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走了,上大学
“法律专科学校或者大学的法律系!”
走出柴可夫斯基大街的灰色大楼后,克格勃接待人员的话就一直在普京的耳边回响,简直像是电影《盾与剑》中隆隆的枪炮声,震得他忍不住颤抖。
他17岁的生命中,从未有一刻像此时这样激动。他像迷失于西伯利亚深密丛林中的战士,突然望见了炮火,闻到了硝烟,以至于因激动而湿了眼眶——距离前方高悬的理想,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九年级的普京突然迷上了大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我的大学》。虽然小说主人公阿廖沙上大学的理想最终被现实无情碾碎,只能进入残酷的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但每次翻开这本书,第一行文字就会让普京热血澎湃。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进入大学。”
普京也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进入大学!
他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就连在摔跤队训练的休息时间,他也会捧着书本看上几眼。有一次,摔跤队在列宁格勒市郊的托科索沃集训,队友瓦西里·舍斯塔科夫和他聊起了关于未来的计划。
瓦西里非常苦恼,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应该上大学还是搞体育。他问普京:“嗨,瓦洛佳,你是怎么打算的呢?像你这样有前途的运动员,一定会走体育这条路吧?”
普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不!我要上大学!”
“为什么?教练一直认为你是个天才,他说你迟早会拿冠军的!”
“我已经决定考大学,上法律系。”
在做出决定之后,普京仍然坚持训练,但对他来说,体育并不是他追求的职业,只是业余爱好。现在,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上大学,进入法律系,进入克格勃。不过,他并没有像那些浮夸的青年一样把这个宏大的计划宣扬得人尽皆知,这也显示出普京为人沉稳、老练的一面。他好像揣着一块珍贵的红宝石原石,在把红润的宝石切割出来前,他不打算告诉任何人。
还是在九年级,普京去了一趟位于列宁格勒市中心的瓦西里岛,列宁格勒大学就坐落在瓦西里岛第二街,涅瓦河北岸,与冬宫和伊萨大教堂遥遥相望。
校园里那些一身书卷气的青年男女友好地为他指路,然后各自抱着厚厚的书本进入不同的教学楼,身影消失在那庄严的门后。普京一路打听着去了法律系,不仅仔细观察了整幢建筑的外观,还走了进去,甚至在某间教室里坐了一会儿,和自习的学生聊了起来。他们的话题围绕法律系的专业分类、具体课程、考试流程展开,对方给了他很多诚恳的建议。
走出法律系大楼时,天刚刚擦黑。周围的建筑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深沉厚重,普京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在这次探访中,他清楚地意识到要进入这所学府是多么困难,但是,怕什么呢?
回去之后,他把化学、物理暂时抛下,开始专心学习文学、语文和其他一些必学的科目。普京心里有一份周密的计划表,要实现进入列宁格勒法律系的目标,需要怎样的“人力和物力”,必须准备哪些“工具”,这些都像列宁格勒大学栎树叶上的脉络一样清晰。
普京的计划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父母对这一切并不知情。在普京读中学时,家里几乎没有探讨过他以后应该做什么。想要考上高等学府并不容易,大多数相对保守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一所专科学校,父母也将这样的未来默认为普京应走的路。于是,到了十年级中期,当普京向大家宣布要考列宁格勒大学的远大志向后,父母震惊之余表示强烈反对。
他们像最初反对普京练摔跤一样,反对他考列宁格勒大学。更让普京烦恼的是,这一次他的教练拉赫林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拉赫林一直希望普京到列宁格勒五金制造厂技校继续学习,因为他们的摔跤队与这所技校属于同一家工厂。假如普京同意,拉赫林甚至有办法让他免试入学,这样的话,摔跤队也不会因为优秀队员纷纷离去而解散,队员们则可以免服兵役。
这实在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普京似乎完全没必要冒险考大学,因为一旦落榜,他就必须马上去部队服役。
在最亲近的家人和最尊敬的教练面前,普京低着头,声音虽小却十分坚定:“我还是要考列宁格勒大学!”
“很好。那你准备考什么专业呢?”拉赫林教练沉下了脸。
“法律系。”
“哦?法律系?读完法律系要做什么呢?想去当警察吗?”
