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逞能,还与孩子表现欲强有关。如,有些孩子喜欢在小朋友或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引起他人的关注。这些孩子与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相比,就显得爱逞能。无论看到了新的事物,还是学到了新的知识,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别人知道。比如在幼儿园学了一首儿歌,回家就喜欢在父母面前唱,想得到父母的关注或评析、认可、赞赏。当然也会因为逞能爬树、把衣服扯破,最后被父母批评。
(3)自卑心理。
孩子爱逞能,还与自卑心理有关。自卑的孩子为证明自己能行,通常会在他人面前逞能。比如孩子就是没有胆量,却要逞能和别人打赌,硬着头皮去最黑暗的角落;明明不敢吃大蒜,却要逞能硬着头皮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喜欢逞能的孩子十之八九都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支招
孩子爱逞能,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适当地拥有一些逞能心理能满足孩子的表现欲,但过于逞能也给孩子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险,特别是5岁左右的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辨别能力差,不知什么行为危险,什么行为安全。
此外,孩子过于爱逞能,也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尽早给予引导。具体的方法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1)运用激励效应。
孩子爱逞能时,父母可巧妙地运用激励效应,引导孩子正确地表现自己。如,在孩子写作业遇到困难时,可这样鼓励他:“孩子,爸爸知道你行的!”“宝贝,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个题目你肯定能做出来。”“相信我,你一定行。”
(2)承担后果法。
如果孩子不听劝,非要逞能,并造成了不良后果,如,父母不让他动电话,他却非要乱动,把电话弄坏,父母可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修电话机,或让孩子将因逞能而犯的错误记录下来,超过十次,就禁止他一周内不许看动画片。
(3)授业解惑法。
有的孩子逞能,是因为自己对某些方面不懂,只是为了“比过”小伙伴,才装出很懂的样子。此时,父母可给他“解惑”。如案例中的多多不明白为什么 “新疆”的河不该是紫色的,什么是“沙漠”,父母就可以通过解释让孩子明白他错在哪儿。
他山之石
父亲姓名:程晓飞
职业:司机
儿子姓名:牛牛,4岁半
我的儿子牛牛今年4岁多,虎头虎脑,惹人喜爱。但他有一点不好,就是喜欢逞能,常常不懂装懂。
有一天,我们一家在看电视。当时是冬天,电视上出现了一座山,山上被积雪覆盖。牛牛就问我:“爸爸,为什么那块雪都堆成山了?”
我笑了笑,回答道:“儿子,不是的,那里本来就是一座山,只不过是雪把它给埋了,山上的雪和路上的雪是一样厚的。”
“不是,山上的雪肯定比路上的厚,你看堆得那么高。你不是经常说红军爬雪山吗?没有雪怎么能堆出山呢?”牛牛一本正经地说。
“雪山,就是指有雪的山,不是雪堆出来的山……”我尽量解释道。
“不是的,爸爸,你错了,不是的……”说着说着,牛牛竟然哭了起来。我知道,他这是在不懂装懂,却被我戳穿,面子上过不去才哭的。
当时我就没有多说什么,心想哪天我会让你眼见为实的。
过了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天降大雪,积雪很厚。郊区的山已经被积雪覆盖了。
“这是一个好机会,我要让牛牛见见什么叫雪山。”当下,我就叫醒儿子,挂上防滑链开着车去郊区。
“儿子,你看,那是不是雪山啊?”我指着一座山问牛牛。
“是的,爸爸,那是雪山。上面有很多雪,我可以在那里堆雪人。”牛牛很兴奋。
“那你是不是觉得那里的雪特别厚,都堆成雪山了呢?”我慢慢地把牛牛往他自己设定的“圈套”里引。
“是的,可能那里要更冷一点,或者……天上面有了一个窟窿,所以,雪就从上面掉了下来。”牛牛还在不懂装懂。
我笑了笑,没有说话。等到山脚下的时候,我给了牛牛一根小棍子,让他把上面的雪扒开,看看下面到底是什么。
毫无疑问,下面是泥土,而不是牛牛认为的积雪。
“爸爸,这怎么是泥土,不是雪啊?”牛牛对自己的发现感觉很惊奇。
“雪山,是山上有雪,不是用雪堆出来的。”
突然间,牛牛明白了我带他来这里的用意所在,对我笑了笑,然后爬上车对我说:“爸爸,我们回家吧。”
自从经历了这一次事情之后,牛牛不懂装懂的坏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观,遇到不懂的事也不再凭主观臆断,而是会主动求教于我或者妈妈,逞能的心理也有了明显的减弱。
6.凡事总争“第一”
——如何对待好胜心强的孩子
柔柔是个5岁的小女孩,已经在幼儿园上大班了,她性子比较急,特别喜欢争强好胜。
柔柔最喜欢和小朋友比赛,比如谁第一个到幼儿园、谁第一个把书本拿出来、谁第一个获得老师的大红花、谁第一个吃完饭……哪怕是衣服颜色鲜艳这样的小事,也要争个“第一第二”。
柔柔如果胜出,就会眉开眼笑;如果输了,就会不开心,经常哭鼻子。
一天晚上刚到家,她就催着妈妈做晚饭。妈妈以为她饿了,便给她做了一碗面条。没想到,她吃完就爬到床上睡觉,还要让妈妈帮她记得睡觉的时间。
柔柔妈觉得很奇怪,孩子这是在干什么呢?
