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承认:“这不仅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也将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他认为在“祖国正为本身的生存和未来的生活而战斗时”,美国人要“做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祖国。”他坚信美国将“赢得这场战争,并且还将赢得战后的和平”。
4)外交遗产
富兰克林·罗斯福一生最钦佩的两位总统,一位是他的远房堂叔西奥多·罗斯福,另一位是伍德罗·威尔逊。他本人的外交政策大多源于上述两人的思想。西奥多·罗斯福教他如何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权力制衡。伍德罗·威尔逊的精髓是“国际秩序是建立在共同维护和平的基础上的。”
1941年冬,英国首相丘吉尔匆匆来到美国,与罗斯福商讨未来局势。丘吉尔、罗斯福以及各自政府要员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一个联合指挥体制,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总部设在华盛顿。会议持续了两周,在确定战略方针的同时,还通过了《 联合国家宣言 》。
《 宣言 》修改的最后文本出自罗斯福的手笔。他非常得意的创造出“联合国”这个词取代了“合作国”。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汇集白宫,在《 联合国家宣言 》文件上签了字。
联盟虽然建立,但是战场上灾难性的消息仍旧接连不断,当时罗斯福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面对全国普遍存在的失败主义悲观情绪,这位身带残疾的总统却不受任何感染,而是充满必胜的信心!
(1)战役告捷
在26个国家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后的1942年,苏联、太平洋和非洲掀起了三大战役,反***战线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奋勇抗敌,最终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重创德军,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苏、德战场的主动权从此易手。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海军力量的对比,日军因此丧失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优势。阿拉曼战役是英军在非洲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战绩,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
罗斯福政府在二战期间确定的战略是“先欧后亚”。他认为欧洲战场的重要性超过亚洲。如果击败了德国,打败日本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随着反***战争的深入,各联盟国逐渐走出困境。随后,在三大战役的鼓舞下,美、英的“火炬行动”又消灭了34?郾9万轴心国军队。可以说,盟国夺取胜利势成必然,罗斯福因此开始勾画世界新秩序的宏图。
为了促进胜利形势的发展,研讨盟国协同作战问题。自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美、英两国迟迟没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引起斯大林的极度不满。后者认为美、英不兑现承诺是有意坐看“蚌鹬相持”,待两败俱伤后再“渔翁之利”。所以1943年的夏天,美、英两国与苏联的关系陷入僵局。然而罗斯福心里清楚,一战后西方世界最不明智的政策之一,便是将苏联排除在世界之外。于是,罗斯福放弃了意识形态争端,主动给斯大林写信,表达面晤的意愿。
对斯大林而言,苏联于1942年底到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胜利后,彻底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局势。苏联强大的现实也促使斯大林进行新的战略考虑,此时的他也希望打破双方僵局,也希望得到西方大国的承认。他也在寻求机会,以便同西方大国一道参与战后直接事务的安排。当然,要是丘吉尔没出席这种会议,要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基本不可能。
