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800000047

第47章 附录一 郭沫若译论选 (7)

《雪莱年谱》附白选自1923年2月版《创造季刊》第一卷第四期。

这篇年谱大抵是根据内多精一氏的Shelly no Omokase(《雪莱传》)一书编成的。其中关于作品方面的梗概介绍及简单评语是我自己读后的印象。本纪念号中有张凤举兄的雪莱略传,有徐祖正兄关于雪莱、拜伦、克以慈三诗人的评论,另外可还有些朋友的文章,我们这位薄命诗人,革命诗人,天才诗人的精神,大抵可以复活于我们现代青年的意识中了。我编这篇年谱,虽然费了两礼拜多的工夫,所得的成果只是这么一块死骨,附刊在这儿如能作为本纪念号的总注脚,对于读者诸君稍微有点贡献时,我也可以自慰了。

《查拉图司屈拉之狮子吼》译者识选自《创造周报》第一号,1923年5月版。

尼采的思想前几年早已影响模糊地宣传于国内,但是他的著作尚不曾有过一部整个的翻译。便是这部最有名的《查拉图司屈拉》,虽然早有人登了几年的广告要移译他,但至今还不见有译书出来。我现在不揣愚昧,要把他从德文原文来移译一遍,在本周报上逐次发表;俟将来全部译竣之后再来裒集成书。这部书的内容共分四部,第一部的开首有一段《序说》,其余各部在形式上是由各段可以独立的教喻组织成的,所以在本周报每次译一两段发表,于全书的整个的精神正无甚割裂之虞。至于《序说》一篇,听说国内已经早有两人翻译过了(鲁迅和肖赣),我在此不想急于重译,只从各段的说教译起,俟将来出单行本时再来补译序说。

译者识五一劳动纪念日起译

《迷娘歌》附言选自《创造周报》第一号,1923年5月版。

这首歌是从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司特游学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摘译出来的。马君武和郁达夫都汉译过。达夫译的附见《沉沦》卷后,译语本自信雅,但稍嫌冗赘。马译见《马君武诗稿》中,译调比郁简练,但多省略处,第一首中把原文Laub(叶)误认成Laube(园亭),Myrte(番石榴)误认成Myruhe(没药),这是过于疏忽之处。

《茵梦湖》六版改版的序选自《茵梦湖》,上海泰东图书局,1923年版。

这本小小的译书,不觉也就要六版了。时隔两年,自己把来重读一遍,觉得译语的不适当,译笔的欠条畅的地方殊属不少。我便费了两天的工夫重新校改了一遍,另行改版问世。不周之处,或者仍有不免,只好待诸日后再行订正了。

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英国诗人葛雷的〈墓畔哀歌〉》小引选自《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24年2月版。

“when you have seen one of my days,

you have seen a whole of my life.”

“你如看见了我的一日,你便看见了我的生活的一年。”

这是一七三六年五月八日,葛雷Thomas Gray自康桥写给他朋友Richard West氏的信上的一句话。葛雷以一七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于英伦,后于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克伦威尔)之死四十六年;一七七一年七月三十日死于康桥,先于法兰西大革命之起一十七年。他生在几乎没有些儿风吹草动的承平时代,五十六年间以诗人而兼学者的生涯,我们也可以照样说是:“你如看见他的一日,便看见了他的一生”了。

他的一生就好像晴朗的秋空一样非常静稳,但于无形之间终带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哀调。这种哀调,尤为是他诗歌的特征,批评家以为他是早年不得父爱之所致。葛雷的传记者Gosse(葛塞)说:他的父亲Phlip Gray(菲力铺·葛雷)有半狂(half insane)的程度,家虽素丰,但不使葛雷受自由的教育。葛雷的母亲和她的妹子两人当时曾开了一座杂货店(milliners shop),葛雷得以由大学毕业的学资都仰给于此。葛雷的忧郁性(melancho1ia),自然是这种家庭状态之下所养成,然于遗传上恐亦不无素因。他还有一种畏火癖(Ignophobia),居室中常备绳梯一具,准备火灾起时可以缒窗而逃。他的神经系统可知绝非健状,他的一生亦常为中风病所苦。