“我不去当警察!”在拉赫林略带嘲讽语气的刺激下,普京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不高兴地回了这一句,随后又低下了头。
气冲冲的拉赫林和老普京夫妇打过招呼就离开了。普京的耳边还是没能安静下来,因为父母仍在耐心地劝他。
父亲终于发现一切劝说都无济于事,开始有些失态:“闹不好你要去当兵的!”
“没什么可怕的,”普京回答说,“当兵就当兵。”
对于可能要去当兵这件事,普京确实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打听过,服兵役也是进入克格勃的途径之一,只不过与上大学相比,这条路可能会更远、更坎坷,但那一刻普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拿出全部赌注为之一搏。就像曾有勇气把自己挂在5楼的护栏网上似的,他也有勇气承受任何结果。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为了让儿子接受好的教育已尽了最大努力,普京深知这一点,也更明白接下来的一切只能靠自己。
除了自己努力,没有任何捷径。他早已决定,要么拼尽全力,到达自己所希望的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要么彻底完蛋!
普京就这样承受着来自父母和教练的双重压力,进行着最后阶段的复习。那段日子无疑充满煎熬,除了体力的付出,他还要时刻警戒内心不安的魔鬼。普京想起了他的前辈和战友——阿廖沙,那个连做梦都想去喀山大学的少年,他后来怎么样了呢?
“我来到这座有一半鞑靼人的城市了,寂寞地栖身于一条僻街尽头山岗上的平房里。房子对面是一片火烧之地,长满了茂密的野草,一大堆倒塌的建筑废墟从杂草和林木中突兀而出,废墟下是一个大地洞,那些无处安身的野狗常躲到这里,有时它们也就葬身于此了。
“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普京当然无法体会阿廖沙的失落与痛苦,因为他比阿廖沙幸运多了。他没有经历过那样让人难堪和绝望的贫穷,甚至没怎么吃过苦。更重要的是,他的梦想,还在。
专科学校的考试比较早,鲍里先科很早就拿到了一所技校的录取通知书。他兴高采烈地对普京吹嘘说:“我现在可是大学生了,可你还是你啊!”
正在复习的普京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他盯着手里的书,平静地说:“没关系,我很快也会成为大学生的。”
1970年,18岁的普京考入了列宁格勒大学(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
学习狂
列宁格勒是一座欧亚文化混血的城市,因而显得更加美丽,更富风情。1703年,沙皇彼得大帝下令修建了这座城堡。它像一颗珍珠,百年过去之后仍光彩不减。谁能想到,这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城市,最初竟是一片沼泽。它的名字几经变更,见证着历史的迁延。最初,圣彼得堡的名字源自城中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一战爆发后,它被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曾在这里领导发动十月革命的领袖列宁逝世,它被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经市民投票,它最终得以恢复旧名——圣彼得堡。
这是不是意味着俄罗斯人忘不了彼得大帝?俄罗斯人民忘不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大帝?诗人普希金曾虔诚地赞颂这位“让俄罗斯腾空而起”的伟大人物——是他在18世纪初期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把俄国从贫穷的深渊里拖拽上来。
从1724年起,这座城市每隔百年必遭遇毁灭性的洪灾,滚滚洪水奔涌而来,似乎要漫过天际;拿破仑、希特勒燃起的战火,又几乎将其毁灭。但这座英雄的城市,兀自岿然不动,无论水淹、火烧、炮击,都不倒、不塌、不垮,就像它英雄的子民一样。
也是在1724年,彼得大帝发布建立俄国科学院的圣谕,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年,列宁格勒大学也随这股改革之风而来,成为俄罗斯最早的教育中心,与整座城市一起经历了雨雪、炮火的考验。
现在,普京已经身处这座历史悠久、全国瞩目的大学了。
在列宁格勒大学的高层建筑上远望,能够看到清澈的涅瓦河缓缓流淌,轮船拉着悠长的汽笛驶过,一串串美丽的波浪像漂亮的流苏,点缀着映在河水里冬宫的倒影。
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曾在这所学校读书,他最初入校时读的是历史语文系,后来才转入法律系。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克伦斯基成为俄国地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总理,也成了苏维埃政权的死敌。
弗拉基米尔·列宁非常不喜欢野心勃勃又热衷空谈的克伦斯基,讽刺他是“小拿破仑”和“小牛皮家”。不过,这个讨厌的家伙却是列宁的校友。早在1892年,列宁获沙俄政府教育部特批,曾以该大学法律系校外旁听生的身份参加了大学毕业国家考试,获金质毕业奖章与毕业证书。
普京考大学的这一年,正值列宁100周年诞辰,举国上下都在以各种庆祝活动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同年6月,克伦斯基病逝,哀悼者仅有少数。普京入学后,不止一次听系里的教授和同学聊起从这里走出去的两位政治人物,似乎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就感受到了与政治有关的微妙力量。
当时,他从未设想过30年后的事情,即使偶尔憧憬未来,他也绝对想不到自己会成为被后辈校友津津乐道的大人物。
再后来,梅德韦杰夫也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并在2008年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
当俄罗斯人提起这所学校时,常常忍不住惊叹:就是那所专门培养领袖的学校吗?
