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品牌价值”是需要“积累”的。如果你不重视“积累”,就有可能成为“鸡肋”。我们都知道,商品是有“品牌”的,品牌是有价值的。而“品牌价值”的大小,是需要“积累”的。所以有所谓的“百年老店”一说。那么,“人”是否可以有“品牌”呢?当然有。所以才会有“做人”一说,有“人品”一说,有所谓“名人”一说。而且人的品牌与商品的品牌一样,如果想让它有价值,并且还能够保值或不断的升值,也一定需要“积累”。有人可能会非常不屑:如今这年头,不一定什么事都需要“积累”。只要“炒作”得好就行。凭借炒作一夜“暴红”的人多了去了。我承认你说的有点道理,但是你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这些被“炒”红的“星星”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就做好艰苦的“积累”的准备,那么他们只能像天上的“流星”,只闪烁那么一下就会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实,真正的大腕明星们都是十分珍惜“积累”成果的人。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甚至有些“矫枉过正”地呵护着自己常年“积累”的成果,所以才能一直红到今天。职场中人也是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品牌”,“牌子”硬不硬,全靠我们自身的积累。一个人的能力强不强、人缘好不好、人品正不正、廉洁不廉洁等等,都是你的“品牌”,决定着你的“市场价值”,甚至是“市场价格”—你的月薪水平、年薪水平、就业广度、业内知名度、受欢迎度等等,这些都是你职场人生中“如影随形”的价值或价格“标签”,你想甩都甩不掉。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和任何有着“明码标价”标签的“商品”都没有任何不同,“品牌价值”的高低决定着你的“饭碗”以及碗中饭菜的“质量”。而得到这样的“品牌价值”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绝对需要我们耐心地“积累”与小心地“呵护”。但是,“品牌”就像一个精美无比却又脆弱异常的玻璃瓶,“积累”起来不容易,毁掉它却很简单。只要你稍有不慎,你长年积累起来的成果就会在顷刻间崩塌,使你前功尽弃。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职场中人对于这一点却没有丝毫概念。总是活在“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比如说,为了泄私愤,离开某家公司的时候给这家公司做点“手脚”,添点恶心;为了占点小便宜,虚填一张发票;为了逞口舌之快,搬弄一下是非……也许你会认为这只是“偶尔为之”,不足为虑。但我要告诉你,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如果你不从现在开始就“悬崖勒马”,你的这些“小恶”迟早会变成“大恶”。你早晚要“砸”了你的“品牌”,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积累”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资源”,能够在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甚至“救你一命”。只要你爱惜自己的“羽毛”,珍惜“积累”的成果,也就是说,只要你能成功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价值”,就算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做一两件“违心的事”,你也能成功地“逃过一劫”。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即使你“做”了,大家也不会相信 —不可能,他不是这种人。反之,如果你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品牌”,甚至于总是轻易地做一些“砸”自己“牌子”的事儿,有些事即使你“没做”,别人照样会怀疑你,令你“百口莫辩”—这事儿肯定是他做的,他就是这种人。没办法,我们中国人向来是习惯于看人“一贯的表现”,而不是“一时的表现”。这就是“积累”与“品牌”的威力。
当然,即便对于“品牌价值”高的人来说,“违心事”也一定不能多做,一定要用坚强的原则性很好地控制住自己。否则,多好的“牌子”也会“照砸不误”。因为世界上永远不会存在怎么折腾都能“屹立不倒”的“神仙品牌”。所以,千万不能太“自信”,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冷静的头脑和坚强的毅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积累”。总而言之,那些懂得“积累”的重要性并善于“积累”的人,总能成功地“成就”自己,为自己树立起一个鲜明的“品牌”,从而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反之,那些缺乏“自控力”与“自净力”,不懂“积累”的人,那些总是轻易地将自己的“积累”贬值,甚至“化为无形”的人,是天底下最大的傻子。这些人总是难逃“辛辛苦苦 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厄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变成不折不扣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