中;太大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各将各率精骑万人,分路出击匈奴。
这场战争如果单从军事指挥上来说,汉武帝做这样的部署是很不正确的;数路大军出击,没有战场的统一指挥;自己离着战场千山万水的长安遥控,如果一旦其中有一路失利,那其他各路则不能回军相救。这种各行其是的打法是不符合军事规律的。但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许是汉武故意而为之,他也许是想通过不任命战场总挥的做法,以检验各将军之才,然后从中挑选大将。因此,对于年纪已经偏大的李广来说,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如果自己的部队取得了胜利,那他以后的前途将会无限美好。可是李广并没有把握好这次机会。
当他率军出雁门关之后,正巧碰上左贤王的部队。左贤王听到探马报告说是汉军李广率领部队来攻,就引兵后退。李广就误以为匈奴后退乃是胆怯,随即率部猛攻,结果中了左贤王的圈套,陷入了左贤王的重围。李广这才知道上了当了,也只得率军血战。但终因实力相差悬殊,全军尽失,而李广本人也束手遭擒,只因他途中诈死才逃过这一劫。几路大军同时出击,唯有卫青一人获胜而已,其他的几路大军均是大败而回,只不过是败得轻重而已。论功行赏,卫青被封为了关内侯,以后历任对匈奴作战的总指挥、大将军,而其他的几个将军都受到了处罚,李广因为丧师之罪,本当斩首,但经人出钱说情,才被从轻处理,被废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