1943年11月22日~11月26日,11月28日~12月1日,召开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两次会议: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罗斯福原本打算召开美、英、苏、中四国首脑会议。然而苏联早年曾因惧怕日本和德国从东、西两面夹攻苏联,而与日本曾签有《 中立条约 》。斯大林不愿参加讨论对日作战的国际会议,以免过分刺激日本。苏联虽然在苏、德战场上取得一定的主动,但也不敢贸然陷入两面作战之境。罗斯福以高超的外交手段,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问题。罗斯福、丘吉尔与蒋介石先在开罗会谈,随后再与斯大林在德黑兰切磋。换言之,原本一次的“四巨头”会谈变成了两次“三巨头”会议。
(2)开罗会议
1943年10月28日,蒋介石异常兴奋地收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电报。
“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会议结果能有裨于各方,我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我尚不知斯大林能否与我相晤,但在任何情况下,我极望与阁下及丘吉尔能早会晤于某处,时间为11月20日~25日之间。我想亚历山大当为一良好地点……会议日期为三日。”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明显转向反***同盟国。为了保持同盟国之间的军事和政治的一致性,美、英、中需要协调行动,讨论、制订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
坦率地讲,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国土沦入日本侵略者手中,蒋介石蜗居陪都重庆,尚不足以强大到获得“强国”的地位。蒋介石之所以能够位列“四巨头”之一:一是因为罗斯福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二是因为中国在诸抵抗力量之中,仍算强者之列。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并为中国的抗战提供相应的支援,不仅可以激励中国继续抗战,而且还可牵制住大量的日本军队,令其深陷泥潭中不能自拔。美、苏、英便可获得更多的战略主动权。再有,蒋介石有了大国支持,胆气自粗,便不会产生与日单独媾和的想法。
能够成为世界四大巨头之一,蒋介石焉能不大喜过望。他虽然没能与斯大林坐在一起,但能与罗斯福与丘吉尔比邻而坐,无疑有助于巩固中国的地位。
11月22~26日,开罗西南郊豪华的米那赫斯饭店,顿时贵宾云集。饭店的总统套房内,分别住着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美、英、中三国高级官员们住进这家饭店,自然受到高度“关照”。英国在四周驻有重兵警卫。
会议期间,罗斯福满怀热情。他要武装国民党军队,巩固蒋介石的地位,强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丘吉尔对中国抗战并没多大热情,他只关心与维护其在远东和中国的利益。丘吉尔说,英国无意取得任何新领土,但希望保持它原有的领土和重新要回从它手中被拿走的领土,具体地讲,就是指新加坡和香港。
围绕着远东战略问题,蒋介石希望发动缅北战役,以此促进美国增加对华军供,强化统治。罗斯福、马歇尔、史迪威也极力主张把日本驱逐出缅甸,保证中国陆上国际交通线的畅通,加强中国军队力量,作为最终击溃日本的陆上主力。丘吉尔并不认同缅甸战略的价值,更不希望中国人和美国人收复缅甸。他认为用海上力量打败日本就足够了。当然,看法归看法,丘吉尔怎么也不会驳罗斯福的面子,他最终还是有条件地接受进行缅甸战役。
1943年11月23日,罗斯福和蒋介石单独会谈,内容涉及战后中国的作用和权益问题。宋美龄以中国“第一夫人”的身份担当翻译,无论风姿气质,还是干练与才华,她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尤其是那娴熟的英文成就了她,使她能够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会谈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罗斯福认为:战后的中国应该和美国、苏联和英国一样,属于四大强国之一,平等地参加四强机构;平等地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蒋介石对此毫无异议,中国代表团第二天就向美国代表团递交照会,要求成立四国委员会,负责处理战后事务的新国际机构。中国因此为日后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奠定了基础。后来,戴高乐为了获得国际事务的话语权,打出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在丘吉尔的帮助下,也挤进了强国之列(参见拙著《 告诉你一个法兰西 》)。安理会最终形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主政的局面。
