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力保护《格萨尔王传》
苑坚
新华社成都2002年7月2日电:“相约格萨尔故里”考察团目前正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探寻格萨尔王的遗迹。这是我国为保护和挖掘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启动的一个重要活动。
“我们将借此机会考察格萨尔王在故乡的遗址,研究《格萨尔王传》在民间的流传情况。”中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杨恩洪说,“我们有义务为全人类保存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永久流传。”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的“《格萨(斯)尔王传》千周年纪念活动”将在今明两年陆续开展。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西藏、四川、内蒙古等7个《格萨尔王传》流传的省区都将开展纪念活动。
“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它从创作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至今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杨恩洪说,“千年纪念活动对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专家目前已搜集、整理的《格萨尔王传》手抄本、木刻本有150部左右,约为100万诗行,1500多万字,包括了以格萨尔王为首的上千个英雄人物。这个成果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实现的。
杨恩洪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就组织人力物力,大规模的普查与抢救《格萨尔王传》。粉碎“四人帮”后,一度中止的抢救保护工作得以立即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连续召开了几次格萨尔工作会议,使抢救工作进入了更加有序和规范的轨道。为抢救这部史诗,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科学院四部委还于1984年专门成立了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一意义深远的文化事业。二十多年来,《格萨尔王传》的整理和研究也一直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2002年初,中国格萨(斯)尔学会还就这部史诗的学科建设进行了讨论。
中国格萨(斯)尔学会会长降边嘉措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先后组织了数百人的学术考察和科学研究队伍,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90年代,持续近半个世纪,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这项工作还将持续下去,这是一项跨世纪的文化建设工程。这种搜集整理工作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成就之显著、涉及面之宽、影响之广,在藏族文化史上是空前的,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在我国多民族文学发展史上也不多见。
我国在《格萨尔王传》保护和研究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瞩目。藏文《格萨尔王传》和蒙文《格斯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部分章节被译成英、法、德、俄、日、尼泊尔、芬兰等多国文字。杨恩洪称,我国半个多世纪努力的成就在于“使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
(作者系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