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李瑛死后,该立谁为太子已经是一件再明显不过的事了,李隆基之所以还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无非是因为无法面对心爱的武惠妃那双充满企盼的眼睛,再加上近臣李林甫的强烈反对,所以他才会迟迟难以决断。
等到武惠妃终于油尽灯枯,撒手而去,李隆基又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此时再面对立太子这个困扰,他已经精疲力尽,思维极度混乱,不知道如何做决定才是正确决定了。
这个时候,一个人的一句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高力士,而这句话就是“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高力士是李隆基身边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人物,尽管他只不过是个宦官,也就是太监。
宦官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畸形产物,由于身体残缺和心理阴影,只能依附强权才能生存,更便于帝王肆意差遣和掌握。由于其特殊性,这一另类的职业便被封建帝王一直沿袭下来。唐朝自然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为皇帝服务,朝廷专门设立了内侍省、掖庭局、宫闱局、内府局等机构,这些机构里从最高长官到一般工作人员全都是宦官。这些宦官由全国各地方官推荐或是进贡给朝廷,唐朝的宦官多数都出自福建广东一带,或许是因为当时那些地方地处偏僻、落后又贫穷,为了生存才不得已而为之。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广东潘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幼年时受父亲牵连全家被取消官籍,陷入贫困交加、无路可走的境地。于是,家人忍痛将年幼的高力士做了手术,让他跟着岭南招讨使李千里前往长安讨生活。最初高力士是被留在武则天身边,人虽然机灵,但毕竟年幼,终于因为一个小失误被逐出了皇宫,但却因祸得福,被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名为高力士,经过一番悉心调教,辗转几年之后来到了李隆基身边,从此便认定了这个主子,决心一辈子倾心侍奉。
不过,毕竟高力士是宦官,太宗李世民早就立下宦官不能参政的规矩,而开元初宰相姚崇也反对宦官参与政事,所以尽管李隆基也很器重他,但在家奴姜皎、王毛仲倒台之前,他为人还是很谨慎低调的。直到姜、王二人倒台后,由于他做事周密、谨慎,再加上对皇帝的忠诚,高力士很快便成为了李隆基的心腹亲信,许多核心机密由此前的经他传令变成了委托他去办理。
多年随侍在李隆基身边,高力士看惯了朝臣宠信起伏跌宕,也体会到了皇帝执掌朝政中的喜怒哀乐,于是,凭着对皇帝的忠信,他充当起了皇帝与朝臣之间沟通的桥梁,一切从江山社稷出发,不偏袒、不夸张,而且善于协调化解君臣之间的隔阂,再加上平时做人低调平和,他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好评。
正因为如此,在李隆基为了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而茶饭不思、伤透脑筋的时候,高力士才会说出那句话。而就是他这句“推长而立”的提醒,让李隆基终于下定决心,还是按照传统惯例,立忠王李屿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