1970年,法律系一共招收了118名学生,分成4个班,普京在四班。这些新生中还有免试入学者,他们或来自生产一线,或来自工人预备系,或来自部队,或由高加索等地区选送。总之,这批把单位证明材料当做录取通知书的人,占了法律系的不少名额。通过考试入学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筛选。
普京是在入校后才更切实地感受到这场角逐的残酷,他甚至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机会得来不易,普京自是加倍珍惜。
课程从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2点结束,连周六也要上课。很多学生对这种每天都要上课的生活感到厌倦,但普京觉得学习的时间还不够多。当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纷纷去参加各种文娱或联谊活动时,他会找一个角落安静地学习。
就连回到家里,他也不会停止学习。好朋友鲍里先科偶尔会到普京家里去,几乎每次都看到普京在看书。他们两人相处的情形常常是这样的:普京低头看书,鲍里先科自己在旁边说话。普京偶尔也会参与鲍里先科的话题,或者回答鲍里先科的问题,但就在开口讲话的同时,他的眼睛也没有离开书本。
过不了多久,鲍里先科就会起身告别。普京会起身送他,一边迭声致歉,一边举起哑铃开始锻炼。每到这时,鲍里先科都忍不住调侃好友简直像著名的吝啬鬼泼留希金,不过普京紧紧抓住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事实上,鲍里先科非常明白,普京并不是不尊重朋友,而是因为他不想浪费时间。
在鲍里先科离开后,普京会立刻投入学习中。在这种几近疯狂的学习状态中,已经可以看到“工作狂”普京的影子。不过,他并非在盲目地付出,每当他展现出竭力拼搏的姿态时,绝对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具体的目标,他必须为此勇往直前。
这个从普通工人家庭走出来的青年清楚地知道,如果一个诚实的平民想要获得一块面包,就必须通过劳动去交换。
普京追求的面包就是5分的成绩单。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期间,他几乎每科成绩都是5分。尽管他很少参加聚会等活动,并且几乎从不在课堂上发言,但优异的成绩还是让很多同学对他刮目相看。毕竟,成绩之于学生,就像勋章之于战士,总是非常耀眼的。
普京虽然比较沉默,但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普遍不错。列昂尼德·波洛霍夫在上大学之前工作过一年,又在军校里学习了3年,还当过兵,总之,他的社会经验远比同班其他人丰富。他和普京第一次见面就被这个年轻人的涵养和气质吸引了。那时候,很多同学都把考入法律系当成一件值得吹嘘的事情,他们狂傲自大、目中无人,而普京在与人交流时,表现出了难得的谦虚,他从不勉强别人,懂得分寸;话虽不多,却能清晰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大学期间,普京曾和同学一起去了同在瓦西里岛的二战死难者公墓。夏至将至,银色的月光光芒辉映,黑黝黝的坟墓与林立的十字架一眼望不到尽头,虫鸣声与树叶沙沙声让这个夜晚显得更加沉寂。安眠于此的,大多是最普通的劳动者,还有来自劳动者家庭的战士。文明是用劳动者的血汗浇灌出来的美丽植物,在与野蛮势力的斗争过程中盛放如花。普京在公墓前久久伫立,一语未发。
除了必修的专业课之外,低年级时系里还开设了很多共产主义理论课程,诸如马列主义哲学、科学共产主义等。很多人抱怨阅读马恩和列宁原著会耗费太多精力,普京却读得津津有味,甚至家中卧室中也放着《列宁选集》。
最初,列宁格勒大学的每名学生都享有35卢布助学金,但这些钱显然无法支撑日常花销,即使后来提高到45卢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为了多挣一些零用钱,很多人趁着暑假参加大学生建筑队。普京的家就在列宁格勒,比其他家在外市的同学开销小。但他还是随着打工的队伍一起出发了,其中有两次普京去了阿布哈兹。
打工时他最多挣了800卢布。这一大笔收入让他异常兴奋,简直不知道该用来干什么。
鲍里先科很羡慕,看着朋友兴奋且不安的样子,又觉得好笑。
“你说,我是不是应该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到底买什么好呢?”
