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世间的一切事物从不曾有过完美,人生也同样如此,永远都是有缺憾的。但是,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希望,就一定可以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从而让自己生活在一片亮色之中。有母女二人,一直过着简朴而艰苦的生活,但那间小小的屋子里却始终充满着欢歌笑语。母亲的柔声细语,孩子甜美清脆的叫闹,快乐得让人羡慕。然而,她们真正的清贫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而且还是那个小女孩生理上的。小女孩是个可爱漂亮的孩子,乌黑的头发,小巧的嘴唇,坚挺的鼻子,还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可是,她的眼睛却什么也看不到,每天睁开眼闭上眼,眼前永远都是一片漆黑。女孩经常问妈妈,“妈妈,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妈妈会拿出晒得暖烘烘的被子,放在女孩面前说:“你摸摸,阳光的颜色就像摸这被子的感觉一样,暖暖的。”女孩问,“妈妈,海水是什么颜色的?”妈妈就将女儿的小手放在冰凉的水中,说:“孩子,你试试,海水就是这种冰冷的颜色。”女孩问,“妈妈,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妈妈会将一束栀子花放在女孩的鼻尖,说:“宝贝,你闻闻,春天的颜色就是这样的。
”于是,孩子学会了用耳朵、用双手和用鼻子来感受这个世界,与其他任何孩子一样,她认为世界也是为她准备的。后来,妈妈为女儿买了一台电子琴,女孩喜欢上了音乐,白天黑夜地坐在琴前面,弹奏,弹奏。不断地练习,不断地进步,美妙的琴声渐渐传出小屋,融进了邻居的生活里,点缀着她们自认为暗淡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女孩突然问,“妈妈,我想知道,琴键是什么颜色的?我闻不到它的味道,触摸起来也没有什么感觉,通过琴声,我却可以看到蓝天、大海、阳光……可是,我想知道,琴键是什么颜色的。”妈妈愣了,无意识地嘟囔着说:“是白色的。”“那白色是什么颜色呢?”女孩仍然固执地问道,“我想知道,因为我爱琴,就像爱妈妈一样。”妈妈沉默了一会儿,搂着女孩,沉醉地说:“白色是亮色,是和你眼前的黑暗完全相反的颜色。”女孩翘起嘴角,欣然地笑道:“那我知道了,我一直生活在亮色之中。”失明的女孩生活在亮色里,因为她有鲜活的心灵,感受着蔚蓝的大海、金色的阳光、五彩的春天,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幻想。释放出心中的忧虑许多人在有忧虑和不安时,总是将其深藏在心间,不肯说出来。其实,这是很愚蠢的。
内心有忧虑烦恼,应尽量坦白讲出来,这不仅能给自己从心理上找出一条出路,还有助于恢复头脑的理智,将不必要的忧虑除去,同时还能找出消除忧虑、抵抗恐惧的方法。黄昏时刻,有个人在森林中迷路了。天色越来越暗,眼看黑幕即将笼罩大地,黑暗的恐惧和危险也一步步移入这个人的心里。他想:只要我一步走错,就很有可能掉入深坑或陷入泥沼。而且,周围还可能会有潜伏在树丛后面饥饿的野兽,正虎视眈眈注意着我的动静。一场狂风暴雨式的恐怖威胁着他,侵袭着他。万籁无声,所有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死前的寂静与孤单。此时,凄暗的夜空中几颗微弱的星光一闪一闪的,似乎给他带来了一线光明,却又不时地消失在黑暗里,留给人迷茫。但是对于落入汪洋中的溺水者来说,就算是一根空心的稻草都是弥足珍贵的,都会被当做是救命的宝筏,虽然一根稻草事实上是那么的无济于事。突然间,眼前出现一位流浪汉,他不禁欢喜雀跃,赶紧上前叫住他,向流浪汉探询出去的路途。这位陌生的流浪汉很友善地答应帮助他。于是两个人走呀、走呀,最后他发现这位流浪汉和他一样,也是处于迷途之中。他失望地离开了这位迷途的陌生伙伴,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线上来。
不久,他又碰上了第二个陌生的人,那人肯定地说他拥有走出森林精确的地图。他又跟随这个新的导引继续走,终于发现这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他的地图只不过是他自我欺骗情绪的结果而已,于是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他曾经竭力问他们有关走出森林的知识,但他们的眼神后面隐藏着的是忧虑和不安。他知道:他们和他一样迷茫。他依然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路的惊慌和失误,让他感到彷徨、失落,还有恐惧。无意间,当他把手插入口袋时,忽然找到了一张正确的地图。他若有所悟地笑了:原来它始终就在这里,只要向自己本身去寻找就行了。以前他太忙,忙着询问别人,忙着找路,结果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回到自己身上找。如同这个人一样,我们天生都具有一份内在的地图,指引着我们离开忧虑和沮丧的黑森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情绪性的恐惧是多余的。如果任何人告诉你其他的,那他一定没有找到他自己。如果找到了自己,你就一定可以战胜忧虑和恐惧。别丢了自己的心如果物欲的满足和表面的和谐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安宁,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郁郁寡欢?一个小沙弥吃完一只山杏,顺手就把杏核丢了。
