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这话好说,但真正做起来,尤其是做好了还是很难的。但正因为难,古人才告诫我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是古训,也是真理。
郭广昌,现任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初,复旦大学一毕业,郭广昌就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广信科技公司,也就是复星集团的前身。广信科技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给其他一些公司做市场调查和咨询。对于市场调查和咨询,郭广昌可谓是驾轻就熟。在复旦团委的时候,他就在统计预测分析中心工作过,多次带着学生搞市场调研。郭广昌骑着自行车不断地四处去找项目,公司成立10个月,居然就赚了第一个100万元。
但是,随后他发现,市场调查的竞争开始越来越激烈,新的咨询公司、调查公司越来越多,利润也越做越少。于是,郭广昌决定换个领域。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广昌发现郊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卖得不是很好,于是他决定做房产销售。当时上海卖房子的通常做法就是在工地附近挂售楼广告,而且喜欢将房子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郭广昌卖房子的不同之处是到处打广告,在报纸上登,夹报广告也做,还有邮递广告。而且房子也不是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而是一间间、一套套地卖给个人消费者,现在看来很平常的做法,在当时却很新鲜。他们甚至还会把广告送上门,结果房子的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复星赚了第一个1000万元。
1993年,他回到母校——复旦大学,在生命科学院找到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始介入生物医药产业。在合作方式上,复星提供基因诊断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就这样从PCR上,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
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募集了3.5亿元人民币。2007年7月16日,复星国际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128亿港元,复星集团成了市值800多亿元的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2008年,在众多行业萧索的季节里,郭广昌却屡屡出手,而且是一次次地重磅出击。
2008年年底,在新浪与分众达成换股协议后不久,复星国际公告称早已购入分众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着后来再次增持分众股份,复星国际又成了新浪的最大股东。
从医药到房地产开发,从钢铁业到商业零售业,从投资到矿业,无一不被郭广昌收入复星的麾下。他是这样定位复星的: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助推力,站在产业的角度看资本,站在资本的角度看产业。
了解郭广昌的人都知道,学哲学出身的郭广昌是一个做事谨慎、稳扎稳打的企业家。所以,郭广昌对任何一项投资决定都是慎之又慎,没有很大的把握绝不轻易出手。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也都是力保健康。在金融危机的冬天到来之前,他手上握着上百亿的现金,并大声呼吁“恐惧的时候勇敢一点”。在一次公司内部会议上,郭广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复星不仅要过冬,还要在冬天里壮大。”
出身贫寒之家的郭广昌即使在成为数百亿资产的掌舵者之后,仍然清晰地记得母亲最初的教诲:重要的决定一定要考虑清楚,最好隔天再宣布。郭广昌说:“我们的内心始终会被两个‘恶魔’占据。一个叫贪婪,因为机会太多;另一个叫恐惧,因为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任。因此,作决策一定要慎重,你的一句话将关系到很多人的命运。”在诱惑多的时候,避免贪婪;在选择少的时候,克服恐惧,你才能成功。
沉稳是成功者最重要的性格。沉稳,意即沉着,稳重。从外在看,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从内而言,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气度。然外虽不动,而心早已定,没有远大的目标和钢铁般的意志是难以做到的!