普京和鲍里先科一起去了涅瓦大街上的一家点心店。鲍里先科在一旁出主意,普京反复比较着玻璃橱柜里的糕点,最终挑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蛋糕。
捧着蛋糕回家时,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把年轻大学生瓦洛佳的影子拉长,投在宽阔的涅瓦大街上。每迈出一步,普京都能想象到母亲惊喜的表情。
这些,不都是精彩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吗?
为“流氓”辩护
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像只机灵的麋鹿一路跳跃飞奔,但传媒业的发展显得慢腾腾的。尽管在电车上、街心花园、涅瓦河畔随处可见埋头读报的人,但人们还是不住地抱怨信息的匮乏。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对此尤为不满,他们撇着嘴念叨不停:“《真理报》里没消息,《消息报》里没真理。”
普京比较幸运,因为法律系的课堂比其他院系的精彩多了。
当时法律系有很多有名的老教授,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法律实践领域也颇有建树,不少人是法律界追捧的权威法学家和金牌律师。
系主任尼古拉·谢尔盖耶夫学识渊博,假如学生能听懂,他甚至可以用多国语言授课。
奥林皮阿德·约费教授的声望首先是建立在“舌头”上的,他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当然,出色的演说家是不用看讲稿说话的,那些天花乱坠的比喻、天马行空的想象、清晰缜密的思路都装在他睿智灵活的大脑里。
还有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一位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对当时苏共的统治方式存有异议,虽然不能在课堂明言,但他总是能以一种有经验的、权威的、睿智的发言赢得喝彩和掌声。不管是毛头小伙还是红着脸的姑娘,都用热忱的目光望着他,就像发现了一个新奇而惊险的世界。
从这些优秀且富有个性的教授身上,普京获得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也逐渐成形,并在他仰慕的学者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成熟。
教授们授课时免不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很多人就像听故事一样,任凭各种信息在自己的脑海中穿行,又任凭其散去。普京却不会这样,他会仔细分析每个案例中隐藏的信息,除了法律信息,他还会思考这些事件的社会意义,每当这时,思维就像一辆失控的电车,普京自己也不知道它会驶向哪里。
他还会把从课堂上听来的新鲜事告诉其他院系的朋友。在物质丰富而资讯匮乏的年代,分享信息比分享美食更加受人欢迎。普京觉得有必要让他的朋友们知道,在这片国土上发生的一切,并不都像电视和报纸上宣传得那样美好。
关于黑和白、美和丑、对和错的区分,法律自然能给出严格的界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黑与白中间常有一片灰色地带,美和丑之间也免不了普通与平凡的存在,而对与错,谁又能分得那么清楚呢?
在一次“对与错”的辩论中,替人出头的普京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法律系的一名学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从图书馆借阅和归还图书,面临着被开除的结果,校方的理由是“其行为与法律系大学生称号不相称”。对于一座拥有近300年历史的院校来说,开除一名犯错误的学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意见的普京也开口了,他觉得自己应该替这个可怜的同学说话。
毫无疑问,这个同学确实犯了错误,并且应该接受惩罚,但并非所有错误都要用“揭伤疤”式和“扼杀”式的措施来纠正。现在,那个从贫穷家庭走出来的同学就像被拖上了绞刑架,普京能想象出他的惊恐和绝望——“如果把人赶出校门,那我们就要考虑他今后该怎么办。”
一个刚刚从贫穷中脱身的人,一个被规则否定的人,一个被学校抛弃的人,他该怎么办?也许他足够坚强,能在逆境中开出花来;也许他非常软弱,最后会沮丧成一摊烂泥;但如果他心怀不甘和怨愤,会不会成为社会的一颗毒瘤?谁来替这样的风险埋单呢?