葛雷初就学于Eton学院(伊顿公学),一七三四年始入康桥之Peterhouse(彼得)大学。一七三八年与友人Horace Walpole(霍拉斯·华尔普尔)(1717—1797)同游欧洲大陆,历法兰西瑞士意大利诸国,三年后始返英伦。不久他的父亲便死了。他再入康桥得B.C.L.(民法)学位。与母迁居于Stoke pogis与其姨母同住,居此三十年以至于死,终身不娶。

《墓畔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一诗是一七五零年在Stoke村中所完成的,在他极少数的诗歌之中要算最杰出之作。Gosse说:

“这首哀歌曾影响于全欧罗巴的诗艺,从丹麦以至意大利,从法国以至俄罗斯。除去拜伦与沙士比亚的某某种作品之外,英诗中没有这么广泛地受过国外的赞美和摹拟。”

(The Elegy has exercised an influence on all the poetry of Europe,from Denmark to Italy,from France to Russia.With the exception of certain works of Byron and Shakespeare,no English poem has been so widely admired and imitated abroad.)

这不是溢美之词,这是事实,我们试细细玩读他的原诗,便可以欣然首肯了。

他是对于自然开了眼的诗人,他的精神是罗曼主义的前驱。平生的诗作经他自己删定者不上二十首,他的自我批评可谓严格绝顶。Walpole曾怪他过于少作,他对他说:

“就到了九十岁,只要有兴趣来时,我可以写,因为我喜欢写;我能如是时我也更喜欢我自己。假使我不多写,是因为我不能够。”

(...till fourscoreandten,whenever the humor takes me,I will write,because I like it;and because I like myself better when I do so.If I do not write much,it is because I cannot.) (Feb.25,768的书简)。

我们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葛雷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固然古典主义的束缚尚未能使他十分自由,承平时代的精神亦未能给予他十分的刺激,但是他是真个不能够多写吗?像我们目下幼稚的新诗坛上也尽有几天之内便能做出一部诗集出来的作家,葛雷他真个是不能多写吗?

以下的译诗是我前年四月中旬的原稿了,我现在把她介绍结读者,能够读英文的人,我自然劝他自行去读葛雷的原作。

《〈乌鸦〉译诗的刍言》附白选自《创造周报》第37号,1924年1月20日版。

此诗译文真是荒唐已极,译者和文学编辑者竟公然发表,读后只令人慨叹。伯符君(张伯符)改正处大抵无误,唯第九节似尚有斟酌余地。乌鸦乃不祥之鸟,东西民间的俗见相同。原诗意是反语,不知张君以为如何。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附白选自《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此文初稿亦系由日文译出,后由何公敢兄借“Soviet Russia”杂志(《苏俄杂志》)一册来得以校对一遍,改正处殊不少。日译与杂志原文稍有出入处,但无关紧要,故仍旧。唯最末处一小节日译文中完全省略了,兹特补译出来使成完璧。日译者所据英译单行本及德译文均未能到手,殊引为遗憾。此文于社会革命之道途上非常重要,国人对此颇多误解,有人以为列宁改宗,遂援引为例,欲于中国现状之下提倡私人资本主义者,这真是污辱列宁,贻害社会了。译此文意,倍感列宁之精明和博大,追悼之情又来摇震心旌,不禁泪之潸潸下也。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序同上。

河上肇博士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这一部书,是我在一九二四年春夏之交翻译的。一九二五年五月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出版不久便停止了发售。因此,这书流传到世间的数量是很少的。

