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孙玉双,(2002),在功利和唯美之间徘徊——郭沫若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分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05期。
125.谭继和,(2000),郭沫若与欧洲自然主义的中国化,《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26.唐世贵,(1996),郭沫若与日本文学,《郭沫若学刊》第04期。
127.唐世贵,(1998),郭沫若与印度文化,《郭沫若学刊》第01期。
128.唐宜荣, (1992),简论郭沫若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批判汲取,《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第03期。
129.陶镕,(1994),郭沫若与尤金?奥尼尔,《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30.田楚侨,(1924),雪莱译诗的商榷,《创造周报(47)》4月5日刊。
131.田峰,(2005),论弗洛伊德学说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06期。
132.王锦厚,(1984),漫读郭沫若的翻译,《抗战文艺研究》第02期。
133.王丽,(2006),雪莱的《为诗辩护》对郭沫若早期文艺美学观的影响,《毕节学院学报》第03期。
134.王立明,(1999),郭沫若与外国文学,《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5期。
135.王丽耘,(2005),郭沫若与英国文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05期。
136.王鹏飞,(2009),论郭沫若翻译中的变异,《社科纵横》第03期。
137.王世德,(1989),郭沫若与西方美学,《郭沫若学刊》第03期。
138.王世德,(1990),郭沫若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02期。
139.王维民等,(2009),郭沫若翻译探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03期。
140.王文华,(1989),郭沫若翻译成就研究,《郭沫若学刊》第03期。
141.王小林,(2004),美国文学对郭沫若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第02期。
142.王玉春,(2006),郭沫若的文学翻译观,《郭沫若学刊》第01期。
143.王志慧,(2005),郭沫若与惠特曼诗的比较,《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5期。
144.文天行,(2002),郭沫若之中日文化比较观,《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45.魏建,(2009),泰戈尔究竟怎样影响了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03期。
146.魏肇基,(1928),读郭译《争斗》后的几点商榷,收入立达学会编辑《一般》第4卷4月号1928年4月5日初版。
147.吴定宇,(2002),来自英伦三岛的海风——论郭沫若与英国文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5期。
148.吴定宇,(2000),郭沫若对中西文化的整合探索,《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49.吴小华,(2008),论郭沫若留日小说与川端康成小说在自由意识上的观照,《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06期。
150.武斌,(1991),二十年代初期郭沫若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憧憬,《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3期。
151.武斌,(1992),向世界洞开的心灵——青年郭沫若与西方现代主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1期。
152.伍加伦,(1979),郭沫若与惠特曼,《郭沫若研究专刊》第02期。
153.伍仕昭,(2003),中西文化互释中的郭沫若早期诗学,《文艺研究》第03期。
154.伍晓明,(1985),郭沫若早期文学观与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03期。
155.夏定冠,(1979),郭沫若与外国文学,《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期。
156.咸立强,(2009),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鲁迅与郭沫若在“翻译是媒婆”问题上的分歧,《贵州社会科学》第02期。
157.咸立强,(2008),胡适与郭沫若译诗比较研究——以《鲁拜集》中两首诗的汉译为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3期。
158.肖斌如,(1989),《郭沫若著译书目》增订本简介,《郭沫若学刊》第04期。
159.肖照东,(2008),雪莱和郭沫若诗句中神话形象之比较,《文学教育(上)》第01期。
160.谢保成,(2003),郭沫若译著考察,《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61.熊辉,(2006),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
162.熊辉,(2008),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郭沫若学刊》第01期。
163.熊文莉,(2003),雪莱对鲁迅、郭沫若与徐志摩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4期。
164.熊裕芳,(1924),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时事新报?学灯》1924年11月22、25、26日。