普京为这个同学的未来设想了无数种可能,坚决认为开除不是唯一的办法,更不是最好的办法。
“让我们再考虑考虑,也许我们可以帮他。要是就这样把他赶出校门,万一实践证明我们错了怎么办?”
遗憾的是,虽然普京以鲜明的立场和坚决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最后这名学生还是被开除了。这让普京非常郁闷,他试图说服校方用更富人情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他的一腔热情撞上了冷冰冰的制度,瞬间让他偃旗息鼓。
不过,青年人总是充满激情的,为了自己坚持的原则,他们常常不怕碰壁。这件事发生后不久,运动队里又出了状况。
一个年轻队员和他人发生了争执。但凡清醒而理智的人都知道,争吵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像把燃烧的烟头丢到成堆的松木里,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这个队员平时脾气很好,像一只温顺而乖巧的松鼠,几乎没和人吵过架,但那天不知怎么回事,他就像被一只猞猁附了身,和对方大打出手。
一般来说,年轻人打架也不罕见,双方私下和解,甚至还可能成为朋友。但有人通知了警方,赶来的警察没有穿制服,当他冲上去抓人时,被暴躁情绪笼罩的小伙子毫不客气地将他打倒了。
事态的发展令所有熟悉这个队员的人瞠目结舌,他将面临两年半的监禁,罪名是“流氓滋事”和“对抗警察”。
出庭时,坐上社会辩护人席位的除了教练拉赫林,还有普京。
普京是自己要求来为队友辩护的。他加入克格勃的决心已越来越坚定,而替“流氓”辩护会对仕途造成怎样的影响,他再清楚不过。可他没有想那么多,或者他把方方面面的风险都已经想到,但还是决定去冒这个险。
因为普京相信自己的队友,并且希望自己能够保护他。
最后宣判时,队友的刑期是最初预计的一半。
拉赫林教练非常感慨,这让他想起普京考大学之前自己曾嘲笑他是不是想当可以抓人的警察,而这一次,普京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帮助了和警察发生冲突的朋友。拉赫林教练感叹地说,普京简直是一个“具有完美个性的人”,你能在他身上发现独立、诚实、本色等一系列优秀品质,他从不做下流的事,从不出卖朋友,并且会在第一时间向朋友伸出援手。
大学同学列昂尼德·波洛霍夫的评价与拉赫林教练基本相同,在他眼里,“普京不会出卖朋友,不会挤对人,不会暗中使坏,也不会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
总之,他们都认为,普京绝对是一个可交之人。
硬汉的眼泪
考大学的事情像一颗被投入河中的鹅卵石,在普京与拉赫林教练之间激起了涟漪,但他们都不会把这种微不足道的冲突记在心里。毕竟,普京知道教练的初衷是希望他少走弯路,而拉赫林也不会介意普京偶尔表现出来的孩子气。
上大学以后,普京没有放弃体育训练。不久,海燕体育协会的负责人找到了他。原来,对方十分欣赏普京表现出来的体育天赋,希望他能转会。海燕体育协会属于列宁格勒大学,是一家老牌的体育协会,按理说普京此时转会无可厚非,但他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邀请。
他的表现让拉赫林教练十分满意,因为拉赫林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并且感受到普京对俱乐部的感情。
那时候,普京偶尔也会参加一些桑勃式摔跤比赛,不过他的兴趣已经从摔跤转移到了柔道。由于学业紧张,用来参加训练的时间不可避免地减少了。拉赫林教练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体育只是普京的业余爱好,学习才是他更重视的。普京也透露了一些想到克格勃工作的想法,这让拉赫林先是非常震撼,后来又暗暗对这个孩子生出一些敬佩——原来,他一直默默努力靠近那个宏大的理想。
在学业的压力下,普京从来没想过彻底丢下运动。他已经练习了很多年,体育陪伴他成长,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他确实在体育里享受到了学习之外的乐趣,除了获得成绩后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训练过程中的收获,就像置身于一座森林公园,没有任何乌烟瘴气,也没有半点烦心事,虽然身体会感觉疲惫,但心灵像被解放了一样。
但是,运动中也并非全是快乐的事情。
大学三年级时,普京的一位好朋友切列穆什金在摔跤比赛中被对手掀翻在地,结果造成椎骨移位,送到医院后没几天,这位朋友就去世了。
