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搜集国民党方面的情报,在上海建立了外交口的专门特务情报机构——“岩井公馆”。谁也没想到,我地下党竟然成为“岩井公馆”的主持者,从而上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好戏”。
标:中共地下党主持日特机关“岩井公馆”始末
入敌“心脏”
1938年4月,“特别调查所”在上海宝山路应运而生,组建者为岩井英一,所以调查所又名“岩井公馆”。岩井是个中国通,时任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后升任总领事)。
岩井虽然职位不很高,权力却很大,上海的日本和汪伪特务组织的活动经费全由他掌握核发,取得了操纵、干预日伪特务组织的权力。但他毕竟还有领事馆的其它事情要做,不可能整天围着“岩井公馆”转,便想寻找一名得力助手,代他具体管理“岩井公馆”。几经筛选,“能干可靠”的袁殊进入了他的视线。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幼年随母迁来上海浦东。1929年留学日本,专攻新闻学,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参加上海左翼文艺活动,创办《文艺新闻》。其间,袁殊以读者来信询问的形式率先披露了左联五君子遇害的消息,震惊了全国。1931年10月,年仅20岁的袁殊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了“中央特科”。
之后,袁殊曾于1933年加入中统特务组织“干社”,又于西安事变后加入军统,成为军统国际情报组组长。1939年,袁殊在计划炸毁“76号”魔窟时,被秘密投靠汪精卫的军统上海组组长王天木出卖。袁殊随后被“76号”逮捕,并准备将他处决。
危急时刻,潘汉年叫袁殊的妻子马景星立刻去找岩井设法营救。原来,袁殊利用记者身份早就结识了岩井,并成功打入了日方情报机构。岩井很欣赏袁殊的才干,称他是“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久想拉为己用,当即答应了马景星的要求,亲自赶到“76号”要人。
救出袁殊后,岩井给他设宴压惊,并透露了准备请他帮助主持“岩井公馆”的想法。袁殊随即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权衡全局后同意了。于是,袁殊发表了亲日的《兴亚建国论》,同时根据潘汉年指令,在“岩井公馆”内成立了“兴亚建国运动”本部,并担任总干事,公开当了“汉奸”。
声势浩大
钻进敌人“心脏”进行抗日活动,是件十分危险的事,必须有一批绝对可靠的共产党员作帮手。潘汉年随即向远在国统区的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求援,要求组织派两位可靠又干练的同志来帮助袁殊。李克农就安排桂林《救亡日报》经理、共产党员翁从六和《救亡日报》电台台长彭克平一块来上海。 不久,名记者、国新社香港分社社长、共产党员恽逸群由党派来上海,也被安排在“岩井公馆”工作。袁殊与翁从六、恽逸群组成三架马车。袁殊为总负责,并掌管情报工作,还组织起一支特殊武装,执行“特种任务”,翁从六则负责人事和经理部门,恽逸群负责文化、教育事业。
在三人的运作下,“岩井公馆”日益壮大。野心勃勃的岩井就更加信任和依赖袁殊,并每月拨给大量“军票”。因此“岩井公馆”经费充足,一切开支实报实销,翁从六就每月拨出一笔钱送交潘汉年,提供党作活动经费。日本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岩井公馆”竟完全掌握在中共手中,它的各部门负责人几乎都是共产党员。
更有趣的是,“岩井公馆”的各个办公室里,都悬挂着袁殊手书的“忠诚”二字,日本特务满以为他们忠诚于“大日本帝国”,实际上,袁殊他们忠诚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事业。
好戏连台
在“岩井公馆”及“汉奸”外衣的掩护下,袁殊等人将一份份重要的战略情报从敌人的“心脏”发送到延安。这期间,他们完成的情报工作可谓数不胜数:1939年英法企图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远东慕尼黑活动;1941年6月13日德苏战争一触即发的报告,后来苏共中央为此曾向中共中央表示感谢;及时向党中央提供了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清乡行动;建立通往根据地秘密交通路线;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这包括袁殊亲自救出鲁迅夫人许广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进入根据地;由于情报及时,粟裕部队迅速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1942年初,由日本外务省安排,袁殊等人作为“兴亚建国运动”的代表,应邀到日本访问。外务省头子野春吉三郎是组织这一访问的主角。他向袁透露,当前的国策,是准备诱降蒋介石,建立一个以日本国为主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军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部署。
这一消息,让袁殊为之一震。来自各方面的情报表明,日军南进已是确定不移的战略决策了,潘汉年即告延安。在欧战全面爆发之后,苏联始终担心腹背受敌。在有了确定日军南进的情报后,才放心大胆地从远东调出了几十万兵力到西线。
后来,袁殊又兼任了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清乡专员以及伪保安司令等一系列伪职,他的情报工作日益老辣。自1939年主持“岩井公馆”到1945年抗战胜利,袁殊从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这无疑是与他出色的智谋及中共地下党的密切配合分不开的。
抗战胜利后,为防国民党接收大员抢夺日伪财产,袁殊等人迅速把“岩井公馆”所属10多个单位的财产集中起来。将黄金、外币和房地契、银行单据等近千万元的财产,全部交给了地下党。
除此以外,当时党派人来上海筹划出版《新华日报》,袁殊、恽逸群就把“岩井公馆”的一幢房屋,交该报作为社址,又把“岩井公馆”所属新昌印刷厂的厂房、机器和器材交给该报社使用。不久,夏衍受党指派,来上海创办《建国日报》,也缺少经费,袁殊、恽逸群又把“岩井公馆”的新闻纸100筒、油墨20大桶,装满3大卡车,送给了建国日报社。
之后,在党组织安排下,袁殊把敌伪留下的枪械、弹药装了几只木船,和翁从六等人一起奔赴苏北解放区,恽逸群随后也离开了上海。自此,“岩井公馆”走进了历史。 (摘自《福建党史月刊》)
标:中国人?日本人?二战美军辨别有妙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区有一些抗日援华的美国大兵。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战争的首要问题。
1942年,美国政府战争部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军颁发了一本名为“How to spot a Jap”(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有75页,漫画家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图解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特征和区别。在书的扉页,一位美军军官向大兵瑞恩发问:“你在中国待了那么长时间,和我们说说日本人长得和我们的东方同盟军有什么不一样吧!”
瑞恩解释说:首先要看体征。中国人的个头儿接近美国人,日本人要矮一些,中国人的肤色略呈暗褐色,而日本人肤色淡一些,有点偏浅黄柠檬的颜色。中国人的眼睛稍斜,但长的位置与欧美人类似,而日本人眼睛更贴近鼻子。如果日本人混迹在我们的盟友中不好辨认,不妨让他们脱了鞋袜进一步观察。中国人的脚正常,但日本人在当兵以前在家穿“下駄”(木履拖鞋),所以大脚趾和其它脚趾分开。
如果日本特务在长相上实在与中国人难解难分,还可以让他们说一句英语:Smith left fortress。日本人不会发s的音,必定拖拖拉拉,也不会发l音,所以念出来是s…s…smit reft fortress…s…。
总而言之,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要看外表,二要观其行(看脚),三要听其言。但是,就连中国人有时候也分不清到底谁是日本人,那时就要凭感觉了。比如,中国人看见盟军会发出自然的微笑,而日本军人则会异常紧张。
(摘自《 文摘报 》)
标:周恩来救邱会作一命
1933年以后,邱会作担任红军总供给部机要统计员和政治指导员、机关党支部书记,掌握红军全部人员、兵力、枪支、马匹、军械、弹药、粮秣的统计数字,上级是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叶季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