中国政府最关心的还是收回日占领土问题。罗斯福的态度是明朗的:日本依靠武力谋夺的中国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对于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占据的辽东半岛和旅顺大连两个港口,也应在归还之列。但在随后举行的德黑兰三巨头会议上,斯大林又发话了:苏联需要远东的不冻港。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苏联表示可以参加对日作战,但要收回沙俄在中国东北夺取的利益。中国主权,又一次在没有中国代表出席的情况下被出卖。直到1955年,在赫鲁晓夫的提议下,苏联红军才撤离辽东半岛。
会议期间,罗斯福还曾一再追问蒋介石,是否想收回日本在1872年以后单方面并吞的琉球半岛,但蒋介石轻率地回复说:中国不拥有琉球主权,但愿和美国共同对其实施占领,然后交由国际托管。后来,共同占领没有实现,联合国于1947年把琉球半岛交由美国托管,美国又在1970年将琉球的行政管理权交给了日本。
讨论定稿后,《 开罗宣言 》草案取得中、美、英三国首脑一致认同。由于开罗宣言还需要听取斯大林的意见。11月30日,丘吉尔引用《 开罗宣言 》有关日本归还其侵占领土的一段话,来征求斯大林的意见。斯大林“完全赞成宣言及其全部内容”,并明确表示: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回归中国”。
(3)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28日,伊朗首都德黑兰。
宁静的城市中透着几分紧张:主要街道全都戒严,军警林立,岗哨众多,各个路口、建筑物的每个窗口,只要有可能成为刺客藏身的地方,都受到严密的监视,更不用说便衣与游动哨了。
中国政府代表团一行于27日离开开罗回国,罗斯福与丘吉尔马不停蹄,各自率团赶到德黑兰。他们需要与斯大林会面,协调反***战线的下一步行动。9月8日,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在艾森豪威尔大军的压力之下,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
下午3点,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悄然驶近一幢寻常的灰色小楼。斯大林身着元帅制服,胸佩列宁勋章下车后,走进楼里。恭候的罗斯福从轮椅上伸出手,紧紧握住来宾的大手。
“见到你太高兴了!”两人异口同声。
稍后,丘吉尔也到了。在正式开会之前,他们还举行了一个赠剑仪式。丘吉尔将专门铸造的“斯大林格勒”之剑赠送给斯大林。仪式简短而动人。丘吉尔的发言简明,但充满感情,斯大林用俄语答谢。接着,首相庄严地将剑捧给斯大林,后者接过宝剑,俯首吻了一下精美的剑柄。他缓慢地把剑从鞘中抽出一段来,然后又迅速插入,递给伏罗希洛夫,命令交给苏联仪仗队。赠剑仪式为会议营造出良好的气氛。
然而当话题切入实质阶段时,斯大林再度敦促美、英两国尽早开辟第二战场。现在苏联人民抗击着大部分德国军队,承受着无比沉重的物资和人力压力。丘吉尔虽然口头上不反对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并且已经制订出“霸王行动”计划。但他不仅长久拖着,而且此时又想推翻“霸王行动”,重新提出了一个“地中海战略”。
斯大林按捺住性子说:“目前我们需要给德国人狠狠一击。巴尔干离德国心脏太远,不会达到这种效果。因此,还是尽快执行‘霸王行动’计划好。”
丘吉尔沉默一会儿,又提出“两路并进”的主张,实际上还是想以巴尔干为主战场。
“啪”,一拳砸在桌上。斯大林终于按捺不住了。他霍然起身,怒声说:“我们的人民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我们的孩子因没有面包吃而正在挨饿!而有人置人民的牺牲于不顾,只顾抢夺地盘!”
罗斯福在一旁心若明镜。丘吉尔想从巴尔干打进中欧,抢在苏联红军到达之前占领奥地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见到斯大林生气地要走,丘吉尔脸上也挂不住了,也负气起身,意欲离去。
“怎么,你们欺负我走不动路,想显示你们有两条健康的腿吗?”罗斯福见气氛不对,适时地打趣说。美国总统巧妙地借自己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腿打破了僵局。
罗斯福西方式幽默一出口,斯大林和丘吉尔均觉失态,不禁哑然。气氛顿时为之缓和。为了说服丘吉尔,罗斯福私下严肃地指出西方和苏联闹翻的后果。如果苏联一旦翻脸,他们对战后的一切安排都不可能实现。孰轻孰重,丘吉尔心里也明白,他最终同意放弃地中海战略,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德黑兰会议的四天,是忙忙碌碌的四天,罗斯福同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会议桌上吃饭时都进行着磋商,又单独同斯大林会谈过几次。这位身穿元帅戎装的苏联领袖对胜利充满信心,给他留下的印象是“端庄,倔犟,严肃,没有一丝笑容,令人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