切列穆什金来自乌克兰外省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家徒四壁的环境来到列宁格勒这样一座大城市,切列穆什金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能挣到一些零用钱贴补生活,他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最初,他住在学校宿舍里,每天要特别早起床,从学校赶到负责的居民区,匆匆忙忙地清扫胡同,然后把垃圾运走。做完这一切,他再迅速赶回学校上课。
即使生活如此窘迫,切列穆什金也很少露出愁容,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柔和的微笑,为人彬彬有礼,说话做事都十分得体。这样一个年轻人自然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为了照顾他,那个居民区的好心人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住处,是一间狭窄而昏暗的小屋,在大院入口处的拱门下面,条件虽然简陋,但起码省去了早上从学校到居民区的时间,他工作时就不必总是担心会迟到了。切列穆什金对此非常满意,连连向对方表示感谢。
就这样,这个年轻人在与巴斯科夫胡同仅隔一条街的胡同住了下来。
列宁格勒的冬天寒意刺骨,在海风的猛烈攻势下,这座海滨城市仿佛要被冻结起来,连亲密的恋人也只能戴着手套牵手,隔着大衣拥抱。
在一天中最冷的清晨,普京离开位于巴斯科夫胡同的家时,常常看到一个穿着黑色军装大衣的年轻人,他一会儿挥舞着笤帚清扫,一会儿又攥着冰铲除冰,口鼻里呼出的气慢慢上升,在睫毛和眉毛上凝成漂亮的白霜,即使被冻得不时停下来跺脚搓手,他的表情却始终是从容而愉快的。
普京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心里有一团火。
遇到的次数多了,两个人偶尔会互相点头问好,再熟悉些就开始聊天。普京惊讶地发现,对方居然是自己的校友。渐渐的,普京和切列穆什金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交流对学业、时事的看法,鲍里先科偶尔也会加入。普京对切列穆什金非常欣赏,鲍里先科甚至调侃说:“我觉得瓦洛佳真的爱上他了,他非常欣赏他的人品。”
后来,在普京的劝说下,切列穆什金也开始练习摔跤,不过,他加入的是列宁格勒大学的海燕体育协会。
1973年3月中旬,在普希金城农学院基地,列宁格勒市高校桑勃式摔跤锦标赛拉开帷幕。普京没有参加这次比赛,毕竟他曾经拒绝过学校俱乐部的邀请。
切列穆什金刚刚参加训练不久,他希望自己能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启发。于是,他一直安静地坐在场边,场内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他则在一旁认真地观看摔跤手们的一招一式。
突然,教练来到他身边,说:“嗨,小伙子,快到你上场的时候了!”
“什么?”这意外的状况让切列穆什金吃了一惊,“您是说让我去参加比赛吗?”
“当然!难道是让你上场跳旋转舞给他们加油吗?快做准备吧。瞧,那边的大个子就是你的对手。”
切列穆什金顺着教练注视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健硕的大块头正在抻腰压腿,活动手脚。刚好对方的视线也看过来,切列穆什金突然胆怯了:“教练,我开始训练没多久,还没有参加比赛的经验。这么重要的比赛,我一定会输掉的。”
“你的信心呢?赶紧把它从你的脚底板下拉出来吧。”教练不满地盯着蔫头耷脑的切列穆什金,并没有改变主意。
切列穆什金只好硬着头皮上场了。
不幸就这样发生了。比赛开始后,切列穆什金一直处于被动,在对手的步步紧逼下找不到还手的机会,重重地挨了几拳。海燕的队员和列宁格勒大学的观赛学生们一直在旁边呐喊,或许是受到了鼓励,切列穆什金突然爆发,他先是把对方逼退开,然后迅速做了一个胯下扑,大块头一时之间有些乱了分寸,只好用肚子来承受这一拳的力道。
就在这时,切列穆什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似乎想更近距离地击倒对方,他或许是觉得小个子在贴身搏斗中更容易占据优势,但是,在桑勃式摔跤中把头、颈暴露给对手,是技术不成熟的表现。对方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倚仗身高优势迅速压住了切列穆什金的脖子,然后又靠体重优势向下压。
拉赫林教练当时也在场,从他的角度刚好能看到被压倒方在瞬间呈现出来的痛苦而扭曲的表情。他心中一颤:糟糕,出事了!