第二天送柔柔去幼儿园时才知道,原来柔柔是和最好的朋友在比赛谁先上床睡觉。仅仅因为幼儿园的好朋友说自己晚上要早点上床休息,柔柔就想比她更早上床。
起初,柔柔只是和幼儿园朋友比赛,现在已经开始和家人比了。和爸爸比赛谁第一个先吃完、和妈妈比赛谁第一个先跑到家、和哥哥姐姐比赛谁能赢第一盘棋。得“第一”就开心,输了就大哭大闹。
慢慢地,妈妈又发现,柔柔对幼儿园的那位好朋友也开始发生变化,由喜爱对方变得事事提防对方超过自己,有好东西也不愿意跟对方分享。
妈妈终于意识到出问题了。
柔柔为什么这么喜欢“争第一”、好胜心如此强呢?
案例深度解析
凡事想争第一,是好胜心强的一种表现。在我们身边,孩子“争强好胜”的情况并不少见。就像案例中的柔柔一样,凡事总想排个位,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甚至玩游戏、过家家时也会以“爸爸”“妈妈”“孩子”的方式来确定谁的地位最高、权利最大。这些都是孩子好胜心的一种外在表现。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2岁之后一般开始表现。有些孩子表现在学习上争第一,有些孩子则在活动中和竞争干部中显示自己的才华。
那么孩子为何好胜心太强呢?
(1)“关注缺失”效应。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希望从成人的关注中获得自我认同,得到满足。如果这种关注缺失,孩子的自我认同就会受到影响,内心无法得到满足,甚至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为了重新获得成人的认同,孩子就会以“第一”“最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自我价值体系尚未建立。
4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是培养自律意识的最佳时期,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认可自己,承认自我价值。不过,有的孩子在这一时期自我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果自我价值没有获得别人的承认,就会认为自己是“不乖的”“不优秀的”“不厉害的”。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好胜心才如此之强,想要通过“赢”来肯定自我价值。
(3)否定效应的影响。
“你没有隔壁的敏敏乖”“你吃饭没有童童快”“你的作业没有刚刚写得好”……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激励孩子进步,会通过否定的方式提出孩子身上的不足。殊不知,这种方式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忌妒心理。
心理学家支招
如果家有争强好胜的孩子,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有上进心,不必太在意。事实真的如此吗?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过于争强好胜,其实是抗打击能力弱的表现之一。
有的孩子因为求胜心切,在与他人有矛盾时,会产生非要压倒对方不可的思想,因而不惜使用攻击性手段,导致他伤或自伤,造成严重后果。可见,适度地争强好胜是正常表现,但如果过于争强好胜,就需要父母多加注意,多加引导了。
五六岁是孩子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这时,父母应该对争强好胜的孩子如何进行积极引导呢?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可参考以下方法:
(1)多关爱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经常给予孩子关爱,如问“你在幼儿园高兴吗”“有什么好玩的事”“小朋友对你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要什么”等。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需要什么,只是希望父母能够关注自己。
(2)比赛法。
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进行吃饭或起床比赛,比赛后要告诉孩子,第二名和第一名一样棒,奖励第一名,同时也奖励第二名。这样,没得第一名的孩子也会同样地兴高采烈,从而避免孩子有太强的挫折感。
(3)多运动。
有时间,父母可以带孩子去游泳、打球。运动可以满足他争胜的欲望,是对性格培养的最佳手段。但需要注意,如果孩子在运动中遇到困难,如跑步时坚持不下去了,父母既要鼓励,又要适当指点,如如何跑才跑得快,才能坚持到最后。这样才能使好胜心真正成为孩子前进的驱动力。
他山之石
父亲姓名:明畅
职业:企业老板
儿子姓名:萧萧,6岁
儿子萧萧今年6岁,上小学一年级。他好胜心太强,什么事情都喜欢和人比,稍不满意就会生气、发脾气、哭泣。
那次考试,他只比第一名(他的同桌)低一分,可他不开心了整整一个月。当时我和他妈妈就安慰他:“下次好好准备就可以了,没关系的。”可是萧萧不听,回家之后,还把自己做错的题目反复抄在作业本上做,十遍不行,一百遍不行,最后整整抄了三百遍才罢休。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可该如何引导萧萧呢?”为此,我专门和萧萧的老师进行了交流。
“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多关心孩子,因为萧萧之所以争强好胜,很有可能和你们很少关心他有关。当然,除了关注之外,还要引导他看淡‘名次’‘奖状’‘比赛’。告诉孩子,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顺心,只要尽力就行了。”
后来,我就按老师的要求做了。起初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但我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在做。
三个月后的一天,萧萧考试得了第三名。可他回到家之后并没有显得太难过,只是要我帮忙讲解那些他做错的题目。
“萧萧,今天考了第三名,你很不开心吧?”我试探性地问。
“不会啊,爸爸,你不是经常告诉我成绩不是唯一的吗?这次错了,下次不再错就可以了,是不是?”萧萧十分自信地说。
“对,对,对,萧萧说得很对。”听他这样说,我高兴不已。
“是爸爸说得对,我只是重复你的话呢!”萧萧“纠正”我的话。
很显然,萧萧好胜心太强的心理已经得到了纠正,现在的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成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