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五年,对于大唐的最高领导者李隆基而言,无疑是最不幸也是最黑暗的一年,先是四月废太子,然后在六月的同一日诛杀三个儿子,紧跟着十二月恩爱二十多年的宠妃又离他而去,接连遭受的打击让李隆基也有点承受不起了,白天上朝时尚能集中精神对付政事,退朝后则动辄就拿身边人撒气,情绪很不稳定。
天子的喜怒往往牵动着一大群人的神经,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炮灰,听说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集团,联合以李林甫为首的朝臣们一起共商对策,这段时间开始连轴转似的安排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典、仪式、出游行幸等活动,试图排遣李隆基心中因武惠妃的离世而产生的思念。
或许也意识到这样消沉下去不是办法,对于亲信们的安排,李隆基倒也挺合作,不是让自己忙碌于政事,就是沉浸在这些游宴活动之中。只是,越想尽快忘记的事情,反而记忆越深刻,对武惠妃的思念不但无法排遣,这些无度的宴乐反而让他对处理政务打不起精神,身心都极度倦怠,甚至一度想将所有政务全部委托李林甫来处理。
不过,这些都与我和李瑁无关了,因为自从武惠妃离世,失去了这个坚强的后盾,李瑁也就慢慢的失势,淡出了那些争权夺利之人的视线。
其实这也很正常,李瑁性格敦厚、温文尔雅,不但与李隆基张扬锐进的性格相去甚远,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虽然李隆基对他的疼爱之心并不假,但之前若不是因为宠爱武惠妃,不忍心拂她的意,既没有建功立业,也没有非凡能力,又排行十八的李瑁是完全没有资格去争夺太子之位的。
按照皇家的惯例,不论是在盛世还是在乱世,太子一般都是推长而立,否则极可能会引发动乱,最终危及到政权和江山社稷。即便李隆基再昏庸,他也不会忘了这个道理,更何况他多少也还算是个明君。如今长子李琮面相有伤不能为君,二子李瑛已被废赐死,儿子中最年长的就是三字忠王李屿了。
李屿出生在一个十分微妙的时期。
景云元年,太平公主仗着拥立睿宗有功,而且又是长公主,横行朝廷,见当时还是太子的李隆基英明刚毅,特别忌讳,于是便想方设法挑拨他父子二人的关系,还散布应推长而立的流言,形势十分紧张。因此,李隆基处事更加小心,当听闻到刚选入太子宫不久的杨氏就有了身孕,担心会授太平公主以把柄,于是便想打掉这个孩子。谁知在熬打胎药的时候,药锅接连三次被莫名其妙的掀翻,最终也没有熬成药。李隆基认为这是天命如此,便不再考虑这么多,顺其自然。不久后,太平公主一党被扫平,李隆基也顺利即位,李屿的小命这才保了下来,而当时皇后王氏无子,杨氏便将李屿交由她抚养。
李屿的生母杨氏也是出自弘农华阴,家族背景也算显赫,出生前的这段坎坷也让李隆基对他增添了几分疼爱,再加上他天生英武,聪敏慧黠,又仁孝恭谨,不论是从皇制惯例,或是家族的背景地位,还是个人的品行方面,李屿都比李瑁更占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