裁判似乎也察觉到了不对,赶紧上前把缠斗在一起的两个人分开,大块头刚刚松开手,切列穆什金就一头栽倒在地,哼也没哼一声。
教练和队友迅速扑了过去,他们紧张地呼唤切列穆什金。大块头也不知所措地站在旁边,想走过去扶起切列穆什金,又不敢贸然移动他的身体。自始至终,切列穆什金没有睁开眼睛,他的头无力地贴在冰凉的场地上,脖子似乎断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受伤的切列穆什金被迅速送到医院,医生宣布:伤者脖子上的韧带断了,并且还伴有严重的颈椎骨错位。
普京当然也去了医院,可是,他的好朋友安静地躺在病床上,那双爱笑的眼睛紧紧闭着,好像沉睡过去了。
过了几天,这个年轻人便停止了呼吸。
他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座憧憬已久的城市;他在课堂上安静地汲取知识;他在简陋但整洁的小屋里满足地生活;他在空旷狼藉的街道上认真劳动;他跟好朋友谈心,对陌生人微笑;他在一场比赛中被推上赛场,惴惴不安,然后送了命。
普京非常伤心,但他很少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在脸上。这种情绪转化成了巨大的愤怒——把一个刚刚掌握了桑勃式摔跤动作要领,毫无经验的队员推上赛场,这样的做法简直不可原谅,他迫切地想去体育教研室讨个说法,最终被拉赫林拦住了。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找得到负责人呢?更何况不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怎么能证明对方有罪呢?”
像一个被针刺破了的皮球,普京立刻就无精打采起来。
“瓦洛佳,听我说,谁都没有错。真的,谁都没有错。”拉赫林感受到了普京的压抑和痛苦,但他毫无办法。
列宁格勒大学校方在礼堂里为切列穆什金举行了追悼会。这个“为学校的体育声誉而牺牲”的小伙子,盖着白色的绸缎,躺在木棺里,昔日红润的面颊已经苍白,深邃的蓝眼睛紧紧闭着。他的老师、同学、教练、队友沉默地从他身边走过,和他告别,把手中的鲜花轻轻放在灵柩一侧。
熟悉普京的人从来没见过他像那天一样严肃而冷峻。他像座雕塑般静静地站在切列穆什金的灵柩前,眼神仿佛失去了焦点,偶尔扫视身边的人,也像什么都没有看到一样。
在追悼会上,没有人看到普京落泪。他们不由得嘀咕:这人的心肠可真是硬呢。
但是,同学科利亚·阿列霍夫看到了这个硬汉的眼泪。
那是在追悼会结束之后,普京与阿列霍夫陪着切列穆什金的妈妈和姐姐去墓地,他们要去和这个长眠的小伙子道别。
坟墓上的泥土还湿润着,像被亲人和朋友们的眼泪打湿了,周围插满了松柏枝和鲜花。切列穆什金的妈妈肩膀颤抖着,眼里却淌不出泪来,就这几天,她的眼睛和她的心灵一起,干涸了。
在安静的墓园里,普京终于伏在坟前哭了起来。那时他已经过了20岁,很久不曾掉眼泪,为了不幸去世的朋友,他实在难以抑制内心的悲痛。
那是阿列霍夫唯一一次见到普京落泪,很多年后,他把当时的情况告诉鲍里先科,鲍里先科说道:“那大概是他长大后第一次掉眼泪吧!”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年轻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段友情被无情的命运硬生生扯断。普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那一段时间,他变得沉闷且封闭,他甚至因为自己劝切列穆什金加入摔跤队而自责。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生活还得继续。
契诃夫在《三姊妹》中这样写道:“生活是艰苦的,我们中许多人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可是,它还是在变得越来越明朗和轻松,看来,它变得十分光明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在心灵饱受折磨的同时,普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和训练中。在大学接近尾声的同时,他离克格勃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