一个沉稳的人不会马上就作出重大决策,而是会尽量先跟别人商量。另外,想做一个沉稳的人,一定要记住,在作重大决定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最好隔天再发布。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决定往往是在一时的头脑发热下作出的,很可能一觉醒来,等我们冷静下来,想法就完全不同了。
沉稳的人,面临有人“叛变”不会一筹莫展;沉稳的人,面对重要的决策不会草率从事;沉稳的人,遇到公司危机不会惊慌失措;沉稳的人,碰到市场逆转不会无计可施。
史玉柱,1962年,出生在安徽北部的怀远县城。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其中数学满分120分,他考了119分。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又被送往深圳大学进修,读研究生。读完研究生后,史玉柱毅然决定辞去领导器重、别人羡慕的稳定工作,而选择了自己创业。
1989年7月,当史玉柱再次来到深圳时,身上全部的家当只有东挪西借的4000元钱,以及他耗费9个月心血开发出来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由于在深圳大学读研的时候,受到一位老师的器重,史玉柱得以用仅有的4000元承包下天津大学深圳电脑部。而这个电脑部,除了一张营业执照外一无所有。为了买一台电脑,他以加价1000元为条件,从电脑商那里获得推迟付款半个月的“优惠”,赊账得到了平生第一台电脑。
接着,史玉柱又以软件版权做抵押,在《计算机世界》上以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连续做了3期1/4版的广告。《计算机世界》给史玉柱的付款期限只有15天,可一直到广告见报后的第12天,史玉柱仍然分文未进。就在第13天出现了转机:他一下子收到三张邮局汇款单,总金额1.582万元!两个月后,他账上的金额竟达到了10万元之巨。他还清欠账,将剩余所有的钱再次投入广告中,扩大影响。4个月后,仅靠卖M—6401产品就回款100万元,半年之后回款400万元,赚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1年4月,史玉柱带着100多名员工来到珠海,注册成立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这就是巨人集团的前身。“当时,IBM‘蓝色巨人’很火,我们就抄袭了‘巨人’这个名称。”史玉柱这样解释公司名字的由来。他希望,巨人新技术公司能够成为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
到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已经发展到38个,拥有M—6405汉卡、中文笔记本电脑、手写电脑等5个拳头产品。“巨人集团”就这样成了东方的巨人。
这个辉煌一直持续到1994年,巨人大厦动土,成了一个转折点。最初,史玉柱只是打算盖一栋18层的自用办公楼。后来,巨人集团的自有资产很快突破1亿元,在众人的赞誉和热捧下,史玉柱认为,完全可以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大厦,于是就将设计改至38层。后来,当地一位领导视察巨人集团,建议史玉柱把楼盖得再高一点,为珠海建一座标志性的大厦。当时广州有一座全国最高的民用工业大厦,高63层,史玉柱脑子一热,便马上决定要让自己的巨人大厦比它还要高。最后拍板决定建成70层,投资也由原来的2亿元增加到12亿元。
史玉柱的想法很天真,他想靠集资和卖楼花的方式筹款,还设想出一个绝妙的财务运作机制:先将巨人大厦的楼花投入生物工程,再用生物工程产生的利润回哺巨人大厦。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巨人大厦的建设预算不断攀升,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致使资金链断裂,再加上管理不善,脑黄金的销售额达到5.6亿元,但烂账有3亿多,导致整个集团公司倾覆。
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各方债主纷纷上门讨债,巨人现金流彻底断裂,媒体“地毯式”报道巨人集团财务危机。不久,只完成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的巨人大厦停工。这个东方巨人就这样轰然倒下,负债2.5亿的史玉柱黯然离开广东,“北上”隐姓埋名了。
史玉柱的决策完全是随意和盲目的,他并不熟悉房地产行业,他进入房地产业有很大的偶然性。他根本不具备建造那么大工程的资金能力,也没有落实好资金支持渠道,对后续资金支持能力盲目乐观,过分自信。
史玉柱后来在总结巨人的成败时告诫后人说:领导者的知识面、团队的精力、企业的财力都是有限的,但机会是无穷的,现在各领域的竞争都趋于白热化,企业只有发挥最大的精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立足。作任何重大的决定前,一定要慎重,宁可错过100次机会,也不要头脑一热走错一步。
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思考的方式有很多,而正确的解决之道却只有一个,所以我们作决策时一定要深思熟虑。最聪明的人是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决策的人。
想要作出正确的决定,不仅要求我们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而且还要我们去了解其内在的规律。所以,在作一个重大决定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尽可能地收集各种有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消除很多不确定性。决策的制订是根据事实,而不是个人一时的好恶。
我们充满变数的人生际遇看似偶然,实则与我们的每一次决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就像走在一个个交叉路口,什么样的决定便会造就什么样的人生。每条路上都存在着很多或明或暗的陷阱,我们可能随时都会落入其中。关键时刻,一个决定能够让你走向辉煌,也可能让你悔恨终生。这关系到你一生的命运,怎么能不慎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