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人对美国人的性观念进行过一次全美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的性行为并不像以往大家认为的十分随便和自由,萍水相逢即可上床做爱。或许这些偏见源自电影、电视、小说等文学作品。文学艺术作品追求夸张,往往将一些事例夸大、渲染,从而导致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再说,自从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出美国出现艾滋病病例后,许多美国人自觉控制自己的性行为。此次研究显示,75%的已婚男性和85%的已婚女性婚姻关系稳定,伴侣间真诚相待互相信任,大多数人表示只有保持稳定的婚恋关系,才能两情相悦,白头到老。看来性自由、性解放已经不是当代美国人性观念的主流。
事实上,美国人仍旧相当看重对婚姻、家庭、情侣间的忠诚。笔者曾经读到过一篇报道,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当谈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时便充满感情。他们与妻子相识于年轻时代,现在虽然双鬓染白但情爱甚笃。一位非常矮小的老女人,每天早上10点左右必然会给在纽约的丈夫通电话,嘘寒问暖,互致问候,结束时总会说“亲爱的,我爱你”。还有一位三十出头的男子,金发碧眼,相当帅气。他这人浑身充满着朝气,性格热情洋溢,公司里的气氛常常因他的出现而阳光灿烂。他工作出色,关心政治,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属于典型的美国年轻一代。然而,他办公室墙上挂着与妻子合影制成的巨大台历。每天中午饭过后,他肯定要给在一家大公司当主管的妻子通电话,询问她当天的工作感受,安慰她,末了也会互说一声“我爱你”。据报道,两人在高中时代就相爱,大学毕业后结婚的。他非常爱她,为她骄傲。他们正共同奋斗,希望在4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他们一直不生孩子,因为还想再多些两人相处的时间。
(三)妇女就业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家用电器的普及化、食物的简单化、家务的机器化,这些都为家庭主妇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多数美国妇女都已经走出家庭,进入职场。1998年3月,《 华盛顿邮报 》发表了一项抽样调查报告。他们电话采访了2000名成年人,发现25~54岁之间的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大为上升。1970年代为50%,1995年上升到76%,1996年女律师和女法官人数比1983年增加了一倍,占行业总人数的29%。
妇女们走出家庭,外出就业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导致妇女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实现个人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据调查,如果有45%的妇女工作是为了挣钱改善经济的话,那么有55%的妇女是为了追求个人理想。她们的家庭即使经济条件不错,她们也希望继续工作。再有,提高收入也是原因之一。一般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大开支莫过于买房子。即使中等收入的四口之家,如果单靠一个人挣钱,要想实现购买独门独户的房子,也难!
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为妇女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1997年美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半数以上是妇女。而获得学位的白人妇女,1977年占总数的25%,1993年就上升到44%。在黑人学生中,女博士的比例甚至还超过了男博士。
美国的一些公司还乐于雇用妇女做中层主管,因为她们要求的薪酬待遇通常低于男性。根据1995年对美国最大五百家公司调查,部门经理中有30%是女性,女强人在各行业中崭露头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希拉里·克林顿,她虽然在2008年的总统竞选中败给奥巴马,但是女性参与高层管理已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即使在美国社会,男女完全平等仍尚需时日。妇女即使进入大公司,仍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有人对美国五百强公司作过调查,发现只有两位女性出任首席执行官。在这些公司中担任高级职务的,妇女也不过一成。哈佛大学曾对二十位取得商业女硕士的毕业生作过跟踪调查,这些年龄在43岁到60岁之间的妇女,为学业投资了十几万美元。毕业后,虽然全都被大公司录用,从事管理与咨询业务,但现在仅有两位还在大公司任职。其中15位仍在50人以下的小公司任职,或者经营自己的公司。
究其原因非常简单:她们虽然在大公司里谋得职位,但是深感无法进入男人的世界,一种孤独无助之感总是萦绕着她们。男人俱乐部拒绝接纳她们,有些人甚至坦率地表明,他们不愿意见到女人出人头地,抢夺他们的话语权。大公司的高管开会,始终都是男人们说了算。女同事的意见再好也得不到重视。然而相同的见解出自“爷们儿”之口,便受到喝彩与采纳。所以,在这种空间环境内工作,压抑和郁闷憋得她们要死,所以她们宁愿自己开公司单干,也胜似留在大公司。总体上讲,美国妇女始终在不断地争取自己的地位,不平则鸣,已经成为美国人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女权主义曾经风靡一时。
『 三 女权运动
“女权主义”一词(feminism)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女权运动就是妇女解放运动。她们为了争取平等权利,为了争取与男子的平等地位而进行着斗争。
或许夏娃真的惹恼了上帝,女人与生俱来便遭受着许多生理痛苦与折磨,怀孕、生育、月经、哺乳,还有照顾抚养孩子等。诸多生理责任蚀尽了她们的精力,耗尽了她们的美好青春。更为难以忍受的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人的地位为什么如此相似呢?
