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100000039

第39章 Part 4惆怅的结论——土地伦理 (1)

纵观历史长河,

我们可以清楚知道,

征服者最终都败在了自己手上,

原因何在?因为担当这个角色的人,

通常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可以判定群体中的价值存在,

以为了解群体运作的方式。

然而事实证明,

他在这些方面一无所知。

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决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土地伦理

当历史需要面包,

而我们却给了它一块石头时,

我们总是想尽招数解释这两者之间是多么的相似。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神一样的奥德修斯重返家园。他用绳索将家中的12个女奴全部吊死,因为他怀疑在他外出征战期间,她们有越轨行为。

在那时,这个行为没有任何的不妥。那些女奴是他的财产,他拥有任意的处置权,与对错丝毫无关。

其实在奥德修斯的时代,希腊并非没有对错观念。看看奥德修斯的黑色军舰在酒红色的大海中乘风破浪终于重返家园之前,他妻子所坚守的忠贞,你就明白了。在当时,伦理挂念对于妻子提出了要求,但并未涉及到奴隶。此后的三千年间,伦理道德标准不断扩展,涵盖了许多范畴。与之对应的是,以自身利益为判断标准的行为就逐渐减少了。

伦理规范的演变次序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只有哲学家研究过伦理道德的扩张,是生态进化的一个过程。不仅是哲学的角度,从生物学的角度,我们也能描述这个过程的演变。从生态学角度看,伦理规范是对为了生存而奋斗的行为的制约;从哲学角度看,伦理规范是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之间的界限。这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从相互依赖的人体或团体的合作模式中发展出来的。这种模式被生态学家定义为“共生”;政治与经济就是一对高级的共生体。在这对共生体中,具有伦理内涵的合作机制取代了一些原本可以自由参加的竞争。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具的不断改进,合作机制逐渐走向复杂化。在乳齿象时代,为木棍和石头的反社会性作用下定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而到了汽车时代,为子弹和广告牌做这种定义则极为困难。

最早的伦理规范主要用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比如“摩西十诫”。随着伦理道德的发展,它开始用来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黄金法则”试图将个人融入社会,而民主政治则试图将所有的社会组织转变为个人服务。

我们依然缺乏一些伦理规范,比如在处理人和土地的关系,处理人和土地上动植物的关系方面。土地如同奥德修斯的女奴,只是一种财产;人和土地依然保持着经济性的关系,人们只想要特权,不想承担义务。

假如我对于诸多迹象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在上述三种关系中扩展伦理道德,不仅在进化上具有可行性,在生态上也有必要性。这是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三步,而前面的两个步骤都已经被完成了。生活在以赛亚的时代之后的思想家,他们都坚信对于土地的掠夺不仅不明智,而且是错误的。可是这个观点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在我看来,自然资源保护运动可以看作社会已经开始认同这种观点的开端。

伦理规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模式,引导人们面对生态情势的演进。这种模式具有诸多特点。它新颖、复杂,有时却反应缓慢,甚至不能为普通大众所发现。在面对这种情势时,个人往往依赖本能行事,而伦理规范可能就是不断发展的社群的本能。

群体概念

迄今为止,所有已经形成的伦理规范都有几个基础前提: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而每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个人的本能促使他为了在群体中脱颖而出而奋斗,而个人的伦理道德又使他保持和成员之间的合作。

土地伦理道德使得群体的界限被扩大了,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也被包含其中;这些都成为了土地的一部分,但也仅限于此。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然而,我们是否已经大声唱出对土地的爱?以及承担我们对于土地的义务?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这样做了。但我们爱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土壤,因为我们放任水土流失;肯定不是河流、湖泊,因为我们只在使用涡轮机时才会觉得他们有用;肯定不是植物,因为我们已经不动声色地毁灭了许多植物;肯定也不是动物,因为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将诸多美丽的动物消灭了。在这些“资源”的改造、管理和使用方面,土地伦理道德并不能起到阻止作用,但它提醒人们,这些“资源”在自然中都有继续存在的权利。至少在某些地区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土地的伦理规范将人类从土地的征服者变成了土地的一般成员。这就是说,人类要尊重这个集体的内部成员,也要尊重这个集体。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知道,征服者最终都败在了自己手上,原因何在?因为担当这个角色的人,通常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可以判定群体中的价值存在,以为了解群体运作的方式。然而事实证明,他在这些方面一无所知。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决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这种现象在生物群落里也有发生。亚伯拉罕明白,土地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可以让他享用牛奶与蜜。但如今,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这种看法越没有信心。