现在商务印书馆又打算把这书改版重印,曾将初版本寄来要我校改一遍,我实在没有这样的时间,便只好推谢了。馆方却请编译吴译炎先生仔细校改了一遍,又把改本送来要我“在百忙中抽暇审阅一遍”。适逢其会,我不久又要出国,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看。我只看了几页,吴先生的确是很“谨慎从事”的,他所校改过的比我的原译顺畅多了。

馆方和吴先生既费了这样大的苦心,准备重新再版这书,在我是可以同意的。书虽然是旧了,但也还没有多么大的毛病。读者通过这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方面或许在理解上可以得到一些帮助。

著者河上肇博士写这书时,他还只是一位进步的经济学教授,是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启蒙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不能否认,河上博士是有功劳的。就是中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不少的人是经过他的媒介才和马克思主义接近的。

(3)望国内各大书坊多采办海外的名著。 (5)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的人证。我自己的转向马克思主义相固定下来,这部书的译出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当然我在译出本书之前,早就有革命的情绪和要求,希望对于马克思主义能够有一番深入的了解,因而我决心翻译了这一部书。翻译了的结果,确切地使我从文艺运动的阵营里转进到革命运动的战线里来了。

这书的译出虽然帮助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但我在译述的当时已经就不能全面满意了。全书偏重于学究式的论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骨干——辩证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接触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怎样来改造世界,更差不多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样来谈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使马克思主义害上了软骨症了。我的这些不满,曾经表现在我在译完后致成仿吾的一封信里。我自己,可以说是以这书作为垫脚石,而迈进了一步。我希望今天读这书的初学者,也以这作为垫脚石而向前迈进。

河上博士自己也是向前迈进了的。他由人道主义的经济学者进而为社会主义者,后来更进而为日本共产党党员。入狱五年,始终不曾变节。出狱后,在一九四六年的一月病死了。日本人称他为“日本文化革命的最伟大的战士、先导者、父亲。”虽然方面不同,他在日本文化界的地位,有点像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化界的地位。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结合群众,在实践中求得与理论的一致,而不断地厉行自我批评以改革自己并促进理论的发展。河上肇无疑也正是这种先进者中的一人。听说,在他晚年,他对于他自己生平的著作都是不满意的。这本书当然也绝不会是他的满意工作。但话得说回来,这书倒还不失为可以一读的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方面,的确在入门上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帮助的。我要感谢吴泽炎先生。我们虽然并不相识,但他却费了很大的苦心来校改译文,使得它更加中国化了。吴先生还提出了几项宝贵的意见我把它们一并揭录在这儿:

“河上肇原文或有意识不尽准确之处,而关于苏联部分,当时情势未定,发言未必完全中肯。”

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希望读者注意。“书中托洛茨基言论三处,已删去。”我完全同意。我相信,河上肇虽然死了,他也会完全同意的。“下篇第六章系译列宁著《论农业税之意义》,系根据英德文本译出,与俄文本《列宁文选》(两卷集下卷)稍有出入,似可删去。”我觉得还是保留着它的好。虽然“稍有出入”,但还没有歪曲,错误,保留着使得全书的内容更切实一点,也显示着河上博士在当时所要向前迈进一步的方向。

我在这重新改版的译书上所想要写的,大体上就是这些,但我须得声明或者道歉一遍:因为不久就要出国,去参加第二次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再看一遍:假使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那责任就应该由我来负了。等出版之后,再听读者的批判吧。

《新时代》序选自《新时代》,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民国十年的四月一日是我最初辍学回上海的一日。那时候我对于文学的嗜好几乎到了白热的程度,我竟把我所学的医学中途抛弃了,想回上海来从事于文学的创作。这个志望是失败了的,就在那年的九月,我又折返了日本,终竟把医学弄毕业了,又才回到了上海来。