这时,老方丈叫住他,说:“果核是树木的心脏,不要随手丢掉,要将它播种在适宜的泥土之中,唤醒一个涅槃的再生梦。”小沙弥听了师傅的话,就将那颗真有些像心脏的杏核深浅适宜地埋在了寺院的一个角落里。两个月后,那颗杏核居然真的发芽了,还长出了一片片心形的叶片。小沙弥感到非常高兴,就跑去告诉方丈。方丈听后,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对小沙弥说:“树木的种子可以轮回树木的再生梦,人生的种子也可以涅槃人的梦想和愿望。你知道什么是人生的种子吗?”小沙弥思忖了一会儿,小声说:“我想应该是人心吧。”老方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人心就是生命的种子,将它播种在佛教里,就能生成一棵菩提树;将它播种在艺术里,就能生出一丛风景树。可是,有很多人在享受生命的同时,却随手就将自己的心丢掉了……”在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算得上有心人呢?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为金钱而奔波,也许很少有人会顾及自己心灵的感受。
细细想来,有多少人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呢?心是自己的,如果迷失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如果物欲的满足和表面的和谐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安宁,那为什么我们还是郁郁寡欢?也许我们总是为了生活而违背自己的内心,总是想得到更多,总想让一切都变得完美。为此,我们经常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伪装自己,迎合别人;我们总是在夹缝之中生存,在痛苦之中周旋,身心疲惫。心灵的重负,让一颗曾经年轻激昂的心变得苍老而无力,就如同汪洋大海之中一只漂泊的孤帆,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港湾。找回自己的心吧,清理一切杂念,放下思想上沉重的负担,抛弃心灵中过重的包袱,别再受世俗的牵绊,重新找回那个曾经迷失的自我。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要想将一件困难的事情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最终改变别人;也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并最终让自己的心灵找到出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十有八九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也一定会遇到瓶颈,甚至有“头撞南墙”的时候。
回教的《古兰经》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了一身的“移山大法”,他先当众表演移山,然后?故事的结局一定可以让你回味三日不止——原来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这座“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这也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要改变自己。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如果我们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凡是被他教过的学生,很少有能顺利拿到学分的。原因在于教授平时不苟言笑,而且教学古板,分派作业又多又难,学生们不是选择逃学,就是在课堂上睡觉,更不愿意多听教授讲一句。但是这位教授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专家,叫得出名字的几位财经人才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谁如果想在经济学领域闯出一点名堂,就必须得过他这一关才行。一天,学生们发现教授的身边紧跟着一名学生,这名学生与教授有说有笑,聊得十分投机。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