在大多数民众看来,科学能够解释群体运作的机理;但在科学家认为自己并不明白这个机理。他们知道,生物群落的运行机理非常复杂,想要让所有人都完全明白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诠释历史,那么我们就能知道,人类只是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对于许多历史事件,我们只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却忽略了这其实是人类和土地互动的结果。在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方面,土地的特质和居住在土地上的人类的特征产生的作用相同。

我们以密西西比河河谷的开拓地为例。独立战争结束后,三个团体对此地展开了争夺:印第安土著、英国和法国商人,以及美国的拓荒者。历史学家在猜想,如果当初底特律的英国人能够多帮一下印第安人,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决定了拓荒者涌入肯塔基州之后,长茎禾草园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事实:拓荒者征服了长茎禾草园,牛、犁、火、斧头将那里变成了一片草地早熟禾。假如由于各种力量的冲击,这片肥沃的土地被摧残,最终只生长没用的苔草、灌木和杂草,那么我们该如何是好?布恩和肯顿是否还能支撑?拓荒者是否会向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密苏里等州搬迁?美国政府还会从法国手中买下路易斯安那州吗?是否会产生另一个横贯大陆的新联邦?南北战争依然会发生吗?

在历史长河中,肯塔基州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人类想要在历史舞台中扮演什么角色;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人类活动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对于人类所施加的力量的反应。以肯塔基州为例,草地早熟禾从何而来?我们并不知道。它是当地的物种,还是从欧洲偷渡而来?我们依然无法回答。

在西南部,同样有着勇敢、聪明、坚韧不拔的拓荒者。姑且让我们做一下事后分析,看看这里与肯塔基州的拓荒史有何不同。在西南部,拓荒者没有带来草地早熟禾,或者能够经受人们滥垦乱伐冲击的植物。由于过度放牧,这个地方逐渐被杂草、灌木所覆盖,生态平衡趋于不稳定。物种每衰减一次,土地就受到一次侵蚀;土地每受到一次侵蚀,又使得物种进一步衰减。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今天的植物、土壤甚至动物都深受困扰。早期的拓荒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结果,而且在新墨西哥州的沼泽上,还有人在挖排水沟,使得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那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很少有人能感受的到,更别说观光的游客了。在他们眼中,这里的土地景色迷人(也许这是事实,但和1848年的景色比起来,这里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此之前,这里也曾遭遇过“开发”,但是结果却与现在相去甚远。在哥伦布的发现之旅没有起航之前,西南部居住着印第安土著,不过他们并不饲养牲畜。后来,他们的文明消失了,但这与他们脚下的土地衰竭无关。

在印度,人们曾经开拓过寸草不生的地区,但对土地却没有产生破坏,因为他们的做法比较特殊:别处的牧民都是放任牛吃草,而他们却是割草喂牛(我不知道这是他们恰巧运气好,还是他们具有高深莫测的智慧)。

总而言之,植物的交替演进在历史进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拓荒者只是这种演进过程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些是否给了我们历史借鉴?如果把土地作为群体的观念能够深入人心,那么答案是肯定的。

生态良知

自然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追求人和土地之间的和谐。尽管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进行宣传工作,但是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收效甚微,而且工作往往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和争论上。在那些未经开发的偏远地区,我们往往稍稍取得一点进步,立刻又变本加厉地破坏。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最常用的办法是开展“更多的自然资源保护教育”。对此,没有人会持反对意见。可是我们要做的是否只是在“量”上下功夫?教育的“内容”是否也需要扩展呢?