十九世纪以前,女人可以解读为柔弱、纯洁、虔诚、谦虚、温和,女人善于持家,女人应该相夫教子。在北美殖民地,女人的地位虽然稍微高些,因为那儿讲究个人创业,女人无法置身事外。面对成绩,或许她们也能滋生成就感,但是并不等于她们已经摆脱了整体上“从属”于男人的地位。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好似离她们还有相当的距离。
自美国独立起,国民经济渐渐走出困境迈向繁荣。第一次工业革命给美国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到186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便直追欧洲诸强,仅比英国差一点。经济的发展势必要引起社会变革。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便有人先后创办了女子中等学校,私立女子学校。妇女在受过良好的教育后,已经没有理由再将自己封闭在家庭之中。她们开始投身宗教与社会活动,希望通过改良社会的形式来体现妇女的价值。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妇女道德改革运动,改革的内容是性道德标准,以及控制和管理性行为。那些妇女道德改革者认为,导致社会道德堕落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应谴责并揭露那些放荡的男人,保护受辱的女性。1834年,“全国妇女道德改革协会”在纽约成立。不到十年,在全国便发展到四百多个支部。
1848年7月,美国纽约召开了第一届女权大会。女权主义的领导人伊丽莎白·斯坦顿模仿《 独立宣言 》写出了《 妇女的权利和感情宣言 》①,宣言在会上自然引起强烈的共鸣,并获得通过。她在会上宣称:“男人和女人一样,生来就应当是人类大家庭的自由与独立的平等成员,男人和女人具有同样的智力与才干,男人和女人同样具有自由的意志,争取个人权利和解放。”
1866年5月,美国第十一届全国女权代表大会在纽约召开,女权运动领袖苏珊·安东尼更是大声疾呼:“黑人和妇女现在具有同样的公民和政治地位,但是黑人只缺选举权了。”然而妇女呢?存在的不平等显然还有许多。
多年来,女权运动组织不断地抗议集会、呼吁奔走,游说于在州议会及联邦议会之间,希望妇女能够获得选举权。1890年终见成效,怀俄明在建州时确认妇女享有选举权。1890年,另有17个州和领地在学校选举中也给予妇女有限的选举权。国会也曾就联邦《 妇女选举权修正案 》一事举行过正式听证会,但因两院对此持不赞同态度,此事便不了了之。为此,妇女们又进入到漫长的维权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依然是屡败屡战的境况。
有幸的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态度出现转变,才促使美国参、众两院于1918年分别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相继通过了涉及妇女选举权的宪法修正案。该法案于1920年8月26日正式生效。法案明确规定,“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关系而取消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可以说,美国妇女在漫长而坎坷的斗争之后,在建国144年后才争取到妇女选举权。
然而,女权运动在1920年赢得选举权后反而跌入低谷。激进派和保守派之间因观点不同而出现分裂。各派女权主义者在这期间各行其道,从而衍生出四种观点:一、社会女权主义者;二、和平主义者;三、专业妇女和女权主义者;四、具有反叛精神的新一代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