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词的用途
题词,又写作题辞。它原是指一般为留作纪念而题写的文字,现代的题辞是从古代题辞发展演变而来的。
古代题辞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专指在书籍前面题写的文辞,广义的还包括题跋与题名。题辞,最晚在汉代就出现了,赵岐作有《孟子题辞》。明朝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概括其意旨说:“题辞,所以题号其书之本末指义文辞之表也。”这就是说,写“题辞”要注意从作品内容、成书经过上加以概括说明,并从形式上,特别是从语言运用上指出其特点。徐师曾说:“其词考古证今,释疑订谬,褒善贬恶,立法垂戒,各有所为,而专以简劲为主。”现代题辞,是指一般为留作纪念而题写的文字。现代题辞所包括的对象和内容,要比古代题辞广泛得多。它在新的社会关系中表达对人、事、物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其一定的作用。
题辞不像别的文体具有较严整的格式要求,它是比较自由的,往往因人而异。从题辞中,一般能看出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艺术表现的特色。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题名》中对题名要求是“叙事欲简而赡,其秉笔欲健而严”。意思是:叙事要简短而充实;语言要有力而严谨。这一要求对所有题词都适用。
例一:
刊授大学,前途远大。
这题词简短而充满了对刊授大学的希望。
例二:
别开学径启洞天。
这题词仅七个字,但寓意深刻,语言典雅。
二、题词的范围和对象
题词的范围和对象,可分作人、事、物三个大类:
1.给人题:
(1)长辈对晚辈。表示对晚辈的关怀、奖掖、勉励。如鲁迅先生给青年医生冯惠熹题的“为学医青年”题词等。
(2)同辈之间。如同窗好友互赠题词,以共勉互励。这类题词很多,往往称作“赠某某”,而不说为谁题。
(3)给英雄人物。这一条没有年龄身份的区别,一般除勉励之外,还有表示纪念和号召的作用。如孙中山给秋瑾的题词“巾帼英雄”。被题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如毛泽东同志“向**同志学习”的题词等。
2.给事题。一般指给某个单位、某项事业的题词。题词者往往是社会中较有名望的人,如领袖、首长、学者和专家等。如陈云、廖承志、薄一波、叶圣陶给刊授大学的题词等。
3.给物题:
(1)自然物。我国幅员辽阔,无论是山川草木,还是名胜古迹,都吸引了大批的诗人骚客,为它们留下了热情的墨迹。天然景物和人的题词相映成趣,交相映辉,使人们既深刻地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我们应当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泰山的“五岳独尊”石刻,云台山的“娲遗石”题词,趵突泉的“第一泉”留题,以及祖国各处名胜难以数计的题词,使我们目不暇接。
这类题词一般可分两种:
①单纯地留作游乐纪念,只题自己(或他人)的名字并日期。如四川凌云山临江岩石上刻有“苏东坡载口时游处”。
②借景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皮日休《题惠山泉》诗:“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就使得题辞的含意更深一层。
(2)建筑物。《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就生动地记叙了贾宝玉给建筑物上题词的情节。给建筑物题词包括范围很广,除题额外,还有题匾、题碑、题门、题墙等。此外,水库,水坝,商店,展览馆,纪念堂,公园(人工公园)……也都是题的对象。这类题阋,从内容上讲也有两种:
①因物设题。毛泽东同志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是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这种题词也包括为名物而题的题词,如毛泽东同志题的“十三陵水库”等。这类题词的特点是纪念的成分居多,没有更多引伸的含义。
②借物发挥,通过题词抒发感想和怀抱。这具有更深的含义。如汉代司马相如未得志时,路过成都“升迁桥”,题词日:“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汝下!”这句题词与桥本身关系不大,主要是抒发他想当大官的雄心。
③生活用品。《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为老妇题扇的故事。一老妇人“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王羲之为她写了五个字,结果她的扇子便售价百钱。这个故事说明,古人很早就在生活用品上题词了。扇子是题词最多的对象。此外,还有手帕、茶具、笔筒、笔墨砚、桌、凳等等。所题的内容,也多是因物赋题,或抒发感情抱负。
④书籍。书前除了序言,又设题词。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诗钞》,除了有自己的诗序外,就还有“紫琼崖遭人慎郡王题词”。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除了有序言外,后来在送给朋友时又写了题词《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郭沫若在给文怀沙的《屈原九歌今译》一书也写了一首较长的题诗。这种情况不再多举。给书题词往往比序言要精炼、概括,有时借此还抒发题词者的感情,或表示对社会、对作者的评价等。还有一种情况是给某本书题写书名,这往往出于社会上著名人士之手,借以奖掖后进,勉励青年。人们看到名人题书名,自然也就对书产生了一种信赖感。
题物的对象极为广泛,但万不可滥用,尤其是在名胜古迹和借阅的书刊上面,不可胡乱涂抹。如果诗兴难抑,不妨在纸上或日记本上题留。这也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养。
一般题词可用散句,也可用诗句。既可以自编,也可以摘录前人或别人的佳句。用前人的佳句,只要恰到好处,可使人们产生更多的联想,更深的体会。如鲁迅小说集《彷徨》前的题词,就是录屈原《离骚》中的句子:“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作者奋勉向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
题词,一般都有纪念的意义,所以,在题词后面应有落款,可以写为谁而题,写自己的名字和题写的时间。有的题词,也可不留下款。