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商、争论,再磋商、再争论,达成共识。三人决定在1944年5月,美、英开辟欧洲战场,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作战,实现“霸王计划”。与此同时,苏联也在东线发起攻势,以阻止德国从东线调军。三位领导人分别代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协议上签了字。随后,罗斯福首先伸出手,斯大林跨上几步,两手相握。丘吉尔略为迟疑一下,也伸出了双手。三位巨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久久不分开。
德黑兰会议还有一个影响深远的收获,那便是罗斯福对战后国际组织的构成提出的具体构思。当时,他在一张纸上画了三个圈:当中的一个圈标明“执委会”,右边一个圈标上“四个警察”,左边圈上写着“四十个联合国家”。这些分别代表着未来联合国的安理会、四个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大会。他的这种构思即使在今天,也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和平。
(4)打赢才是硬道理
1944年6月6日,英吉利海峡恶浪翻腾,西线德军大部分将领都认为盟军不会选择在这时发动进攻。因为两天前,巴黎的德国空军气象站认为,盟军因气候恶劣,至少在半个月之内无法采取行动。正因为天气不好,德国空军已不能对英国南部海岸港口进行空中侦察,德国的海军也因为海浪太大,撤回了在海峡中的巡逻舰艇。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艾森豪威尔的军队真的登船出发了。
凌晨,艾森豪威尔将军发出命令,美、英2395架运输机和847架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载着三个伞兵师向南疾飞,在诺曼底海岸后的重要地区实行空降。黎明时分,英国皇家空军的1136架飞机,在勒阿弗尔和瑟堡之间将5853吨炸弹尽情地倾倒在敌军海岸的十个堡垒上。
太阳升起之后,盟军海军战舰开始猛轰沿海敌军阵地。霎时,炮火连天,地动山摇。当天晚上,将近十个师的部队连同坦克、大炮和其他武器已经上岸,后续部队更是源源不断。希特勒大肆吹嘘的“大西洋壁垒”很快被突破,西线德军失去了天险。
盟军乘胜前进,长驱直入,德军在法国的溃败之势已如山倒。平坦宽阔的公路摆在盟军前面,一望无际的平川意味着再无阻挡。巴顿属下的法国第二装甲师师长勒克莱尔将军重返祖国,凯旋而归,不禁感慨地说:“敌人在我出其不意的攻击下乱作一团,溃不成军。”
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发展得相当不错。日军在盟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1944年6月6日,美国第五舰队从马绍尔群岛起航,向西北方向进发,直击马里亚纳群岛。6月13日,米彻尔将军派出七艘新型快速战列舰去袭击塞班岛和附近的提尼安岛。14日,两艘航空母舰突袭硫磺岛和乳岛的飞机场,切断日本本土同马里亚纳群岛的空中交通联系。6月15日凌晨,美军陆战队在大量坦克和炮兵的掩护下,开始在塞班岛登陆。
经过两天“马里亚纳群岛火鸡大狩猎”之战,美军击沉日本三艘大型航空母舰,重创四艘航空母舰,击毁大约475架飞机,仅仅付出两艘油船和80架飞机的代价。从此,日本海军只有招架之功,再无回手之力了。
8月10日,美军完全占领马里亚纳群岛。日本在太平洋上所谓的“防波堤”也被攻克,远程轰炸机B-29可以直接空袭日本本土,直接威胁着日本列岛。美国舰队在马里亚纳海战取得胜利和攻占塞班岛以后,日本大势已去,东条内阁也被迫辞职。
在苏、德战场上,战局发展更令人鼓舞。苏军自1944年6月10日发动的夏季攻势,捷报频传。到8月中旬,红军便攻到了东普鲁士边境,在波罗的海地区包围了德国50个师。总之,在六个星期内,向前推进了400英里,已经能够看到华沙了。与此同时,南线苏军从8月20日发动新攻势,月底就占领了罗马尼亚和普洛耶什特油田。8月26日,保加利亚正式退出战争;9月间,芬兰也退出战争。
10月初,神速的苏联红军跨越波兰,进入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到达希腊和土耳其的边境。英国部队已在希腊登陆。控制东南欧的问题现在已迫在眉睫。丘吉尔对此异常关注,认为应当毫不迟延地召开另一次三巨头会议。然而罗斯福正如火如荼地参加连选连任,不可能离开美国,但是丘吉尔已经如坐针毡,他对罗斯福说:“向前推进的俄国人绝不坐待密执安、南达科达和俄勒冈各州选举结果的报告。”
……
1944年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失败已成定局。在欧洲,连遭重创的德国已如夕阳西下,离寿终正寝的日子已经不远。这时,德国统治集团试图单独与美、英媾和,集中残余力量硬拼苏联;在亚洲,日本仍有一定实力,要想彻底打败日本,迫使其无条件投降,估计还须苦战一年半,说不定还要付出上百万人的代价。
反***联盟形势越是大好,美、英与苏联之间的矛盾便越加凸显,双方取得谅解已经迫在眉睫。再有,欧战结束后,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和怎样处理战后的欧洲事务,已经成为美、苏、英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有,美、英还希望苏联早日对日用兵。
(5)橡树园会议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史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由于三国在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上存在分歧,会议因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苏、美、英三国参加,第二阶段由中、美、英三国坐在一起讨论。
9月29日~10月7日举行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会议。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会议通过了《 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建议新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并对其宗旨与原则、会员国的资格及主要机构和职权等作出规定。但是,美国和苏联在两大问题上产生了较大分歧。
一、安理会投票程序问题。按照《 提案 》,联合国包括大会、安理会、国际法庭和秘书处四个主要机构。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的主要责任,由苏、美、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此三国并无歧义。但英国提出常任理事国为当事国时不应享有否决权,美国对此表示支持,苏联则坚持大国一致原则是采取任何行动的一项绝对必要的条件。