同类推荐
  •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是领袖还是战士?单枪匹马拯救一个国家!是圣人还是枭雄?用微笑让全世界都爱他!曼德拉作为全世界政坛最知名的文化符号,他何以让所有大国领袖都对他推崇备至?人人都爱曼德拉,他的出生背景和童年生活相比常人又有哪些不同?作为全世界的精神偶像,他是否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强人?在完美而耀眼的圣人光环下,他的个人生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缺憾?一切的一切,这本书都将为您解答!
  • 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阅读此书,对中国读者了解日本近代史,实现国家新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艰辛努力。尤其是从幕末政治走向明治维新的过程,本书是由传奇武的日本历史小说高产作家山冈庄八创作的一部纪实体小说。它以文学的笔调、宏大的篇幅,描绘了日本幕末那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日本有志之士为推翻幕府统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揭示了日本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下,幕府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统治权重新回到天皇手中,并最终走向明治维新的必然规律。本书翔实生动地描写了诸如“黑船来航”、“安政大狱”、“樱田门外之变”、“和宫下嫁”、“寺田屋骚乱”等当时日本的重大历史事件
  •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杨永贤同志新作《中国古代百名女杰》,一改她的长篇小说《女人韵歌》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形象,一个个英武睿智、不让须眉而胜似须眉,足以使素有“半边天”之称的中国女子扬眉吐气。读了这样的书,使人感到人生充满着勃勃的生气,连冬日的阳光也变得红彤彤的,整个世界都美好起来了。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 金庸传

    金庸传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天地颂(第一部)

    天地颂(第一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影响孩子一生的读物(红色卷)

    影响孩子一生的读物(红色卷)

    这是作家们在以真诚、朴实而又温馨的文字,讲述关于阅读的故事;这是作家们伸出有力的大手,牵着小手快乐地走在成长之路的证明。这些文章,有的是作家们在讲述自己阅读的经验,告诉读者,要想在成长之路上走得从容些,阅读是很重要的;有的是作家们在谈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他们或直接告诉小读者怎样选择图书,或间接地表达阅读的一些诀窍;有的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或幽默有趣,或富有启发,让你感受到最初的生命脚步的韵律……凡此种种,这些作品很亲切很友好,它们会给你展示一个美好的文字世界,让你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与快乐。书的最后收录了一些作家给小读者推荐的书单,让小读者学会选书,学会阅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礼仪金说:职场礼仪

    礼仪金说:职场礼仪

    本书包括仪表礼仪、服饰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座次礼仪、电话礼仪、礼品礼仪、宴会礼仪、西餐礼仪、节庆礼仪等章节,告诉职场人士在工作中怎样维护自身形象,介绍的知识要点较为全面,本书由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根据多年社交经验与研究精心撰写,其内容兼具权威性、规范性、知识性、时效性与技巧性,在职场上如何表现得彬彬有礼,可供职场人士作为礼仪基础要点来阅读掌握。举止有方,在仪表礼节方面赢得领导青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级药师

    超级药师

    上一世,李东来血脉觉醒失败,结果一蹶不振,直到先民之乱父亲为保护自己而死才幡然醒悟……老天既然给了重来一次的机会,该如何把握?他知道哪里有天材地宝,也掌握着世上最顶级的炼丹秘术,更知道,那些未来强者是如何炼成的,领先一步,便能占一步先机,夺人气运,便能成就无上巅峰。这一世,绝不会再犯上一世的错误,神若阻之,杀神,魔若挡我,弑魔!
  • 代嫁之狂傲庶妃

    代嫁之狂傲庶妃

    长的丑,爹不疼娘不爱,不受混蛋太子宠爱?那又如何?她暮云桑,可是21世纪金牌杀手,压根就不是那个淹死湖底,替姐出嫁的卑微太子妃,她可受不来一星半点的窝囊气!至于北辰默风那丫的,就算是个太子,惹毛她,照样剥皮抽筋削骨一条龙伺候!哼,姐就是这么狂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暨汉唐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全书从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汉唐时代历史的魅力、汉唐盛世的历史内涵,以及汉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其的最大特点是,打破朝代断限的研究传统,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在回归原典的同时,注重新史料的整理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