想要简单而准确地概括教育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根据我的了解,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遵守法律、选拔贤能、参加某些组织、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剩下事情则属于政府的范畴。

这种说法是否太过简单,以至于无法带来实际意义?它没有区分对与错,没有约束义务,没有提倡牺牲,也没有要求当前的哲学价值进行改变。在土地利用方面,它只是对与开明的利己主义进行鼓励。那么这种教育会带给我们什么呢?也许下面的例子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930年时,除了那些对于生态漠不关心的人,大家都知道威斯康星州西南部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1933年,社会大众告诉农民,如果他们愿意连续五年采取补救措施,那么地方资源维护队会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他们帮助,而且会提供机械和工具。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农民的赞同。然而五年期满后,除了那些能立刻获得明显受益的措施,大部分措施都被人们抛弃了。

这提醒了我们,如果让农民自己制定措施,那么恐怕执行起来会更加容易。因此,在1937年,威斯康星州议会通过了《土壤保护区法令》。法令的内容在向农人传达这样的信息:“如果你们可以自觉地制定土地使用规则,那么社会大众将会为你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向你们廉价出租机械。每个郡都可以根据实际制定规则,而且这些规则都有法律效力。”《法令》颁布后,几乎所有的郡都立刻采取行动,准备接受大众的帮助。然而十年过去了,任何规则都没有被订立。在有些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带状耕作、牧场更新、在土壤上撒石灰等等。可是牛羊依然在林中吃草,没有人将林地围起来;犁和牛依然在陡峭的山坡上耕耘,没有人制止它们;总之,农民只选择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措施,对于那些能够造福集体,却没有明显经济利益的措施,他们并不关心。

为什么没有人制定相关的规则?有人回答说,因为群体并没有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必须用教育改变这种局面。可是现行的教育受到利己主义的束缚,并不关心人对土地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造成了这种局面:教育在不断增加,土壤却在不断较少,茂密的丛林也在减少,而洪涝灾害却依然很频繁。

令人疑惑之处还在于:当改造道路、学校、教会和棒球队时,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对自己有利;可是在改善水土流失、保护优美多样的农村地貌的时候,大家却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没有展开深刻的讨论。如今的土地论理规范类似于一百年前的社会伦理规范,其主导都是经济上的利己主义。

同类推荐
  • 发现小说

    发现小说

    利用他的理论可以非常现成地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进行清晰的归类、判断,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本书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也重新为文学的优劣作了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判断
  • 人生·点滴卷(读者精品)

    人生·点滴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 在西藏想你

    在西藏想你

    刘兆林的情感散文,写人物有光泽,有风趣,也有智慧。收在“笔情”一辑里的篇章,他写文坛的马加老人,于平易的生活琐事间充满了会心的理解和挖掘,有的细节,轻描淡写,滋味隽永。他写君子之风的学者彭定安先生,文字清浅明朗,近距离透视,不枝不蔓。尽管对于常情的描写不容易像亲情、私情、友情那样感人,但他对于社会常情那种无私的关注和真诚并富勇气表达,也很难能。“乘美以游心”,这是刘兆林情感散文追求的为文之道。朴素自然,大方无华。这让他既摆脱了雕虫小技,也完成了精神上的一次超越和洗礼。收入本书中的文章,或深情写意,或娓娓道来,或意趣横生,或情思飞扬,显示了一位成熟作家对情感世界的独特捕捉和品味。
  •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优美的散文,文字优美,清丽婉转,读来如品一杯冒着热气的茶,让你在饮茶多时之后,仍然回味无穷。这些优美散文从生活的各种姿态、不同人的不同感想、或写实或遐想的剖面作为切入点,将文学的优美和文字的奇特展现无遗,一个个精彩片段的描写,引您进入奇异的殿堂,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以精简准确的慢调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优美散文之后都有思考和回味,如花瓣飘落一身,芳香久久不散。
  • 汉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

