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棨《本事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皆记李白自蜀至长安,与贺知章相遇,知章览其《蜀道难》,大为叹赏,曰:“公非人世人,岂非太白星精耶?”知章于天宝三载致仕归越,故其写作时间不得迟于天宝三载,因而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以为讽天宝十五载玄宗奔蜀之说即难成立。又因此诗曾收入唐殷璠所编《河岳英灵集》,其书据岑仲勉先生《唐集质疑》考订,谓编成于天宝四载或十二载,更可肯定为安史乱前作。另据詹锳先生考订,则此诗与《送友人入蜀》、《剑阁赋》是同一主题同时之作。
李白没有到过剑阁,但诗中西望太白,曲绕青泥,经栈道,逾剑阁而前往锦城,途程历历分明。手法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一样,文句参差,笔意纵横,间杂散文的结构。总之,语言一到了他手里,不拘言之短长,声之高下,无不听从驱遣,而这又径通着他豪放洒脱的个性。
在语言个性化上,历代诗人中实不多见,李白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长相思二首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①。
络纬秋啼金井阑②, 微霜凄凄簟色寒③。
孤灯不明思欲绝④, 卷帷望月空长叹⑤。
美人如花隔云端⑥, 上有青冥之长天⑦,
下有渌水之波澜⑧。
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⑨。
长相思,摧心肝⑩。
【注释】
① 在长安,思念的对象在长安。长安,今陕西西安市。② 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阑。③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④ 思欲绝,想念到极点。⑤ 帷,窗帘。⑥ 美人,指相思的人物。⑦ 青冥,萧士赟说“云也”。⑧ 渌水,清水。⑨ 难,犹言难渡。⑩ 摧,伤。
【说明】
“长相思”,本汉人诗中用语,六朝时始以名篇。属乐府《杂曲歌辞》。大多以“长相思”三字起首,并以此三字作结。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六《杂曲歌辞》云:“古诗又曰: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谓被中著绵以致相思绵绵之意,故曰长相思也。”李白此诗,正拟其本格。是否有什么寄托,已不可知(一说是怀念长安的朝廷)。
日色欲尽花含烟①, 月明如素愁不眠②。
赵瑟初停凤凰柱③, 蜀琴欲奏鸳鸯弦④。
此曲有意无人传, 愿随春风寄燕然⑤。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⑥, 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 归来看取明镜前⑦。
【注释】
① 花含烟,形容暮色中花蒙水汽,如含烟雾。② 素,洁白的绢。③ 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杨恽《报孙会宗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瑟,弦乐器。凤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④ 蜀琴句,旧注谓蜀琴与司马相如琴挑故事有关。按,鲍照有“蜀琴抽白雪”句。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头”句。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王琦注云:“蜀中桐木宜为乐器,故曰蜀桐。”蜀桐实即蜀琴。似古人诗中常以蜀琴喻佳琴,恐与司马相如、卓文君事无关。鸳鸯弦也只是为了强对凤凰柱。⑤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东汉窦宪征匈奴时曾到此山。⑥ 横波,犹流盼,形容眼神流动。⑦ 不信两句,意谓我想你想得肠断,你如果不相信,回家时就拿明镜照我,容颜憔悴到什么样子了。妾,古代妇女自称。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
【说明】
这两首《长相思》本不列在一起。《李太白全集》中一入卷三,一入卷六。其内容也是一思长安,时间是秋;一寄燕然,时间是春。蘅塘退士把它们联在前后,就像是男女双方异地相处,各以诗篇抒其苦思了。与李白本意并不相符。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①, 玉盘珍馐值万钱②。
停杯投箸不能食③, 拔剑四顾心茫然④。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⑤。
闲来垂钓坐溪上⑥, 忽复乘舟梦日边⑦。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⑧, 直挂云帆济沧海⑨。
【注释】
① 金樽,喻精美的酒器。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皆非当时真实的酒价。② 珍馐,名贵的菜肴。③ 箸,筷子。④ 顾,望。⑤ 太行(háng),太行山。⑥ 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⑦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⑧ 长风破浪,刘宋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其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适逢其会之会。⑨ 直,就即。云帆,指天水相连时,船帆像是出没云中。济,渡。沧海,大海。
【说明】
本乐府《杂曲歌辞》,多写世路艰难与别离伤感。此诗当是李白于天宝三载(744)遭谗离都后作。
李集中的《行路难》共有三首,举了许多高才不善终的故事,如伍员、屈原、陆机、李斯等,其第三首“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意思尤为明白。
这首诗也是表现诗人思想的矛盾,他也想弃金樽玉盘而渡黄河,登太行,可是河未解冻,山有大雪,而宗悫那样的乘风破浪的时势,也得适逢其会,不能常遇,故而只得挂帆浮海,浪迹江湖了。