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美国提出,除26个《 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外,再增加八个未曾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其中六个是拉美国家。苏联代表葛罗米柯提出,假如16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也被列入创始会员国之内,苏联就同意接纳这八个非宣战国。罗斯福认为,这如同美国要求接纳48个州为联合国会员国一样,“荒谬”透顶。他要求会议对此问题严加保密。8月31日,他致电斯大林,进行了紧急磋商,双方同意将上述两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在1945年2月的美、苏、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对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留下的两个问题提出折中方案。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如果是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准司法性”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系当事国,不得使用否决权;如果是采用强制手段加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如制止破坏和平、控制军备等问题,安理会所做的一切决定均需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意见,不论它是否是争端或冲突的当事国。这一方案又被称为“雅尔塔公式”。关于联合国创始国问题,美、英作出让步,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该组织创始国。
中国在1944年9月29日到10月7日之间的第二阶段会议上,除同意前一阶段的议案外,还补充三点重要建议:一、在和平解决争端上,国际组织应适当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二、大会应承担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的任务;三、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应扩大到教育和其他文化合作。会议通过在《 建议案 》中补充上述内容,作为“四强”一致同意的提案提交正式会议审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虽然留下了两大问题,但是10月9日发表的会议公报,却奠定了联合国成立和制定联合国宪章的良好基础。
(6)雅尔塔会议
国际形势发展很快,再次促成了三巨头第二次坐在一起。1945年2月4日~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为时八天的会议,史称“克里米亚会议”或“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的主旨是重新安排世界的格局。经过讨价还价,最终敲定了四大问题:一、德国问题。苏、美、英国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迫使其无条件投降的计划,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家的占领区,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三国同意从英、美两国占领区划出一个地区,交由法国占领,并邀请法国参加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支付战争赔偿,必须彻底消灭德国****和**主义;二、波兰问题(略);三、远东问题。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秘密议定《 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 》。
美、英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竟然做出一些有损它国利益的决定:一、维持外蒙古的现状;二、苏联重获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以前的权益。即:①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②大连港国际化,恢复租借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③设立中苏合营公司,共同经营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而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④千岛群岛交予苏联。协定签订后,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四、联合国问题。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特点是两级格局。三巨头就安理会投票问题的折中方案达成协议,从而敲定了在联合国内大国说了算的实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均拥有“一票否决权”。任何否决票,哪怕是就这一票,便可否决某一议题。会议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成立联合国。
三大国在签订远东协定时,何时考虑过中国人民的感情?尽管中国还是参加世界反***战争的盟国,尽管名义上还进入了“四大国”之列,但是在讨论涉及中国的主权和权益时,竟然没有中国代表出席。
弱国无外交,悲!
雅尔塔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经过妥协和让步,三巨头总算达到目的,心满意足。2月10日,丘吉尔在临别前还举行了一个小型宴会。三国领导人频频举杯祝贺。
宴会上,斯大林元帅将丘吉尔形容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当欧洲其他的地方都臣服在希特勒面前时,丘吉尔先生领导英国巍然屹立,分散了德国的力量。丘吉尔首相也举杯恭维斯大林元帅,他作为这个强国的领袖,顶住了德国战争机器的全面冲击,还打断了它的脊梁,将侵略者驱出本土。
末了,斯大林元帅真诚地提议为美国总统的健康干杯。他和丘吉尔先生所在国家,都因生死存亡而同希特勒德国拼命。然而世界上还有第三个人,他的国家并未遭受到严重的侵略威胁,但却以更广阔的心胸来考虑世界之棋局,帮助其他国家,动员起全世界,反对希特勒德国。斯大林认为,罗斯福促成了反希特勒联盟,促成各盟国坚持同希特勒的战斗。在这场反对***的斗争中,美国总统最突出和最重大的成就是“租借供应”。
的确,罗斯福作为美国的政治家,在三巨头会议上,为美国设计出一幅战后登上世界的霸主的蓝图。准确地讲,美国希望通过大国合作政策,建立一个大国俱乐部,而美国则是俱乐部老板。的确,他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罗斯福尽管没有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去世了,但却给他的继任者留下一笔丰富的政治遗产,这笔政治遗产为美国战后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1945年4月12日,16时35分,罗斯福因脑溢血不幸去世,终年63岁。
纵观罗斯福的一生,成就辉煌,耀眼夺目。他的所作所为,都以美国利益为核心。单就人物性格而言,他始终体现出矛盾的双重性格:胆大与谨慎;善于把握有利机会,也善于拖延时间;他虽然性喜灵活,但也时常顽冥不化。他喜欢打破先例,但又珍视传统。他时而残酷无情,时而又不忍捋人官职。他具有卑鄙的报复性,也怀有基督的博爱。总之,罗斯福性格的双重性,造就了他的人格魅力。概言之,他的一生,不仅决定着美国的未来,也决定着世界的命运。纵观现代的世界格局,无一不透着他的睿智与规划。
『 二 历史更有真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