165.许建,1992),论《女神》和《草叶集》——纪念郭沫若诞辰、惠特曼逝世100周年,《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第01期。
166.许文,(2008),试析惠特曼与郭沫若之诗歌创作异同,《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第04期。
167.雁冰,(1922),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兼答郭沫若君,《文学旬刊》8月1日。
168.严晓英,(2007),郭沫若翻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69.杨波,(1995),郭沫若与歌德美学思想探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3期。
170.杨华丽,(2003),短暂与恒久——论郭沫若与冰心对泰戈尔的不同接受,《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08期。
171.杨平,(2007),论译者的移情——以郭沫若的翻译和创造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06期。
172.杨琴,(2008),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08期。
173.杨武能,(2004),郭沫若——“中国的歌德”,《郭沫若学刊》第01期。
174.杨武能,(2000),筚路蓝缕,功不可没——郭沫若与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郭沫若学刊》第01期。
175.杨武能,(1983),郭沫若与歌德,《文艺论丛(18)》,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9。
176.杨毓敏,(2002),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审美意象相似性探微,《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01期。
177.杨毓敏,(2005),惠特曼与郭沫若诗歌审美意象相似性探微,《理论月刊》第10期。
178.俞森林等,(2008),郭沫若译著详考,《郭沫若学刊》第04期。
179.于立得,(2008),郭沫若与文学翻译研究述评,《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80.袁荻涌,(2003),郭沫若文学翻译思想管窥,《贵州社会科学》第01期。
181.袁荻涌,(1998),简说郭沫若的翻译成就,《文史杂志》第03期。
182.袁荻涌,(1990),郭沫若为什么要翻译《鲁拜集》,《郭沫若学刊》第03期。
183.袁荻涌,(1990),郭沫若与中苏文学交流,《文史杂志》第05期。
184.袁荻涌,(1992),郭沫若与日本文学,《贵州社会科学》第02期。
185.袁荻涌,(1992),郭沫若与弗洛依德学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03期。
186.袁荻涌,(1997),郭沫若与外国文学,《郭沫若学刊》第04期。
187.袁荻涌,(1995),郭沫若与俄罗斯文学,《郭沫若学刊》第03期。
188.袁荻涌,(1995),郭沫若与西方表现主义,《攀枝花大学学报》第02期。
189.袁荻涌,(1995),郭沫若与泰戈尔,《文史杂志》第01期。
190.袁荻涌,(1994),郭沫若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91.袁荻涌,(1994),再谈郭沫若与美国文学,《郭沫若学刊》第04期。
192.袁荻涌,(1993),郭沫若与约翰·沁孤,《郭沫若学刊》第02期。
193.袁荻涌,(1991),郭沫若与英国文学,《郭沫若学刊》第01期。
194.曾永成,(2004),郭沫若与歌德:似与不似之间,《郭沫若学刊》第01期。
195.张高远,(2007),即兴之诗 生辉之作——郭沫若游哥本哈根题诗英译并注,《考试周刊》第47期。
196.张洁,(2006),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解构主义特征,安徽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
197.张尚信,(2008),华兹华斯与郭沫若诗学思想比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03期。
198.张尚信,(2008),中西浪漫主义诗人之比较——以郭沫若与华兹华斯为例,《安徽文学(下半月)》第04期。
199.张尚信,(2008),华兹华斯与郭沫若诗学思想比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03期。
200.张顺发,(2000),伟人之回想——郭沫若与歌德屈原研究之二,《郭沫若学刊》第04期。
201.张万敏,(2007),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11期。
202.张小波,(2001),庄中带谐 相映成趣——莎士比亚和郭沫若悲剧情节的穿插艺术,《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
203.张雪山,(2002),歌德与郭沫若:没落帝国文化振兴及其表达,《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2期。
204.赵强,(2008),永不褪色的情怀——论雪莱与郭沫若浪漫诗作的共同点,《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02期。
205.赵遐秋,(1994 ),郭沫若的悲剧观与西方悲剧理想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06期。
206.钟德慧等,(1983),郭沫若与外国戏剧,《四川大学学报丛刊(17)》。
207.周红,(1995),印度文学对郭沫若思想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第02期。
208.周红,(1989),郭沫若与加皮尔,《郭沫若学刊》第01期。
209.周九香,(1997),郭沫若与李约瑟,《郭沫若学刊》第03期。
210.朱洁,(2001),郭沫若诗歌创作所受外国文学影响探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4期。
211.邹丹,(1994),试论歌德对郭沫若诗剧的影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