将进酒①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②。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④。
岑夫子,丹丘生⑤,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⑥,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⑦, 斗酒十千恣欢谑⑧。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⑨。
五花马⑩,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注释】
① 将,请。② 青丝,黑发。③ 金樽,喻精美的酒器。④ 会须,正应当。⑤ 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⑥ 钟鼓馔(zhuàn)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⑦ 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平乐,平乐观。⑧ 斗酒十千,注见《行路难》。恣,任性。欢谑(xuè),戏笑。⑨ 径,干脆。沽取,买来。取,注见《长相思》。⑩ 五花马,注见卷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千金裘,《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裘,皮衣。 将出,拿出。 尔,你。
【说明】
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铙歌》。天宝十一载(752)在嵩山元丹丘处作。
作者有一篇《上安州裴长史书》,其中曾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与诗中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相表里。
诗中表现的思想,一面是虚无消沉,想在长醉中了却一切;一面又很自负,对现实像有所期待。这种矛盾,几乎是李白诗歌中的一个特征。
兵车行①
杜 甫
车辚辚②,马萧萧③,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④, 尘埃不见咸阳桥⑤。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⑥。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⑦。
或从十五北防河⑧, 便至四十西营田⑨。
去时里正与裹头⑩,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①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② 辚辚,车行声。③ 萧萧,马鸣声。④ 妻子,妻和子女。⑤ 尘埃句,指因车马所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可见此次出兵之多。不见实是见。咸阳桥,本名便桥,在咸阳大道上,为唐代长安通西域的要道。⑥ 干,犯,冲。⑦ 但云,只说。点行(háng)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⑧ 北防河,当时吐蕃常犯边境,故征调大批兵力驻在河西(黄河以西之地,在今甘肃、宁夏境),称为防河。⑨ 营田,即古代的屯田制。平时种田,战时作战。四十,与上十五皆指年龄。⑩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者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归来句,喻征役频繁,回来时虽已头白,还是要驻边。还,一本作“犹”。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钱谦益笺云:“唐人诗称明皇多云武皇。王昌龄‘白马金鞍从武皇’,韦应物‘少事武皇帝’,公亦云‘武帝旌旗在眼中’也。”白居易《长恨歌》也云:“汉皇重色思倾国。”开边意未已,含有讽黩武意。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荆杞,犹荆棘,比喻这一带荒芜冷落。 纵有两句,此因府兵制兵农不分所致,意谓壮男皆出征,留下来的虽有健妇耕作,也必影响收成,故庄稼长得不成行列,难辨东西。陇,通“垄”,田埂。 秦兵,即下“关西卒”,也就是此次被征的士兵。因他们能经苦战,故更被驱遣。秦人素以勇于攻战著名。 长者,对老人的尊称,即上“道旁过者”。 役夫,应兵役者自称。敢,哪敢,怎敢。当时鲜于仲通等南征,“凡举二十万人弃之死地,只轮不返,人衔冤毒,无敢言者”。见《旧唐书·杨国忠传》。此皆杜诗之切时事者。 且如,就像。虽不敢说而终于还是举例说之,足见役夫内心的悲愤。 未休句,指因连年交战,使关西之卒不得休战回家。 县官,指朝廷,官府。 租税句,承上千村万落句意。 信知两句,这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实际是在说反话。信知,才真的明白。恶,这里是不吉利的意思。 比邻,近邻,意即不必远嫁。唐制,四家为邻。 生男句,指尸体无人收葬,埋没在野草中。 青海,注见卷一李白《关山月》。 啾啾(jiū),象声词,随事而异,这里指呜咽声。
【说明】
本诗据单复说是为玄宗用兵吐蕃而作,“中言内郡凋敝,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杜少陵集详注》引)。钱谦益以为指天宝十载(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在云南的一个政权)事。据《通鉴·唐纪三十二》,两军交战后,唐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战功,后又大募士兵。因云南多瘴疠,皆莫肯应募,杨国忠乃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哭声震野。
但其中也概括当时开边战争的惨状和府兵制度的弊端。总之,作者所哀痛和同情的还是人民,又从“武皇开边意未已”一语,作者对唐玄宗的批评态度虽似隐约,实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