    汉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

    本书主要探讨汉晋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庄学全面复兴的背景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状况。回答了以下问题:汉魏之际庄学复兴有何表现?复兴的原因是什么?汉晋文学以怎样的方式接受《庄子》?汉晋各时期的《庄子》接受有何特点?汉晋文学主要接受了《庄子》的哪些方面?有何表现?《庄子》强烈的生命精神及由此生发的诗性精神是汉晋士人和文学对其进行选择接受时的一个主要兴奋点。本书以此为中心,对汉晋文学与《庄子》在生命意识、理想人生境界的建构及叙述方式上的深层联系进行了专题研究。
热门推荐
  • 执法总监张培梅

    执法总监张培梅

    崞县属雁门,从清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半世纪间,军阀混战,日寇侵入,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时势造就英雄,战时培养将军。张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 会说话得天下

    会说话得天下

    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有趣事例和精炼的要点通俗易懂地向你介绍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及注意事项,理论与故事相结合,让你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就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广大读者掌握及提高说话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本书,对于提高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相信能在短时间内使你成为一名说话高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告诉你一个甘地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甘地的故事

    精选了甘地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甘地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魅夜罂粟冷公主

    魅夜罂粟冷公主

    本文简介已删除,顺便改写一下支持本文的亲们,以及潇湘作者朋友.点一下名.遥言.酥肉儿.倾城殇.风紫凝.风幻漓.桃花女王.神圣祭祀.轨迹图图.莲子儿.浮云团子.伊蕊.潇湘尚帝.天下归元.恋上你的香味.沐血夜.小悠闲.苡潆枫.青妃意.六月穆水.紫箫泠君.云千仓.倾城恋歌.路净宜等.*推荐区推荐精品玄幻文:《魂魅》强烈推荐若若的文:妖娆狂帝推荐徒儿的文文:推荐好友的文痞妃五夫(强推)错惹贼妃寡妇三嫁绝色医神(强推)情香致命纠缠【致命纠缠】(强推)《黑道总裁的伪善妻》(强推)烈凰淡血王的野宠《鬼王唤妻》七柒夜毒情玩婚《枭帝媚后》财阀boss,放我离开
  • 白门柳(第二部):秋露危城

    白门柳(第二部):秋露危城

    《秋露危城》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的第二部。明朝国破君亡,面对南下的清军,聚集白门的士人阶层有的誓死坚守,有的仍热衷于私利,一时间,忠臣、奸臣、文人、才女轮番登场,在金陵演出一场令人唏嘘的悲喜剧。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翔实的史实为经纬,编织成一幅层次分明、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画卷。崇祯十七年,黄宗羲之弟中选贡生,他同弟弟一起去绍兴拜会老师刘宗周,在他家得知清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已死,奋力阻止老师自杀殉国。留都南京群龙无首,权力斗争混乱,拥护璐王和拥护福王的两派争执不休。钱谦益试图说服吕大器、雷縯祚拥立潞王,在城内散步针对福王的“七不可立”的公启。
  • 如何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

    如何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

    问题是管理者最好的老师,生产管理就是要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书紧密结合生产企业的生产案例,从操作层和管理层两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管理者如何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强调了管理者一定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对制造企业科学管理、提升效率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 智力快车冲冲冲(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智力快车冲冲冲(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装太后

    装太后

    齐朝皇帝驾崩太早,留下年幼的太子继位,有意谋位的庄丞相表示,有必要把大龄待嫁长女庄宜珺送进宫装一下太后,对此庄太后表示:啧啧,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儿啊,教哀家如何下得去手啊。皇上则表示:太后,还满意你看到的么?
  • 霸临位面

    霸临位面

    天地之气分两极,作为唯一拥有阴阳二气的圣龙大陆,拥有着成为天地间最强者的钥匙,为了保卫这片大陆,何惜辰从小就开始了不一样的童年,他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却要把握住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